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宇宙量子论

宇宙量子论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若分割的结果等于零,则总和是零;若分割的结果不是零,则无限总和是无限大。从芝诺悖论中,康德看到了对“无穷”的理解超出了人类的理性能力。他认为,芝诺的悖论其实反映了理性本质上的矛盾性。不过,它并没有直接针对芝诺悖论本身来提出批评,而且关于连续性的独特解释与数学和逻辑所要求的精确性不相容。黑格尔认为芝诺不懂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关系
宇宙量子论_万维宇宙

小圆内就是你们的知识,大圆内是我的知识,圆外的空间就是未知世界。因为我的圆比你们的大,周长就比你们的长,因此接触到的未知就更多。

——芝诺对学生说

一、芝诺悖论

芝诺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生于公元前488年,是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弟子。巴门尼德学派主张客观存在是单一的、静止的、不变的,人们感知到的多个事物以及它们的变化与运动,其实不过是一种主观错觉。

芝诺是天才数学家,为了驳斥老师的论敌,他使用数学手段来证明主观感受到的“多个”和“运动”的观念在逻辑上自相矛盾。

关于多个的论辨是:如果事物是多,那么大会大到无限大,小会小到零,因为任何数量都可以无限分割。若分割的结果等于零,则总和是零;若分割的结果不是零,则无限总和是无限大。

芝诺的运动悖论全部来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共有四个论辨,可分成两组:前两个假定时空是连续的,后两个假定时空是分立的,每组的第一个论证绝对运动不可能,第二个论证相对运动不可能。

1.二分法

假定时空是连续的,对于一个孤立物体运动假定是连续的:

任何一个物体要想从A点运动到B点,必须首先到达AB的中点C,而要到达C点,他又必须首先到达AC的中点D。同样,要到达D点,他又必须首先到达AD的中点,等等。

由于时间和空间是连续的,这一二分过程总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于是该物体实际上都无法离开A点。所以,如果它起动了,它永远到不了终点,或者,它根本起动不了。

结论:孤立物体的连续运动是不可能的。

2.龟兔赛跑

假定时空是连续的,对于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假定是连续的: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里跑的最快的人,但如果他前面有一只乌龟,乌龟正从A点向前爬,他永远也追不上这只乌龟,理由如下:他要追上乌龟必须要经过乌龟出发的地方A,但当他追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到了B点,他要追上乌龟又必须经过B点,但当他追到B点的时候,乌龟又爬到了C......

虽然阿基里斯比乌龟跑得快,但他也只能按上述过程逐渐逼近乌龟,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次的出现,在每一阶段乌龟总在他前头。由于阿基里斯无法完成这无限个阶段,于是他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这就是说快跑者永远赶不上慢跑者,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要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时,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他,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等着他。

结论:两个物体的相对连续运动是不可能的。

3.飞矢不动

假定时空是非连续的,对于一个孤立物体运动假定是非连续的:

由于运动是位置的变动,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都呆在一个位置上,任何一个时间单元(或时刻)的飞矢是不动的,因此飞矢是不动的。

任何物体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时是静止的,总是占据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所以也是静止的。

结论:孤立物体的非连续运动是不可能的。

4.运动场

假定时空是非连续的,对于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假定是非连续的:

假设有ABC三列物体,物体BC相对于一列静止物体A相反运动,并且每一时间单元物体BC相对于A都运动一个空间单元。于是,在一个时间单元过后物体BC之间相对移动了两个空间单元,从而物体B相对于C移动一个空间单元需要半个时间单元,而物体B相对于A移动一个空间单元却需要一个时间单元,于是一个时间单元将等于半个时间单元,这一结论明显是不成立的。

结论:两个物体的相对间断运动是不可能的。

二、悖论多解

芝诺悖论就像斯芬克思的千古之谜,对后世的天才们构成了严峻的智力挑战,好几个大哲学家都尝试解决这些难题。

1.亚里士多德

关于二分法:

一切连续事物被说成是无限的都有两种涵义:或分起来的无限,或延伸上的无限。因此,一方面,事物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和数量上无限的事物相接触,另一方面,却能和分起来无限的事物相接触,因为时间本身分起来也是无限的。

