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的《孙子兵法》

世界的《孙子兵法》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孙武生前虽未曾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孙子兵法》却流传极广。兵书是两部还是仅《孙子兵法》一部?孙武是兵家的创始人,他的军事思想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孙子兵法》被奉为经典,有包括曹操在内的十家为兵书作注,并渗入了各自的军事思想。

世界的《孙子兵法》

“武圣”孙武:世界的《孙子兵法》

孙武,齐国人,著兵法13篇,送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后说,看了你的兵法,你能不能试试练兵呢?孙武作了肯定答复后,吴王又问,能不能用妇女呢?孙武回答说可以。于是吴王将180名宫中美女交给孙武训练。显然,吴王并不把孙武当回事,不过是想以练兵取乐而已。孙武却一本正经,把宫女分为两队,派吴王两名宠姬分别担任两队队长,发令操练。宫女们嘻嘻哈哈,也不把孙武的三令五申当回事,孙武命令将不服从号令的两位队长问斩。这才使在看台上观阵的吴王大吃一惊,赶忙下令制止。孙武斩钉截铁地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坚决斩了两个队长,又委派了两个新队长,重新操练时队伍中没有一人敢出声,操练得中规中矩。吴王虽很生气,但还是用了孙武为将,打败了西面强大的楚军,威迫了北面齐国和晋国,应当说吴国的崛起与孙武的兵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然而,《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虽有声有色地记载了孙武演兵的故事,但其后这位军事大家还有什么战例,他究竟怎么样了,翻遍各史书都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仿佛这个名声赫赫的大活人完全销声匿迹了。于是,后人对孙武的下场有种种猜测:一是认为孙子兵法虽好,但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却不合时宜,终不为吴王所用。人们会进一步问,那么他又去了哪里?吴王能放他为别国所用而与己为敌吗?二是吴王爱姬被孙武杀掉,怀恨于心,虽一度用武为将,又怕影响自己名声不敢明目张胆杀他,后来终于暗害了他,使他好像在世界上消失了一样。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猜测毕竟是猜测,不能以此为据。

孙武生前虽未曾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孙子兵法》却流传极广。一百多年后,他的后裔孙膑又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庞涓在魏惠王当政时当韩国将军,他忌恨孙膑的才能,召孙膑去韩,又不让他和韩王见面,还处以膑刑,即截断双足筋脉,使孙膑变成下肢瘫痪的残疾人,更恶毒的是命他改以膑字为名,使他终身铭记这奇耻大辱。当齐国使者到韩国首都汴梁时,偷偷和孙膑面谈,悄悄地把孙膑偷运回齐,成为齐相田忌的上宾。魏兵伐赵,赵向齐求救,孙膑向田忌出了个“围魏救赵”的计谋,解了邯郸的危机。齐又使田忌为将,领兵直攻汴梁,孙膑为随军参谋,魏将庞涓军队撤离韩国欲使之与齐军正面交锋,但齐军已西撤了。孙膑又用“减灶法”诱敌深入,消灭魏军于马陵道,庞涓落得自刎身亡的可耻下场。于是,孙膑名声显赫,据说其所著兵书广为流传。

后世对这些史实记载也产生过疑问:孙武和孙膑是一人还是两人?兵书是两部还是仅《孙子兵法》一部?随着从发掘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的出现,这两个疑团都打破了,孙武与孙膑确是两人,他们各有兵书问世,并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兵家思想源与流的传承关系。

孙武是兵家的创始人,他的军事思想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孙子兵法》被奉为经典,有包括曹操在内的十家为兵书作注,并渗入了各自的军事思想。山东人更为本地有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而骄傲,把孔子与孙子并称为“文圣”和“武圣”。为了和关羽后人称关羽为“武圣”相区别,有的又称孙武为“兵圣”。“圣”是古人最崇高的称谓,认为只有德才兼备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才配得上这个称号。从《孙子兵法》看,孙武确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但民众饱受了战争之苦,谈兵色变,为什么会把一个写兵法的人尊崇为圣人呢?他的道德、品质够得上这个崇高的称谓吗?这些问题有待研究。《孙子兵法》博大精深,历代研究者众多,笔者对本书不必赘言,仅就民众奉之为“圣”的缘由谈点浅见。

