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玻尔氢原子理论

玻尔氢原子理论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即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作轨道运动的电子组成.按照经典电磁波理论,电子绕核转动必然具有加速度,加速运动的电子将发射电磁波,其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由于辐射,能量不断减少,频率也会逐步改变,辐射的光谱应该是连续的.同时,由于能量的不断减少,电子运动半径会逐渐减小,最后落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H.D.Bohr)在原子核型结构基础上,把普朗克、爱因斯坦关于光的量子理论推广到原子系统,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作为他的氢原子理论的出发点,使氢原子光谱规律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玻尔的三个基本假设是:

(1)定态假设:电子在原子中绕核运动时,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且不辐射电磁波,这时原子处于稳定状态,简称定态.

在这三条假设中,第一条虽是经验性的,但它是玻尔对原子结构理论的重大贡献,他对经典理论做出了巨大的修改,从而解决了原子稳定性问题.第二条是从普朗克量子假设引申来的,可以解释线光谱的形成.第三条所表述的角动量量子化,则是人为设定的,后来知道,它可以从德布罗意假设自然得出.

由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于是

波数为

这样,玻尔从他的氢原子理论导出了氢原子光谱的波数公式,显然它与里德伯的氢原子光谱经验公式(14.15)是一致的,两式相比较可得里德伯常数为

可以看出,R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玻尔理论也为里德伯常数提供了理论说明.氢原子能级和能级跃迁产生的各谱线系如图14.10所示.

图14.10 氢原子能级图

玻尔氢原子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并从理论上算出了里德伯常数.玻尔首先提出了原子系统能量量子化和角动量量子化的概念,他的创造性工作对现代量子力学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玻尔对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贡献,他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玻尔的原子理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它不能解释更复杂原子的光谱规律,即便对氢原子也只能给出谱线的频率,对谱线的强度、宽度、偏振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处理.这是因为玻尔理论本身并没有完全摆脱经典物理观念的束缚,他一方面把量子条件引入了原子系统,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质点运动轨道的经典概念,这种把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勉强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显然是不完备的.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在波粒二象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用更正确的理论圆满解决了玻尔理论的困难.

例14.3 求巴尔末光谱系的最大和最小波长.

这一波长的波为红光.最小波长为

该波长的波在近紫外区,此波长是巴尔末系的极限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