通过一个无限的事物是在无限的时间里而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和无限的事物接触是在无限数的而不是在有限数的现在上进行的。因此,既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无限的量,也不能在无限的时间里通过有限的量;而是:时间无限,量也无限,量无限,时间也无限。

虽然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越过无限的点,但若把时间在结构上看成与空间完全一样,也可以无限分割,那么在无限的时间点中越过无限的空间点是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解决方式是承认了时空的这种无限可分性,但是通过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无限”,而主张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有限距离的无限的点是可能的,因为有限的时间和距离本身都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关于阿基里斯,如慢者永远领先当然无法追上,但若允许越过一个距离,那就可以追上了。

关于飞矢不动,这个论证的前提是时间的不连续性,若不承认这个前提,其结论也就不再成立了。

关于运动场,相对于运动物体与相对于静止物体的速度当然是不一样的,越过同样距离所花的时间当然也不一样。

2康德解答

康德认为这些矛盾其实是人类时空观念中固有的,因此,无论时间还是空间其实都不是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并非事物的属性,而是我们感知事物方式的属性。它们不过是我们感知的形式而已,是我们的头脑把时间和空间强加给了客观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把时间和空间强加给我们的大脑。

从芝诺悖论中,康德看到了对“无穷”的理解超出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只要我们试图去思考这一问题,无论是“无穷大”还是“无穷小”,都会遇上不可调和的逻辑矛盾。

3.休谟解答

休谟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可分性,他认为两者都是由有限的不可分的单元组成的,犹如魔方是由27块木块组成的一样。

但那单元本身必有一定数量,而这种本身既具有一定数量、却又是不可分割的单元是无法想象的。

4.黑格尔解答

黑格尔是马克思的鼻祖。他认为,芝诺的悖论其实反映了理性本质上的矛盾性。一切思想和推理,都含有内在的矛盾,矛盾的两方面首先是互相否定的,但在更高层次上却得到统一。

黑格尔解释:运动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地点又不在这个地点;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并且这才是使得运动可能的条件。

这个解决方法要点在于强调时间空间的连续性,而且对连续性赋与新的、特有的解释。不过,它并没有直接针对芝诺悖论本身来提出批评,而且关于连续性的独特解释与数学和逻辑所要求的精确性不相容。

黑格尔认为芝诺不懂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关系,把这两者机械的对立起来,所以造成运动悖论。

5.其他解答

时空是否可以无限分割,芝诺悖论的关键是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时间测度。原来,我们用来测量时间的任何一种“钟”都是依靠一种周期性的过程作标准的。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的圆缺变化,一年四季的推移,钟摆的运动等等。人们正是利用它们循环或重复的次数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的。

芝诺悖论中除了普通的钟以外,还有另一种很特别的“钟”,就是用阿基里斯每次到达上次乌龟到达的位置作为一个循环。

用这种重复性过程测得的时间称为“芝诺时”。例如,当阿基里斯在第n次到达乌龟在第n次的起始点时,芝诺时记为n,这样,在芝诺时为有限的时刻,阿基里斯总是落在乌龟后面。但是在我们的钟表上,假如阿基里斯跑完AB用了1分钟,那么他跑完BC只要6秒钟,跑完CD只需

0.6秒,实际上,他只需要11/9分钟就可以追上乌龟了。

因此,芝诺悖论的产生原因,是在于“芝诺时”不可能度量阿基里斯追上乌龟后的现象。在芝诺时达到无限后,正常计时仍可以进行,只不过芝诺的“钟”已经无法度量它们了。

希腊第奥根尼对芝诺悖论有一个回答,当他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反驳芝诺时,他一言不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学生还是不理解,他说:“芝诺说运动不存在,我这不是正在证明他是错的吗?”

