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系百姓的郑板桥

心系百姓的郑板桥

时间:2022-05-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系百姓的郑板桥49.心系百姓的郑板桥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见二人情真意切,又年貌相当,便当堂宣布;令二人还俗,配成夫妻。此案传开之后,百姓都说郑板桥体贴下人,是个好官。郑板桥在范县任职五年,辖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民风良正。由于郑板桥采取措施得当,潍县居民多数活了下来,度过了灾难。郑板桥愤然请求辞官,上司借机罢免了他。一直以来,“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在人民心目中是个为民请命的清官。

心系百姓的郑板桥

49.心系百姓的郑板桥

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艺术作品蜚声海内外。同时,他还是一个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疾苦的清官。虽然他只做过县令这样的小官,可他却赢得了属地人民的厚爱。

郑板桥出身书香世家。板桥出世时,家业已破落,三岁时生母去世,由叔父及祖母蔡夫人的侍女费氏养大成人。二十四岁时考中秀才,但后来一直不得志,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才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他赴京会试考中进士,时年四十四岁。

郑板桥考中进士之后,并未很快得到官职,于是他返回扬州,等候朝廷授职。四年后,即乾隆六年(1741年)春,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位于黄河北岸,地域较小,辖境内仅十万人口,县城内不过四五十户人家。这里的百姓古朴淳厚,勤劳诚恳,民间诉讼很少。郑板桥偶遇诉讼,也总是酌情宽待,力勘冤情,体察下情,甚至不顾旧礼。

一次,郑板桥正在大堂上闲坐,忽然堂外人声喧闹,他忙命人出去查看。一会儿,差吏带着一群人进来,前面推推掇掇押着两个人,他们一个是和尚打扮,一个是尼姑装束,双手都反绑着。

郑板桥细细盘问情况,原来两人自幼在一起玩耍,感情浓厚。但都家境贫寒,家里无力抚养,各送到和尚庙、尼姑庵出家以求温饱。但两人真心相爱,无法割舍,竟不顾寺规严谨偷偷相会,结果被村民发现,扭送公堂。郑板桥见二人情真意切,又年貌相当,便当堂宣布;令二人还俗,配成夫妻。并赋诗相赠:“是谁勾起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此案传开之后,百姓都说郑板桥体贴下人,是个好官。

郑板桥对百姓的疾苦十分了解,他为了及时勘察民情,经常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下乡察访。即使夜里外出查巡,也仅令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不准鸣锣开道,不打“回避”、“肃静”的牌子,避免打扰百姓休息。有时,他还亲自到田间地头,与农夫聊天。对于他的这些做法,许多官吏认为并不适宜,纷纷指责。但郑板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做官的乐趣。正因为如此,范县的百姓都把郑县令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对他崇敬有加,十分爱戴。

郑板桥在范县任职五年,辖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民风良正。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因政绩昭著,调迁山东潍县任县令。

潍县濒临渤海,盛产海盐,风景优美有“小苏州”之称。郑板桥上任以后,一如既往,将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尽力安抚。对于县城里的孤儿寡母给予极大的关怀和帮助。遇到穷孩子无钱买本子念书时,他便欣然解囊相赠。有时碰到孩子遇雨没法回家时,他就把孩子带到县署中吃饭,又想到孩子的母亲含辛茹苦做双新鞋不容易,便找出旧鞋给孩子们换上穿着回家。郑板桥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深深地感动了潍县百姓。

郑板桥在潍县七年中,潍县竟连续五年遭旱、蝗、水灾,百姓苦不堪言,庄稼收成无望,无以为计,逃荒乞讨者不计其数。郑县令忧心如焚,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实情,请求赈济,一面又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引远近的饥民赴工就食。他还下令城中富户轮流在道边设置大锅,煮粥供老少病残百姓充饥。对于那些囤积居奇妄想借机大捞一把的恶徒给予严惩,并勒令平价卖粮。郑板桥自己也节衣缩食,捐出自己的俸银,解救灾民。

但是由于天灾严重,这些措施仍无法解决问题。郑板桥毅然决定开官仓放粮赈灾,他下属人员都劝他不要仓促行事,等呈文批下来,再做打算,否则若朝廷不允,恐怕官职难保。郑县令听了,说:“待到层层批下来,恐怕百姓早就饿死了,还要我这个县令干什么?如朝廷追究,我一人担当!”随后,他立即下令从官仓中拨出大批谷子,由百姓凭借条领出维持生计,秋后再行奉还。到了秋天,庄稼入仓无几,灾情仍很严重,百姓担心还不上官粮受到处罚。郑板桥见此情况,又当着百姓的面将借条统统付之一炬,解除了百姓的后顾之忧。由于郑板桥采取措施得当,潍县居民多数活了下来,度过了灾难。

郑板桥在潍县还严厉整饬了盐务,保护了小商贩的利益。潍县盐业发达,盐商很多,有官营和私贩之分。有的官商勾结,设立关卡,提拿小盐贩,轻者没收其货物,重者打伤致残,受牢狱之苦。有的奸商则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市价,本小利薄的小商贩经常受到排挤而破产。郑板桥对那些勾结官府的奸商,不徇私情,严厉惩处,触怒了一些富商大户,遭到他们的诽谤和诬蔑,但郑板桥坚持原则,毫不屈服。

由于郑县令关心百姓,经常直言上报,冒犯了上司,受到打击报复,被罗织罪名陷害。郑板桥愤然请求辞官,上司借机罢免了他。他离开潍县时,全城百姓都前来相送,郑板桥感动得热泪盈眶,画竹惜别潍县土民。他身着毡衣,头戴岚帽,仅雇用三头毛驴踏上归途。

◆“官清文正,人所共知!”一直以来,“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在人民心目中是个为民请命的清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