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楼梦》成书过程

《红楼梦》成书过程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沈治钧先生写了一本《红楼梦成书研究》,先把历来的成书研究作了综述。看来,关于《红楼梦》成书过程,早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一”的两种观点。沈治钧不承认《红楼梦》成书还有个石头成书《风月宝鉴》的第一阶段,所以也不讨论石头是谁的问题。至此《红楼梦》成书过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收集到的脂评《红楼梦》为什么只有八十回左右,为什么故事没有结局?

沈治钧先生写了一本《红楼梦成书研究》,先把历来的成书研究作了综述。看来,关于《红楼梦》成书过程,早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一”的两种观点。实际上,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开卷的楔子中已有说明:空空道人在青埂峰看到“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石头,在一块大石上记下“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这便是初始的《石头记》。空空道人与石头交谈后,“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细考一下后,“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位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并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历来的成书研究,对曹雪芹说清楚的事情,采取怀疑态度,研究来,研究去。曹雪芹说得清清楚楚,石头只写了一本书,书名先为《石头记》,后名为《情僧录》、《红楼梦》,最后定名《风月宝鉴》。曹雪芹对《风月宝鉴》增删五次,耗时十年,写成了名为《金陵十二钗》的书稿,经脂砚斋抄阅再评后,仍用《石头记》这一书名,最后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哪有什么“二书合一”的事?至于“一书多稿”早已说清楚了,还要人再去论证吗?对曹雪芹狡猾之笔写得烟云模糊的问题,却没有仔细研究。那个神秘兮兮的石头、空空道人是谁,没有很好地研究过。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什么只有八十回没有全面思考。而对书中有大量的预示人物命运故事结局的文字也不感到奇怪,更没有与书只有八十回和没有故事结局联系起来。沈治钧先生的《红楼梦成书研究》一书,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企图证明曹雪芹“十年辛苦”“五次增删”过程中,写成的五个稿本,分别取了五个名字:

乾隆八年癸亥(1743),曹雪芹动笔写作。

乾隆九年甲子(1744),完成草稿,经第一次增删,形成初稿《风月宝鉴》(别名《石头记》),其弟棠村为该稿作序。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完成第二次增删,形成二稿《石头记》。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完成第三次增删,形成三稿《情僧录》(?)。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完成第四次增删,形成四稿《金陵十二钗》。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完成第五次增删,形成定稿《红楼梦》。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脂砚斋开始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定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曹雪芹十年辛苦,对棠村作序的《风月宝鉴》增删五次。可沈治钧先生说曹雪芹在十年的头两年写了《风月宝鉴》的草稿,作了一次增删,定稿为《风月宝鉴》,由棠村写序。这样,在定名为《风月宝鉴》前,曾名为《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这一历史事实被沈治钧先生湮灭了。曹雪芹对棠村作序的《风月宝鉴》耗时十年增删了五次,沈先生说对棠村作序的《风月宝鉴》只增删了四次,耗时八年。最后一次增删稿,曹雪芹明确告诉读者,他定名为《金陵十二钗》,而沈治钧先生说是定稿为《红楼梦》。曹雪芹对棠村作序的《风月宝鉴》到底增删了几次,最后一次增删稿定了什么名,到底应曹雪芹说了算还是沈先生说了算?要知道,像某本书叫什么名字,这种问题,不是靠研究出来的,是要找到白纸黑字的证据的,而对已有的白纸黑字的证据是不容许忽略、曲解、反对的。曹雪芹第五次增删稿已定名《金陵十二钗》,有白纸黑字的证据在那里,就不能说它的名字不叫《金陵十二钗》了。沈先生说:“倘若把‘楔子’的叙述顺序完全坐实,虽认真得可爱,却不能免拘泥之嫌。我们以为,无论是轻易否定《凡例》和‘楔子’所透露的有关创作过程的信息,还是率意变动其叙述顺序,还是百分之百地拘泥于这个顺序,都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在司法界、史学界,就是要求你“百分之百地拘泥于这个顺序”的,不允许你有一点“免拘泥之”。只要开一个“免拘泥之”的小口子,允许对已有证据不“完全坐实”,冤假错案就会层出不穷,历史上的许多事情便众说纷纭。具体到沈先生的成书研究,不就否定了曹雪芹第五次增删稿名为《金陵十二钗》,说它名为《红楼梦》了吗?红学界所以许多问题,争论不休,议而不决,就是有一个潜规则,可以不讲证据,不理证据,怀疑证据,否定证据,自说一套,相互争来争去。二书合一和一稿多改,前一说是没有依据,且与楔子上的说法相抵触。后一说是楔子上早已说明了的,居然不理这个楔子,研究来研究去,相互争论不休,实在令人感到奇怪。

