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域国的楼兰

域国的楼兰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00年,埋没于瀚海达1500多年的楼兰遗址,在偶然间被人发现。当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真正的对楼兰遗址进行彻底考察发掘时,几乎是80年以后的事情了。但汉民族曾经征服西域地区的历史记忆和士大夫渴望在边塞地区建功立业的忠贞报国之心,使得有关楼兰的故事,仍不时见诸后代的诗篇文字。他在相当广泛的区域内进行系统考察,相继发现了LA遗址周围的十多座城址、寺院、住宅等,并对这些遗址进行逐个编号,初步揭开了楼兰古文明的全貌。

消逝的楼兰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了那长久封闭而沉重的帝国大门,大清国的威风成为往事,一去不返。中华民族饱偿苦难、经受欺侮的屈辱历史也由此开始。就是在这个时代,却产生了一系列考古发现,从西域探险到重现楼兰,从敦煌遗书到流沙坠简,震惊了世界。1900年,埋没于瀚海达1500多年的楼兰遗址,在偶然间被人发现。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各国的“探险考察队”。我们承认这些探险家、考古学家在学术上和探险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我们也会铭记他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其间,有太多的无奈和伤心,也有太多的失望和遗恨。当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真正的对楼兰遗址进行彻底考察发掘时,几乎是80年以后的事情了。

发现楼兰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在全球的探险活动日益深入普遍的展开。中亚地区是他们考察发掘的重点地带,而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是今新疆、甘肃等地区,更是他们侵略、掠夺的关键。1888年,英属印度的鲍尔中尉在新疆地区调查英国中亚探险家安德鲁·达格利什在新疆地区被杀一案,偶然间,在库车地区发现一组有关古代印度文明的文书,即著名的“鲍尔写本”。它的发现与解读,立即引起欧洲东方学界的极大关注,也使诸多的探险家的视野开始聚焦新疆。正如西方人所说:这次杀害(指安德鲁被杀),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促使一个从事地理探察活动的新时期的开辟,改变了此后20年间探察活动的重点。当西方人将目光投向这片亚洲腹地时,使消逝文明的重现成为可能,但也意味着中国的历史文物要遭受空前劫难。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探险队作第一次跨越罗布沙漠考察。3月28日,他雇佣的助手、维吾尔人艾尔迪克把考察必需的铁铲丢失,不得不返回寻找。在寻找途中,艾尔迪克突遇风暴,迷失道路。恍然间,他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处废墟:有泥土塔楼,废弃的房屋,散落于地的美丽木雕及钱币。当斯文·赫定看到他带回来的木雕时,激动异常。后来他写道:“丢失铁铲,只是运气。否则的话,我将永远不能回到古城,永不能做到这样大规模的发现,给中亚的上古史投下新的、意想不到的光辉。”因为饮水不多,他们只能望而却步,怅然而去。1901年3 月3日,斯文·赫定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专程来到这片后来被编号为LA遗址,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收获丰硕。因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所以,遗址就被定名为“楼兰”。楼兰发现,震惊了世界,也为斯文·赫定赢得空前的声誉,直接推动了西方国家(也有日本)在新疆地区探险考察新高潮的到来。随后英国人、日本人等沿着斯文·赫定的路线找到楼兰遗址,进行更为彻底、更为细致,但也是更具破坏性、更具掠夺性的发掘。

楼兰古城遗址

古楼兰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古楼兰成为中原汉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之地,这些木简即是双方往来的见证。

