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重金属中毒事件

日本重金属中毒事件

时间:2022-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痛痛病20世纪初期,日本富士县的人们发现该地区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其危害程度取决于重金属在环境、食品和生物体中存在的浓度和化学形态。

痛痛病

20世纪初期,日本富士县的人们发现该地区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1931年又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大多是妇女,病症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到了患病后期,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常常大叫“痛死了!”“痛死了!”有的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这种病由此得名为“骨癌病”或“痛痛病”。截至1968年5月,共确诊患者258例,其中死亡128例,到1977年12月又死亡79例。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经调查分析,痛痛病的起因是河岸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水体,使稻米含镉。而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以及食用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中毒致病。

镉是一种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元素,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它取代钙离子与体内的负离子结合,导致骨骼中因镉的含量增加而脱钙,造成严重的骨骼疏松。它首先使肾脏受损,继而引起骨软化症,是在妊娠授乳、内分泌失调、老年化和钙不足等诱因作用下形成的疾病。

痛痛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而且体内积蓄的镉也没有安全有效的排除方法。从而“痛痛病”被定为日本第一号公害病,也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因此,消除镉对环境的污染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防止痛痛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什么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约有45种,包括铅(Pb)、镉(Cd)、汞(Hg)、铬(Cr)、铜(Cu)、锌(Zn)、镍(Ni)等。砷(As)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因其来源以及危害都与重金属相似,故通常列入重金属类进行研究讨论。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其危害程度取决于重金属在环境、食品和生物体中存在的浓度和化学形态。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中,还有一部分是在大气和固体废物中。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难降解

重金属污染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污染不同,不少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净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

易积累

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类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

毒性大

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此外,水体中金属有利或有害不仅取决于金属的种类、理化性质,而且还取决于金属的浓度及存在的价态和形态,即使有益的金属元素浓度超过某一数值也会有剧烈的毒性,使动植物中毒,甚至死亡。

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危害

●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表现出对环境的危害性,当其含量超过土壤承受力或限度,或土壤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重金属有可能突然活化,引起严重的生态危害,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

通常情况下,重金属首先危害土壤微生物,不适应重金属环境的微生物数量会剧烈降低,甚至灭绝,适应重金属环境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并逐渐成为土壤优势菌。

重金属对农作物也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其影响在于:一方面,重金属能破坏植物的一些组织和功能,从而降低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如土壤镉含量过高会破坏植物叶片的叶绿素结构并最终导致植物衰亡;另一方面,重金属经食物链在植物体内富集。研究表明,随着表层土壤镉污染的加重,水稻籽粒中的镉含量也会逐步提高。

据估计,人体中的重金属镉70%来自于食品中的蔬菜,而蔬菜作物及其可食用部分中积累的镉主要来源于菜园土壤,部分来自灌溉水。

除此之外,土壤中的重金属还会经由雨水淋滤及地表径流作用转移进入地表水系统,进而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作用污染地下水体,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对水环境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水环境面临的重要污染问题之一,重金属元素毒性大、难降解,进入水体之后可以直接通过饮用水或生活用水作用于人体,也能为水生动植物富集吸收,进入食物链而危害人畜安全。重金属对水生动物也有很强的毒害作用,短暂的暴露在高浓度的重金属溶液中的鱼类会产生应激反应,使鱼体的免疫能力降低。

水俣病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水俣病事件源于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症状表现为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精神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从1949年起,位于日本熊本县水俣镇的日本氮肥公司开始制造氯乙烯醋酸乙烯。由于制造过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大量的汞便随着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被排放到了水俣湾。汞,即水银,是我们常用的温度表里显示多少度的银白色金属,它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汞对于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的化学形态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汞是通过海洋生物体表(皮肤和鳃)的渗透或摄含汞的食物进入体内的。

在1956年确认日本氮肥公司的排污为病源之后,日本政府毫无作为,以致该公司肆无忌惮地继续排污12年,直到1968年为止。后来,46名受害者联合向日本最高法院起诉日本政府在水俣病事件中的无作为,并在2004年获得胜诉。法院判决认为日本政府应当对未能及时做出决定而导致水俣病伤害范围扩大而承担行政责任。

日本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速发展,但由于没有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泛滥成灾。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环境破坏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相关企业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水俣公约》

近年来,因对汞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国际社会开始积极限制汞的排放与使用。2009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上,各国同意启动政府间谈判,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以降低各种来源的汞排放。会议经过艰难磋商,最终于2013年通过了有关限制和减少汞排放的《水俣公约》,并在日本进行了签署。包括中国在内的8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签署公约,标志着全球携手减少汞污染迈出了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