曹雪芹自己说了一个成书过程,但《红楼梦》成书过程不是没有问题要研究了。首先,曹雪芹把《风月宝鉴》的成书过程说得神神秘秘,便产生了《风月宝鉴》神话般的作者石兄是谁这一问题。沈治钧不承认《红楼梦》成书还有个石头成书《风月宝鉴》的第一阶段,所以也不讨论石头是谁的问题。本文作者在“《风月宝鉴》是曹雪芹的处女作”一文中,已论述曹雪芹即为石头、石兄、空空道人、情僧,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是曹雪芹写了一本《风月宝鉴》处女作。《红楼梦》成书过程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后四十回”为什么与“前八十回”相互矛盾之处如此之多?从而衍生出“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之谜”一文中,本文作者已考证出“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的内容是《风月宝鉴》的后面部分,被人拿了出来,由高鹗接到脂本八十回后面去了,便成了现行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因此,这“后四十回”的内容,与经多次增删,精益求精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文笔有相当落差,情节有参差矛盾。

至此《红楼梦》成书过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收集到的脂评《红楼梦》为什么只有八十回左右,为什么故事没有结局?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死了,书未完。最有力的证据是裕瑞的《枣窗闲笔》上的几句话:“《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虽有志于作百二十回,书未告成即逝矣”。“余曾见抄本一部”,“八十回后,惟有目录,未有书文,目录有大观园抄家诸条,与刻本后四十回四美钓游鱼等目录迥然不同。盖雪芹于后四十回虽久蓄志全成,甫立纲领,尚未行文,时不待人矣”。实际上,裕瑞不是曹雪芹同时代人,一是听老一辈人的传说,也可能见过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便在脑海中有了雪芹书未完而逝的概念,自己的确见过一部抄本,八十回后只有目录,便以为曹雪芹只立过后四十回目录,而没有写过“后四十回”故事。另一种说法是书是写完了,是一百十回或一百二十回,因被借阅者迷失了后面五六回,后又把缺此五六回的后三四十回也弄丢了,所以留下只有八十回了。这种说法,来源于畸笏叟在丁亥年的几条批语。首先,书未成的说法不成立。不论《风月宝鉴》的作者是谁,它是一部由棠村作了序的一本完整的书。曹雪芹对它增删五次,每次增删结束,都得一个新稿本,而最后一次增删结束后,此手稿有插页的,有贴条的,有划去的,有把前面的勾到后面,后面划归到前面的等等,不管手稿有多么乱,作者明确地告诉大家,我已写完了全稿,章回也分好了,回目都有了,全稿起名为《金陵十二钗》。在甲戌年交脂砚斋抄阅再评。所以,说曹雪芹原计划写一百二十回,只写了八十回,没来得及写出后四十回,人死了,是不成立的。他不写完,不会在甲戌年交脂砚斋抄阅再评。而甲戌年没有写好,离他死的壬午年还有八年时间,有充分时间写完它。

在丁亥年畸笏叟写了多条批语,感叹被借阅者迷失了后面五六回,所以就看不到“花袭人有始有终”、“狱神庙慰宝玉”、“宝玉悬崖撒手”、“卫若兰射圃”、“贾府抄没”、“茜雪至狱神庙”等内容了。于是许多红学研究者便认为,因为迷失了后面五六回,不知怎么搞的,丢了五六回的后面三四十回后来也丢失了,所以只有八十回了。蔡义江先生在《追踪石头》一书中的“《红楼梦》八十回后原稿散佚的原因”一文,说丢了五六回后,以为能找回来,就等着找回来,谁知曹雪芹突然死了。而丢了五六回的后面三四十回,畸笏叟把它珍藏起来了,结果他死了,便湮灭了。沈治钧博士在他的《红楼梦成书研究》一书中认为,在曹雪芹死了多年后,大概在丁亥年前的某时候,被借阅者迷失了五六回,就无法补回了,只能把从前完整的八十回拿出来。总之,对于丢了后面五六回,为什么不去补写,反而把其余的三十多回也丢了,没有人能讲出一个道理来。从畸笏叟老先生的某几条批语看,所谓迷失后面五六回,似乎是在壬午年至丁亥年迷失的。但在己卯年己定本一至四十回,庚辰年秋天己定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按此速度在辛已年对一百二十回已全部定本,每十回装订为一册。全部装订好以后,应有人传抄了,如壬午年九月便有索书甚迫之事。被人借阅后,如有迷失,应是迷失一册二册,即迷失十回二十回,怎么会迷失五六回呢。真迷失了十回二十回,也易从外传抄本补回来。所以,蔡义江先生、沈治钧先生的说法不成立。