史书记载

楼兰故城东北郊东汉墓地出土的织锦

楼兰曾是汉朝的西域36国之一,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处、罗布泊西侧。古时,塔里木河孔雀河从西向东流出沙漠,经楼兰而注入罗布泊。河水流经的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楼兰是半耕半牧的小部落,有部分楼兰人从事农业生产,但不能自给自足,对周边部族的粮食生产依赖性较强,是典型的“寄田仰谷”国家。楼兰一称,最早见于《史记汉文帝前四年(前176)的有关记载。文献对其疆域、人口、都城等情况,多是语焉不详;而考古发现的不足,更加深其自身具有的神秘色彩。楼兰是西出阳关、玉门关,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又因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故伴随丝绸之路的畅通而繁盛一时。长久以来,楼兰作为丝路上过往商旅的居停之地,也为汉朝过往使节及驻军提供粮草食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楼兰是汉朝与匈奴争夺的要地,而楼兰国小力弱,对汉朝、匈奴只能采取骑墙态度,摇摆不定。昭帝时期,楼兰王亲附匈奴,听信匈奴人的唆使,几次攻杀汉朝使节,掠夺财物。元凤四年(前77),辅政的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行刺楼兰王安归。傅介子到达楼兰后,假称汉朝皇帝有赏赐,楼兰王大喜,与汉使痛饮至大醉,傅介子一行趁机刺杀楼兰王。汉朝扶持亲汉的安归的弟弟尉屠耆为王,并改楼兰国号为鄯善。至此,楼兰作为一个国家从历史上消失,但作为城市仍然延续下来,一直是汉王朝在西域的屯兵重地。魏晋时期,楼兰古城曾是西域长史的治所所在地。魏晋之后,楼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神秘地消失了。但汉民族曾经征服西域地区的历史记忆和士大夫渴望在边塞地区建功立业的忠贞报国之心,使得有关楼兰的故事,仍不时见诸后代的诗篇文字。正如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所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的衰亡与荒废,使得本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更加引人瞩目,以至于千年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时,曾试图寻找楼兰,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当斯文·赫定发现楼兰时,西方一片哗然,总觉得太不可思议而几乎不能相信这个事实。

古楼兰遗址居住地之一
楼兰人有的从事农业,必须定居生活;楼兰又是商旅、手工业者汇集的重要城市,所以建有屋舍。

楼兰遗址

古楼兰遗址外景

在楼兰遗址被发现的近6年后,匈牙利人斯坦因成为又一个来到这个充满死亡与荒凉景象的废墟的西方人。他在相当广泛的区域内进行系统考察,相继发现了LA遗址周围的十多座城址、寺院、住宅等,并对这些遗址进行逐个编号,初步揭开了楼兰古文明的全貌。后来学者又在此基础上不懈努力,使得昔日的楼兰文明得以更为生动、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楼兰遗址的考古发现,主要包括城址建筑、日用器具、文书残迹、人种墓葬等。残存的LA楼兰古城遗址,大致呈正方形,四面城垣边长各为330米左右。其中东北、西南城垣大都为风沙夷平;保存较好的南北城垣宽约5.5米至9米,残高3米左右。城垣为夯土建筑,间以红柳枝、芦草层。这种建筑技术,大概是由于地域相近的原因,与敦煌附近的汉长城修造技术极为类似。城中有一条宽约16.8米、深约4.5米的古水道,自西向东贯穿全城,水道西端,又与古城外的干河床相接。城中布局大致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城中要人居住的官邸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区和城内的生活区。在楼兰遗址中,除去所见的如汉代“五铢钱”等古钱币外,大量的日常器具用品,如杯、盘、碗、盆等,或是铁器、陶器,或是漆木器、草编器,杂乱的散放于地,随处可见,甚至还有粮食、肉类等。更有趣的是,考古人员后来竟发现一串距今约2000多年,挂在一根木制棍子上的未经烧烤的羊肉。这些对于窥探、了解古楼兰人的饮食、生活习俗,有重要意义;而楼兰遗址中的文书残篇,更是解读历史的关键。不论是斯文·赫定,还是斯坦因,都对遗址中的文字资料倍加重视。这些文书,或写于木简木牍,或书于纸质材料。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文书的字体,或是中原的汉字,或是流行于中亚地区的怯卢文、粟特文等。这些文书的年代,或是两汉,或是魏晋,其中,最为有名的文书,莫过于前凉时代的“李柏文书”,它为研究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楼兰美女”干尸
在楼兰古城墓地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她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体肤指甲均保存完好,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