一、顺同民意的用兵之道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一国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详加考察。什么是他所谓的道呢?即“道者,全民与上同意也”。进行战争要符合民心,使民众理解,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做到“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奋不顾身地夺取胜利。

孙子以民心向背为标准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这一卓越观点虽与战国时期争霸混战的潮流相背,但却深得民心,深合民意,影响深远,连对战争深恶痛绝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二、详计得失的用兵之略

孙子认为,用兵要从战略上深思熟虑战争的利害得失,如一味穷兵黩武,会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孙子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则,反对旷日持久的争战。他说:“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从军事上说明久战使士气低落。“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力屈财竭,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从国力上说明久战使国库空虚。他还进一步算了一笔账:“凡兴师十万、出兵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意思是说:十万大军远征千里,庞大的军费加上官吏的薪俸,一天就要耗费白银一千两。战争引起国内外人民骚动不安,民众在道路上疲于奔命,不能从事生产的就达到七十万人。一与七的比例,给国计民生造成多大损失啊!因此,孙子向国君提出:“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只有保护人民利益才符合国主的利益,这是国家最宝贵的。

孙子利国保民的战略思想、利害得失的精辟谋算,对当时那些穷兵黩武、盲目扩张的国君无疑是对症施治的针砭。

三、仁智为本的统兵之法

孙子认为,选择统帅要符合五条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慧和仁慈是统兵的主要条件。他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士兵就像爱子一样,就可以使士兵一同进入危险的境地也不致叛变,面敌作战可以与主帅同生共死。当然这不是姑息骄宠,“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娇子,不可用也”。即便对敌国军民他也心存仁慈,主张“全国为上”,“全卒为上”,认为保存敌国才是上策,而不是使人民国破家亡;保全士兵的生命才是上策,而不是以肆意的血腥屠杀为胜。他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提出对于灭国杀人要持谨慎态度,手下留情。他还强调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认为如果能做到刀不刃血而使敌军屈服,就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善事。

孙子的仁慈并不是当时人们讽刺的“妇人之仁”、“宋襄之仁”。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打了败仗,使宋国一落千丈,他还自我辩解说是自己“仁慈”的缘故,与敌军对阵时,做到“不擒二毛”,敌人队伍中有头发斑白的士兵就不要捉他,更不用说杀他了。因此宋襄公成为人们的笑柄。孙子的仁是与智紧密结合的,《孙子兵法》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等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他还指责这样的将领:“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好战、贪婪、愚蠢的将领,其不仁慈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战国名将吴起,曾因“杀妻求将”留下残忍的恶名。他善于带兵作战,著有《吴起兵法》,他学习孙子兵法,与士兵同衣食、共甘苦。有一个士兵身长恶疮,他用嘴对疮口吸脓。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不但不高兴,反而大哭起来。别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反常,她说:不知儿子快死在什么地方了。吴起并不是爱兵,而是作秀,让士兵为他卖命,聪明的老太婆对这点看得透彻极了。这大概是吴起受到鄙视而孙武受到尊崇的原因吧。战国时期还有不少嗜杀成性的名将,以杀敌首级之多为荣,如秦国名将白起,在几次战役中都割下了几万甚至十几万颗脑袋。他在犯罪临死时才忏悔;“长平之战,赵军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在那“一将成功万骨枯”的战国年代,《孙子兵法》像透过层层乌云的缕缕阳光,使人们看到了人性复苏的希望。今天,孙子的思想已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隧道,穿越以中国为天下的国境疆界,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孙子兵法》走进许多西方国家军事院校的课堂,一些著名的军事学家认为,在21世纪的现代化战争中,《孙子兵法》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也冲破狭隘的军事领域,走进学界、商界、体育界……成为世界人民钻研的对象,从中各取所需地汲取有益的成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