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婚姻古今词义的变化

婚姻古今词义的变化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而词义的变化又比词形的变化更为显著。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这些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词义范围缩小了。词义发生了转换。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而词义的变化又比词形的变化更为显著。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再计较它内部的小段分期。它是一个古汉语教学体系中的概念,而不是专门的、严格的词汇史概念。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汉语词义对应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

如“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父”、“母”、“兄”、“弟”、“心”、“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这些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旧词的死亡,有一类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形式消亡,语言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还有的词,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

2.古今同字异词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

(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又如:“睡”古今都有睡觉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睡觉。

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

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

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现代汉语的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

(1)“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2)“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1)“恨”的古义轻,今义重。它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今天“恨”的意思是痛恨、怨恨,词义比古代重多了。

(2)“怨”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用“入骨髓”来形容“怨”的程度,可见“怨”在古代的词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用副词“甚”来修饰“怨”,可见怨恨的程度之深。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1)《搜神记》中“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谣言”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2)《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天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义。

也有的词古代含贬义,而现代转变为褒义的。如“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现代“锻炼”一词不但没有这一意义,而且在“锻炼意志”等语境中还含有褒义。

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另一方面,那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但毕竟是同一民族的语言,语言的变化不是靠着摧毁旧质而完全以新质替代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是以新成分来丰富现行成分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词义也是这样,只看到它们的差异而看不到它们的联系,也是片面的。古今词义的相同之处毕竟很多,即使是相异之处,只要它们确实是同属一个词的词义,就肯定有着内在的联系。找到这种内在的联系,把古今词义沟通起来,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在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时,同时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掌握辨析时的分析,不至于把这种差异绝对化;另一方面,现代汉语是我们现行的口头语言,说现代汉语的人学古代汉语,跟中国人学外语或外国人学汉语无论如何是不一样的。沟通古今词义,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来理解未知,大大加快词汇量积累,并有效率地阅读和理解它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