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顾炎武奔走抗清

顾炎武奔走抗清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间,顾炎武还往寻顾咸正,催促他及时出走,而顾咸正不听。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顾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明清交替之际,顾炎武以一代大儒之身奔走南北,联络抗清力量,表现了他心存故国、希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向。

●顾炎武奔走抗清

28●顾炎武奔走抗清

顾炎武,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生于昆山千灯镇。顾氏为江东望族,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为嗣。寡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推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酉四论”,为朝廷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可惜残破的南明军队实在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埋伏而溃败,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四万人,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顾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安葬了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推荐,隆武帝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顾炎武此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当时,清松江提督吴胜兆与巡抚王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兵部主事杨延枢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顾咸正为顾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顾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顾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吴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陈子龙往投顾炎武,顾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家中躲藏,不久即被逮,顾炎武虽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顾炎武还往寻顾咸正,催促他及时出走,而顾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顾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746),顾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顾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有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清交替之际,顾炎武以一代大儒之身奔走南北,联络抗清力量,表现了他心存故国、希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向。

img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