这个故事很长时间被作为一个笑话,人们大多相信,第奥根尼根本没有弄懂芝诺的意思。芝诺并不是说在自然界没有运动这么一回事,他当然承认有,但他要说的是,虽然满目是物体在飞舞,但运动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通过逻辑证明运动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运动是假象,并不真实,因为真实的东西一定是合乎逻辑的。

布拉德雷是绝对唯心主义者,全盘接受芝诺的论证和结论。他视运动、时间、空间为都幻象,芝诺论辩正好符合他的主张,当然全盘接受。他说:“时间与空间一样,已被最明显不过的证明为不是实在,而是一个矛盾的假象。”

哲学史上大部分哲学家认为芝诺的结论是荒谬的,其论证有问题。不过,在不断检查其论证毛病的过程中,人们反倒发现了芝诺悖论的深刻之处。常常是人们自以为解决了芝诺悖论,不多久就又发现其实并没有解决。

三、悖论分析

1.解答之误

关于芝诺悖论,从客观世界来看肯定是不对的,常识告诉我们阿基里斯是肯定能比乌龟跑的快,肯定能追上乌龟超越乌龟的;否则,一是人动不起来,二是百米短跑竞赛也丧失比赛的基础。

但这个悖论的推理却十分严谨,所有关于这个悖论的解释都有问题。比如亚里士多德说在无限的时间点中越过无限的空间点是可能的,这个思路是说无限可以对应无限。现在云寒照样推翻这个结论,证明如下:

21

两边同时除以0等于什么?

一种论述是不能除以0,因为没有意义。其实还有一种就变成∞∞,这就是无限包容无限的概念。

我们数学上最大的约束是0不能除,数学公式经常出现:一个数除以0要么是无穷大,要么是没有意义。

前一个∞代表02之间的无限细分,即这个区间自然小数的数目;后一个∞表示01之间的自然小数的数目。虽然都是无限,但前者的无限肯定大于后者的无限,因为前者包容后者。你有我都有,你无我却有,我就是比你多一点,所以可以包容你。

以线段为例:定义A就是表示长度为 2的线段,定义B就是长度为 1的线段。那么上述的问题就清楚,即A里面的点与B里面的点是不是一样多。

现在从A中找一个点,然后在B中取一个点与它对应,如果全部能一一对应就表示相等:

0.1

0.05

0.2

0.10

0.3

0.15

0.4

0.20

……

2

1

如果你再细分点

0.01

0.005

0.02

0.010

0.03

0.015

0.04

0.020

……

2

1

因此不管怎样细分,两个线段上的点都是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那么2=1吗?肯定不是,因为这两个线段包含的点都是无限,所以如果你采用一一对应关系,无限就等于无限,结果就是2=1

实际应该用排除法,A里面包含的点是B里面没有的,比如1.5这个数,1里面就找不到,所以A里面包含的点大于B里面的点。但这结果说明什么?两边的点都是无穷,那么无穷可以大于无穷吗?既然都是无穷怎么还有大小之分?

结论:如果承认2大于1,就必须承认无限细分不一定可以对应无限细分,无限细分中也要分大小。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把时间在结构上看成与空间完全一样,也可以无限分割的,那么在无限的时间点中越过无限的空间点是可能的。这句话没有错,但他没有证明是一定能对应,只是说可能对应。

时间和空间都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排除能出现空间的无限细分大于时间的无限细分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亚里士多德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芝诺悖论。

其他的解释还不如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就更不能说是解答了,这就需要考虑悖论的原因是什么?

2.模拟悖论

芝诺悖论为什么不好解释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宇宙的结构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导致无法解释这最简单的悖论。

现在云寒也模拟一个类似的悖论,一个线段长度是 2,它里面包含的点是有限还是无限?

假定它是有无限个点组成:

假定点是没有长度,无限个0相加的结果是什么?是0,但是现在线段却怎么有长度的呢?

假定点是有长度的,不管是多长,那么无限个长度相加结果必然是无穷大,又怎么能形成 2长度的线段呢?

