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概念要点及其内容把握

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概念要点及其内容把握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设计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传统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教学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内容、史料、教法、学法等,形成教案,以保证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4]一是教学设计是独创的。历史教学设计由于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的差异而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三是历史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历史教育价值取向。

1.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有何区别?

教学设计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1]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积极开展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传统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教学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内容、史料、教法、学法等,形成教案,以保证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传统备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所涉及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没有原则性的差异。但在传统备课中,教师往往会依据自身经验和习惯来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基本依据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两者的工作方式存在明显的区别。

其次,传统备课中,教师一般凭借经验、习惯、直觉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较充分地利用前人或当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不能积累的丰富知识,在科学性上会有所欠缺。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度取决于设计者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对学习与教学所存在规律的揭示程度,应用科学原理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是其实践意义所在。[2]

第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传统备课往往重视预设,忽视生成,比较多的考虑教师如何引导、如何将知识点讲清楚、讲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要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忽视学习过程的呈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突出“以生为本”,尽可能地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注重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研究、推广和实践并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盘否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备课都有着一定继承,比如都有具体的环节设计和要求,都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分析,都会考虑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会形成一定的教学实施计划,都有教学评价,都会形成文本等。但教学设计又不同于传统备课,它打破了旧有的形式和要求,它运用的资源更丰富,手段更先进,不仅以文本形式存在,更以教学软件、教学媒体等作为载体,大大地增加了知识容量,强化了教学设计效果。从追求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课堂教学要求出发,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新时代下教学的内涵发展。

2.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点是什么?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3]

谢利民主编的《教学设计应用指导》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有着比较具体的操作程序,它是以现代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合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当然,中外许多学者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有的侧重于突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还有的侧重于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的定义虽因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但教学设计的特征无外乎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师的个性、学生的差异、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都是在教学活动中会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有机整合以上各要素,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

(2)教学设计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学设计就是要把教学理论和原理转化为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对教学活动进行预设。教学活动预设得科学、合理、适切,既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也需要运用理论合理的解释设计的意图。

(3)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以及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所以教学设计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效率。

(4)教学设计的本质是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就是根据课标、教材以及学生情况,分析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怎么教”就是分析教法、学法、策略以及现代媒体运用等。所以,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认为,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类似“旅行”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回答“要到哪里去”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怎样到那里去”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而“是否到了那里”则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4]

当然,除了以上问题,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是独创的。历史教学设计由于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的差异而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教学设计是理论性和创造性地结合,教师要想方设法将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教学设计方案中不仅包含了教学立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包括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教学过程以及评价。这是教师具有独创性的劳动成果,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创造能力。

二是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教学设计拥有一定的操作模式和写作模板,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是互相影响的,比如教师根据教学立意、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或者评价方法,但是在教学设计具体实施时,其实施效果又会反过来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因此在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根据需要调整和设计诸环节,在遵照和参考基础模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切忌死板。

三是历史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历史教育价值取向。中学历史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课程,如果缺乏价值取向的引领,历史学科的知识就是僵化的。上海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求真求实以及同人类文明演进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其中求真是历史学习的出发点,务实是取得教育实效的保障,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目标,最终是要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因此,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都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教学理念和目标,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程序是指完成一项教学设计的行为过程。它包括:

(1)设计和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

(2)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状态,设计和确定教学活动的起点状态;

(3)分析教学活动设计中学生从教学的起点状态向教学的最终状态发展过程中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应当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等;

(4)考虑并研究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与方法,以及所应提供的学习指导;

(5)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测量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等。[5]

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进行课标、教材、学情等的分析。动手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弄清历史课标中关于本课内容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教材特点。还要研读教材文本,分析本节课在整个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形成教师自身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为教学立意和教学目标的确立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能力差异和特点。学情分析便于我们“以学定教”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从而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教学设计建立在更客观、更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学情分析可以从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知识技能、认知发展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入手,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提供依据,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完成教学设计的相关背景分析后,就进入教学设计的决策和生成阶段。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和预设并形成文本,这其中建议重点从四个方面考虑:

(1)深入分析、科学提炼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不能只凭教师个人经验随意确定,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时代发展需要等综合拟定,体现多元性和实践性。在拟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要注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不忘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也要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不是割裂的,是一个整体,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的运用。

(2)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要根据课标要求,以教材为核心开展,要围绕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整合教学内容的原则是方便学生学习、理解和思考。

(3)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贯彻这一理念。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如何设计问题,如何铺垫、如何提问、如何互动都要进行思考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和辨析。

