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麦贮藏技术与方法

小麦贮藏技术与方法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小麦吸湿性强,小麦贮藏应注意降水低含水量、防潮。低温贮藏是小麦安全贮藏的基本途径。小麦虽耐温性强,但在高温下持续贮藏,会降低其品质。据报道,小麦在低温、低氧条件下贮藏16年,品质变化甚微。若采用冷密闭贮藏,可使小麦较长时间处于低温(15℃)和准低温(20℃)状态,能够抑制虫霉生长繁殖,避免虫蚀霉烂损失,保持小麦粮情变化稳定、品质正常,是安全贮藏小麦十分有效的技术措施。

第二节 小麦贮藏技术与方法

一、小麦的贮藏特性

(一)后熟期较长

小麦的后熟期比较明显,新收获的小麦需要经过几个星期甚至2~3个月才能完成后熟期。小麦的后熟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能力强。新麦入库后,由于生理代谢旺盛,常易导致粮堆发汗、升温,如不及时检查发现和采取措施,就会造成结露霉烂。

(二)耐热性强

小麦有较高的耐热性能,其蛋白质和呼吸酶具有较高的抗热性。小麦经过一定的高温,不仅不会丧失生命力,而且能改善品质。利用小麦耐热性的特点,采取热密闭入库保藏,可以杀虫、防霉。

(三)吸湿性

小麦的种皮薄,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相同的相对湿度中,小麦的平衡水分始终高于稻谷。小麦的吸湿性能因品种不同而异,红皮小麦皮层较厚,吸湿较慢;白皮小麦皮层较薄,吸湿性较强;软质小麦吸湿能力强于硬质小麦。

(四)呼吸强度弱

通常后熟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都低,红皮麦比白皮麦的呼吸强度更低。因此,小麦有较好的耐贮性,正常条件下贮藏2~5年仍能保持良好的品质。

(五)易受虫害

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高的粮种。除少数豆类专食性虫种外,小麦几乎能被所有的储粮害虫侵染,其中以玉米象、麦蛾等危害最严重。小麦成熟、收获、入库季节,正值害虫繁育、发生阶段,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就造成非常适宜害虫发生的条件。

二、小麦贮藏品质的变化

小麦因为具有明显的后熟作用和较长的后热期,新收获的小麦不会立即发芽,随着后熟作用的进行发芽率逐渐提高。小麦的后熟期一般在两个月左右(以可发芽率达80%为完成后熟)。后熟期的长短,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春小麦的后熟期较长,冬小麦的后熟期较短。红皮小麦的后熟期较长,个别品种可达3个月;白皮小麦的后熟期较短,个别品种只有7~10天。后熟中的小麦籽粒生理变化主要是合成作用,这时生理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和合成作用都会放出大量湿热,并常向麦堆上层转移。因此,在后熟期间当气温显著下降、麦温与气温或麦温与仓温存在较大温差时,就容易在麦堆上出现结露现象,这种现象如不及时排除就会导致小麦发热、霉变、生芽。

小麦的含水量、纯净度和贮藏环境,对于安全度过后熟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小麦水分低(13.5%以下)、杂质少(0.5%以下)而且没有被害虫感染,后熟期间的麦温经过一段时间升高后,还会自行恢复正常,不必采取特殊处理。但是,如果小麦水分高、杂质多,而且遭受害虫危害,后热期间就会出现麦温持久不降和水分分层等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时还会引起麦堆发热和霉变。当后熟作用完成后,生理活动减弱,品质得到改善,贮藏稳定性也大大提高。

三、小麦的贮藏方法

(一)严格控制水分

由于小麦吸湿性强,小麦贮藏应注意降水低含水量、防潮。应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夏季高温条件进行暴晒,使小麦含水量控制在12.5%以下,再行入库。小麦入库后应做好防潮措施,并注意后熟期间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层和上层“结顶”现象。

(二)热密闭贮藏

热密闭贮藏小麦可以防虫、防霉,促进小麦的后熟作用,提高发芽率。具体方法是:利用夏季高温暴晒小麦,注意掌握迟出早收、薄摊勤翻的原则,在麦温达到42℃以上,最好是50℃~52℃保持2小时,然后迅速入库堆放,平整粮面后,用晒热的席子、草帘等覆盖粮面,密闭门窗保温。做好热密闭贮藏工作,其一是要求小麦含水量降到10%~12%;其二要求有足够的温度和密闭时间,入库后麦温在46℃左右,密闭7~10天,麦温在40℃左右,则需密闭2~3周。采用热密闭贮藏的方法保管小麦时,仓库、器材和压盖材料都要事先彻底消毒,充分干燥并做到“三热”,即做到麦热、仓热与压盖材料都热,以免产生过大的温差,引起小麦结露、霉变,以确保小麦安全贮藏。

(三)低温贮藏

低温贮藏是小麦安全贮藏的基本途径。小麦虽耐温性强,但在高温下持续贮藏,会降低其品质。而低温贮藏,则可保持品质及发芽率。据报道,小麦在低温、低氧条件下贮藏16年,品质变化甚微。利用冬季低温、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降温然后趁冷密闭,对消灭越冬害虫、延缓外界高温影响,效果良好。另外,利用地下仓贮藏小麦,也能延缓小麦品质劣变。若采用冷密闭贮藏,可使小麦较长时间处于低温(15℃)和准低温(20℃)状态,能够抑制虫霉生长繁殖,避免虫蚀霉烂损失,保持小麦粮情变化稳定、品质正常,是安全贮藏小麦十分有效的技术措施。

(四)自然缺氧贮藏

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还是自然缺氧贮藏。对于新入库的小麦,由于后熟作用的影响,小麦生理活动旺盛,呼吸强度大,极有利于麦堆自然降氧。实践证明,只要密闭工作做得好,小麦经过20~30天的自然缺氧,氧气浓度可降到1.8%~3.5%,可达到防虫、防霉的目的。如果是隔年陈麦,其后熟作用早已完成,而且进入深休眠状态,呼吸强度很弱,不宜进行自然缺氧,这时可采取微生物辅助降氧或向麦堆中充二氧化碳、氮气等方法,而达到气调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