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

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种类较多,国内已发现的病害有40余种,其中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被称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重要的害虫有菜蚜、菜粉蝶、小菜蛾、夜蛾类、跳甲类、灯蛾类、菜叶蜂等。病毒病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其分布广,发生普遍,其中大白菜受害较重。十字花科蔬菜及十字花科杂草是病毒的初次侵染源。在温暖地区,常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病毒无明显越冬现象。

第五章 蔬菜病虫害

【学习目标】

了解当地蔬菜上发生的病虫害的主要种类;掌握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猝倒病、立枯病,黄瓜角斑病、西瓜枯萎病等病害的症状、发生发展规律及菜粉蝶、小菜蛾、菜蚜、茄二十八星瓢虫、黄守瓜等害虫的为害特点、发生发展规律,并据此制定出蔬菜上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法。

第一节 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

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种类较多,国内已发现的病害有40余种,其中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被称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重要的害虫有菜蚜、菜粉蝶、小菜蛾、夜蛾类、跳甲类、灯蛾类、菜叶蜂等。

一、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

病毒病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其分布广,发生普遍,其中大白菜受害较重。感染病毒病的植株,不仅易感染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而且其抗寒性也大大降低。

(一)症 状

以大白菜为例。大白菜病苗心叶初显明脉,后沿叶脉褪绿,最终形成浓淡绿色相间的花叶。病叶皱缩不平、质脆、心叶扭曲畸形,有些品种在叶背的主侧脉上产生褐色坏死斑点或条斑。发病严重的菜株矮缩、不包心,感病轻的仍能包心,但内部叶片常发生灰色坏死斑点。病株根系不发达,须根较少,根部切面呈黄褐色,发病越早,受害越严重。严重的大白菜种株,花薹尚未抽出即死亡;较轻的花薹抽出晚,短而弯曲,叶片小而硬,新叶明脉及沿脉褪色,老叶主脉坏死,花梗上发生纵横裂口,花瓣色淡,果荚瘦小弯曲,子粒不饱满。甘蓝及花椰菜受害后,幼苗叶片上产生褪绿圆斑,后期病叶呈浓淡绿色相间的斑驳。萝卜、小白菜、菜心、紫菜薹、芜菁、芥菜、榨菜等蔬菜上所引起的症状与大白菜相同。

(二)病 原

病原是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简写为Tu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 virus,简写为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写为TMV)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其中芜菁花叶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主要通过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

(三)发病规律

十字花科蔬菜及十字花科杂草是病毒的初次侵染源。在温暖地区,常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病毒无明显越冬现象。冬季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毒在寄主体内越冬;冬季不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毒则在贮存期的白菜、甘蓝、萝卜或越冬菠菜上越冬。甘蓝蚜、桃蚜、菜缢管蚜是传播病毒的介体,汁液摩擦也能传毒。地势低,不通风,或土壤干燥,缺水缺肥发病重。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杂交品种比普通品种抗病性强,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抗病性强,或其他耐热品种也抗病毒病。大白菜的抗病品种有青杂5号、北京新1号、山东1号、天津绿等。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拔除病株,适时播种,避过蚜虫发生高峰期;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合理间、套、轮作,夏秋种植,远离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及时间苗,苗期勿缺水,增施有机底肥,播种后适量追肥。

3.药剂防治。苗期是防治蚜虫的关键时期,春播十字花科蔬菜更要早防。发病初期可喷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1 000倍液进行防治,隔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二、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霜霉病可危害白菜、青花菜、萝卜、花椰菜、甘蓝、菜心等多种十字花科蔬菜,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北方较南方严重。青花菜发病率差异较大,轻者在10%以下,重者达100%,影响着其产量的多少。

(一)症 状

霜霉病危害子叶、真叶、花及种荚。如白菜和萝卜等叶片正面产生淡绿色至黄褐色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健交界不明显;潮湿时,叶片背面有一层白霜,最后叶片变黄干枯;种株被害,花梗、花薹、种荚扭曲成畸形肿胀,表面有一层白霜。再如甘蓝和花椰菜等叶片正面出现稍凹陷的黑色至紫黑色病斑,点状或不规则形,叶背病斑有灰紫色霉层;花椰菜的花球顶端变黑;萝卜的块根产生黑色稍凹陷的病斑。

