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异化劳动扬弃的共产主义归宿

异化劳动扬弃的共产主义归宿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导致劳动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劳动与资本的分离。劳动不能长期的异化状态,它的发展是对异化的扬弃。因此,共产主义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私有财产的扬弃、自我异化的扬弃,三者是统一的。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只是否定财产的私有制的异化形式,但不否定财产本身。显然,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异化彻底被扬弃的社会。

第一节 共产主义的文本解读

马克思在《手稿》中是这样论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符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共产主义作为对于私有财产的一个否定过程,是对私有制的辨证的否定过程,不是一个消极的否定过程。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只是否定财产的私有制的异化形式,但不否定财产本身。共产主义是在原有劳动成果的基础上的进步,也就是说,共产主义要肯定、保留、继承私有财产创造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规律中。私有财产运动的过程为:财产的本质状态——私有财产(异化)——财产回归本质(扬弃异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对私有财产压迫的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私有财产运动的必然性规律,即私有财产的异化状态必然要走向异化的扬弃。异化的扬弃实质上就是辨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能动的实体或主体,由于它自身包含的矛盾,必然要外化为自然界。这是第一个否定;当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不过是自身的异在时,就扬弃了自然界而回复到自身,这是否定之否定。

总体上看,《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著作。从这部著作开始,马克思由哲学批判转向了经济学研究。它第一次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雏形。《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虽然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但是其中存在着合理的成分,是走向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的和必然的发展阶段。其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首先,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是“资本家的科学自白”,它虽然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却没有说明这个事实。它虽然肯定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但没有给劳动者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表述的是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规律。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性质,为后来揭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创立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手稿》第一次从经济出发论证共产主义。这里对共产主义的论述,虽然是建立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中,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带有一定得人道主义和思辨色彩,但是已经具有了科学性。《手稿》中的共产主义不是人类所达到的目标和一种社会形态,它主要是扬弃私有制、扬弃异化的一个环节。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充分体现了反思批判性:一是实践反思批判。《宣言》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阐释,从本质上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批判,从根本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这种批判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本质上的扬弃;二是理论反思批判。在理论上的批判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这种批判是在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基础上得以确立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学说对另一种学说的批判,而是两种历史观的对立;三是自我反思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和开发性,在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的辨证统一的基础上,反思扬弃、超越自我。《宣言》中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完善自我,它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是终极描述。马克思主义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由以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交往,以及与之相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从而得出共产主义理论结论。它与一切粗陋的、平均的社会主义根本不同。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发展了他们在《形态》中首次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实现的可靠的依据和广阔的视域就是通过这一理论来建构的。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发现工人阶级孕育着相当大的力量。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借以生产和占有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底抽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大部分劳动者从事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劳动。社会上从事脑力劳动的只是一部分人,并且他们的劳动产品最后还得进入到生产环节才能产生使用价值。脑力劳动领域对于生产劳动者依赖性很强,如果没有生产劳动者,社会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因此,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不是我们去怜悯的阶级,而是养活我们这些人的阶级。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公,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可是为什么工人阶级处于这样被怜悯的状态呢?他们一再的劳动养活了很多人,很多人却把他们当成慈善保护的对象,把他们当成社会随时扔到最底层的对象。马克思想要通过理论的力量来发动无产阶级的力量。释放工人阶级力量的前提条件就是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工人阶级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受剥削的,自己虽然处于被践踏的状况,但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处于这样一个状况。马克思认为工人单个力量是很弱小的,必须组合成一个队伍。“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共产主义考单个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实现共产主义需要把工人的力量联合起来组成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