所以 2的线段不能是无限的点组成的。

假定它是有限个点组成:

那么不断地将它分开,最后必然出现一个不能分的点,长度除以点所对应的有限的数字,就能计算出这个点具体的长度。

但既然它有长度,不管多长,就肯定能分,一旦能分,那么就会形成两个新的点,那么点的数字就会增加2倍。

按照这样的计算,有限的点不管是多少个,这个数量都是可以不断增加2倍、4倍…,既然有限的数字是处于不断成倍增加中,那它又怎么能算是有限的数字呢?

所以 2的线段不能是有限的点组成的。

那么 2线段里面的点到底是有限还是无限?

这个悖论的内涵是与芝诺悖论的内涵一样的,要解释芝诺悖论,必须要面对这个模拟悖论,才能分析清楚。

3.数学自然

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点”没有长度,“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这样的思维理论已经成功建立了我们的数学王国,但它的基础是什么呢?

有的人说:数学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抽象过程,这抽象的结果,必然是偏离客观真实,造出一堆客观世界没有的模型来,当人们反过来去用这些失真的模型去处理客观事物时,就出现一系列的悖论:没有长度的“点”却可以组成具有长度的“线”;没有宽度的“线”却可以组成具有宽度的“面”;没有厚度的“面”却可以组成具有厚度的“立体实物”。

关于德谟克利特锥的悖论:画一个光滑的圆锥体,现在设想把这个锥体水平切成两部分。考虑到切割后露出的两个面ab,这两面的面积是相等还是不相等呢?

如果相等,那么锥体根本不是锥体而是一个圆柱,因为物体可以看成一个个的面堆垒而成;如果相邻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的边不可能是斜的。

但从另一方面,如果面积不相等,那么它们的大小就不一样,并且这个锥体的斜面根本不可能是光滑的,而是阶梯状的。

因为和前面一样,锥体也可以看作面的堆垒体,而且它的相邻面的面积之差不为零。所以锥体必定是阶梯状,而且是由离散的单元组成的。

锥的悖论和芝诺悖论是同一类型的,它们都表明无限可分的假定会导致无法接受的结论。

如果说数学模型都是所谓“理想模型”,根本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那么作为自然界产生的人类,为什么又会产生非自然界的思维方式呢?而且这钟思维方式又能帮忙我们上天入地,确实有用呢?

数学模型和自然界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四、量子本元

1.连续非连

什么是连续?

一条直线是无数的点连续组成,我们认为这些点是连续构成的,但在单元宇宙中,我们能看到绝对的连续吗?

长江的水连绵不断,但这水既然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它的数目就一定是有限的。看起来连续的水,实际仍然是水分子一个个连接的,水分子之间不是没有缝隙,仍然是有空间的。所以,长江的水是有限的水分子连接而成的,它只是看起来连续,因为我们的视觉看不到这缝隙,模糊认同为连续的。

同理:海水也是看起来连续,是由有限的水分子组成的,已知物质都是粒子构成的,即一个个的粒子组成了各种物体,那么既然是一个个的,又怎么说是连续的呢?

一束光看起来也是连续的,实际仍然是一个个光子组成的,正是光量子的理论才使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而不是著名的相对论理论。

因此,我们所处的单元宇宙,量子化是万物的基本特征,既然是量子化,那么所有事物的本质是非连续的,即是一个个的连接。当我们忽视这个连接的缝隙时候,我们可以模糊认同量子之间没有缝隙,产生连续的概念。

结论:单元宇宙非连续是绝对的,连续是相对的,连续是基于模糊观察基础上的产物。连续和非连续的本质不清是人类对单元宇宙数学认识的第一个障碍

2.无限非无

什么是无限?

一条直线是无数的点连续组成,我们认为这些点是无限个,但在单元宇宙中,我们能看到绝对的无限吗?

一个木棍可以分成两段,两段可以分成四段,这样从数学角度来说是可以无限可分的,可实际上单元宇宙任何物体都是不可以无限平分的。

比如水分子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那么你怎么分呢?总不能分出半个氧原子吗?即使你能将氧原子按质子数分开,那么分到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时怎么分呢?还是没有办法。

因此单元宇宙物体的本身就不存在无限细分这回事。

那么存在无限的物体吗?

