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化二元论和同分异构

电化二元论和同分异构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化二元论和同分异构小知识1 电化二元论和同分异构贝采里乌斯建立电化二元论学说,始于对化学亲和力的研究。电化二元论基本符合电解实际过程,对酸碱中和的亲和力作了较满意的解释。后来,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研究取代反应中,电化二元论逐步显露出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并被新出现的学说所替代。

电化二元论和同分异构

小知识1 电化二元论和同分异构

贝采里乌斯建立电化二元论学说,始于对化学亲和力的研究。他早年对电解过程做过仔细考察,电解槽中相反电荷之间的吸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启发他用电学观点来分析化合物组成和化学反应机理。1811年,他从电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化学亲和力理论,即电化二元论。

他根据电学二元性和盐能被电流分解为碱和酸的事实,把酸碱概念与电极性联系起来,认为由金属氧化物形成的碱带阳电,非金属氧化物带阴电,这两种氧化物受引力作用形成盐,如氧化钙带阳电,二氧化碳带阴电,二者相互作用时形成碳酸钙

他将这种极性推广到元素,设想每个原子都带电荷,氧是负电性最强的元素,钾是正电性最强的元素,其他元素按其正负电性强弱介于二者之间。元素间能相互作用,是由于它们带相反电荷相互吸引。例如负电性最强的元素氧被其他元素所吸引,从而同它们化合。但是,这样形成的氧化物不呈中性,因为不等量电荷无法完全中和。按贝采里乌斯物质粒子带电荷的假设,物质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就是电的吸引力。他把物质的化学性和电性统一在同一物质属性内,通过物质的电性变化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对物质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认识的重要发展。

电化二元论基本符合电解实际过程,对酸碱中和的亲和力作了较满意的解释。这个理论把电看做是物质粒子的本性,能说明许多化学现象。这种认识比戴维(1778~1829)只停留在表象的认识深刻得多,化学家极易理解它,所以很快成为绝大多数化学家赞同的流行理论。后来,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研究取代反应中,电化二元论逐步显露出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并被新出现的学说所替代。

1814年,贝采里乌斯通过精确实验证实有机物也遵守定组成定律,进而对有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引入“有机化学”概念。由于当时科学知识有限,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尚只能取自天然动植物有机体,这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有机物都不能在实验室作化学合成,这种观点与电化二元论一起束缚了有机化学的发展。1828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打破了这种观点。

贝采里乌斯研究过雷酸银和氰酸银,这是两种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物质,当时他误认是实验误差造成的。后来,他发现酒石酸和葡萄酸也有类似情况,于是他认为必须提出新概念:“我建议把相同组成而不同性质的物质称为‘同分异构’物质”。同分异构现象的发现及理论阐释,是发展物质组成和结构理论的重要一环,它启动了分子结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