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甲骨文字传递的信息

甲骨文字传递的信息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甲骨文字传递的信息甲骨文字传递的信息作为载体的龟甲、牛骨,由于刻字困难,且只能在裂纹的间隙中刻字,因此不能在龟甲上大做文章,最长的卜辞不过四五十个字,但就是这些寥寥数句的卜辞,就从以下几方面透露出商王朝的真实情况:一、奴隶制下的农业经济农业是奴隶主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商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甲骨文字传递的信息

甲骨文字传递的信息

作为载体的龟甲、牛骨,由于刻字困难,且只能在裂纹的间隙中刻字,因此不能在龟甲上大做文章,最长的卜辞不过四五十个字,但就是这些寥寥数句的卜辞,就从以下几方面透露出商王朝的真实情况:

一、奴隶制下的农业经济

农业是奴隶主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商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在甲骨卜辞中多处提到农业问题,最常用的一个词是“”,即现在常用的“田”字,形象地表示由田埂沟渠分成的一块块田地。

卜辞中有这样的记载:“曰img12田。”就是叫大家齐心协力地耕种田地。“大王令众人曰img13田。”意思是商王下了命令,叫众人齐心协力耕作。卜辞中的“众”是指什么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指奴隶,有人认为是指自由民。笔者赞同后一种意见。“众”虽然依附于奴隶主,但与奴隶的身份有所不同,有相对的自由。因为如果“众”是奴隶,奴隶主把他们赶下田地就行了,又何劳商王三令五申地下命令呢?

为了不误农时,商王要把所有的自由民也赶下田地,实行简单协作的人海战术。这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虽然从夏代起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但铜的产量有限,而且价值昂贵,多用于显示贵族权力和富有的大钟、器皿等铸造,在农业上宁愿用木、石等价格低廉的农具和廉价的劳动力。甲骨文中的“”字就是耕,耕地的农具写作“img14img15”,就是一种手扶脚踏犁。在商代遗址中发现不少石铲、贝铲,却没有发现金属农具。

为了监督农业劳动,出动大小官吏,甚至帝王亲自出马。卜辞中称监督小吏为“小img16臣”、“小众人臣”,也有较大的官员“多尹”亲临指挥,还有“王往民众黍于田”,帝王也亲临视察。此外,有“img17小臣令众黍”、“令多羌img18田”等一些记载,就是要被称为“众”的自由民也下地种植,外族的奴隶“羌”则代替牛拉犁耕田。

农业生产多种作物,卜辞提到的有禾、稷、黍等,特别是多处提到黍,还有在祈年时乞求黍丰收的记载。黍即玉米,是当时酿酒的原料。卜辞常提到酒、醴、鬯等酒类。商代贵族酗酒成风,所以扩大黍的种植面积,以满足他们狂饮作乐的需要。

二、历法和天文的有关记载

商代虽有一些小手工作坊,但操作工艺还很落后,农业仍是最主要的产业。为了适应农耕的要求,商代已有了比较完善的历法,这种历法与中国长期使用的农历大同小异。这种历法也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月(二月)二十八天。四年一闰加一月,卜辞中有“十三月”的名称,即把闰月放在岁末。从商代祖甲开始,才有“闰×月”的记载,就与以后的历法相一致了。

商代的人崇拜天,遇事都要占卜问天意,对天象的变化也留意观察,卜辞中记录了乌星、商星、大星、火星等名目,还有日食、月食时间的记载,说明当时的人已具有一定的天文知识。

三、征战扩疆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疆”字。“疆”,从弓、从土、从田,表示用武力控制的疆界。商控制区四周有许多被称为“方邦”的部落,有卸方、井方、危方、马方、土方、贡方,羌方、鬼方、人方、虎方等“方邦”。为了对外扩张的需要,商王朝拥有包括常备和征集的强大军队。据卜辞记载,一次出兵三五千人,最多的可达一万三千人。出征时,除步兵外,还配备由两匹马和四匹马拉的战车。战术上,分三路进军,卜辞中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卜辞中还有许多战争记载,殷商王朝如对方邦中最强大的人方就多次征讨,频繁出现“征人方”、“王来征人方”字样,还注明往返日期二百天左右。从安阳殷墟中发现一个人头骨,上面刻着“人方伯”三字,说明这是把人方首领的头骨作为战利品带回京都。可见好战的殷商王朝付出多大代价才取得胜利!

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还出现了一个女性统帅——妇好。卜辞中曾出现她的名字,她能征惯战,军功卓著。她还是一个精通占卜术的卜人,不少战争记录都可能出自她的手,可谓文武全才。殷墟宫殿所在地发掘出妇好墓,阔绰堪比王侯,丰厚的陪葬品中有许多青铜兵器,证明不仅确有其人,而且她是商代扩疆拓土的大功臣。

商王朝的疆域不断扩大,从黄河中、上游扩展到黄河下游,极盛时期疆域西起关中西部,东至山东海滨,南达淮河,北至河北、山西北部,包括整个华北大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四、阶级矛盾激化的真实反映

奴隶是商王朝社会经济的基石。甲骨文中提到的“刍”、“羌”、“奚”、“仆”、“妾”都是奴隶的名称,他们人数众多,地位低下,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成为奴隶主创造财富的工具和任意宰割的牛羊。“刍”和“羌”是奴隶主驱使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的奴隶,其中“羌”为异族,是战俘被强迫为奴,他们负担更沉重的劳动,命运更加悲惨。“奚”、“仆”、“妾”是担负家务劳动的男女奴隶,他们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众”虽然保持着自由民身份,卜辞中有“众”参军的记载,而奴隶是不允许参加军队的。但是,“众”仍摆脱不了奴隶主的控制,并有沦为奴隶的危险。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奴隶主制定出种种酷刑,据卜辞记载,有刖(截足)、劓(割鼻)、吕(阉割)、伐(砍头)四种。卜辞中常有“伐羌”、“刖羌”的记录,还透露一则信息:一个奴隶主准备对80个奴隶施加刖刑,还问别人砍去一条腿会不会死?为什么要集中施刑没有说,可能是对付奴隶集体逃亡。卜辞中还有“沉妾”、“伐妾”“妾”的记载,“”是什么意思令人费解,“”是个卜人生造的字,从册从口,可以理解为把女奴隶闷死,可能是用死者心爱的女奴陪葬吧。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据甲骨文记载统计,用“羌”祭神的有七千余人,用“奚”、“仆”、“臣”、“妾”作人祭的有一万四千余人,这些只是甲骨上记录在案的数字,而奴隶中病死、累死、酷刑致死、虐待致死等死得不明不白的不知还有多少!卜辞中还有一些“丧众”的记载。“众”还是自由民,为什么他们要逃跑?大概有多种原因,如债务缠身、不堪奴隶主控制等,“众”的逃跑意味着劳动力流失,对奴隶主是个损失。“丧众”而需要求神问卜,说明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众”逃跑,这就直接动摇了商王朝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基础。

纵观商代奴隶制度由盛而衰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奴隶社会的繁荣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奴隶的血汗浇开了商王朝文明之花。残酷的压迫剥削、劳民伤财的讨伐战争,激化了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促使奴隶制的大厦轰然倒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