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命高原的天行者

生命高原的天行者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高原的天行者8.刘醒龙:生命高原的天行者“为何我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中很多博文是关于他的重要著作,诸如《凤凰琴》《天行者》《圣天门口》,而说得最多的是《圣天门口》,但是,他并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作为社会名流,刘醒龙关注社会,把文学精神践行于当代。一个人的生命之根,是感恩的依据,也是其文学情怀的本源。

生命高原的天行者

8.刘醒龙:生命高原的天行者

“为何我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先生的这句诗被无数人在无数的文章中引用,我也曾多次引用,而打开刘醒龙的博客,面对他的博文,我又一次想到这句诗,这一次是不由自主。

“这是我第一次描写父亲。/请多包涵。就像小时候,/我总是原谅小路中间的那堆牛粪。/这是我第一次描写家乡。/请多包涵。就像小时候,/我总是原谅小路中间的那堆牛粪。”

这是刘醒龙第二篇博文《抱着父亲回故乡》里的诗句,发布时间是2013年3月15日,这是一篇祭奠文章,文中还写道:

“我很清楚,自己抱过父亲次数。哪怕自己是天下最弱智的儿子,哪怕自己存心想弄错,也不会有出现差错的可能。因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抱起父亲,也是我最后一次抱起父亲。”(36)

这里的“抱着”,是格外的疼爱,格外的沉重,格外的温暖。亲情是任何人都无法迈过的额头,作家亦如此。我虔诚地认为:每个真正的作家都应该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或者女儿,如果,连亲情都无,那么,自然也就谈不上感情丰富、思维细腻,又如何做文章呢?刘醒龙在这篇博文中写的都是平凡小事,情真意切,百转千回,4000余字,反反复复仿若呓语,托出的是人间正道。

无独有偶,2006年2月5日,他有博文《借你的奶奶做母亲》,这是一篇写母亲的文章,视角却是他小女儿的,记录的同样是家长里短,文中可见作者惊人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叙事能力:“我们是在黄昏时刻到家的。从车窗里望见系着抹腰的母亲孤单地等候在院门外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发觉,一生中最先学会、叫得最多、最了不起的称谓,竟然无法叫出声来。是女儿趴在怀里,冲着奶奶,响亮而又深情地替我叫了一声生命中最爱的母亲。母亲灿烂的笑容,分明是冬日苍茫中最美丽的景致。”(37)人到中年,对于亲情倒是显得有些拘谨,在心头,却难说出口,倒是“童言无忌”,真情流露。同样是几千字的文章,最后,他写道:“那一天,我将女儿叫到身边,故作神秘地问,将你的奶奶借给我当母亲好不好。女儿很快就明白我在逗乐,一边说奶奶本来就是你的母亲,一边像小猫小狗一样快乐地跑开了。所有的青春少女都是在快乐中渐行渐远,直到无踪无影,留下来陪伴终生的都是不再将爱字说出口来的老母,那才是每一个人的至亲。”(38)

刘醒龙的博客界面很简单,背景是淡淡的蓝天和淡淡的白云,头像是他的一部作品名称“圣天门口”,总访问量为716339(39),左侧一栏有音乐设置,下面是他的微博和置顶的几条微博内容,再下面是照片播放器。博客还设置有几个链接:《芳草》大型文学杂志(双月刊)\中国作家网\上海《文学报》\北京《文艺报》\人民网文化\左岸文化\武汉市文联\中国艺术批评。右侧一栏置顶是他的个人简介,资料经他精心编辑,历数了他的个人信息和所获奖项,同时,他还特别设置了“我去过的地方”,并专门开设“《圣天门口》评论”栏目。

2005年,博客在新浪刚刚兴起,他就已经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空间,2005年10月12日,他发表了第一篇博文《民族叙事与史诗意味的凸显(上)》,一出手就是一个宏大命题。2005年12月1日,他又有文章《文学要读者不要“粉丝”》出现在空间,他说:“文学需要的是读者,而不是‘粉丝’。‘粉丝’太多,就算杀不死文学,杀死他们热捧的某位却是可能的。”(40)尽管这些文章都非“一次传播”,是已经发的文章的电子版,但是,他已经在尝试用博客“说话”。