(二)病 原

寄生霜霉或芸苔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 Fr.],属鞭毛菌亚门霜霉属真菌;孢囊梗无隔,二叉状分枝,末端尖细;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形;卵孢子近球形,黄色至黄褐色,表面光滑或有皱纹;病菌为专性寄生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上危害过冬;土壤中的病菌萌发会直接侵染幼苗,或侵染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产生大量孢子囊,并借风雨、气流传播;低温(平均气温16℃左右)高湿则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地通风不良、连茬或间套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容易发病;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抗病性强,疏心直筒型品种比圆球型品种抗病性强,且抗病毒病的品种一般也抗霜霉病。

2.适时播种:常发生地区遇到干旱年份,应适当晚播。

3.加强肥水管理:精细整地,以保证播种的质量;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时间苗,合理密植,白菜包心期后不能缺水。

4.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量的0.3%~0.4%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5.合理轮作: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

三、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在田间和蔬菜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都能发生,常造成重大损失。

(一)症 状

白菜、甘蓝病株起初外部叶片在中午烈日下表现萎蔫,早晚能恢复。随病情发展,外部叶片早晚不能恢复,叶球外露,叶柄基部和根茎部溃烂。腐烂部位往往由叶基部及生理裂口处开始,初为水浸状,半透明,以后病部扩大,表现出明显的湿腐,淡灰褐色,失水后表皮下陷,往往溢出白色菌脓。除残留部分维管束外,组织呈黏滑状腐烂,并由于其他腐败细菌的侵入而发生恶臭。干燥时,腐烂的病叶可迅速失水呈薄纸状。

萝卜多从根尖的伤口处开始,初呈水浸状褐色软腐,病健部界限明显,常有汁液渗出,留种株有时心髓完全腐烂而外观完好。

(二)病 原

胡萝卜欧氏杆菌胡萝卜软病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pv carotovora(Dys)]属细菌薄壁门欧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周生鞭毛,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寄主范围广,脱离寄主后在土壤中只能存活15天左右。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留种株及残体上越冬;在温暖地区,病菌无明显越冬期;翌年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和昆虫在田间反复传播,重复侵染;从伤口(虫伤、病伤或机械伤)或生理裂口侵入,田间发病与害虫、天气、管理造成的伤口多少等有关;一般土壤贫瘠、土质黏重、多雨、大水漫灌、害虫为害、平畦栽培或前荐作物残体未能彻底清除就整地种植等条件下发病重;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病性强,青帮比白帮品种抗病性强,抗病毒和霜霉病的品种一般也抗软腐病。

2.适时播种:秋菜不宜早播。

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排灌良好的岗地、沙壤土种植,采用高畦或半高畦直播,避免与茄科和葫芦科蔬菜轮作,避免久旱后突然灌水及大水漫灌,雨后应及时排水,收获后应及时深翻晒土。

4.认真防治害虫:及早防治黄曲条跳甲、地老虎、菜青虫等害虫。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在病塘内撒石灰,用100~150ppm农用链霉素防治,隔7天1次,连续2~3次,在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均匀喷布。

四、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黑斑病又称黑霉病,是十字花科蔬菜的常发病害,可危害白菜、甘蓝、萝卜、油菜、花椰菜、芥菜、芜菁等,尤其是大白菜生长的中后期受害严重,中下部叶片大量枯干,叶片松散且不能形成紧密结实的叶球。

(一)症 状

黑斑病在各种十字花科蔬菜上表现的症状大同小异。它主要危害叶片,以及叶柄、茎、花梗和种荚。染病叶片开始出现湿润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灰褐色至黑褐色近圆形的病斑,有较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外围有黄色晕环,大小随不同菜种而异,菜心、小白菜、油菜的较小,直径约2~6mm;大白菜的可达15~20mm;甘蓝、花椰菜的5~30mm。天气潮湿时在病斑的正反面均可见到灰黑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柄、茎、花梗或种荚染病后会出现不定形或近椭圆形黑褐色的病斑,潮湿时亦长出黑色霉层(图5-1)。

