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度量和演进

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度量和演进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度量和演进根据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对金融结构计量的研究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展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金融资产的增长在趋势上势必超过实物资产的增长,从而带来金融相关率的提高。因此,对西部地区金融工具余额及其结构变化的分析中采用的主要金融工具指标有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及其组成、保险费收入。

第一节 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度量和演进

根据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对金融结构计量的研究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是金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关系,即金融资产总额和有形资产总额的关系,这是决定一国金融结构的基础,也用来表征一国经济体系的金融化程度。

第二层次是金融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各种金融工具中的分布以及不同金融工具在主要经济产业部门的分布状况,分布状况主要说明不同经济单位和产业部门的金融化程度差异。

第三层次是金融结构的机构化程度。包括金融资产总额或金融工具总价值额在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间的分布状况,各种类型金融机构对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占有或运用份额。

用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计量的方法来描述一个地区的金融结构特征也是适用的。金融结构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一个结果,对其结构的计量在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一种对金融结构的描述方法,将其运用于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分析中是合理的。因此本文将借鉴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的计量方法,并结合金融数据的可得性,分别从金融相关率、金融工具余额及结构变化、金融机构结构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金融结构进行分析。

一、西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

金融相关比率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除以全部有形资产价值所得出的比率,它是用以衡量金融上层结构规模的最广泛的尺度。影响金融相关比率的因素很多,诸如经济货币比率、资本形成率、企业外部融资率、金融机构新发行工具比率等与金融相关比率呈正向关系;而通货膨胀率、资本内部积累率等与金融相关比率呈反向关系。一般说来,金融相关比率值越大,经济中储蓄与投资的分流程度越大,外源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越大,金融活动的规模与能力相应越强。金融相关比率数值太低,则说明经济单位的内部融资比重较大,金融交易范围小,资金流动性差,金融发展程度低。鉴于西部地区债券、股票占金融资产相对比重很小,以及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较窄的口径计算金融相关率,即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指标能够反映西部地区[1]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见表7-1,图7-1)

表7-1 1982~2006年西部地区金融相关率

图7-1 1982~2006年西部地区金融相关率

资料来源:2004年以前数据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2006~2007年数据根据《2007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7-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1982~2006年,西部地区金融资产年均增长率为19.6%,比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3.4个百分点。金融资产的大幅增长,体现了西部地区金融深化程度迅速加深的趋势。

从图7-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金融相关率逐年升高,从1982年的1.07升高到2006年的2.18,增长了1.03倍。从金融相关率的增长率看,1982~1991年间,金融相关率增长率较高且波动较大,1991~2006年间,金融相关率增长率逐步下降且波动较小,金融相关率于2003年达到最大值2.56后,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金融资产的增长在趋势上势必超过实物资产的增长,从而带来金融相关率的提高。同时,金融相关率增长率呈现出的缓慢下降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部地区在既定的金融资产规模上的产出效率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以存贷款为基础计算的金融相关率水平的下降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西部地区的金融资产增长正在从单纯依靠银行系统提供的金融资产增长向金融资产多元化增长的方向发展。

二、金融工具余额及结构变化

金融工具是连接储蓄与投资的桥梁,是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债券凭证和所有权凭证以及金融契约。金融工具的性质、种类以及各类金融工具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在储蓄—投资过程中“专业分工”的程度,从而决定了一个地区将储蓄引导向投资的效率。金融工具的种类和结构,在从最简单的金融工具形式——货币诞生的时刻起,就不断地向形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发展。只要人们还需要跨越时间、空间配置收入或风险,对金融工具的需求就会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金融工具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分析一个地区金融工具的性质和结构特征,是评价一个地区金融结构变化、金融结构效率的重要环节。

金融工具可以分为债权类金融工具、股权类金融工具和契约类金融工具。债权类金融工具包括三种:对金融机构的总债权、对非金融机构的总债权、对国外的债权。其中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包括现金、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财政存款、农村存款、其他存款、金融债权、保险费收入;对非金融机构的债权包括政府债权、企业债权、财政借款;对国外债权即外汇储备。股权类金融工具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和基金凭证。契约类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远期和掉期四种金融契约。

在分析西部地区金融工具余额及结构变化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还不能独立发行地方债券,西部各省市区流通中的现金、企业债券、外汇储备等数据不是没有统计就是难以获得。因此,对西部地区金融工具余额及其结构变化的分析中采用的主要金融工具指标有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及其组成、保险费收入。表7-2列出了1998年和2006年的有关数据,借此分析西部地区近十年来主要金融工具的相对规模和结构变化。

表7-2 西部地区主要金融工具相对规模和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9~2007年各期以及《2007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根据表7-2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主要金融工具相对规模和结构变化具有以下的特点:

(1)债权类金融工具占绝对主导地位。1998~2006年间,以存贷款为主的债权类金融工具占比达98%,股权类金融工具占比不足1%。居民储蓄存款成为主要金融工具中占比最高的金融工具,显示出社会金融财富向社会个人倾斜的分配格局。

(2)金融工具增长差异明显。1998~2006年间,中长期贷款和财政存款增长迅猛,分别增长了481.55%和524.67%。短期贷款和股票市值增长缓慢,分别仅增长了62.90%和4.59%。中长期贷款占主要金融工具比重由1998年的11.33%增长至2006年的22.33%,短期贷款占主要金融工具比重下降到2006年的15.97%。从而使得贷款的期限结构趋于恶化,金融机构面对的风险增加。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与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长有关。财政存款的较大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直接表现。短期贷款增长较小,说明储蓄向工商企业的流动的规模增长缓慢,企业融资受到限制。

(3)直接融资工具比重相当低。股票市值增长缓慢,一方面与我国股市的特殊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有关。

(4)保险费收入增长较大,2006年比1998年增长了332.34%。尽管绝对量增长明显,但保险深度即保险保费收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仅从1.43%增长至2.37%,提高了66%,明显小于保险费收入的增长。说明,西部地区主动运用保险收入这种金融工具的能力还很弱,保险还没有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

三、金融机构结构及变化

在对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结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比较时,采用第四章运用的评价指标即:银行机构结构指标:短期贷款/银行贷款总额,中长期贷款/银行贷款总额;证券机构结构指标:证券交易所账户数占比,年度新增开户数占比,证券机构资产总额/GDP,证券公司数量占比;保险机构结构指标:全部保险机构保险密度,全部保险机构保险深度。

通过第五章表5-5、5-6、5-7列示的数据,可以发现,从银行机构结构指标上看,西部地区银行机构的贷款期限结构逐年恶化,中长期贷款持续偏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从证券机构结构指标来看,西部地区证券交易所账户占全国的比例从2004~2006年呈下降趋势,年度新增开户数占全国的比重先增后降。这与西部地区人均财富水平低以及投资意识薄弱有关。从保险机构结构指标来看,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有了较大的提升,由2001年的96.66元/人,达到2005年的202.28元/人,增长了1.09倍,但保险深度增长缓慢,2005年仅比2001年增长了42%。说明西部地区的保险机构还很欠缺,保险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