说原打算写一百二十回,只写了八十回,人死了没有写完书或已写了一百二十回,后迷失了后面五六回,又丢了其余三十多回只留八十回了,所以小说便没有故事结局了,两个说法是相互排斥的,只能取其一,但是奇怪的是这两个说法都来自畸笏叟老先生一个人的批语。而两个说法都不能说明,为什么在八十回中,有这么多的伏线,告诉读者书中主要人物的后事和故事的结局。给人的感觉是知道将来会丢失五六回的,先作准备,未雨绸缪。所以当丢了五六回后,丢了就丢了,心中一点也不急。后来干脆把丢剩的三十来回也不要了,反正我在八十回中已把结果埋在里面了。我认为,书中有这么多的伏线,应是有意埋下的,而书就是只写了八十回,至于故事结局,是有意让读书按书中的伏线自己去解吧!这样一本书,水平多么高呀!读的人多么的有趣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解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成书过程,弄清什么时候和怎么会迷失五六回是关键!

是谁什么时候发现丢了后面五六回,这个问题,以前红学家们没有认真地考查过。脂批说得很清楚,畸笏叟老先生发现丢了后面五六回,至少畸笏叟老先生是早期发现者之一。在二十回有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批语是丁亥夏写的,发现迷失五六稿是在一次誊清时发现的。这个发现迷失五六稿的“有一次誉清时”是什么时候,搞清这个时间至关重要。假定是誊清第五次增删稿《金陵十二钗》时丢失了后面五六回,看最迟什么时候已发现丢失后五六回稿子了!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交脂砚斋“抄阅再评”,脂砚斋如何“抄阅再评”的呢!首先,进行对清。在七十五回上有一条脂批:“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第一个工作是对清,这完全对的,在草稿上有增的,删的,有粘贴上去的,有插条子和纸片的,等等,先要对清一下。看来这个第五次增删稿是够乱的,对清的工作量非常大。甲戌年开始对,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七日,花了二年左右对清到七十五回,我怀疑在对清过程中,曹雪芹有时还在增删修改,否则这个对清工作实在太慢了。如果曹雪芹写的是八十回稿,已对清了93%,快全部对清了。如写的为一百二十回稿,则只对清了62%,要全部对清,要再花上一年半时间才行。第二个工作是誊清。畸笏叟老先生就是在做誊清工作时发现少了后面五六回,可见有一个眷清的工序。第三步工作叫定本。至于写评语,在对清时、誊清时、定本时和定本后都在做,具有随机性,想做就做。在己卯本上一至四十回上有己卯冬定本,庚辰本四十一至八十回上有庚辰秋定本。这个对清、誉清、定本工作是如何流水操作的呢?假如第五次增删稿《金陵十二钗》共有一百二十回,如是先对清一至一百二十回,再誊清一至一百二十回,再定本一至一百二十回。则在己卯年开始定本前的誉清阶段便发现丢失了五六回,即在己卯年已知缺了五六回,为什么不去补写而就定本了?如是先对清一至四十回,再誊清一至四十回,在己卯年定本一至四十回,接着搞四十一回至八十回,在庚辰年秋天定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庚辰年冬天开始对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进行对清、誉清,也应在庚辰年的下一年辛已年上半年完成定本了。所以迷失后面五六回,应在辛已年上半年发现了,不是沈先生认为的曹雪芹死后的丁亥年前一二年。离曹雪芹逝世还有一年半时间,为什么不补写?蔡先生说的盼望找回来,结果未盼到找回失稿却盼来了曹雪芹的死讯,大家都等着要誊清和定本,就是不补写,傻等着,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是这样的呆子吗?再说壬午年九月,有索书甚迫事,索书者索的书是什么样的书?是丢了五六回的书,还是索了只有八十回的书?再说,沈治钧先生考证出在庚辰年怡王府过录己卯本了,请问过录己卯本的底本此时是几回?八十回!缺五六回的一百二十回?所以丢失了后面五六回,而只留了八十回的“丢失说”,无法回答为什么曹雪芹不补写?为什么又把另三十多回丢了?为什么前八十回有这么多伏线等一系列问题。