(二)病 原

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Berk.)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或2~6根成束,不常分枝,有隔膜,上部屈曲;分生孢子单生或4个连成短链,倒棍棒形,棕褐色,有多个纵、横隔膜,孢子顶部有一个较长的喙(图5-1)。

图5-1 白菜黑斑病

1.被害状 2.病原菌

(三)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宜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蔬菜收获后应彻底清洁田园,销毁病残体,翻晒土壤;高畦深沟种植,增施优质有机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2.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4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3.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喷雾: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1 200~1 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五、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是一种植物检疫病害,可侵染危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芥菜、萝卜、油菜等200多种栽培和野生的十字花科作物,一般地块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地块可达50%以上,危害极大,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另外,病菌通过土壤寄存侵染,则会使菜地无法再种植十字花科作物,加重损失。

图5-2 白菜根肿病

1.被害状 2.休眠孢子囊

(一)症 状

初发病时,肿瘤表皮光滑,圆球形或近球形,后表面粗糙,出现龟裂,易被其他腐生菌侵染而发出恶臭。病原物主要在根的皮层中蔓延,使被直接侵染的细胞增大,并刺激周围的组织细胞不正常分裂,而使根部肿大,形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肿瘤。主根发病时肿瘤大而量少,侧根发病时肿瘤小而量多(图5-2)。根部受害后可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使叶色变淡,生长迟缓、矮化,发病严重时会出现萎蔫症状,以晴天中午明显,起初夜间可恢复,后来则整株死亡。7~11月是此病的盛发期。

(二)病 原

芸苔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 Woron.)是属于鞭毛菌的一种真菌,病菌在被寄生的寄主薄壁细胞内形成大量密集、似鱼卵状的休眠孢子囊堆,休眠孢子囊单胞,近球形、壁厚(图5-2)。

(三)发生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随病株根部残余组织在田间或散落在土壤中越冬。散落到土中的休眠孢子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可以在土壤中存活7~8年。在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休眠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及农事操作传播,从植株根部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寄主9~10天后,根部开始形成肿瘤,产生的游动孢子能扩大危害。酸性土壤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调运疫区十字花科蔬菜和种苗。

2.选用无病田育苗和进行苗床消毒:病区应尽量选择无病田育苗或对苗床用五氯硝基苯15~20g/m2进行土壤消毒后再播种。

3.实施科学轮作和避病茬口栽培:根据病菌的残留存活期对病田实施水旱轮作和非十字花科三年以上轮作,或在此病的盛发期7~11月回避种植易感病的十字花科作物。

4.调节土壤酸碱度:对重病田适当施用草木灰、氯化钾等碱性肥料,或每亩用生石灰30~35kg调节土壤酸碱度,可减轻病害。

5.土壤消毒:在夏秋季对重病田块用40%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消毒,适宜剂量为15g/m2左右。

6.加强田间管理:前期如遇雨量过大,应注意排水。同时,应注意防止栽培过程中土壤忽干或忽湿。

7.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株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1 000倍液,灌根2~3次,隔10天灌一次。

六、菜蚜

菜蚜俗称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主要有三种:菜缢管蚜(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桃蚜(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甘蓝蚜(菜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三种都是世界性害虫,我国分布很广泛,危害较为严重。成、若虫吸食汁液,使叶片卷缩、变黄,导致煤污病,可传播病毒病,重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还能为害嫩茎、花梗、花荚,使花梗扭曲,影响结实。

(一)三种蚜虫形态特征

三种蚜虫形态特征比较表

(二)发生规律

1.桃蚜。桃蚜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一年可发生10~40代不等。每年在冬寄主和夏寄主间往返迁飞,繁殖为害。在北方冬季,桃蚜多数以受精卵在桃树的枝条或芽腋间越冬,在温室等保护地内可终年繁殖为害;在南方,由于气温较高,可在十字花科蔬菜上终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桃蚜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左右,相对湿度为50%~80%。此外,桃蚜发生受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影响很大,若自然界天敌昆虫数量大,可控制蚜虫为害。

2.萝卜蚜。一年发生10~40余代,华北地区以卵在贮藏的蔬菜上越冬。3~4月孵化为干母在寄主上生活和繁殖,产有翅和无翅胎生雌蚜,转移扩大为害。晚秋产生有性蚜,交尾产卵越冬。温暖地区也可以以成蚜、若蚜在菜心或菜根附近土中越冬。春、秋季为害较重。

