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对高校诗教中学生作用的粗浅认识

我对高校诗教中学生作用的粗浅认识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对高校诗教中学生作用的粗浅认识——以江汉大学海天涯诗社为例试析苏良雄笔者是来自江汉大学的中华诗词爱好者,自入校以来接受了系统的诗词教育。以海天涯诗社为例。正是学生发挥了诉求作用,海天涯诗社得以成立,江汉大学的诗教工作有了基层组织,有了夯实的受教者基础。

我对高校诗教中学生作用的粗浅认识——以江汉大学海天涯诗社为例试析

苏良雄(1)

笔者是来自江汉大学的中华诗词爱好者,自入校以来接受了系统的诗词教育。作为初学者,创作的诗词曲联赋等还十分稚嫩,但笔者从接受诗教中的获益,却终身受用。杨叔子先生有论:“国魂凝处是诗魂”,笔者和众多的青年诗友正是在受“诗魂”的感染中,不知不觉将“国魂”一丝一丝融入自己的心灵。

在接受诗教的过程中,为了有更多一点的受教者的自觉性,笔者拜读了杨叔子、梁东、李进才等多位可歌可敬的前辈教育家、诗词家的一些诗教论著。他们的宏论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杨叔子先生关于诗教的许多经典论述,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文化精神,就不打自垮”,“基因会遗传,文化要传承,经典须诵读,诗教应先行”等,强烈震撼了青年人的灵魂。这些精辟的论断,使笔者更清醒地懂得了中华诗词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中的无限价值和在高校大力开展诗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笔者认为,诗教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中华传统诗词的阅读、赏析、创作、吟诵等为内容,由学校整合各方面有利资源通过开展活动、开设课程、开办刊物等手段和方法,达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升社会文化格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校园文化,加强素质教育,对于受教者个人启智、立德、燃情、育美、创新的目标。诗教的核心内涵是“国魂”的育化。

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觉得师长们大都习惯于从施教者的角度进行价值呼吁、理论探讨、方法交流。然而,任何教育都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需求和两面互动的,高校诗教亦然。从受教者的角度谈谈感受,以学生诗社为案例总结高校诗教工作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对发展高校诗教理论,进而推进当前的高校诗教工作,或许不无裨益。因此,不揣浅薄,提出一些粗浅之见,以期师长们指教。

笔者曾经是江汉大学海天涯诗社的负责人,既是江汉大学诗教工作的受教者,又是学生诗教活动的组织者。笔者在实际工作的启发下,认为在高深理论的引领下,我们既要突出施教者在诗教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顾及受教者、学生诗词组织在诗教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各种合理的手段激发受教者、学生诗词组织的积极性,让诗词教育由施教者单方施予转变为受教者乐受,让诗词文化在学生之间蓬勃茂盛地生长。学生的热情会促进学校营造更良好的诗教环境和条件,学校对诗教条件的保障又能激活学生的诗词学习热情,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那么,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以学生为成员的诗词组织,在高校诗教的实际运动中应该或可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粗浅地归纳为三点:诉求作用、参与作用、辐射作用。

以海天涯诗社为例。海天涯诗社是成立于1998年的江汉大学学生诗社,除在本校聘请老师担任顾问、指导老师外,成员全部为在校学生。经过十多年的曲折前进,海天涯诗社由当初的数十位诗歌爱好者发展到今天的在校社员200余人,累计社员近千人的诗词组织,由默默无闻的小社团发展为武汉诗词界熟知的文化团体、武汉诗词楹联学会第一个学生分会、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社团的学生团体,由以新诗为主发展到诗词曲联与新诗齐开花、相映衬的文化单元,经历了许多坎坷,得到了许多支持,受到华科大瑜珈诗社等其他高校诗社的许多启发,也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在此用上文提到的三个作用将海天涯诗社发展历程中的主要事迹进行解析,与高校诗教界共享这些资料。

一、高校诗教工作中学生的诉求作用

学生是诗教的主体。高校学生思想活跃,自由支配时间较充裕,主观能动性较强,所以在学校的诗教工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诉求作用。

纵观海天涯诗社的成长历程,学生的诉求作用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诗歌爱好者对组织诗社的诉求

两千年前孔子就曾提出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自古以来,尤其是近现代诗人都有聚集结社的传统,极其生动地印证了孔子提出的“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如果将历代诗人结社交流的传统看做是诗歌作者对“群”的诉求,那么1998年由中文系学生李怀强、杨孟晟等在江汉大学组织的数十位诗歌爱好者发起成立海天涯诗社,就是对组织诗社的诉求。时任中文系主任的李汉威教授、江汉大学团委书记等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不仅解决印制刊物的难题,还帮忙解决活动场地、经费,协助诗社挂牌注册),即是对学生结社诉求的积极回应。海天涯诗社成立后,通过每年面向新生招收新社员,使有更多的诗歌爱好者陆续加入这个组织。这说明,在高校里,诗词爱好者组织诗社的诉求不仅有理论依据,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正是学生发挥了诉求作用,海天涯诗社得以成立,

江汉大学的诗教工作有了基层组织,有了夯实的受教者基础。

2. 学生诗社对拓宽诗教资源的诉求

成立海天涯诗社后,历届社委会都向学校表达了这种诉求。主要体现为:①希望聘请同样喜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尤其是主管诗教工作的学会、校、院领导等老师、名家担任海天涯诗社的顾问、指导老师、名誉性职务等,以保证海天涯诗社能分享更多的教育资源;②在武汉诗词楹联学会2005年挂靠江汉大学后,申请成为武汉诗词楹联学会的学生分会,“闯进”武汉地区的诗词界;③促进了《江汉大学报》、《学语文报》、《延安精神研究》等学校主管的报刊开设诗词专栏,或在《武汉诗词》选发诗词作品,并编印了七周年纪念刊《海之眸》、月刊《海天涯诗刊》(主编均为学生),年刊《春风浅唱》(主编王金芳)等书刊,尤其是希望学会、学校组织编写并出版教材《诗词曲联写作教程》(主编李进才和周建民)、结集并出版诗集《行吟三角湖——江汉大学学生诗选》(主编周建民)等都得以实现;④促进学校开设《诗词曲联写作》校级公选课、中华诗词创作提高班;⑤促进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诗词讲座……