曹雪芹原打算写一百二十回的书,并且已写了一百二十回的稿子,结果怎样会变成了只有八十回的“残本”,是《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中最重要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可是研究成书的学者偏不谈此事,在其他次要问题上争论不休,只有少数人议论这个问题。如刘传录在《红楼研究》2009第一期发表了“雪芹自己腰斩《红楼梦》后30回之谜”一文,认为曹雪芹是个补天派,实为保皇派,“已经把110回的《红楼梦》写成,但由于他不愿意看到他所钟情的制度在他的笔下灭亡,他忍痛销毁了后三十回”。他此论与把贾宝玉、林黛玉捧为封建制度叛逆者的观点,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赵春阳《红楼研究》2007第3期一文中认为“曹雪芹腰斩《风月宝鉴》”,在把《风月宝鉴》进行增删时,“加入大观园故事”,而把“第三段《风月宝鉴》的故事”删掉了。他们的说法合理不合理,暂且不论,但他们的说法都没有能解释八十回《红楼梦》中为啥会有如此多的诗、词、语句明的暗的提示后面的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而讲曹雪芹自己腰斩的说法应值得注意。

曹雪芹每增删一次,写作思想、写作方法、写作水平都有变化,在不断提高。用裕瑞的话说“借题发挥”“删改”“五次”“愈出愈奇”。在某一增删稿,稿子刚“对清”后,就有人看了,且迷失了后面的五六回。畸笏叟在誊清对清稿时,发现少了后面的五六回。曹雪芹在考虑是否补写五六回时,不去补写这五六回,而全部重写,其写法是把故事和人物结局藏起来,在前面加了预示结局的诗、词、句、段,甚至一个小故事,特别是第五回,增加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梦曲》,让读者利用这些预言和伏线,自己去猜想后面故事和人物结局。如这些预言和伏线还不够用,便用脂批加以指点。脂批指点结局的最典型例子如在中秋节赏月时,贾母对尤氏说:“这话狠是,我到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脂批:“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贾赦死期也。”没有这条脂批,谁能理解贾母的胡说,谁能知道贾赦抄家后二年就死了。而元春省亲时太监点戏,对戏名的脂批也是有意给读者指点的典范之一。太监点的四出戏及其脂批: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并批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如整部书是有“后四十回”的,那怎么说是伏四事,伏这伏那,就是因为没有“后四十回”的,所以叫“伏四事”。蔡义江先生批驳刘心武先生的秦学,刘先生说《红楼梦》中隐有废太子把秦可卿偷藏江宁织造曹家的谜,蔡先生进行批驳,是对的。但说《红楼梦》中“无谜可揭”,是不对的。这四个戏就给出了四个谜面,同时给出了四个谜底:贾府如何败的?答曰:如《豪宴》;《一捧雪》这出戏。元妃如何死的?答曰:如《乞巧》;《长生殿》这出戏。宝玉后来如何?如《仙缘》;《邯郸梦》这出戏,将来有甄宝玉送玉这件事。黛玉如何死的?如《离魂》;《牡丹亭》这出戏。元春如何死的,还要如【恨无常】曲中那样,“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而黛玉死时,必须“玉带林中挂”。如是有“后四十回”的,写这些干啥?性急的朋友,先翻后面的看了再看前面的就是了,用得着作者和批者在前面预告吗?所以说,第五次增删稿就是八十回左右,曹雪芹原打算写了贾母庆寿和中秋节时就完了,所谓“用中秋诗起,中秋诗收”。是曹雪芹把它改写成没有结局的文本,让读者自己去解读,艺术性和趣味性是大大增加了。