3.甘蓝蚜。终年在十字花科蔬菜上为害,属留守式蚜虫。北方地区以卵越冬,少数以成蚜、若蚜在菜窖内越冬。在温暖地区可连续孤雌胎生,不产越冬卵。一年可发生8~21代。春末夏初和秋季为发生高峰期。

以上三种蚜虫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性,绿色次之,对银灰色有负趋性。

菜缢管蚜的寄主植物约有30种,甘蓝蚜的寄主植物约有50种,都是以十字花科为主的寡食性害虫。菜缢管蚜喜食叶面毛多而蜡质少的蔬菜,如白菜、萝卜等;甘蓝蚜偏嗜叶面光滑蜡质较多的蔬菜,如甘蓝、花椰菜等。

桃蚜的寄主植物约有352种,为多食性害虫,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食马铃薯、菠菜等,在果树上则为害桃、李、杏等。

图5-3 菜缢管蚜

1.有翅胎生雌蚜 2.无翅胎生雌蚜

图5-4 桃蚜

1.有翅孤雌蚜 2.无翅孤雌蚜

图5-5 甘蓝蚜

1.有翅胎生雌蚜 2.无翅胎生雌蚜

(三)预测预报

因蚜虫对黄色有强趋性,可将黄皿或黄板置于田间距地面约0.5m高处,每隔1天记载一次,统计有翅蚜出现的高峰初见期。初见期后2~7天为田间有翅蚜出现高峰期,也是药剂防治的适宜期。

(四)防治方法

1.合理布局:大面积十字花科蔬菜苗床地应尽量选择远离十字花科菜地、留种菜株等,以减少蚜虫迁入。

2.清洁田园:清除杂草和残株败叶,并加以处理,消灭蚜虫滋生场所。

3.黄板或银膜驱蚜:用黄板或黄皿诱蚜或用银灰色塑料薄膜避蚜。

4.药剂防治:蚜虫初发期进行药剂防治,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6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等。

七、菜粉蝶

菜粉蝶(Pieris rapae L.)(图5-6),别名白粉蝶、菜白蝶,幼虫称菜青虫,属鳞翅目粉蝶科。全世界都有分布,主要在露地发生,主要取食十字花科蔬菜的叶片,为害轻则将叶片咬成孔洞和缺刻,重则仅剩叶脉,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其粪便污染蔬菜,造成的伤口病菌易侵入,使商品价值降低。

(一)形态特征

菜粉蝶成虫体长12~20mm,体黑色,前后翅均为白色,雌蝶前翅基部黑色,顶角有一个三角形黑斑,翅中室偏外有两个黑斑。后翅基部灰黑色,前缘有一个黑斑,展翅后,前后翅三个黑斑在一条直线上。

幼虫体长12~20mm,绿色,体表密生无色细毛,无明显花纹,沿气门线有断续的黄色条纹,每个体节有5条横皱纹。

图5-6 菜粉蝶

1.成虫 2.幼虫 3.卵 4.蛹 5.为害状

(二)发生规律

菜粉蝶在我国从北向南一年发生3~9代,多以蛹在菜地附近的墙壁、泥巴、树干、土缝、杂草、残枝、落叶等处越冬,世代重叠明显。成虫对植物中的芥子油有趋性,所以卵多产于十字花科蔬菜上,且多散产于叶背。初孵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残留透明的上表皮; 2龄后分散为害,将叶片咬食成缺刻和网状,并能潜入叶球内为害; 3龄后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食光,仅剩粗大叶脉和叶柄。幼虫白天多栖息于叶背,受惊吓时卷曲虫体落到地上,4~5龄时食量最大,老龄幼虫转株为害。多在菜叶叶柄处化蛹,有的颜色会随环境的颜色而变化。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76%左右最适于幼虫发育,与寄主植物发育温、湿度接近,多在春秋交接期(4~6月)和中秋期(9~10月)形成高峰,夏季气候炎热则发生少。