人是由有限的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由有限的原子组成的,那么人对于细胞、对于原子来说都是有限的。

同理:地球、太阳、银河等等,人类已经知道的所有星体都是有质量的,所谓质量就代表是有限的粒子组成的,同样也不是无限,只是貌似无限。

无限是如何产生的呢?

单元宇宙的数量级别差距太多,科学家已经知道的宇宙里共有1080个粒子,没有知道的就更多。这是个惊人的数量级别,因此低级别数量的物体看到高级别数量的物体就会产生无限大的概念。

比如人体我们的脑细胞约有几百亿个,血液中的红血球是人体最小的细胞之一,其直径为7~8微米。人体的全部细胞约为几千万亿个,如果把它们全部排列成一条直线,其长度约为40亿米,这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0倍,可见人体的细胞数量之多。

那么从细胞甚至从原子角度思考,人在它们的心中就是小型宇宙,它们能搞清楚这个生命是有限的吗?

因此,我们所处的单元宇宙,量子化是基本特征,既然是量子化,那么所有事物的本质是有限的,即是有限的微粒组成。不存在无限细分也不存在无限大,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关于无限的两种定义是没有意义的,在单元宇宙中都是有限的,无限是因为观察产生的错觉认识而已。

结论:单元宇宙有限是绝对的,无限是相对的,无限是基于模糊观察基础上的产物。有限和无限的本质不清是人类对单元宇宙数学认识的第二个障碍。

3.数学本元

上述分析表明:单元宇宙的物体都是有限非连续的,无限和连续是认识的模糊造成的。那么为什么数学王国可以建立在无限连续的基础上呢?而且我们又认同这样的思维呢?

真相是:数学本元是建立万维宇宙的基础上,它不完全适应于单元宇宙,它是所有单元宇宙共同的映射产物。

一个原子不可平分,这意味着对于我们这样的单元宇宙,已经进入微粒世界,最后会出现最基本的粒子,它会阻断我们分下去的思路。

为什么它不能分呢?

因为分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它,那么它就无法分了。这样的粒子一出现,确实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单元宇宙中的最小粒子,但是不是其他单元宇宙中的最小粒子,肯定不是。万维宇宙是有无合一,它的一个本相是零,因此,它所形成的单元宇宙万物能小到多少,是没有限制的。

这说明: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单元宇宙,都存在最大和最小的物体,但对于所有的单元宇宙,是没有最大和最小的物体,万维宇宙中最大和最小都是它本身映射。

因此数学的矛盾实际是万维宇宙奇点特征造成的。

结论:单元宇宙物体有限非连续是绝对的,但对于万维宇宙的全部物体无限连续也是绝对的。单元宇宙和万维宇宙的本质不清是人类对单元宇宙数学认识的第三个障碍。

4.宇宙数学

数学是属于万维宇宙领域的,它本质上是从整体宇宙角度来研究单元宇宙的,数学中出现的矛盾是我们认识的不清,并不是它内在的错误。

数学必须要解决宇宙观念的问题,我们的数学家害怕无穷,出现什么无穷小、无穷大就很担心它的意义,其实应该从万维宇宙角度重新建立数学王国。

尽管云寒的数学知识很浅薄,但我已经初步建立一个宇宙数学理论供大家参考,也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未来的数学家能不断扩充、发展成为宏伟的宇宙数学理论。

万维宇宙有无合一,说明0和无穷大都是它的一面,这样可以理解任何数除以零等于无穷,那么0和无穷大相乘能等于任何数。

这样就说明任何物体都是万维宇宙变化出来的,就它本元而论并不存在大小之分。

点是什么?

抽象的点就是万维宇宙映射,它虽然没有长度却能形成物体。每一个具体的点代表一个单元宇宙的微粒,它存在长度,有限的点组成物体。直线是无限长,也是存在万维宇宙中,就单元宇宙中,直线是有限的,直线的点是由微粒构成,因此直线最后会在单元宇宙形成循环,这就反应它的有限性。

面是什么?

