首页 理论教育 昆虫的活动

昆虫的活动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虫的活动昆虫的活动规律是多种多样的,就昆虫日夜活动这一规律来说,可分为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两类。一般来说,昆虫的感光器官是单眼和复眼。据研究,昆虫的单眼主要功能是感光,一般对颜色与形状并不感知。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的复眼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这种现象在雪地中常见,故称为雪盲。据推测,蛾子在夜晚飞向灯光可能是上述各种原因的综合。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也是这个道理。
昆虫的活动_生物世界面面观

昆虫的活动

昆虫的活动规律是多种多样的,就昆虫日夜活动这一规律来说,可分为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两类。无论是日出性昆虫还是夜出性昆虫,之所以有这种或那种规律,是和其光感受器官有着直接关系的。

一般来说,昆虫的感光器官是单眼和复眼。据研究,昆虫的单眼主要功能是感光,一般对颜色与形状并不感知。而复眼不仅是感受光,而且能辨别颜色和图形。

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的复眼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例如,苍蝇的复眼是由4000多个小眼组成,龙虱的复眼有9000个小眼,蜻蜓的复眼由28000个小眼并集成的,蝶蛾类复眼有12000~17000个小眼;然而也有少者,蚊子的复眼由50个左右小眼组成,工蚁的复眼仅由12只小眼组成;奇怪的是蜜蜂,在同一种蜜蜂中,工蜂的复眼有6300个小眼,蜂王的复眼有4900个小眼,而雄蜂的复眼竟有13090个小眼。这些小眼结构,在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是极不相同的。由于小眼结构的不同,组成的复眼对物体光线的成像也是不一样的。

img4

蝶类复眼成像的特点是:每个小眼只接受直接射入这个小眼内的光线,光线在小眼的视杆细胞上形成该光线的一个光点的像。而其他方向斜射光线均被色素细胞吸收而不能在小眼内的视杆细胞上成像。因此,物体光线在复眼内形成的像是由每只小眼形成的一个个光点像拼凑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像。这种像被称为并列像。这种复眼被称为并列像眼。由于并列像眼的每只小眼只接受直接进入该小眼内的光线,故射入的光线强度必然要强;而夜晚光线与白天相比,强度要弱得多,具有并列像眼的昆虫如蝶看不见物体,这就决定了它白天活动的习性。

蛾类复眼的成像与蝶类不同,其特点是:由于小眼比蝶类相对延长,视杆远离晶锥;视杆与晶锥之间有透明的介质相连,晶锥周围色素细胞内的色素可随光的强弱而上下移动。这些特征使每个小眼的视杆不但可接受直接射入这个小眼内的光线,同时还可以接受若干邻近小眼侧射或反射进来的光线。这样,在一个小眼视杆上形成了互相重叠的像。因此,物体光线在蛾复眼内形成的像是由每只小眼多次感受光而形成一个物体完整重叠像的。这种复眼称为重叠像眼。由于是重复接受光线成像,蛾类能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看到物体。这是蛾类夜晚活动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受到极强光线照射,而这极强光线是直接射入你的眼睛,你若不闭眼睛的话,你会感到你的眼睛只看到一片白,这种白色无边无沿,而你的眼睛同时也会看不到任何物体。这种现象在雪地中常见,故称为雪盲。这里的关键是“盲”。盲也就是看不见,无视觉效果。好在人眼有眼睑和瞳孔,可用来调节进光量并避开强光。而蛾子的复眼中的两个小眼既无眼睑也无瞳孔,无法抑制和调节进入眼的光量。在白天光比夜晚强若干倍,蛾类眼的成像系统重复受光而重叠成像,实际上强光刺激造成了类似“雪盲”现象,反而使蛾子在白天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蛾子白天不能活动的第二个原因。

蝶蛾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眼结构及对光的适应,逐步形成了这种生活习性,并一代一代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下来。

据推测,蛾子在夜晚飞向灯光可能是上述各种原因的综合。即当蛾子在远离强光时,接受到射入的光线而成像;但当它飞近强光时,由于“盲”的现象发生,使其毫无办法地遭到了灭顶之灾。

