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同市场理论

共同市场理论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共同市场理论主要是探讨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以后成员国所获得的经济效应。这一理论以共同市场为分析基础,主要论述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效应。至目前为止,共同市场理论已在欧盟付诸实施,而且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南南型和南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还没有得到应用,主要是因为共同市场理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且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致相等。

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它的一个主要假设是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是不流动的。共同市场是比关税同盟更高一个层次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它不仅通过关税同盟而形成的贸易自由化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而且通过消除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了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共同市场的概念早期出现在1956年斯巴克的报告中,但总的来讲,二战后,“共同市场”一词已被广泛使用。在共同市场中,由于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已被消除,使得生产要素在逐利动机驱使下,向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的地区流动,但由于社会政治和人类的生活习性等原因,又使得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并不一定会因共同市场的建立而出现大规模的流动。而资本则不然,只要资本存在收益的不相等,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它就会不停的流动,直到各地的边际生产率相等为止。我们用图12-4加以说明。

图12-4 共同市场理论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分析

静态的角度上讲,配置收益是共同市场所能产生的高于关税同盟的收益,也就是要素自由流动后经济效率提高所增加的收益。按照传统的理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可以实现要素边际生产率的趋同,但是所需条件非常严格。现实中,诸如成员国之间生产函数的不同或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存在等各种原因都表明,可以预计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共同市场理论主要是探讨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以后成员国所获得的经济效应。当经济一体化演进到共同市场之后,区内不仅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其要素可以在区内自由流动,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国界的大市场。一方面使生产在共同市场的范围内沿着生产可能线重新组合,从而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应。另一方面,区内生产量和贸易量的扩大使生产可能线向外扩张,促进了区内生产的增长和发展。

共同市场的目的就是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等方面的利益。通过对共同市场理论的分析发展出了大市场理论,有代表性的说法(丁伯根)是“消除障碍最合理运营的各种人为障碍,通过有意识的引入各种有利于调整、统一的最理想因素,创造出最理想的国际经济结构”。

大市场理论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取得的经济效应,其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这一理论以共同市场为分析基础,主要论述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效应。大市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扩大市场是获取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市场扩大带来的竞争加剧将促成规模经济利益的实现。西托夫斯基和德纽分别从“小市场”和“大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大市场理论的经济效应,西托夫斯基认为“小市场”的经济会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建立共同市场之后,“大市场”的经济会出现“良性循环”,德纽认为大市场建立后,“经济就会开始滚雪球式的扩张”。

至目前为止,共同市场理论已在欧盟付诸实施,而且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南南型和南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还没有得到应用,主要是因为共同市场理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且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致相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