抽象的面就是万维宇宙映射,它虽然没有宽度却能形成物体。每一个具体的面代表一个单元宇宙的微粒组合,它存在宽度,有限的面组成物体。面是无限长,也是存在万维宇宙中,就单元宇宙中,面是有限的,面的点是由微粒构成,因此面最后会在单元宇宙形成循环,这就反应它的有限性。

关于锥的悖论,在单元宇宙中没有宽度的面是不存在的,无限细分立体,必然出现无法再分成面的物体,真实的锥永远不是光滑的,确实是阶梯状的,之所以出现悖论,是因为我们将万维宇宙的特点用单元宇宙的思维去理解。

无穷小的极限是0,那么无穷大的极限是什么,应该还是0,它说明单元宇宙从0开始变化到无穷大,最后回到0。这中间组成万物的是万维宇宙,把单元宇宙分割开来的也是它。

关于无穷级数有一个的悖论

1/1+x=1-x+x2-x3+x4

x=1,表示1/1+x)的级数变为1-1+1-1+1

这个级数的和是多少?这个问题引起了无休无止的争论:

a)把级数写成如下方式(1-1)+(1-1)+(1-1)+…看起来似乎很清楚,和是0

b)把级数写成另一种方式1-(1-1)-(1-1)-…似乎同样很清楚,和为1

c)如果用s代表级数之和,有s=1-(1-1+1-1+)s=(1-s),因此s=1/2

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宇宙数学观念,肯定会搞糊涂。

其实这很简单:这个级数是个震荡数,它在两种单元宇宙中来回震荡。

对于单元宇宙来说,任何单元事物中包含的静元事物都是有限的,因此这个数相当于一个单元事物,出现在每一个单元宇宙中它包含的静元事物个数是有限的。既然它包含的静元事物是有限的,就会出现定解:如果是偶数个静元事物就是0,如果是奇数个静元事物就是1,上述前两种答案就是两种单元宇宙的映射。

那么对于万维宇宙来说,出现两种单元宇宙的数量是对称相等的,因此是平均数1/2,这就是第三种答案,它是万维宇宙震荡事物的映射结果。

结论:宇宙数学理论对于研究时空本元具有极大的核心理论价值,未来时空机器也应该依据这样的数学理论才能进入其他单元宇宙中去。

五、量子宇宙

1.量子现象

单元宇宙的物体都是有限非连续的,量子特征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但我们仍然存在大量的误区,导致量子的概念不清楚。

量子理论是一次科学思维的突破,光束是量子方式传播的,打破人类认为光束是连续性的问题,导致一系列的基本粒子研究。

通过对原子能量研究,原子系统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能量取决一系列的分立值;能量值取决于一定的量子数,因此能级用一定的量子数标记。能级取决于原子的电子组态,此外还取决于原子内相互作用的耦合类型,在LS耦合情形下,总轨道角动量、总自旋和总角动量的量子数LSJ都是量子数,能级标记为一定的符号,例如氦原子某能级符号表示为1s2p3P2

能量都是量子化的,那么有什么不是量子化的呢?

我们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我们仍执着某些物体不是量子化。

结论:量子化是单元宇宙一切事情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破除思维中的误区。

2.量子空间

什么是空间?

绝对空间理论已经被多次摧毁了,我们的思维仍然认为空间是连续的,我们甚至感觉不到这个观念阻挡我们了解真实的宇宙。

宇宙量子论认为:空间也是单元宇宙物体形态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物质,那么空间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如果认同单元宇宙是从奇点爆炸产生出来,那么空间和时间也是被创生出来。

因此,单元宇宙的空间是非连续的,即空间是由一个个小的量子空间组成的。我们这个单元宇宙的量子空间有多小呢?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初步认为现代物理理论研究的有道理:空间在1020分之一下的量子引力尺度小,空间的性质发生变化,这样的空间能形成较大的量子起伏。

结论:单元宇宙的空间是以量子方式连接而成的,它不是无限可分的。

3.量子时间

什么是时间?