营盘古墓

作为楼兰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墓葬遗址在学者们研究楼兰的历史和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79年,在考古学家王炳华的带领下,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古墓沟墓地;次年,女考古学家穆舜英又发现了著名的“楼兰美女”。现存楼兰地区的墓葬群,以营盘古墓遗址最为著名。营盘古墓位于楼兰遗址西北,是以营盘古城为核心的遗址。这里有古城、烽燧、佛寺,还有大面积的古代墓葬群。1995年,考古学者在此地进行发掘,并清理被盗的100多座墓葬,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其中,编号为M15的墓葬,考古学意义重大,以保存完好并极具特色而轰动一时。从形制上看,M15为土坑竖穴墓。墓室内放置一具四足长方形的箱式木棺,制作精致;木棺外壁绘满各式纹样,色彩鲜艳。墓主头戴麻质贴图面具,身着红地人兽纹毛布袍,下身为毛绣长裤,足穿绢面贴金毡靴;腰间系绢质腰带,上垂挂香囊、帛鱼;左肘缚蓝地刺绣护膊,胸前和左腕处各放置一件绢质冥衣;头侧放“寿”字锦片,身下铺垫原色毛毡。由于墓葬位于地势较高之处,加上干燥的气候环境,墓主人已成为干尸。但墓主人的面貌依然依稀可见:头发浓密,呈棕色,于脑后挽成单髻,用绢带系扎;胡须、眉毛、眼睫毛等保存出奇地完好。根据对出土物和干尸面部特征的分析,M15的年代,相当于东汉中晚期,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的富贾。这座墓葬,既出土有中原风格的绢、缣、刺绣等纺织品,也有中亚艺术风格的麻质面具、黄金饰物和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皿,甚至还有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各类毛纺织品。毫无疑问,正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成为可能;而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楼兰地区,则是当时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汇聚地,见证了中西交通的辉煌历史。

太阳墓
太阳墓是楼兰孔雀河下游的一处形制特殊的大型墓地。墓地是一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高达六七米的巨大圆形沙丘。它的顶部立有100来根高二三米的木柱。其南北为立木围栅。立木周围,是密密麻麻的船形木棺,有140口以上。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个外形酷似一轮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太阳墓”的盛行,致使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园。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吃惊。

新疆楼兰故城东北郊东汉墓出土的毛毯

消逝之谜

斗转星移,当流沙缓慢掩盖塔里木盆地的大部分土地时,诸多繁荣一时的西域国家,都已沉埋于沙漠之中,楼兰只是其中之一罢了。人们不仅要问:一座繁华的城市,怎么会突然间消失呢?古楼兰人究竟迁居何处?他们的子孙后裔又在那里?……这里,有太多太多无法破解的谜。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疑惑难解,对此展开种种推测。或强调气候干燥、“河道变干”,或注重青藏高原隆起的地域作用,或突出人为的过度开发,或许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大气气候而言,近5000年来,我国气候出现了干冷和暖湿频频交替的局面。这种变化,无疑会影响塔里木盆地和罗布泊地区;高山冰川融化变少,河流水量得不到充足补充,以至于河道变干。而青藏高原的隆起,致使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很少到达这里,也加剧了此地的干旱状况。当干旱加剧之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粮食供应的紧张和用水量的增加,农业自然环境的恶化在所难免。战乱的持续,争斗的不止,使得通过楼兰的丝绸之路中道逐步闭塞,楼兰作为一个中转站的存在受到威胁。魏晋驻军的大量撤离,无形中加剧了城市的衰落。公元4世纪后,楼兰古城渐渐衰落,当地居民从这块土地上慢慢撤离,楼兰渐渐成为一片无人区。昔日的楼兰,已渐从文献记载中消失,完全为人们所遗忘;而楼兰古城,也为风沙所侵蚀蚕吞,湮灭无闻。剩下的,只有干涸的河床,枯死的胡杨林,危立的破壁,融合中西风格的丝织品……

这些沉落沙漠的神秘王国,千余年来听凭大自然的肆虐,早已面目全非,无人问津。它湮灭于沙漠之中,无形间多了一重天然的防护,免受人为的侵害,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偶然的发现,使得楼兰文明得以重现,但也使得楼兰遭受人为的侵扰。今天,盗墓的猖獗,使楼兰遗址再次遭受空前的威胁……

伊犁河谷乌孙墓
乌孙也是两汉时期西域的一支重要的少数民族。它最初活动于今甘肃河西地区,公元前2世纪,乌孙强大起来,占据了今伊犁草原,势力向西达到了巴尔喀什湖地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到达过乌孙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