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她,从这里出发

她,从这里出发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海迪的病,医生们一筹莫展,父母伤心不已。而对海迪来说,她正是从轮椅上开始了她的人生之路,这一年她才刚刚五岁。海迪选择了接受现实,同时也选择了艰难的自学成才之路。对海迪来说,家人的关怀和鼓励渐渐使她变得乐观向上。学习是海迪的兴趣,是她人生的最大乐趣之一。由于常年躺在床上,海迪的身上长了很多褥疮,这些褥疮常常会感染引起高烧。多少年来,海迪自己饱尝了疾病折磨的痛苦,她深深地知道病痛给人们造成的不幸。

“海迪,你最喜欢什么?”

“我最喜欢梦。”

“为什么?”

“因为在梦里我永远有一双健康的腿。”

阻碍有时成为真正的屏障,

成为一张无处不在的网。

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挣脱这张网,获得自由。

人生的路从哪里出发?

1955年,张海迪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出生的时候,她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婴儿,由于体重有九斤,这个胖胖的小丫头就被妈妈搂在怀里高兴地叫她“九斤老太”。海迪从小聪明、伶俐,大家都叫她“玲玲”。海迪的父母对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也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小海迪一天天长大了,像其他孩子一样,她活泼快乐、爱唱爱跳、好奇心强,对生活充满着许多美妙的想法。然而,所有的一切在一刹那间改变了,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海迪身上,她得了脊髓血管瘤。听到这个诊断,全家人伤心极了。虽然爸爸妈妈不辞辛劳地带着小海迪跑遍了济南、武汉、北京等许多地方的大医院,虽然海迪经历了四次大手术,背部留下了一尺多长的疤痕,脊椎板也被摘除了六片,但效果却几乎没有。海迪不但不能走路,而且身体自第二胸椎以下的部分基本失去了知觉。对海迪的病,医生们一筹莫展,父母伤心不已。

人生的路从哪里出发?答案千千万万。而对海迪来说,她正是从轮椅上开始了她的人生之路,这一年她才刚刚五岁。

刚开始生病的时候,海迪非常不习惯。爸爸妈妈要上班,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她身边。看着其他孩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自己却只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呆在家里,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她使劲地捶打布娃娃、小花猫和自己那双没有知觉的腿。她常常在家里又哭又喊,希望自己能站起来,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背上书包去上学。即使在夜里,海迪还常常梦到自己张开双臂向着地平线上辉煌的太阳飞奔,她不顾一切地跑着,任凭风儿撩起她的头发、她的裙裾。在美好的梦境里,她是多么的快乐啊。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海迪再也没能站起来,她的梦想无法实现了。残酷的现实让小海迪明白:从此以后轮椅将成为她一生的伙伴。海迪选择了接受现实,同时也选择了艰难的自学成才之路。

我是船,书是帆,知识是海洋

虽然海迪生病了,但是爸爸妈妈仍然鼓励她不断学习。爸爸特意为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为她订阅了《小朋友》杂志,妹妹怕她孤单,一放学就懂事地一直陪在她身边。对海迪来说,家人的关怀和鼓励渐渐使她变得乐观向上。原本寂寞的生活也渐渐充实起来,因为学习成了她的“兴趣”。

海迪很好强,是个不甘落后的孩子。她自信凡是别的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会的东西她自己在家也能学会。虽然当时她两腿僵直,不能打弯,只能躺在床上,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海迪借着爸爸妈妈的帮助,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她先是根据识字卡片学,不久又学会了查字典。她常常根据上下文来猜不认识的字,每当她“猜”到的字被别人证实是对的时,她对自己特殊的学习方法就更有信心了。就这样,海迪一个生字一个生字地学,积少成多,后来还试着读起了小说。

学习是海迪的兴趣,是她人生的最大乐趣之一。然而,对她来说,学习的过程并不轻松。有一次手术以后,海迪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连脖子都无法活动。这样一来,连书都看不成了,这下把她给急坏了。海迪央求妈妈念给她听,但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后来,妈妈帮海迪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桌上支一面镜子,把书放在枕头边,这样一来海迪就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耳边的书了。镜子里的字是反的,顺序也是反的,认起来很吃力,一页书常常要看上好半天,但海迪就这样看一页,翻一页,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艰难地航行着。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迪看的不是一般的书,而是一页页的“镜子书”。