关于时间有很多定义,在这里,云寒定义:时间是单元宇宙物体的空间变动率,即物体的自身变化导致对变化认识的一种参数,不同物体的自身变化不同导致对时间的认识不同。

时间这样的定义,说明时间也具有量子化,因为空间具有量子化,物体的自身变化也存在最小变化单位,这样物体的空间变动也有最小变动,这样就存在量子时间。

时间的量子性表现两个方面:

一方面时间是非连续性的,时间的流失实际是意识对生命自身空间非连续性变动的一种反映。

另一方面,时间也是分层次,不同生命空间变动率不同,导致对时间的认识不同,即并不存在广泛的、客观真实流动的时间。

结论:单元宇宙的时间是以量子方式连接而成的,它不是无限可分的。

4.量子速度

什么是速度?

一般定义速度是空间对时间的变化率,这样的定义不是万维宇宙理论的定义,因为万维宇宙已经消灭了绝对时间概念,那么速度定义的基础也就没有了。

云寒定义:速度是单元宇宙物体基于自身作为参照系,看到其他物体空间变动率的一种反映。

这样的定义实际将时间和速度并为一个属性,时间是物体对自身空间变动的认识,速度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空间变动的认识。

当一个人看到其他物体的空间变化,其实他自己也在变化,那么他是如何感受到其他物体运动速度的呢?

实际他出于自我意识模糊,认为自身的变化是稳定的变化,即他认为自身的时间是均匀流失,所以他观察到其他物体空间变动的认识是基于自身稳定变化前提基础上,认为其他物体的变化存在非均匀性变化。

当其他物体的空间变化与人的空间变化一致,人认为是没有变化,比如地球和人一起围绕太阳转,但是人感觉不到地球正在不停地转动。

当其他物体的空间变化与人的空间变化不一致,人认为是有变化,因此速度的本相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空间变动的认识,但由于观察物体自身也变化,导致速度的表相是其他物体的空间变动除以时间这样的概念。

结论:空间是量子的,时间是量子的,因此速度也存在量子速度,即单元宇宙不存在速度连续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量子化的。

微积分是万维宇宙中的数学,它在单元宇宙面临的极限速度是有量子速度的,并非是连续变化的,只是这个差距很小,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小而已。

5.量子意识

宇宙生命论中,谈到意识的合成问题,即本级意识是次级意识加权融合的,那么本级意识实际也存在量子意识问题。

《惊人的假设》书中,视觉意识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现量子意识,如果先出现红光后出现绿光,这个间隔时间如果很短,人的视觉意识看到的是黄光,就如同这两种颜色同时闪烁时所看到的情形一样。

1887年,法国科学家查蓬特尔就发现,长达66毫秒的闪光刺激,看起来并不比7毫秒的闪光刺激持续更长的时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埃弗龙就通过用不同方法进行估算得出结论,意识处理周期的持续时间为6070毫秒。

这说明意识的合成是需要时间的,即人的本级意识是量子化的,是有限连续的,不是无限连续的。意识的合成需要时间,这就说明为什么人感觉不到具体的细胞和原子的运动。

意识的时间延迟也能证明量子意识理论是成立的:

1976年康胡贝实验,人们发现了一种很令人注意的现象,在手指实际弯曲之前整整一秒钟,或许甚至一秒半,从记录上看电位逐步上升。因此,意识的决定过程需要超过一秒钟时间才会有行动出现。

1979年李伯特实验,假定皮肤首先被触及,然后在触觉皮层的对应点加上电刺激。病人感觉到了什么?如果电刺激是在接触皮肤之后的四分之一秒左右开始,则根本不会感觉到皮肤接触!这种效应被称为向前遮盖,刺激皮层在某方面用于防止正常接触的感觉被有意识地感觉到。只要事件发生在知觉感觉之后大约半秒钟之内,它就会被后面的事件所阻止(遮盖),这作用本身告诉我们,这一种感觉的知觉意识是在产生该感觉的实际事件后大约半秒钟作用发生。

量子意识还解释为什么人有连续的概念,因为人的意识形成是需要时间的,而量子空间和量子时间比人的量子意识时间小的多,这样人就感觉不出时间和空间也是量子化的。这就好像我们看电视,明明电视画面是有几百万个点组成的,而且点是一个一个打到屏幕上去的,可是我们看不到点,我们看到的只是整体图象。

结论:量子意识的时间比量子时间要大,即一个量子意识需要很多的量子时间来完成。这是人类对单元宇宙数学认识的第四个障碍。

6.量子世界

空间、时间、速度、意识都已经量子化,那么还有什么不是量子的呢?