(4)设计灵活多元的策略和评价。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媒体的总和,包括课堂结构、教学内容呈现顺序、教学内容的时空安排、教学资源的选择、教法和学法的运用等。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详细呈现,灵活多元,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学科功底。科学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过程参与和学习结果等预先设定随机评价,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发挥学生潜能。这里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随机描述,而不是对学生个性和品格的评定,所以要尽可能做到灵活多样。

最后,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也是教学设计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处于实习或见习期的青年教师,对整个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修订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实习教师在完成一份教学设计后,可以在小范围试讲一下,就设计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等听取指导老师和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发现教学设计的缺陷、修正教学设计,然后再试讲、再修改,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保证获得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个要求是精细,即对教学程序进行精细地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精心的引导。根据内容,历史课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那么教学设计也可以多样化[6]。所以教学设计没有确定的样板,历史老师大可以发挥所长,各显神通,不过,同一地区历史教学的现状和要求大致相同,有关教学设计的文本在内容和格式上还是有约定俗成的规范,以下就以上海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为例做简单介绍[7]

◆内容主旨(教学立意)

用精炼的语言提炼和确立本节课内容的主题,即本课教学的中心,侧重史学意义,可以从纵横视角、破题视角、哲学视角、拓展视角、德育视角等入手,建议用2—3句话叙述清楚。

◆教学目标

(1)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建议表述时可以分知道、理解、运用三个不同层次。不一定要罗列出所有的知识点,关键是要写出知识的脉络,并指出其中的核心概念。历史学科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可以从基本技能(掌握历史发展阶段、解读历史材料、获取历史材料方法、判断史料真实性和价值等)、思维方法(比较、综合、评价,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等)和质疑辨析等入手。

(2)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及其实施策略,建议表述时要关注历史探究的方法,形成问题意识,即要体现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掌握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渐进的,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蹴而就。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着力点及教学实施策略。历史学科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蕴含有丰富的内容,如道德、理智、爱国主义、审美、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人生态度、公民意识、多元包容理念、开放意识等。教师要深入教材,充分挖掘本堂课教学的情感内涵,在表述此目标时要明确体验性的行为动词,要结合具体内容,避免抽象化。

在具体操作中,相对于内容主旨(教学立意),三维目标相对侧重教学意义,可分别阐述,也可整体性阐述,只要把目标讲清楚,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形式,但是切记照抄课标相关要求,写得空泛,缺乏可操作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需紧扣内容主旨(教学立意),可以是与之前知识联系紧密或是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技能,也可以是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或者是学生学习中比较困难的问题。

教学难点一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衡量,多指学习的难点,可以是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不能较快理解的内容,也可以是教材中综合性强、跨度大,容易混淆的内容。

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时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实施策略。教学重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和难点可以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是不同的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导入方案,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核心问题等角度入手。导入新课建议开宗明义,直指主题,切忌戴帽子、兜圈子。

(2)环节+设计意图:按照教学流程将教学设计有机分割成若干“环节+设计意图”。“环节”的叙述重点在于讲清楚教师讲述什么、提问什么、演示什么等,以及各环节之间过渡方式。“设计意图”是指要点明环节设计、预设、构想与主旨、目标的关系。导入也是教学环节之一,“环节”的设计不求多,在于合理与有效。

◆参考书目或资料附录

对应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文字资料建议短小精悍,资料必须注明出处,最好不要取自网络。

板书设计

建议采取结构式板书梳理本堂课的基础知识,注意其逻辑结构。

◆作业训练

作业的设计要紧扣本课内容主旨,体现核心知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3.“历史教学设计”示例

高中第五分册《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8]设计与说明

上海市徐汇中学 姚 虹

一、内容主旨(教学立意)

清末至民初的中国处于历史社会的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民国初年移风易俗改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获得民初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历史社会转型期的认识。学会对历史事件作背景的、深入的分析。

2.通过对民初十年社会和政局相关史实的了解和梳理,以史引论,进一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相关知识整理、分析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客观、辨证评价历史现象、事件的认识。

3.初步理解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的特点是进步与倒退并存,其中进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但更多地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政治上的民主共和之路却是艰难而曲折,革命先行者们不懈追求理想并为之长期艰辛奋斗的胆识和毅力值得敬仰。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民初政局的演变。共和政体取代专制政体是历史的重大进步,了解袁世凯夺取政权,背叛民主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共和的历程,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走向民主共和道路之曲折、社会转型之艰难,故为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教材将两类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放在同一课时里,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合理地解释并形成共识: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新旧交替、进步与倒退并存。高二学生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积淀,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要使学生形成这一认识需要铺垫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概述1911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二年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不同于中国旧式改朝换代的社会变革。

设计意图:开篇宗义,直指主题。

环节二:学习片段一:剪辫子。展示一组图片:使洋人不辨男女的大辫子,孙中山、溥仪剪辫图等;片段二:禁缠足。出示一组材料:笔记《东鳞西爪》(材料一)、《西潮》(材料二)中有关妇女放足的描述;片段三:易服饰。展示三张詹天佑不同时期的照片、中山装的照片。

向学生提问:1.透过这些社会风俗的演变历程,能够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何以成为可能?