渐渐地,海迪的身体恢复了一点,她就趴在床上,开始用胳膊撑着抄书。由于常年躺在床上,海迪的身上长了很多褥疮,这些褥疮常常会感染引起高烧。手术以后的疼痛也是难以想象的,但海迪没有因为痛苦而流泪,她不知疲倦地读啊,写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海迪学会了看书、读报和写文章。

海迪一直记着那段难忘的日子,在长期的病痛中,正是一本本的书使海迪沉静了下来。虽然自己只能坐在轮椅里,但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就像一双双神奇的手牵引着海迪的思绪四处漫游,从遥远的古代到宇宙深处,从幽静的山村农舍到繁华喧闹的异国都市。海迪在书籍的海洋里徜徉,她深深地为这些美妙的文字所陶醉,为古今中外圣贤哲入们的睿智所折服。从书中,她认识了保尔·柯察金,认识了海伦·凯勒,认识了简·爱,从他们身上,海迪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汲取了许多无形的力量。是啊,身患疾病固然不幸,但如果就此一蹶不振才是真正的悲哀。海迪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她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著名思想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带给入的快乐是无穷的,在一篇散文里,海迪曾深情地说道:“我是船,书是帆,尽管生活的大海有时还会浓雾弥漫,还会有狂风巨浪,但有了帆,我的航线就不会偏离,我的船就不会沉没。”是啊,海迪日后的航线便蕴藏在这些“帆”里:《青春》、《海燕》、《彼岸》、《青春之歌》、《青年近卫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和平的日子里》、《开不败的花》……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疾病的痛苦折磨着海迪的身体,但同时智慧的光芒也在求知的过程中照亮了海迪的生命。海迪长大了,她成了一个少女。1970年春天,15岁的海迪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农村。看到大家都在辛勤劳动,但自己什么都不能干,海迪心里非常着急。张望着窗外田野里忙忙碌碌的身影,海迪不断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就这样等待下去吗?”

不久,村里一个叫孟方的孩子突然死了,这件事让海迪非常难过。她觉得如果自己懂医学,会治病,那小孟方也许就不会这么死了。多少年来,海迪自己饱尝了疾病折磨的痛苦,她深深地知道病痛给人们造成的不幸。为了不再让周围的人因为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的悲剧再度重演,学医为大家治病的种子在海迪的心里就这样悄悄地萌芽了。

于是,海迪的零用钱变成了一本本医学书、一瓶瓶常用药,变成了体温表、听诊器、针灸针和人体模型。海迪开始埋头钻研医学,在学习针灸时,没有老师教,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就一边看书,一边在自己身上、脸上、胳膊上反反复复练习,常常把自己的脸和手扎得肿肿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海迪开始为大家看病。这样一来,海迪白天给大家治病,晚上就在油灯下看书,厚厚的《生理学》、《人休解剖》、《内科学》、《针灸学》等医书一本接一本地啃。在学习解剖学的时候,海迪找不到标本,可急坏了。为了认识内脏,她灵机一动,把妈妈买来当菜的猪肝、猪心、猪肺都派上了用处。海迪拿着爸爸的剃须刀片一边看书,一边解剖这些猪内脏。就这样,她学完了解剖学。在学习生理学时,她请村里的小孩捉来青蛙,顺利完成了神经系统条件反射实验。

海迪的病人越来越多,每天她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很辛苦却很充实,她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在农村的三年中,她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治好了无数乡亲的病。每当海迪看到哑巴病人经过她的治疗开口说了话,瘫痪病人又重新站了起来,她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她常常会流着眼泪,跟大家一起分享身体康复的快乐。是啊,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大家的快乐便是海迪的快乐。少女时代的海迪以自己的行动为这句话作了一个完美的注解。

选择活着,让路在脚下延伸

1973年,海迪一家回到城里,爸爸妈妈去上班了,过去的伙伴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还有的参了军,而她却“失业”了。此时的她不再是乡亲们的“医生”,而成了一名待业青年,她感到快乐不起来了。