现在讨论曹雪芹五次增删先后写过几回的书稿?脂批有“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表明全书有一百回。庚辰本四十二回回前批云:“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按此话算下来全书为一百十回左右。而裕瑞《枣窗闲笔》有如下一大段文字:“本欲删改成百二十回一部,不意书未告成而人逝矣。余曾于程、高二人未刻《红楼梦》板之前,见抄本一部,……八十回后,惟有目录,与刻本后四十回四美钓游鱼等目录迥然不同。盖雪芹于后四十回虽久蓄志全成,甫立纲领,尚未行文,时不待人矣……”曹雪芹到底写了几回的《红楼梦》,八十回,一百回,一百十回(左右),一百二十回,到底几回?原来曹雪芹增删五次,书的回数一次比一次在增加,先有一次是一百回本,有一次为一百十回(左右)本,一次为一百二十回本,谁也没有想到,最后一次就是八十回(左右)本。现在红学界的人,认为以上各条批语,都是写在第五增删稿上的,所以看了一会儿说一百回,一会儿说一百十回左右,又说一百二十回,感到很迷糊,无所适从。实际上,以上各条分别写在各个增删本上的某回,当此回被下面的稿本采用时,一起保留到下一稿本上去了。例如,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庚辰本上的批语为:“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可见这条批语原写在一百十回(左右)稿上的三十八回处,而剪辑至最后的定本上时,已在四十二回了。而另一情况相反,请看在二十六回上有一条脂批:“看官至此,须掩卷细想上三十回中篇篇句句点‘红’字处,可与此处想如何?”原来此段文字原批写在三十回后的某一回上,但下次增删稿中,把它剪辑到二十六回中了。所以,最后一次增删稿《金陵十二钗》只有八十回。甲戌本十三回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恸杀。”庚辰本上也有此条批语,稍有些差别。所引语乃曹寅口头禅。曹寅病逝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七月二十三日,至乾隆十二年丁卯恰三十五年。可知此条批语是曹雪芹三十三岁时写的,此年按沈治钧先生的说法,曹雪芹正在写第三增删稿,就是说此条批语最先是写在第二或第三增删稿上的,后来被以后各增删稿沿用。所以不是只在甲戌年以后只对第五增删稿进行了批注,对以前的增删稿也作了,所以对第五增删稿的批阅叫再评、重评、四评。在2012年《红楼研究》第二期上李歌的文章《秦可卿究竟是怎么死的?》一文中披露了一条关于《红楼梦》版本的警人的重要信息:“朱衣在重庆《新民报晚刊》1946年11月24日第二版,发表题目是《秦可卿淫上天香楼》,副题是《曹雪芹原本红楼梦》,后朱衣在《青岛晚报》1947年1月12日第二版‘现象山’第198期,题目是《红楼梦考证》,副题是《秦可卿淫上天香楼》,李歌分别从国家图书馆和青岛图书馆得到了复印件。朱衣第一篇文中说:‘余家有祖遗八十回之抄本红楼梦,其中与现行本多有未合者,惜此本于抗战初首都沦陷时,匆忙出走,不及携带,寄存友家,现已不知归于何人,无从追求。惟忆其中与现行本显有不同者,为秦可卿之死,现行本回目为‘秦可卿淫上天香楼’,书中大意,谓贾珍与秦可卿,在天香楼幽会,嘱一小丫头看守楼门,若有人至,即声张知会,乃小丫头竟因磕睡打盹,至为尤氏到楼撞见,秦可卿羞愤自缢于天香楼中,事出之后,小丫头以此事由己不忠于职所致,遂撞阶而死。’”这不是明确告诉我们,在现在的八十回《红楼梦》之前《红楼梦》已是八十回了,在这一本八十回《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死,是因与贾珍事败露而上吊死的,即畸笏叟老先生引为自豪的“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还没有进行呢。而没有删去天香楼一节的《红楼梦》,不但朱衣家在抗战之前有,201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一书的作者何士明先生在书中披露,在20世纪60年代读到过“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情节的《红楼梦》,秦可卿是个坏女人,她与公公贾珍通奸,又勾引堂小叔子宝玉”。现在的八十回《红楼梦》,正是由此八十回《红楼梦》增删而来,其中之一便是曹雪芹听命畸笏叟,把秦可卿上吊死改写为病死。看来畸笏叟老先生发现迷失了后五六回的“有一次誉清时”,应是在誊清第三增删稿时了。有一次誊清时,发现迷失了“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回应该说确有其事。曹雪芹增删五次,每次增删后都要对清、誊清的,是誊清哪一增删稿时发现迷失后面五六回,畸笏叟老先生说清楚了吗?没有。第三增删稿没有全部誉清,更没有作脂评。所以脂砚斋(包括其他人)对第五次增删稿的评《金陵十二钗》是第四次评,不是第五次评,简称“四评本”。至于脂砚斋对第五次增删稿评了几次,无法搞清,可能只评了三次,也可能评了五次。畸笏叟批语:“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砚斋之批,亦有脂砚斋取乐处。”甲戌年后光留有日期的批语,计有乾隆二十一年、丁丑仲春、壬午春夏秋、乙酉、甲申、丁亥春夏和辛卯冬,分别为七年之事。你说畸笏叟对第五次增删本进行了几次评写。搞清了以上情况后,我们把《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排列如下:

以上为《红楼梦》创作的第一阶段。曹天佑(雪芹)在乾隆登基后参加科举,做州同数年,遭籍没,逃禅,大概是乾隆五年的事。风声好一点了,便回了家,躲在家中,所谓“钥空室三年”,有传说写了《红楼梦》,应就是《红楼梦》创作的第一阶段,曹雪芹写成了棠村作序的《风月宝鉴》。以后,曹雪芹可能有一短暂的外出打工时间,据周汝昌著《曹雪芹传》一书,他可能做内务府笔帖式,明相国邸中西宾。也有人说他到学堂去干过事。被抄鱿鱼后,回家著书黄叶村了吧!

下面是对《风月宝鉴》“批阅十年,增删五次”的归纳:

批阅再评前题名为《金陵十二钗》,批阅再评后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第一次增删稿已有“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故有批语“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第二次增删稿只能说一百十回左右,一定说它一百零八回或一百十回还缺少根据。庚辰本在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批语为“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表明此稿回目不到一百十四回,超过一百多回。

第三次增删稿,前八十回可能已誊清,当畸笏叟想誊清最后四十回时,发现被借阅者迷失了后面五六回。曹雪芹没有去补写这五六回,而进行第四次大增删,干脆把故事和人物的结局藏起来。所以,第三增删稿没有全部誊清,更未作批阅。裕瑞说他“见一抄本,其措辞命意与刻本前八十回多有不同”。“八十回书后,惟有目录,未有书文,目录有大观园抄家诸条,与刻本后四十回四美钓游鱼等目录迥然不同”。这一抄本可能就是第三次增删稿迷失了后五六回后的残稿,让人抄了八十回,“后四十回”已残缺,便只抄了目录。

朱衣家的《红楼梦》应是对第三稿大改大删后的第四增删稿,朱衣明确说是八十回稿本,但秦可卿的死还没有改为病死。第五增删稿是由八十回第四增删稿改写而来。秦可卿已由上吊死改为病死了。第四和第五增删稿已只有八十回了,结局已藏起来了。

明义在他看的《红楼梦》中,他看到病重的黛玉被风吹落水中而逝,诗曰“芙蓉吹断秋风狠”,又看到贾宝玉与薛宝钗“梦魂多个帐儿纱”,“聚如春梦散如烟”,所以不可能是三至五增删稿,第三增删稿已迷失后五六回,只传抄出八十回,“后四十回”只有目录。四、五增删稿都没有故事结局了。明义看的《红楼梦》,只可能是《风月宝鉴》的第一、第二增删稿了,薛宝钗还没有从《风月宝鉴》中的坏薛宝钗变为第五增删稿中的好薛宝钗,在扑蝶时丢了扇子,被傻大姐拣去,引出查抄大观园的风波。在红学界好像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因现见到的《红楼梦》抄本,都是第五增删稿的,就认为前四个增删稿没有被抄出来过,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明义看到的《红楼梦》,也是第五增酬稿。于是当看到明义诗中有些与八十回《红楼梦》中的不同时,他们就认为是明义记错了,搞错了,理解错了等等。明义的诗、朱衣和何士明先生曾看到过秦可卿上吊天香楼的《红楼梦》抄本表明,正像裕瑞《枣窗闲笔》中述:“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稿未能画一耳。”每次增删后都有抄本外传,只是因最后一次外传数量多,所以还有抄本留在世上而已。

