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们并不孤单

我们并不孤单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并不孤单75.谢有顺:我们并不孤单评论界有“北李南谢”的说法,“北李”指的是李敬泽,“南谢”则指谢有顺,虽然,这个说法不够严谨,李谢二人可能也并非是中国前两位的文学评论家,但绝对在最优秀的评论家之列,谢有顺少年得志,在评论界的名气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并不孤单

75.谢有顺:我们并不孤单

评论界有“北李南谢”的说法,“北李”指的是李敬泽,“南谢”则指谢有顺,虽然,这个说法不够严谨,李谢二人可能也并非是中国前两位的文学评论家,但绝对在最优秀的评论家之列,谢有顺少年得志,在评论界的名气由此可见一斑。

谢有顺博客上的头像是他的照片,照片中的他很年轻,坐在一扇红色的木门前面,穿着条纹短袖,带着手表,左手抓住右手,给人沉稳大气的感觉,又显得朝气蓬勃。他的博客中有“公告”,是他的简介:谢有顺,1972年8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现居广州,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个简介的确很简,实际上,他的个人信息值得好好书写一番。

29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冯牧文学奖得主,34岁成为国内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当下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比起他的硕士生导师孙绍振和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来说,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他甚至被国内某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位青年领袖”的候选人之一,可以说,谢有顺几乎已经是一个传奇。1972出生,谢有顺在当今中国顶尖文学评论家当中年龄应该是最小的,年纪轻轻他如何能够跻身于顶尖行列?很多人猜测谢有顺可能和他的福建老乡、文艺评论大家谢冕有些关系,不然,他的成名之路不可能如此顺利,实际上,谢有顺和谢冕只是刚好同姓,又刚好同乡,别的就再没有太多关系。谢有顺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靠着自己的真本事一步步走到今天。如果要说真的有什么对他有特别大的影响,应该是广州这座城市。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不久,谢有顺就到了广州,在《南方都市报》就职,1998年起,担任《南方都市报》专刊副刊部副主任,2002—2004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进修硕士生课程,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如今他在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靠近香港,是中国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可能广州不适合出大作家,但是,广州适合出思想者,孙中山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者,而《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都是中国最具思想活力的知名报纸刊物,在这里,一个思想者可以尽情展示其才华。谢有顺就是一个非凡的思想者,从《南方都市报》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全中国。

中国有很多种类的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就是其一,由《南方都市报》主办,面向整个华语文学世界,每年颁发一次,其中,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个人独得10万元大奖,以年度计,是当时(2003年)中国奖金最高的纯文学大奖,它也是国内第一个有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大奖,十余年来,它一直“坚持公正、独立和创造的原则,坚持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并重”的原则,每年的评奖结果几乎都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同,如今,它已经成为华语文学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有年度文学评论家这一奖项,回顾这一奖项,李敬泽、耿占春等均有中的,但是,看不到谢有顺的名字,为何《南方都市报》不眷顾自己人?因为,谢有顺一直是这一文学奖的终审评委之一,一般此文学奖终审评委有七人,分别由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等组成,而多年以来,唯一不变的终审评委只有谢有顺一人!

201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上,谢有顺强调:这个奖走到第11年了,大家应该思考一下这个奖往下走会碰到的一些问题,但基本原则要立足在文学上——不能因为外面的文学样式、文学潮流、文学议论的变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就要贴近、靠近它,试图投合于某种潮流,我们没必要把自己突然弄得蓬头垢面的,扮演成一个奇装怪服的形象重新出现在文坛上,这个奖更需要强调文学本有的价值和意义,在崇尚变化的时代,有的时候,不变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价值观(24)

与他并肩而坐的是麦家、阿来、程永新、徐敬亚、阎晶明等作家、编辑、评论家中大腕级人物!

2012年年度杰出作家由翟永明获得,授奖辞为:

“翟永明的诗歌是一部女性之书,也是命运之书。那种纤细、尖锐的痛感与激情,智性而又不失轻逸的语言,令人心碎的美,开创了当代女性诗歌新的书写谱系。她于二〇一二年度出版的《翟永明的诗》,语言上如同一个幽昧的黑夜文本,内心却不断地走向澄明。她以隐忍的陈述置换激越的独白,以戏剧性的结构减缓抒情的疼痛,以精警的表达质询现代的迷思,在历史与当下、古典与现代之间,不断调校自己与世界的距离,既悠游于词语的丛林,亦内敛地发声,并忠直地指认存在的现状。翟永明以自己富有耐力、独步当代的写作,深刻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现代诗人。(25)

这份授奖辞就是由谢有顺亲笔撰写,不仅年度杰出作家,此文学奖各个奖项的授奖辞都由谢有顺撰写,可见他的传奇和评论界的份量之重。

谢在顺有博文456篇(26),其中“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一栏就有102篇。这些都表明,他是这一文学奖的主持人!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华语文学界重要文学大奖的主持人,拥有了如此大的话语权,影响力也就产生了,这种影响力不仅在学术界和文学界,更是全社会性的,2091313(27)点击量就是佐证。

谢有顺的影响力与《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有着有重要联系,但是,把谢有顺的成功仅仅归功于《南方都市报》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却是不公允的。他的成功和他的天分分不开,和他的学识分不开,更和他的勤勉分不开。谢有顺的学识可能并非最渊博的,但是,他绝对是最勤勉的评论家之一。

2005年12月6日开博至今,除了102篇“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外,他还有65篇“人文讲演录”、16篇“心的重量”、105篇“我的世界”、47篇“小说论坛”、10篇“身体笔记”、22篇“文学伦理”、18篇“散文讲稿”、58篇“读书笔记”(28)。他的评论涵盖了文学、哲学、美学的方方面面,境界很高,思维很新,有信仰,也有创造;他对当代华语文学所有重量级的作家和其作品几乎都做过评论,把握准确、分析透彻。另外,他的博客链接着孔庆东、李敬泽、卫慧等作家和评论家的博客地址,可见他与文学圈的人联系密切,这种密切并非仅仅局限于博客,实际上,他和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几乎都有着密切往来,比如莫言。

他的最新博文有“谢有顺小说课堂”系列,分为八篇,第七篇是关于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29),文中提到,他和莫言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1年初,是一起在北京领一个文学奖。颁奖后半年多,却没拿到奖金,他不急,莫言急,因为莫言答应要将奖金捐助出去,于是写信给他求助,因为,他是记者,他答应了,后来,帮莫言“讨”到了奖金,于是,也就和莫言熟络了,后来,他和莫言常有见面和联系,也研究过莫言的小说,国内惟一由莫言审订和认可的《莫言评传》是他主编的丛书里的一本。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做了一次“莫言的国”的讲课,文本足足一万多字,并以“文学比政治更永久”赠给莫言,以示祝贺。

在我看来,谢有顺的出现是中国评论界的惊喜,也是中国文学界的惊喜,他代表着一种新生力量,一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必将能够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