虽然此时的海迪在轮椅上已经度过了14年时光,对生活的渴望使她一次次地战胜了自己的弱点,但是每当一个人坐在家中时,海迪就开始静静地思考她的理想、她的事业、她未来的生活。此时的海迪非常希望得到一份工作,可是现实却给了她一个沉重的回答:“不!”于是,她的心头又升起了一层迷雾,而且越来越浓,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在她心里滋长起来,终日纠缠着她,挥之不去。

是啊,自己多么渺小啊!10多年来,父母和家人为自己操碎了心,可是难道将来还要这样拖累他们吗?既然没有治好的希望,活着简直比死了还要痛苦!19岁的海迪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想自杀——逃避将来的一切。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像流星划过天际一样,从此消失,变得无声无息吗?

死,意味着告别人间的痛苦悲伤,告别生命中的各种磨难,但同时也意味着从此与亲人永远分离,与人生中所有的快乐欢笑诀别。死亡,就像一面写着“解脱”、一面写着“坚持”的奇怪的镜子,被年轻的海迪拿在手里反复端详着:死亡……活着…… 死亡……活着……“ To be or not to be”,这个沉重的命题在海迪心里烙下了重重的一道印痕。

一天晚上,海迪支开了妹妹,支开了保姆,流着眼泪写下了遗书,整理好了自己的书桌,然后躺在床上,吞服了大量安眠药。海迪想让自己从此永远沉睡,不再醒来。滴答、滴答、滴答……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生命也在渐渐离她远去。是的,一切都将在今晚结束……病痛、叹息、泪水,一切的一切!海迪躺在床上回顾着自己短短的一生,生命的尽头离她越来越近……她的眼前似乎有很多东西晃过:满架的书、自己写的作品、等着治病的乡亲、父母慈爱的面容、妹妹焦急的神情……海迪的潜意识告诉自己:“快醒醒吧,快醒醒吧。”于是海迪真的醒来了,她不仅醒来了,还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继续活着!海迪竭尽全力呼唤着生命:“救——救——我!”……从医院醒来的时候,看到父母、亲人,海迪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错——了。”

路,在脚下延伸;生活,在平淡中继续。这是现在已不再年轻的海迪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19岁的她在那一晚真正教会了自己“坚强”两个字。她选择了“放弃”,不再轻易地去放弃自己的生命。在她自己的人生字典里,重新写上了“自强不息”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即使翅膀断了,也要飞翔

海迪喜欢美术,于是她决定学习画画。她买了素描书,在家里不断练习,渐渐地她找到了感觉,但朋友说画画对她不合适。的确,朋友的话是中肯的。画画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海迪是个残疾人,连坐都坐不住,更别提要一只手拿画盘,一只手拿画笔抹色了,出去写生对她来说更是不现实。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海迪想:既然没有条件学画画,自己对音乐又很感兴趣,那就改学音乐吧!她找来了琵琶,倚着被子,一天到晚弹、挑、抹、拨。终于,她能够弹曲子了。然而,又有朋友对她说:海迪,你学音乐虽然好,但也不现实,你见过哪一个舞台上演奏琵琶的演员是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呢?这些话就像一盆冷水浇在海迪的心口,她难受极了。是啊,身体的残疾决定了她生活的道路要走得比普通人艰难得多。

虽然残疾的海迪就像一只折翅的小鸟,但轮椅上的她渐渐树立起“即使翅膀断了,也要飞翔”的信念。是的,在某些人眼里,残疾人的名字叫“弱者”,但海迪不是,她要做生活的强者,她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去谱写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她不会放弃“飞翔”的资格。

1975年,海迪被安排到县医院工作,新的生活向她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一次,一位老同志请她帮助翻译一下一瓶进口药的说明书。说明书是英文的,这把海迪给难住了,但海迪知难而上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轻易选择放弃。她在心中默默地给自己鼓劲,无论如何也要学会英语。