设计意图:民初移风易俗的改革是多方面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片段:剪辫子——解除威权统治、民族奴役的象征;禁缠足——解除性别歧视、男权奴役的象征;易服饰——废除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献资料客观审视民初移风易俗改革带来的社会进步

过渡:教师引申民初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简单、全面和彻底,小脚不缠了、辫子剪了、见面不再下跪口呼大人,但包办婚姻、问卜求卦、抽大烟等旧规陋习仍比比皆是,由移风易俗所体现的思想解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环节三:教师展示北京政府首届内阁成员组成,袁世凯大事年表(1912年3月~1916年6月),梁启超和蔡锷有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言论(材料三),北洋政府统治期间相关内阁更替、内战、军费统计数据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1.二次革命中袁世凯为什么能够战胜革命派?他拥有哪些革命党人没有的优势?2.从袁世凯大事年表中,透露出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军阀割据是民初政局的重要事件,通过典型材料和细节叙述,引导学生分析并初步认识袁世凯一步一步用表面的合法手段走向专制,这与变革后的社会习俗进步完全不协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过渡:教师引申民国初年的北京政府也曾制定不少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举措,在外交上也有捍卫主权的行为等,但其主政时期内战频繁、重税高压以及对新兴事业的摧残,严重拖垮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国家因此陷入杂乱无序状态,民国历史进入黑暗时期。

环节四:组织学生探讨问题:1.在了解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格局的演变后,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总体印象。2.在我们所学的中外历史中,有没有相似的事例?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感悟呢?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开放性问题的讨论、交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代特征,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艰难;认识到人们剪掉了头上有形的辫子,更需要剪掉残留在心中无形的辫子。

过渡: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民国初年时代的特征,理解任何社会变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尤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处在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急剧转型的时代,走向民主共和必将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反复。

环节五(课堂小结):教师选用陈独秀关于《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的相关内容(材料四),引出辛亥革命摆脱帝制束缚,完成千年变局后的中国社会潮流:尽管政治革命的成功是有限的,但是民国初年移风易俗、扫除积弊的社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荡涤必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汇成滚滚洪流,不可阻挡,它孕育着中国的未来。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引出新的线索,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五、资料附录

材料一: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山东实行放足运动后,将泥塑娘娘小脚也换成大脚,普告被钳制的妇女。

——民国时人笔记《东鳞西爪》

材料二:年轻女孩子已剪短头发,穿了仅到膝盖的旗袍,……到处可以看到穿着高跟鞋的急骤的笃笃声时,你就知道年轻的一代与她们的母亲已经大不相同了。

——蒋梦麟《西潮》

材料三:自国体问题发生以来,……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所谓表决者,皆袁氏自表自决;所谓推戴者,皆袁氏自推自戴……此次皇帝之出产……如演傀儡戏者然。

——梁启超《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

就令全国四万万人中,三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皆赞成,而梁某一人断不能赞成也!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先生所言,全国人人所欲言,全国人人所不敢言,抑非先生言之,固不足以动天下也。

——蔡锷回忆

材料四:政治进化的潮流,由君主而民主,乃一定之趋势,吾人可以怀抱乐观。……袁氏病殁,帝制取消,在寻常道理上看起来,大家都觉得中国以后帝制应该不再发生,共和国体算得安稳了,鄙人却又不以为然。……只因为此时,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我看比登天还难!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训练

以下是两段孙中山的言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孙中山……亲致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1.“第一人”指的是谁?他的死带来什么影响?

2.材料里的“民贼”指谁?孙中山反对的事件是指什么?由此采取了什么行动?

3.从这两段材料看,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面临什么困局?

提示:

1.宋教仁;引发二次革命;

2.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

3.民国虽已建立,但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复辟帝制,要真正走向民主共和还很艰难。

参考书目:

1.袁从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赵克礼.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宾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2.

4.杜芳.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2]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4]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6.

[5]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

[6]任世江.新课程应当提倡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09:(9).

[7]以下部分内容参考上海市特级教师、历史教研员於以传于2013年2月21日在区县历史教研员暨中心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本课使用的教材为余伟民教授主编的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五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