(三)预测预报

从越冬蛹开始羽化起选具代表性田块,每5天调查一次,5点取样,大棵菜查25株,小棵菜查50株。一般成虫高峰后数日为产卵高峰日,再根据卵的历期推算孵化高峰日。通过调查幼虫发生期、密度和龄期及化蛹情况可以确定防治适期。

菜粉蝶的防治适期一般在产卵高峰后1周左右或2龄幼虫盛期,可用菜粉蝶历期资料推算:

卵孵化高峰日=上一代化蛹高峰日+卵历期+产卵前期+卵历期

2龄幼虫盛期=产卵高峰日+卵历期+ 1龄幼虫历期+ 2龄幼虫历期的1/2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灭蛹、捕蝶。冬季清除杂草消灭越冬场所,翻耕田块消灭越冬蛹。早春成虫集中于十字花科制种田,开花时网捕成虫。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枝老叶,深翻土壤,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合理布局,选用早熟品种,提早收获,避开幼虫为害盛期。

2.保护天敌:黄绒茧蜂、凤蝶金小蜂、广赤眼蜂、广大腿蜂、长脚胡蜂等。

3.药剂防治:该虫以药剂防治为主,产卵高峰后3~5天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应连续用药2~3次,使用微生物杀虫剂或昆虫特异性杀虫剂,施药时间需提前2~5天,药剂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苏云金杆菌乳剂500~1 000倍液或5%伏虫隆乳油1 500~2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八、小菜蛾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又称菜蛾、吊丝虫、两头尖、吊死鬼(图5-7),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较广,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它以幼虫为害叶片,不同龄期幼虫危害程度不同,初龄幼虫钻入叶组织中取食叶肉; 2龄后取食叶肉及表皮,在叶上形成透明斑,似“开天窗”; 3~4龄幼虫吃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菜叶被吃成网状。蔬菜苗期常集中在新叶为害。

(一)形态特征

小菜蛾成虫灰褐色,体长6~7mm,前后翅狭长,缘毛很长。前翅中央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静止时两翅叠成屋脊状,翅尖翘起如鸡尾,两翅波纹拼成三个连串的黄白色斜方块。

幼虫体长10mm,淡绿色,近纺锤形,两头尖细,着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小点排成两个“U”字形纹,腹足和尾足均细长,尾足向后伸长超过腹部末端。

图5-7 小菜蛾

1.成虫(正面观) 2.成虫(侧面观) 3.幼虫 4.蛹 5.茧

(二)发生规律

小菜蛾在我国由北向南一年发生2~19代,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终年可见小菜蛾的各种虫态,世代重叠严重,在西北寒冷地区以蛹在田边杂草上越冬。成虫有趋光性,飞翔力弱,可随风远距离迁飞,卵多散产于叶背叶脉两侧或叶柄上。幼虫有4龄,初龄幼虫钻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稍大啃食叶的表皮及叶肉,残留一面表皮,形成一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食叶成孔洞和缺刻,严重者叶片成网状。老熟幼虫在叶片、土缝、杂草等处结薄茧化蛹。小菜蛾发育适温为20℃~30℃,春秋两季形成发生高峰,暴雨对其卵和幼虫会造成伤害。十字花科蔬菜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若相互间套种、管理粗放则小菜蛾发生严重。

(三)预测预报

从田间开始发生小菜蛾起选具代表性田块,每5天查一次,用5点取样法,大棵菜查25株,小棵菜查50株,查卵的孵化率。当卵的孵化率达20%左右时,为第一次防治适期;卵的孵化率达50%左右时,为第二次防治适期。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收获后应及时清洁田园并翻耕,降低虫源基数。

2.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所用药剂参照菜粉蝶,在小菜蛾2龄前喷施于新叶和叶的背面,要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

第二节 茄科蔬菜病虫害

茄科蔬菜病虫害种类很多,我国已发现的茄科蔬菜病害有70多种,常见的茄科蔬菜害虫有20多种,其中很多病虫害严重影响茄科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一、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又称番茄疫病,俗称黑膏药,是露地和保护地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流行性强,危害重,严重时甚至绝收。除气温较高的南部地区外,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一)症 状