综上所述,八十回《红楼梦》,所以只有八十回,不是书未完,也不是因迷失了后面五六回而丢失了整个后部。曹雪芹开始写了百回稿本,一百十回左右的稿本,也写过一百二十回的稿本,最后改写为没有故事结局的八十回稿本,在书中埋了许多伏线让读者自己去解析主要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明义在他看的《红楼梦》中,看到了“芙蓉吹断秋风狠”(木石姻缘结局),“聚如春梦散如烟”(金玉良缘结局),“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怀金悼玉、白首双星结局)。因为书是有结局的,因此八十回《红楼梦》中的许多伏线在早期稿本中是没有的。如明义看的《红楼梦》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不是八十回《红楼梦》中的抽竹雕的签筒中的象牙花名签子,而是“抜取金钗当酒筹”,就是把一金钗在桌上转,转到谁就谁就喝酒。因此,在明义看的《红楼梦》中,那些预示各人物命运的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莫怨东风当自嗟”等是没有的,是后来第四、第五增删稿中增加的。他看到黛玉死后,宝玉写了新诔悼念黛玉。就是说八十回《红楼梦》中祭晴雯的《芙蓉诔》在明义看的《红楼梦》中,是祭黛玉的。明义诗中说,“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说金钗正幅图”,可见在明义看的《红楼梦》中,宝玉看到的正册判词和画,听的《红楼梦曲》,没有现八十回《红楼梦》中那么完整、清淅。明义的诗证明八十回《红楼梦》,的确是增加了指示后面人物命运故事结局的伏线。并且在写八十回《红楼梦》时,把后面的有的内容前沿到了八十回中。在裕瑞看到的《红楼梦》中,在八十回后的目录中“有大观园抄家诸条”,因此,在裕瑞看到的《红楼梦》中前八十回中是没有查抄大观园内容的,也没有晴雯死,甚至芳官等被撵出大观园也是没有的。八十回《红楼梦》为什么只有八十回,如是因作者写了八十回时因事、因病、因亡“书未完”,或书已写完,因迷失了后面部分,则八十回《红楼梦》中就没有大观园抄家,晴雯死的情节。在原一百多回的《红楼梦》中,晴雯是在八十回后的一年死的,而写八十回《红楼梦》时,前移到八十回前,为什么要让晴雯早死一年在七十八回死,因为书只有八十回。让她死的目的就是要把祭黛玉的《芙蓉女儿诔》罩在她头上,让八十回《红楼梦》中有这篇《芙蓉女儿诔》。如全书是一百二十回,有黛玉死的结局的,当然不必强移过来罩在晴雯头上,等黛玉死时由宝玉对景悼颦儿时念好了。而那篇林四娘的颂诗,明眼人一看,就是强插在七十八回的,为什么要强插在此处,就是因为全书只有八十回。

再看那个迷失五六回,实是一件怪事。一是借走的是还没有誊清的初稿,曹雪芹为什么不能婉拒,等誊清后再借给他?而这位借阅者拿到人家没有复件的初稿后怎会如此不小心,迷失五六回呢?若真的迷失,按常理易丢的应是最前的五六回,或最后五六回,怎么会丢中间五六回呢?再看这五六回,也不是连在一起的,蔡义江先生在《追踪石头》一书中分析,这迷失的五六回,应分三个地方的,我也认为至少是在二处的。再看五六回内容确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政治上都很敏感,都与皇上有关联,所以这五六回不是丢失,是有意抽出来。说明此借阅者不是一般的喜欢《红楼梦》的红迷。他要看,曹雪芹必须马上给他看,甚至是曹雪芹主动让他看,他把这五六回抽出来,曹雪芹必须听从他的意见,让这五六回迷失。要绕开这五六回的内容重写后面的部分,是很困难的,如写出来,面目全非了,甚至前面的很多地方也要改写,所以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腰斩了,曹雪芹只好忍痛割爱后面三四十回。当有人要传抄时,只让抄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只让抄了目录。这第三增删稿也没让脂砚斋评阅,就进行第四次增删,设法改写成把故事结局藏起来的八十回《红楼梦》。而此改写决非易事,有的内容无法藏到前面去,情榜是只好丢弃了,许多事只能提一笔写两句。这么大的变化,不是一件易事,第四增删稿写好后,经过脂研和畸笏叟抄阅评批后,听取他们的意见,作了第五次增删,比较满意了,特别是那位提意见的客人也较满意了,便交脂现斋抄阅再评定本。

