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教”概念的历史探讨

关于“教”概念的历史探讨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教”概念的历史探讨二、关于“教”概念的历史探讨在讨论教与学关系时,由于对“教”这一概念理解不同,故缺乏衡量的统一尺度,很有探讨的必要。但如果综观教育史,对“教”的概念作一番简单考察,那就不难发现,“教”的概念从来都不局限于是“讲授”或“传授”知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的理解、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因而“教”与“导”本来就是同一事物,无法分割,“授”是教,“导”也是教。

关于“教”概念的历史探讨

二、关于“教”概念的历史探讨

在讨论教与学关系时,由于对“教”这一概念理解不同,故缺乏衡量的统一尺度,很有探讨的必要。

目前,有人把“教”单一理解为“讲授”、“传授”知识。但如果综观教育史,对“教”的概念作一番简单考察,那就不难发现,“教”的概念从来都不局限于是“讲授”或“传授”知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的理解、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如我国古代张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问善疑。他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者须疑。譬之引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可尝有疑。”王夫之则认为,教师的教在于引导学生扩大眼界和知识范围。而学生的学,则要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去思考,探索事物的本质。他说:“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导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由者,学者之事也。”韩愈把教的任务总结为“传道、授业、解惑”,人所共知。

外国教育史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有成效地“教”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他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筑。……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在当代,我国的知名学者胡克英同志曾指出:“如果不把传授也理解为引导,‘传’而不‘受’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学会生存》一书也认为“教”的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书中写道:“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综上所言,可以看出“教”不仅是指传授知识,也包括传授学习方法、启发、引导、组织、管理等多种涵义。正如“学”不仅包括“听讲”,也包括自学、练习、实验等多种形式是一个道理。因而“教”与“导”本来就是同一事物,无法分割,“授”是教,“导”也是教。这样说并非犯了“同一论”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