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用药防治技术

科学用药防治技术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诊断确诊后要及时用药。滥用抗生素类药物还会产生病原体的耐药性,使得用药量逐渐加大,不起作用。合理混养实际上是稀释了同水体内的同种鱼的密度,同时利用不同鱼种类的食性及生活习性等科学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创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对疾病的防治有积极作用。使用这类药物要合理安排药期或另选副作用和毒性较小、疗效稍差的药物替代。因此,在联合用药时,要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且注意配伍禁忌。

第七节 科学用药防治技术

鱼病的发生和流行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结合各生产阶段鱼病发生的特点认真做好防治工作。在用药物防治鱼病时,为获得理想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诊断鱼病

在鱼病诊断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肉眼观察法。用肉眼直接观察从患病鱼体病灶部位找出病原体,如锚头蚤等大型寄生虫等,或根据病鱼的病症来判断,如病毒、细菌引起的疾病等。

二是显微镜检查法。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小型寄生虫病等,可用显微镜放大检查病原情况,有时并发多种病原体混合性疾病,也需借助显微镜观察来判断。

三是进行水质分析。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还查不出原因时,要对水质进行分析,测定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溶氧的含量,如溶解氧、氨氮、硫化氢、重金属离子、药物等。

四是现场检查法。引起鱼病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只单纯查找病鱼不一定能找出真正的原因,还需了解鱼病发生的过程,即开始死鱼的时间、每天死亡的数量及病鱼的活动情况、死鱼时的池塘环境条件等;了解往年同一时间鱼病发生情况,及与周围环境、投饵、运输、投养、投网操作、饲养管理等相关情况。诊断确诊后要及时用药。因为只有在鱼病发生的早期,病鱼还有一定的摄食能力时,及时投喂药饵才有效果,不能简单地靠外用药物对池塘消毒,否则疾病是难以控制的。

2.慎用抗生素

抗生素或称抗菌素依其作用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杀菌性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氨基甙类等;第二类为抑菌类抗生素。包括磺胺类等。抗生素如使用不当,在杀灭病原生物的同时,也抑制了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生存。滥用抗生素类药物还会产生病原体的耐药性,使得用药量逐渐加大,不起作用。因此,在防治鱼病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最好是对病原菌有专一杀灭性的抗生素,而不应盲目采用广谱性的、对非致病菌有杀灭能力的抗生素,以免杀灭鱼体内有益微生物,破坏鱼体内的微生态平衡而降低鱼体免疫力。

3.用生态学方法防治鱼病

鱼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而药物防治鱼病的同时,需要结合生态防治方法。

一是适时放养鱼种。鱼种运输的最适温度为8~15℃,因而,鱼种放养以春季后的冬季为宜;此时方便鱼体运输、放养等操作,减少鱼体的机械损伤,降低疾病感染机率。

二是科学混养。合理混养实际上是稀释了同水体内的同种鱼的密度,同时利用不同鱼种类的食性及生活习性等科学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创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对疾病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三是优化养殖环境。如改善养殖水质和底质环境,改善饲料质量和投喂量、提供充足的溶氧条件、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生态等,保证良好的养殖环境,可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

4.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在选择和使用渔药时,应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来防治鱼病,以免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从而导致物疗效不佳甚至无效。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可靠性和全性,有些药物在生物体内有富集作用,如激素类、抗素类等,使用这类药物有时会影响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类健康,应特别引起注意。使用这类药物要合理安排药期或另选副作用和毒性较小、疗效稍差的药物替代。外,还要注意养殖种类对药物的适和敏感性等。

5.注意配伍禁忌

在药物配合得当时,可提高其药效及防治效果,但配伍不当,将会降低药物或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在联合用药时,要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且注意配伍禁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