粉蝶是粉蝶科蝶类的总称。我们常见的粉蝶多为菜粉蝶。菜粉蝶是一种体形较小的蝴蝶,我们经常在白菜地、萝卜地里看到菜粉蝶在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这棵菜叶上停停,一会儿又飞到那棵菜上落一落,就好像是跳舞跳累了要歇息一会儿似的。为什么粉蝶习惯在菜地里飞舞呢?这还要从粉蝶的生活习性谈起。菜粉蝶的幼虫是专门为害甘蓝(又叫洋白菜、圆白菜)、大白菜、萝卜叶等蔬菜的,菜叶常常被咬得千疮百孔,但这确实是菜粉蝶的美餐。粉蝶的幼虫十分习食菜叶,它们也就在菜叶上产卵。这是粉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既然这是一种进化适应,菜粉蝶又是怎样知道哪儿是菜地的呢?原来,像白菜、萝卜、甘蓝等蔬菜都含有一种叫芥子油的化学物质,这种气味能被菜粉蝶的触角“闻”到。当它们“闻”到芥子油的气味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飞去,并在菜叶上忙忙碌碌地产卵。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浸过白菜汁的纸放在田野里,过一段时间引来了菜粉蝶;被引来的菜粉蝶毫不迟疑地在纸上产了卵。也有人作过另一个实验,把菜粉蝶的触角剪掉后放飞,发现它就会毫无选择地在任何叶子上产卵。也就是说,蔬菜散发出的气味吸引着菜粉蝶来到菜地里产卵。

苍蝇、蚊子飞过的时候总是可以听到嗡嗡声。尤其是夜深人静,当蚊子向你飞来,好似一架轰炸机,拖带着刺耳的轰鸣向你袭来。而你在溪边或花丛中见到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飞行时却无声无息。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苍蝇、蚊子会鸣叫,蝴蝶不会鸣叫的缘故。据科学家研究表明,苍蝇、蚊子、蝴蝶都没有鸣器,因而也都不会鸣叫。那为什么苍蝇、蚊子飞过来时能听到声音呢?原来,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它们的翅振动引起的,在空气中传播的振动波对耳朵的作用。我们的耳朵能觉察到每秒16~20000次振动的波,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波我们就感觉不到声音。

我们可以用一把扇子,先是慢慢地扇动,你不会听到什么声音;当你扇动得很快时,就会听到呼呼的风声了。

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也是这个道理。据人们研究:苍蝇飞行时每秒振翅147~220次,伊蚊每秒振翅587次,有的摇蚊每秒振翅1000次,蜜蜂每秒振翅180~203次;然而凤蝶等每秒振翅仅有4~10次。正因如此,蚊蝇等飞行时,振翅的频率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被感觉到,我们就听到了它们飞行时的声音;而蝴蝶飞行振翅的频率低,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我们不能感觉到,我们也就听不到它们飞行的声音了。夏日清晨,当你来到昔日彩蝶飞舞的泉边或花丛时,竟然看不到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若是你等到风和日丽的午间,它们又会像昔日一样,在花丛间、泉水边舞动着美丽的翅膀。若是你有幸清晨在花枝上看到一只漂亮的凤蝶,你可以很容易地就能捉到它;若是你想让它起舞,你大概会看到一个十足蹩脚的“演员”。它的翅好像有千斤之重,无论怎么努力,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蝴蝶飞不起来呢?这还要从温度说起。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温度密切相关。生物的体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产生的热能,另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环境的温度,即辐射热。这些辐射热对于生命活动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某些动物体温的重要来源。

从动物的情况来看,世上的动物有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两大类。变温动物的体温不恒定,再加上体表又没有良好的保温结构,体内产生的热很容易散失。它们的体温,基本上取决于环境给予的热。蝶类等昆虫就是属于变温动物。

既然蝴蝶是变温运动,它们的体温也就随着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因此,它们的活动也就直接受外界温度的支配。温度适宜时,它们就翩翩起舞了。一般来说,昆虫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在25℃~35℃。清晨气温较低,蝴蝶活动所需的体温不够,因而活动迟缓。即便你去捕捉虽已威胁到它的生命安全,它想逃跑也是“力不从温”,体温不适,只好坐以待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