一切从零开始。在那时,学习英语是件稀罕事,在县城里想要找一本英语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海迪终于找到了书,但英语教师哪里去找呢?对海迪来说,凡是来她家的客人,只要是懂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有的人是教她一个字母的老师,有的人是教她一个单词的老师,有的人是教她一个句子的老师。家里的语言环境经过海迪的改造变得“得天独厚”: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凡是家里能看到的地方都贴上了单词卡片。对海迪来说,这样一来,她和英语单词每天就可以“低头不见抬头见”了。由于买不到英语词典,海迪就到处收集带有英语的邮票、标签、糖纸、香烟盒、罐头盒等,她把这些单词按照字母的顺序贴在本子上。就这样,海迪一点一滴地积累着词汇,她的英语越来越好了,但她对自己却不满意,她非常希望有一位教师能辅导她。海迪听说莘县一中有位王老师英语很好,于是就找到了他,想跟他学英语。当时,王老师由于受到不公平的政治待遇,正在“关牛棚”,被分配掏厕所。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王老师怕海迪因自己受到政治上的牵连,他婉言拒绝了海迪的要求。但海迪没有灰心,一次次地写信给王老师,她的真诚终于打动了这位正直的教师。于是,每天开诊之前,王老师总是海迪的第一个“病人”,桌上摆着病历,拉开抽屉却是英语练习,小小的一间门诊室成了“秘密”课堂……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迪不仅精通英语,还学会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从1983年起,海迪还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凭着坚实的功底,她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几十万字的英文小说,还创作了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等一系列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生命的追问》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特别奖。最近,海迪倾注了四年心血的《绝顶》也正式出版发行了,全书30万字,书中描写了美丽神秘的雪山、勇敢无畏的登山者和美好的爱情。在言及自己的这部新作品时,海迪说:“很多朋友都奇怪,我怎么会有那种体验?越是被禁锢的生命,对外面的天地就越是向往。我对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的一生就像在登山。”

现在的海迪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了,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历时,她不无感慨地说过这样一番话:“作为残疾人,写作是放飞心灵的过程,使痛苦消融了。我想,自己担负了这样一种使命——用笔来表达对战胜病痛的快乐。这使我品尝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是啊,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

我不是保尔,也不是海伦,我是我自己

20世纪80年代初,海迪成了全国青年的楷模。她的事迹广为传诵,她还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她学习。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她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海迪出名了,成了人人皆知的“名人”。然而,成了楷模的海迪,却不习惯当楷模。当媒体赞扬她是“中国的保尔”、“中国的海伦”时,她常常会申辩:“不,我不是保尔,也不是海伦,我只是张海迪。”虽然保尔、海伦曾对海迪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海迪要为自己而活,她不愿成为别人的影子,她要走自己的路。

现在,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们常常会为自己留得的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而骄傲。年轻时候的海迪也曾经有一头飘逸的长发。她钟情于长发——长发使女孩变得更美丽、更温柔,让长长的头发飘在风中又是多么充满诗意的一幅画啊!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这样的长发却不多见。女孩留一头长发似乎有点儿“标新立异”,更何况海迪是“那时人们的楷模”。在那时的人们眼里,似乎一头干练的短发才显得与她的身份相配。曾经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劝她剪短头发,然而在压力之下,海迪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依旧长发飘飘。多年以后,当满街女孩都飘起一头长发的时候,海迪却把自己的头发剪短了。朋友问她:“为什么?”海迪微笑着答道:“不为什么,我喜欢。”呵,多有个性的海迪啊!

在一次签名售书活动中,有个女青年问海迪:“我也来自小山村。假如有来世,你愿做个身体健康的农妇,还是做个残疾的全国青年喜爱的海迪姐?”这个问题提得有点尖锐,海迪的回答也很耐人寻味。她说:“假设代替不了现实。假如有来世,从肉体上,我选择做健康的农妇,带孩子下地干活,回来给丈夫做饭。假如要承受同样的痛苦,我还是愿意选择艰苦的写作。”