教育是为适应学生之所需而设,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合理诉求会反作用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单个学生的诉求往往难以实现,只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集体和组织才能表达诉求,并争取积极的反应。诗教工作也是这样,海天涯诗社正是通过团体的诉求,来发挥作用,尽可能地促进学校的诗教工作前进。

二、高校诗教中学生的参与作用

相比于诉求作用,学生的参与作用则是在高校诗教工作中学生发挥的最主要作用。离开了学生,离开了受教者,教育自身也无复存在。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教育的根本在于参与。诗教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也是这样。

在海天涯诗社,学生的参与作用发挥得非常明显。海天涯诗社成立之时仅有社员数十人,之后通过每年招新累计社员近千人。这些学生中的诗词爱好者正是江汉大学开展诗教工作的主体对象,是主要的参与者。

其具体表现有:①参与诗词公选课、诗词提高班的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江汉大学从2008年下半年起,共开设诗词公选课四期,参与学生约200人。其中约20人又继续参加了2010年开办的诗词提高班学习。②参与诗词讲座。学校每年都会不定期地组织诗词名家到校举行讲座,如王一桃、侯孝琼、罗炽、钱明锵、陈龄彬、徐志雄等,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者约5 000人。③参与校内各类诗刊诗集的撰稿。十多年来,《海天涯诗刊》出版三十多期,《江汉大学报》“江大诗斋”栏目发稿近两百期(有不计其数的学生作者为其撰稿)。《行吟三角湖——江汉大学学生诗选》撰稿人约百人,戚兆磊、范超还出版了多部个人诗集。④参与诗歌吟诵表演。至少有500名学生参与了诗社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诗歌朗诵、吟诵及以诗词为内容的文艺节目表演,从中央到省、市文化单位组织的诗歌吟诵比赛中常能见到江汉大学学生的身影。⑤参与诗会活动。武汉诗词楹联学会与江汉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诗会(如“榴花”诗会、“金秋”诗会),每次诗会都会有大量学生涌进诗会现场。⑥参与诗词大赛。海天涯诗社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举办诗词赛事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先后举办了“如梦情怀”杯诗歌大赛、校园原创诗歌大赛、校园诗歌书画大赛等多次赛事活动,每次都有大量学生参与。特别是江汉大学先后举办了两届“心系中华——江汉大学杯”全国诗词楹联书法大奖赛,也都有一批学生参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诗教活动,也为诗教更活跃、广泛、深入地展开,营造了更强的“磁场”、“气场”。

诗教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最终成效也体现于学生。通过参与诗教,不仅有大量的学生从此更加爱诗、读诗、吟诗、写诗,而且更懂得体味生活,尊重生活,创造生活,更懂得爱国家爱生活,人文素质大有提高。

三、高校诗教中学生的辐射作用

高校之间学生诗文社团的交流所产生道德诗教的辐射作用实际上是学生诗教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是校内诗教成果的扩大、延伸,是诗教“种子”的再播撒。近些年来,海天涯诗社一方面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夏雨诗社、武汉大学春英诗社等高校学生诗社的影响;另一方面,海天涯诗社不仅反过来影响着夏雨诗社和春英诗社,而且影响了校内外众多诗词组织,比如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的似水流年诗文社、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海天文学社等。这些交流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诗教中实现自我教育行为为方式,而且渐有形成浪潮之势。高校诗教中学生相互生发的辐射作用,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其中显而易见的是:活跃了武汉地区的诗词创作,扩大了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华诗词创作队伍中的青年生力军,解决了多年来不易解决的中华诗词创作队伍中后继无人的问题。

海天涯诗社对外的辐射作用主要表现:①《海天涯诗刊》“江城诗风”栏目集中选发过瑜珈诗社、春英诗社、似水流年诗文社的学生诗稿,陆续发表过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江汉大学师范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等学校学生的诗稿;②向其他高校的学生赠送有关诗词创作的书刊,这些书刊为传播诗词创作专业知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③发展其他高校的诗词爱好者加入武汉诗词楹联学会,海天涯诗社作为武汉诗词楹联学会的分会,不定期向学会推荐介绍了数十位有一定创作基础的高校学生会员,并介绍武汉大学春英诗成为学会的第二个学生分会,为武汉市组织高校诗教力量不遗余力;④向《武汉诗词》“诗教园地”栏目推荐了近百篇高校学生作品,较大激发了这些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自信。

诗教无校界,有诗词爱好者的高校就可以开展诗教工作,这需要各校学生间的互学共进,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三个作用不可分割、互相交叉,又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有了诉求,才会有参与的主动性;有了参与,才会有影响力对外辐射。同时,本校的辐射作用会激发其他学校的诉求,进而参与、辐射。这是一个循环的、可复制的诗教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推动者。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深刻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诗教中的作用,高校诗教必将迎来更繁荣的明天。师长们所主张的诗教价值、诗教理念、诗教意义、诗教功效都会逐渐在象牙塔里实现,传承、发展中华诗词文化,提升社会文化格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校园文化,加强素质教育,启智、立德、燃情、育美、创新的目标会逐渐达到。

【注释】

(1)苏良雄,现就读于江汉大学。曾任江汉大学海天涯诗社社长、《海天涯诗刊》主编,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武汉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武汉诗词》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