2005年到2013年,8年的时间,他的博客从未间断,157篇博客,成果颇丰。他将文章分为三类,“天佑诗情”4篇、“散文随笔”56篇、“私人文事”61篇。其中很多博文是关于他的重要著作,诸如《凤凰琴》《天行者》《圣天门口》,而说得最多的是《圣天门口》,但是,他并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每一次说自己的著作,他都有不同的解读,诸如《谁先被历史所杀?》。另外,他也乐于接受别人对他或者他的著作的评论或访问,诸如《阎晶明:不应该被遗忘的人群》《刘醒龙: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文学之外的东西不在乎》。

作为社会名流,刘醒龙关注社会,把文学精神践行于当代。比如,《谁是离我们最远的人?》中他说道:“如果‘希望’是常态,就不用搞‘工程’了!!!!这是我在2009年最后一天里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有些话不便明说,更不能明说,四个感叹号,不言而喻!这正是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名家和《芳草》杂志的主持人,他也关注文学界,阅读文学界,诸如为阅读感受《边地王者》(41)和他人的序文《善爱到灵魂》(42)、《与上帝和解》《纪念道德崩溃的日子》。当然,他的爱好也是多元的,比如在博客中也能见到他的书法。而行纪则是他的博客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新疆九日”系列、比如俄罗斯行纪《海在心的深处》(43)

喜欢行走的人,必有人文情怀,而我读刘醒龙,最在意他的“文学诗性”。

且不去评论他发布的4篇诗歌(实际是三篇),仅仅“天佑诗情”这个栏目标题就让我肃然起敬,一个拥有和爱惜“诗性”的作家,必然是一位不凡的作家,诚如,他的博文《生命之上,诗意漫天》,那是他的茅盾文学奖的致谢词:

我回到离古城黄州只有二十公里,一个叫刘家垸的小地方,在爷爷长眠的小山上,为年迈的父亲寻找最后的安身之地。在爷爷的坟头前我长跪不起,并用乳名自称,以让老人家认识这个曾经受到百般宠爱的长孙。那时候,我不曾丝毫记起文学。等到我一步一步地离开茅草与水稻,十里百里地朝着城市远去,才发现缭绕在身前身后的全是文学情愫。一个人的生命之根,是感恩的依据,也是其文学情怀的本源。每个读书人都有其永远摆脱不了的情结,于我而言,这情结的名字就叫文学。无论文学是辉煌还是寂寞,也有她永远摆脱不了的情结,这情结的名字就叫诗意。”(44)这样的文字掷地有声。一个有情有义的作家,一个一身正气的作家,一个敢于担当的作家,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声的作家,这就是刘醒龙!他对文学是真诚的和虔诚的,在《有一种伟大叫巴金》(45)中说:“是您自己的选择,还是上苍的安排,泪水清扬的满月,就这样载走了亲爱的巴金老人!从此以后,谁堪做文学中国的良心?我惟有匍匐在山海关外的茫茫大地上,祈望天空那颗最大最圆的月亮成为您的永生!”

从乡土之中走出,长大之后,他无法再回去,他说,乡土给文学以生命,文学却是乡土的挽歌。背着文学精神的负重,开拓文学之路,他这样说自己:

“我一直对自己的身份感到怀疑。身在武汉,我总被认为是乡下人,而在乡下,却从来没有人认为我是农民;我明明在县办小厂当过十年工人,在真正的产业工人面前却又自愧不如;成为作家后,我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却还是缺乏真正的身份认同感。”(46)他说:“飘泊是我的生活中最纠结的神经,最生涩的血液,最无解的思绪,最沉静的呼唤。说到底,就是任凭长风吹旷野,短雨洗芭蕉,空有万分想念,千般记惦,百倍牵肠挂肚,依然无根可寻和无情可系。”(47)

诗意漫天,他不会选择沉默,与上帝和解。他选择做天行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