现在要问,曹雪芹为什么要听从那位客人的意见,忍痛丢掉后面许多部分,而当他较满意了就停手了呢?原来曹雪芹对《风月宝鉴》增删,是要重写《石头记》,是要把它改成一本“书的本旨”是“无材补苍天”的“救世之溺”,一本补天的救世书,希望乾隆皇帝看后,能重用他去补康乾盛世这个天,继康熙皇帝交其祖父曹寅“治隆唐宋”“以垂永远”的大业,使康乾盛世长久不衰。怎样能使乾隆皇帝看到他的书呢,想请怡亲王做二传手。所以,写的书首先要怡亲王满意,因此必须先听他的意见。第三增删稿写好时,共写了一百二十回,曹雪芹感到比较满意了,于是在没有誊清时就由怡亲王看了,怡亲王看后,觉得让卫若兰、柳湘莲杀了皇上爱妃元春,因薛宝钗进献玉佛手而抄了贾府,皇上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爱妃及其家人,有失皇上的威严,故把这些章回抽了出来,要曹雪芹改写,当然曹雪芹只能依从,便进行第四次、第五次增删,尽管第五次增删还未完善,怡亲王说这样可以了,于是曹雪芹就马上交脂砚斋抄阅再评定本了。所以这第五增删稿是曹雪芹写完之后交脂砚斋抄阅再评的,故事结局是藏在书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本完整的书,即不是没有写完,更不是写好后丢失了部分章回。要写完整个故事在文学上对曹雪芹不是难事,但要决定在何处腰折这本书,即写到那里停住,怎样停住法,的确是一件难事。原打算在中秋节写了中秋诗时结束此书,结果没有成功,最后在迎春回家诉苦又不得不回到婆家去时停下来,原因是正巧八十回了,不停也得停。如再不停难道再写十回二十回,再写下去不但把伏在书中的内容写出来了,且要碰到被抽出的那五六回故事了,所以只能停住。但对于现在这样一本残书的样子,曹雪芹心中肯定不满意,心想什么时候使它有个结尾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未完。但当务之急是要请怡亲王把此书呈给乾隆看,此时的曹雪芹也没有心情再去做完善工作。定本以后,再抄一份,把新抄本一至四册与写有定本日期的原本五至八册合为一部,留在家中,便是后来之庚辰本。把写有定本日期的原本一至四册和新抄本五至八册,送到怡亲王府。怡亲王给乾隆皇帝看后,乾隆皇帝没有请曹雪芹去补天,也没有杀曹雪芹的头,却许此书留传。怡亲王组织七个抄手过录,这个过录本,就是我们见到的己卯本,上面违避祥和晓字。大家看到怡亲王这样明目张胆的过录,于是也大胆地传抄起来,所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传抄本特别多,以至后来的道光皇帝把它列为禁书后烧不尽,使后人仍能收集到多本脂评本。乾隆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搞得最厉害的年代,没有乾隆皇帝亲自的许可,这本有“不怕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说南巡时银子花得如流水的书,不可能在书市上公开出售,更不会有程伟元大量印刷《红楼梦》,乾隆皇帝的那些专搞文字狱的爪牙早杀了曹雪芹、程伟元等的头了。乾隆皇帝死后,特别到了道光皇帝,从理论上讲,道光皇帝时文字狱不时兴了,禁书没搞得那么多,但《红楼梦》这本已流行了几十年的书却被列为禁书。可见此书所以能在乾隆时代广为流行,不是此书没有碍语,没有可禁的把柄,那些搞文字狱的官员没有盯住这本书,肯定是乾隆皇帝默许的结果,不可能是这些官员的疏忽。

乾隆皇帝什么时候许可了此书的流传,壬午年九月已许可了。请看在庚辰本二十一回上的一条怪怪的脂批:

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已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作己祠,旁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

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这条怪怪的脂批,说不是评宝玉续《庄子因》,更不是评《石头记》。把赵香梗先生改杜诗这件事和所改的诗,所以写在这里,“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是评这次索书。所以,那一大堆的批语中,最关键的是最后“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两句,意思是太守得了这个公祠后很高兴,生欢颜,而这公祠归太守后,今后就平安如山了。批者把此条批语“姑志于此”,就是要告诉人们,这次来索书的人是对此书“生欢颜”的乾隆皇帝派来的,所以是“索书甚迫”,而此书今后“免毁安如山”了。如是别人来借阅求索,应是很客气的,不会“索书甚迫”,也不能使此书今后“免毁安如山”。现在的人,写了一本书,领导喜欢的话高兴得不得了,受宠若惊。而曹雪芹一点也没有高兴起来,又因死了一个儿子而“感伤成疾”除夕而亡了。曹雪芹写此书的目的不是为成名成家,主要也不是为了传书遗诗,而是要补天救世,继康熙皇爷托付他祖父曹寅“治隆唐宋,以垂永远”的大业。曹雪芹知乾隆皇帝只喜欢他的书,但不起用他去“补天”,十年一片痴心白费,自己不能继承祖父曹寅大业,儿子死了,便永无人能继业了,怎能不“忧伤成疾”,除夕喝闷酒,不幸一命呜呼。畸笏叟老先生当然也只能“怅怅!”“余尝哭芹,泪亦待尽”,痛苦呻吟“书未完,芹为泪尽而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