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孝文帝三长制的历史意义

孝文帝三长制的历史意义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辟蹊径李冲 另辟蹊径李冲,原名思冲,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人。从而使政府的赋税收入大为减少,不足以维持国家的费用和军队的开支。针对这个严重的问题,李冲提出了关于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的改革措施。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交赋税,防止豪强隐占人口,以及劝课农桑、推行均田等工作。于是,魏孝文帝下令发布了推行“三长制”的诏书,遣使到各地协助地方官清查户籍,建立邻、里、党,置三长,定赋。

另辟蹊径

李冲 另辟蹊径

李冲(450—498),原名思冲,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少孤,好交游,有气量。西凉李暠之曾孙。父李宝封敦煌公。孝文帝初年(471)任秘书中散,掌宫廷文案,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李冲是十六国时期西凉主李暠的曾孙。北魏孝文帝时,任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均田制以后,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魏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争频繁,百姓涂炭,各宗主族长都以保全乡里为名,荫庇大量部属和本族成员。有时,一宗将近万户,炊烟相接,屋舍鳞次栉比,最小的一宗也有三、五十户。所以宗主族长在地方上都享有很多特权,有相当大的势力。

荫附于宗主的农户,只向宗主交纳钱粮,他们既不需要向国家交纳赋税,也不承担徭役。从而使政府的赋税收入大为减少,不足以维持国家的费用和军队的开支。

针对这个严重的问题,李冲提出了关于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的改革措施。

“三长制”规定,在农村基层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各置邻、里、党三长,代替原来的宗主督护。三长享有一定的免役优待,干得好三年之后可以提升。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交赋税,防止豪强隐占人口,以及劝课农桑、推行均田等工作。

李冲的建议提出以后,因为直接触犯了宗主豪富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受到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祜等人的激烈反对。

他们指责说:“李冲的建议,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根本行不通。”郑羲甚至用威胁的口吻对魏孝文帝说:“不相信我所说的话,那你们就实行吧。等到失败以后,就会知道我说的是对的了。”

朝中也有人支持李冲的改革。大臣元丕对孝文帝说:“我认为三长制如果能够实行,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百姓都有好处。”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争论,虽然有很多人已经接受了这项改革措施,但是他们认为目前百姓忙于生产,重新登记划分邻、里、党,必然引起百姓怨怒,最好是等到冬天闲暇时再派人实行“三长制”。

李冲不同意,提出反驳说:“如果不趁现在就实行,百姓哪能知道实行三长制会给他们带来少交钱粮赋役的好处呢?百姓了解三长制的内容,并从中得到好处,要实行三长制,那真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这时,著作郎傅思益又站出来反对说:“各地民俗不同,宗主督护制又已实行了那么久,现在一旦改变,恐怕会发生内乱。”

为了实行“三长制”的时间问题,朝中大臣众说纷纭,议论不休。孝文帝的祖母文明太后见久议不决,便亲自站出来说:“实行三长制,赋税的征收有一定的准数,荫附户可以脱离宗主督护,向朝廷完粮纳赋,利国利民之举,为什么不能立即实行呢?”

文武百官听了文明太后的话,有的人心中虽然还有异议,但太后已经拍板定案,也只好同意了。

于是,魏孝文帝下令发布了推行“三长制”的诏书,遣使到各地协助地方官清查户籍,建立邻、里、党,置三长,定赋。

李冲提出的“三长制”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不仅百姓安宁,而且政府赋税的收入也增加了将近十倍,对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妙语点睛

李冲的“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警世良言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