番茄晚疫病可危害叶、茎、果。叶片受害,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不规则,周缘不明显,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变褐色似开水烫伤。湿度大时,病健交界处长出长白色霉状物;中午晴好天气,病部迅速干枯,病健交界处有一明显淡绿色带状。茎部感病,病斑不规则,暗褐色,稍凹陷,形成明显黑杆。湿度大时,病斑边缘有白色霉层。果实只感染青果,病斑初呈油渍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或棕褐色,病斑为不规则云纹状,病果质地硬实,果面粗糙,一般不软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白色霉状物(图5-8)。

(二)病 原

致病疫毒[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纤细,呈粗细不匀的结节状,有分枝;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形,有乳头状突起,基部有孢痕;病菌寄生性很强,寄主范围较窄。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保护地种植的西红柿、茄子上危害越冬,或以厚垣孢子的形式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贮藏的马铃薯块茎中越冬。番茄感病后形成的中心病株,产生大量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由植物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低温高湿适宜发病,病菌生长温度为10℃~25℃,田间相对湿度要求在75%~100%,凉爽、昼夜温差大则发病重。田间发病早晚、病势发展快慢与降雨早晚、雨量多少、田间小气候湿度高低直接相关;田间植株茂密、通风透光不好、地势低洼、偏施氮肥、植株柔嫩徒长、保护地放风不及时等因素会导致病害发生严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蔬5号、中蔬4号、佳粉10号等。

图5-8 番茄晚疫病

1.病茎 2.孢囊梗 3.孢子囊 4.游动孢子萌发

2.加强栽培管理: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三年及以上轮作,不与马铃薯、茄子邻作。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应及时排水;加强通风透光,保护地及时放风,降低湿度。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1∶160倍波尔多液预防,每隔7~10天喷药保护,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次。

二、番茄早疫病

(一)症 状

植株在苗期、成株期均可染上番茄早疫病,其主要侵害叶、茎、花、果。叶片初呈针尖大的小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有同心轮纹。茎部染病后,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柄受害,具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mm,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图5-9)。

(二)病 原

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ll. etMartin) Sor],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长棍棒状,黄褐色,单生或串生,具纵横隔膜,顶端有细长的嘴胞,嘴胞有数个横隔膜。病菌寄主范围广。除危害番茄外,还可侵染茄子、辣椒、马铃薯等。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次年春产生的分生孢子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26℃~28℃左右)、高湿(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利于发病,因此,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的多少、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影响着番茄早疫病的扩展。植株生长衰弱、田间排水不良、湿度大时发病重。

图5-9 番茄早疫病

1.病叶 2.病原菌

(四)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抗耐病品种。

2.播前种子消毒:用1%高锰酸钾液浸种半小时,或52℃温水浸种30分钟。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改善行间通透性;高畦深沟种植,降低地下水位,雨后及时排水降湿;增施有机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防止叶片早衰。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代森锰锌胶悬剂150~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番茄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常见的有花叶病、条斑病和蕨叶病三种,以花叶病发生最为普遍。近几年来,有些地区条斑病的危害日趋严重,植株发病后几乎没有产量,对番茄影响极大。蕨叶病的发病率一般低于花叶病而高于条斑病,但其危害则大于花叶病而小于条斑病。

(一)症 状

番茄病毒病(图5-10)危害全株,田间症状视毒源种类和发病的迟早而表现不同:早发病的植株明显矮化;迟发病的植株矮化不明显。其症状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1.花叶型:病叶呈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叶、皱缩。

2.蕨叶型:叶片狭窄或变成线状叶。

3.卷叶型:叶缘向上弯卷,小叶扭曲或螺旋状畸形。

4.条斑型:可发生于叶、茎、果上,病斑形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不同:叶片上表现为斑点或云纹;茎果上表现为褐色斑块,变色不深入茎、果内部。

5.黄顶型:顶叶褪绿或黄化,叶片变小、皱缩。

6.巨芽型:顶部及叶腋长出的芽粗短肥大,直立向上呈圆锥形,病株多数不结果。

图5-10 番茄病毒病

1.病叶 2.病枝 3.病果

(二)病 原

1.花叶病:由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 virus,简称TMV)侵染引起。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达36科200多种,它的钝化温度为92℃~96℃,稀释限点10-6~10-7,体外存活期60天左右,在干燥病组织上可存活30年以上。