单元宇宙的一切物体都是量子化的,这就是为什么数学能成为相对真理的原因,因为数学是建立在量子化的基础上。

那么单元宇宙为什么会出现非量子特征的呢?

因为万维宇宙的映射作用,我们的数学能推论到其他的单元宇宙的事物,这才构成数学模型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矛盾,这矛盾的本质是单元宇宙与其他单元宇宙不一样的组成结构。

结论: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是观察宇宙,它不仅是一个单元宇宙,而且存在复杂的映射现象,因此宇宙数学必须要建立在万维宇宙理论的基础上。

六、悖论解答

1.悖论本元

芝诺悖论揭示了万维宇宙的面纱,说明他对宇宙的结构认识有很高的境界,如果没有全新的宇宙思维理论,那么对这些悖论的任何解答都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云寒并不了解芝诺认识万维宇宙的深度,不敢妄论,可是非常佩服他的这几个悖论,现在可以利用宇宙量子理论来解开芝诺悖论。

2.二分法

单元宇宙的时空是不连续的,不存在可以无限细分一段路程,对空间的细分必然面临不能分的结果,必然涉及到量子空间,如同原子不能平分,量子空间同样存在不可分。

结论:任何物体的运动是以量子速度进行,在每个量子时间内完成若干个量子空间,这些量子空间的累积就形成有限的距离,只要距离是有限的,物体就能运动到这距离的前面。

3.龟兔赛跑

单元宇宙的时空是不连续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存在量子速度,即在一个量子时间内,不同的速度意味运动的量子空间个数不同。

结论:每一个量子时间,快跑者都缩小与慢跑者之间的空间差距,最后会在一个特定的量子时间内完成越过空间差距的过程。

4.飞矢不动

单元宇宙的时空是不连续的,飞着的箭在一个量子时间内就是静止的。运动本身不是连续进行的,否则光怎么是光子呢?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运动的非连续性呢?

因为我们的量子意识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大于量子时间,即意识的合成是需要很多的量子时间的,所以我们感觉不到量子时间的,就如同我们感觉不到自己是原子组成的一样(我们能感觉的是器官运动,比如胃疼、肾虚等,不能感觉到原子和细胞的变化)。

结论:每一个静元物体就是静止的,单元物体是量子连接的,只是我们感受不到这个连接而已,因为我们的意识也是量子化的。

4.运动场

单元宇宙的时空是不连续的,物体的量子速度是基于同一个参照系才有定数,不同的参照系观察的量子速度不一样,导致出现运动场现象。

物体BC相对于一列静止物体A,它们的量子运动速度是相对的,都是一个时间单位对应一个空间单位,但对于物体B相对于C来说,B的量子运动速度是二个空间单元需要一个时间单元。

结论:量子速度是需要有参照物来确定,不同的观察主体,导致量子速度不一样,反映出时间不一样。

本论对芝诺悖论的解释是成立的,但也引发另一个问题,时空既然不连续,那么意识的自我连接和外部物体的运动连接是如何同步进行的呢?这个问题属于“知我”和“我知”的问题,本书以后将阐述万维宇宙对运动的独特解释。

章结:本章通过芝诺悖论,引出多种解答之误,本因是我们对数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清楚。通过量子本元理论揭示连续非连、无限非无、数学本元等理论,并进一步充实宇宙数学理论。

依托宇宙数学理论,全面阐述量子空间、量子时间、量子速度、量子意识、量子世界等现象,论述量子化是单元宇宙的普遍真理。根据宇宙量子理论对芝诺悖论给予全新的解释,从而真正解开千古悖论。

本章核心:阐释芝诺悖论的奇点,揭示量子世界的本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