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记者向海迪表达了自己的一个感受: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家突然发现海迪不见了,报纸上很难再看到她的消息。对此,海迪说了意味深长的一段话:“我没有声音的时候,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中艰难跋涉的时候。我周围也有很多朋友对我说,海迪你为什么总是拒绝各种采访,这样会让人猜疑的。我想,我应该没有声音,首先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的老百姓中的一员,其次我是个作家。这个职业不需要在前台表演,而是要在幕后,在书桌前思考、学习、研究和写作,作家的生活不是五光十色,何况我还属于写作很困难的那一类作家。”盛名之下的海迪依旧保持着自己那份独特的、自然的个性,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做一个率真的自我。

不平凡的大学之路

尽管海迪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少女时代没有进过中学,青年时代没有进过大学,但海迪从没放弃过学习,她就像一叶小舟遨游在知识的大海里。

上大学是海迪梦寐以求的事。在海迪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机会放在她面前,当时共青团中央领导想“安排”她进入山东大学外语系学习,让她免试成为一名大学生。面对良好的求学机会,海迪却坚决地放弃了,她告诉自己: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1991年,海迪决定完成自己心中深埋多年的愿望——上大学。“没有痛苦算什么人生,没有风暴算什么大海。”海迪把申请报考哲学硕士学位看作自己一生中“非常重大的选择,也是对困难的又一次挑战”。面对新的目标,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韧劲开始了向吉林大学提出在职硕士学位申请的准备工作。

海迪的论文选题也很特别——“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由于这个题目比较新,没有现成的、系统的专业著作或专业资料可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她的工作量特别大。海迪全身心地投入论文的写作,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依据自己和现实生活中残疾朋友的实际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细致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概括工作。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此时海迪的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她刚刚做完癌症手术,术后鼻子常常出血,正需要康复治疗;几次大手术后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常折磨着她,发作起来闪电般全身剧痛,令人猝不及防,有时几秒钟就疼一次,每疼一次就是心的收缩和抽搐,使人无法忍受。可是海迪对学业却始终一丝不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她不顾每天保证12小时的睡眠、再平卧一段时间的医嘱,坚持用两只胳膊支撑在轮椅的扶手上读书、写论文直至深夜或第二天凌晨,当病痛和疲惫困扰她时,她就靠喝一杯咖啡或浓茶来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稍稍振作精神之后又继续写作。在这段艰辛的日子里,海迪曾经几次住院,然而她对自己的论文却总是那么认真。

经过半年的时间,海迪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1992年的9月,她向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提出了在职硕士学位的申请,并提交了论文。1993年,海迪第一次以学生的身份走进了这所高校,此时的她,眼里满噙着激动的泪花。是啊,对海迪来说,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一天啊!她风尘仆仆地从山东来到这里是正是为了参加研究生同等学力水平考试和论文答辩的。

1993年4月2日,当暴风雨般的掌声在吉林大学南校区逸夫图书馆的报告厅响起的时候,张海迪哭了,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她的论文赢得了答辩委员会的认可,大家一致同意授予她哲学硕士学位。

10年前,海迪放弃了组织送她上大学的机会;10年后,她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吉林大学哲学系的学业,成为一名硕士生,海迪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回顾这段经历,海迪说:“我始终不悔那次放弃。因为,我不希望是组织安排、他人优惠,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一切。我更想给那些残疾姐妹们做个探路者:捷径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得到的,但是,人人都可以和我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片荆棘中开出一条路来,接受高等教育。”

一位作家曾这样感叹:人生的考验,一是痛苦的磨炼,一是荣誉的考验。人们凭着忍耐和韧性,一般的痛苦与磨难差不多都能熬过去,挺过去,但在荣誉面前所持的那种无谓与淡泊,那种真正的荣辱不惊,那种对心态与情绪的把握与调整,就非常人所能为了。让他深感敬佩的是海迪两者都做到了。

难忘的运动生涯

运动生涯?是不是弄错了?海迪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运动员呢?要知道她的每一天都是在和轮椅朝夕相伴中度过的。海迪的心灵虽然自由驰骋于四方,但是身躯却因为残疾而必须永远限制在那一小方天地中。这很残酷,却是现实。

然而,这都是真的,海迪的的确确有过一段难忘的运动员经历,这要归功于她与瓦尔特之间的一段“缘分”。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瓦尔特不是电影里的那个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而是一把手枪,是一把运动员使用的气手枪。

