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精彩纷呈的元曲和南戏

精彩纷呈的元曲和南戏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精彩纷呈的元曲和南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犹如3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灿烂耀眼的光辉,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元曲因文体的不同又有散曲和杂剧之分。以元曲“四大家”为首的一大批文学家都是曲剧皆精,他们创作的元曲名著既是元代文学艺术的最高代表,也是中华文学和表演艺术的瑰宝。与首先盛行于北方的元曲相对应,元代的南方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剧种,称为南戏。

精彩纷呈的元曲和南戏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犹如3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灿烂耀眼的光辉,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工商业兴盛,使市民社会异常活跃。因此,继唐诗、宋词之后,元曲蔚为一代文学之盛,散发出了独特的芬芳。一方面,元曲继承了宋代诗词的清丽婉转、细腻圆润的风格;另一方面,元代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民族压迫政策,使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又使元曲放射出夺目的战斗光芒,透出激烈的反抗情绪。文法细腻而感情充沛,词曲婉转而激情澎湃,取材广泛而表现灵活,语言通俗而风格清新,这就是元曲—中华文学史上的又一朵艺术奇葩

元曲因文体的不同又有散曲和杂剧之分。散曲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是诗歌的一种;杂剧则主要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而作。以元曲“四大家”为首的一大批文学家都是曲剧皆精,他们创作的元曲名著既是元代文学艺术的最高代表,也是中华文学和表演艺术的瑰宝。

与首先盛行于北方的元曲相对应,元代的南方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剧种,称为南戏。它的出现,同样是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反映,也是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关汉卿(约1220~1300),号已斋,大都人,元杂剧的奠基者,“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创作杂剧60余种,现存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完整剧本13种。另外他在散曲、小令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

∷散曲

散曲兴起于金末元初,是从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南宋、金、元之际,各民族政权之间频繁的战争,在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方言传入中原地区,与汉族地区原有的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逐渐产生了一种新型诗体—散曲。散曲以通俗灵活的语言表达出真挚丰富的情感,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中国诗歌艺术的第三个高峰。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杂剧本中使用的曲,是附带有科白和情节的,而散曲则主要是由小令和套数组成的单独的词曲或者组曲。其中,小令又叫叶儿,短小精悍,是单个的只曲;而套数则富赡雍容,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而成的组曲,它们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此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的语言既有一定的格律,又注意保留了口语通俗易懂、自由灵活的特点,同时它又不可以讲求精练,而多用叙述、铺衬手法。因而有质朴鲜明、音韵粗犷、语言流畅等特点。

《西厢记》插图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讲述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门阀婚姻制度的虚伪性和不合理性,歌颂了男女间自由而真挚的爱情。

从内容上来看,散曲多以寄托对民众生活的同情、慨叹现实生活的无奈等为主,表现出元代读书人消极避世的情绪,也有一部分是情感描写和借景抒情的景物描写。

元代散曲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北方的大都,这一时期是散曲从兴盛开始走向逐渐成熟的时期,作家队伍中有达官贵人、杂剧作家,还有民间的书会艺人。因为处于初创时期,因而此时的元曲题材丰富、浑朴自然、富有新意和表现力,也显得自由粗犷。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元代后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杭州等城市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在他们的研究和雕琢下,元曲风逐渐趋于雅正典丽,但失去了前期的生命力。后期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张可久、乔吉等。

谭记儿智取势剑金牌

谭记儿是关汉卿的《望江亭》中的女主人公,她巧扮渔妇,机智地骗取了杨衙内的势剑金牌和文书,使他失去了迫害自己丈夫的凭据。

∷杂剧

我国的戏剧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以及唐、宋以来的说唱艺术,到金末元初,终于发展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就是元杂剧。元杂剧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前代的戏剧艺术精华,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汇了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艺术。同时元曲又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因而是元代文艺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

在表现手法上,元杂剧包含有“唱”、“念”、“做”等多种戏剧样式,其中的念白部分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的片断,通俗易懂、幽默活泼。剧中也有角色分工,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一般情况下,一本杂剧只能由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做念白。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每折用一个套曲,折子前和两个折子之间还有一两个楔子,前面的楔子用来介绍人物和故事梗概,中间的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杂剧在形式上已经非常完整。

从内容上来看,元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地反应了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民众的形象,其中很多作品都包含着对民众的同情。因而它首先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很快从北方地区风行于大江南北,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杂剧演出,均呈现出繁盛的局面,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形式。

杂剧在金末元初出现之后,到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创作和演出进入了创作人才辈出、作品争奇斗艳、各放光彩的鼎盛时期。在其繁荣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家和经典作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和白朴、马致远等。总体上来看,元曲的创作高峰在前期;从武宗时期(1308~1311)到元末的一段时间,元杂剧的创作中心也南移到杭州,虽然也有创作,但其繁盛景象已大不如前了。

元杂剧的著名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等等。

《窦娥冤》书影和插图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最著名的杂剧之一。全剧写寡妇窦娥被流氓张驴儿诬告杀人,官府判其死刑。临刑时窦娥发下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旱三年的誓愿,后来一一应验。窦娥之父窦天章为官后,窦娥之冤终得昭雪。

∷南戏

南戏是指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为它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宋代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南戏表演,一般认为“南戏”确立了我国戏剧的独特艺术形式,所以中国戏曲的历史一般是从南戏产生算起。它的曲调由宋词、唱赚和民间小曲综合发展形成,在表演艺术上以民间歌舞戏为基础。其角色也有“生”、“旦”、“外”、“贴”、“丑”、“净”、“末”之分。与杂剧不同的是南戏的各个角色都可以使用唱腔,还可以合唱,唱腔音调和节奏也较舒缓婉转,具有浓厚的南方气息。

南戏在体制上比较自由灵活,虽然剧本篇幅一般比较长,但是一本戏的演唱可长可短,一场为一出,有的剧本有50出,有的只有20多出,而且在演唱上没有严格的宫调要求。在每出开场之前,都用七言诗或曲的形式介绍剧情大意,然后用“副末开场”引出正戏,每出戏的都用七言诗作结束,成为下场诗。

南戏最初产生于民间,作者也是穷困潦倒而流落民间的下层知识分子,一般称为书会才人。为了满足南方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南戏的戏剧内容比较富有现实性和人民性,多是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故事,表达他们的爱恨情仇。

元代的南戏吸收了北曲的一些特点,因而更加成熟,并在元代中后期达到繁盛。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此外还有著名的《琵琶记》,它们代表了元代南戏的最高艺术成就。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戏曲演出壁画

原画在山西洪洞赵城镇广胜寺明应王殿内,纵390厘米,横312厘米。壁画正中戴幞头、穿长袍、手执笏板者是当时的一个叫“忠都秀”的名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