1994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海迪代表中国参加女子气手枪40×10米的射击比赛。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对她来说,气手枪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一切从零开始。

这年6月,在一个运动竞技学校,海迪开始了自己的气手枪射击训练,学校给她派了一位优秀的射击教练。刚开始时,海迪举枪瞄准的时候,她的手会一个劲儿地发抖,射击时明明瞄的是10环,可是靶上居然毫无痕迹。

艰苦的基础训练开始了。举枪、瞄准、放下,举枪、瞄准、放下,举枪……在教练的口令声中,海迪一次次地重复着单调的动作。每天上午都要举枪练习300多次,而且每次举枪时间都要保持30秒以上。这对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几天下来,海迪的胳膊已疼得抬不起来了,臂上的肌肉也是又热又痛,晚上常常失眠,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渐渐地,海迪射出的子弹上靶了。10多天后,她已经能打八环、九环的成绩了。转眼间,海迪已经训练了一个月了。有一天,她突然打出了360环的成绩,40发子弹,10发一组,平均每组9环。海迪对自己信心十足,但教练却对她说今后每提高一环都会难上加难,对射击的精确度要求会越来越高,对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承受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果然,在这以后,海迪的成绩开始不稳定了,像其他所有经历这个阶段的运动员一样,她变得急躁、烦恼、沮丧,痛苦极了。冲破极限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对残疾人来说,代价则更高。海迪的胳膊磨破了,整天贴着橡皮膏,腰间的皮肤也总是被轮椅扶手磕得血迹斑斑,终于,她的成绩开始稳步上升了……有一天,海迪打出了371环,那一刻,她很平静,教练却激动起来了,要知道这是一个健康运动员要训练一年才能达到的成绩啊!作为运动员的海迪依旧保持了自已那种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旺盛斗志,她用她孱弱的身躯奏响了运动场上的最强音。

真正的快乐

海迪在自己的一本书里曾写下这么一句话:“即使被痛苦的磨盘碾碎躯壳,还会留下灵魂闪闪发光。”海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作客央视国际网站时,有一个网友问海迪:“有什么工作可以不劳而获吗,当明星行不行?”海迪回答道:“我想不劳而获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我40多年的生命中,我觉得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服务,为他人创造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当被另一位网友问及对待死亡的态度时,海迪说:“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一样,只要我们的生命有意义,就不在它的长短。当然我希望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生命能够延长。”

是啊,人绝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将留下自己青春的脚步,虽然海迪没能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认识每一寸土地,但她用轮椅留下了深深的印辙。

海迪非常关心身边的残疾人朋友。有一次,一位女青年被凶残的丈夫抠去了双眼,而法院却对他判刑很轻。海迪知道以后,立即停下了手头的工作,帮助这位不幸的女青年,使案子得到重新审理,罪犯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后来,她还帮助这位女青年进入盲人按摩学校学习,解决了生活问题。一个残疾青年高考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却仅仅因为是个残疾人而被学校拒之于门外。海迪得知此事后,不辞辛劳地坐着轮椅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四处奔波求援,终于使他圆了大学梦。

这样的故事在海迪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海迪在家每天都要上网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她还有一个笔记本电脑可以在外出时随时带在身边。网络使海迪和朋友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通畅了。2000年,当全国第一个残疾人网上学校——中国爱心网校在大连开通时,海迪还担任了这所学校的校长。平时,她一有时间就会上网,和残疾朋友们自由地交流彼此的情况,在各方面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众多网友来说,海迪似乎依旧是当年的那个大姐姐:坦诚、热情、乐观……

海迪的生活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书桌前,她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展厅里,她已经举办了三次个人画展;残运会上,她的身影在闪动;录音棚里,她深情演绎着一曲MTV;摄像机前,她精心策划着以残疾人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海迪就像一座活跃的火山,永远充满着活力,永远不知疲倦地向周围喷发着她的光和热。

1997年,海迪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1年,她又被授予“环球20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的称号。

面对海迪,人们不禁要问:在她小小的躯体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源自于她对人生的不懈追问: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李 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