2.条斑病:由烟草花叶病毒的另一个株系侵染所致。这种病毒的物理性状与烟草花叶病毒相似,在番茄、辣椒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条纹症状。此外,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轻型花叶病毒混合侵染番茄时,也会造成条斑症状,但病果斑块较小,而且不凹陷。

3.蕨叶病:由黄瓜花叶病毒(Cucumismosaic virus,简称CMV)侵染引起。这种病毒寄主范围达39科117种植物,除番茄外,辣椒、黄瓜、甜瓜、南瓜、莴苣、萝卜、白菜、胡萝卜、芹菜等蔬菜及多种花卉、杂草和一些树木都会被侵染。其钝化温度为50℃~60℃,稀释限点为10-2~10-4,体外存活期为3~7天左右,不耐干燥。

(三)侵染循环

番茄花叶病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由伤口侵入,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寄主残体、烟叶烟丝均可成为初侵染源,也可通过蚜虫为害、农事活动传毒。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和环境条件、植株生长势强弱关系密切,植株生长势衰弱,高温、干旱利于发病,氮肥使用偏多或土壤瘠薄、板结,或黏重、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四)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留无病种子,培育无病壮苗。

3.播前种子消毒:在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4小时后放入10%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田间操作时,注意手和工具的消毒,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5.药剂防治:蚜虫点片发生时,用10%吡虫啉可湿粉剂2 000~2 500倍液、0.4%杀蚜素水剂200~400倍液喷雾,减少蚜虫传毒机会。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四、辣椒立枯病、猝倒病

辣椒立枯病、猝倒病是辣椒苗期的常见病害,常引起死苗、烂苗,甚至导致毁床,以致造成严重损失。

(一)立枯病

立枯病是辣椒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多零星发病,一般病株率5%~8%,轻度时影响辣椒生产;严重时病株率可达30%~50%,严重影响辣椒生产。

1.症 状

立枯病多危害幼苗茎基部,常在苗期发病。播种期可造成烂籽、芽枯,致缺苗断垄。幼苗期染病,多致幼苗立枯死亡,初期在根茎部一侧产生近椭圆形褐色坏死斑点,逐渐变成褐色坏死大斑,绕茎一周致茎基全部呈黄褐色病变坏死并迅速向上发展,最后收缩、干枯,致茎叶萎蔫,病苗站立枯死。潮度大时病部产生蛛丝状霉层,即病菌的菌丝体。病菌可形成无定形菌核,似菜籽或米粒大小,多褐色至深褐色。

2.病 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属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立枯丝核菌菌丝丝状,具分枝,初期白色,后为褐色,分枝处缢缩;菌核由桶状细胞结集形成,初为白色,后呈暗褐色至褐色,形状不一,常结合成块。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中或随病残体越冬。它以菌丝侵入形成初次侵染,随病土、带菌肥料和浇水传播,引起再侵染;地温16℃~20℃适宜发病;土壤过干或过湿,或幼苗徒长、温度不适等利于发病。

4.防治方法

(1)无病土育苗或采用基质育苗: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过磷酸钙肥或钾肥。育苗期加强管理,减少伤根,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植株抗病力。

(2)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3%的45%特克多悬浮剂黏附在种子表面后再拌少量细土播种,或用10%适乐时干拌种剂按种子量2g/kg拌种。

(3)及时拔除病苗后用药剂喷雾或浇灌,控制病害蔓延: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 000倍液等,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2次。

(二)猝倒病

1.症 状

猝倒病在播种至幼苗期发生,可造成烂种、烂芽和死苗,以幼苗发病较为多见,染病后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软腐,暗绿色,以后病部缢缩,病苗倒折坏死。潮湿时在病部表面及附近土壤表面产生少量絮状霉层。

2.病 原

病原菌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 Fitzp.],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病菌菌丝无色无隔,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生于菌丝顶端或中间,呈不规则膨大或分枝裂瓣状,孢子囊萌发时形成球状泡囊,释放出数个至数十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肾形,有两根鞭毛,可在水中游动。卵孢子呈球形,厚壁,淡黄褐色,表面光滑。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染幼苗。病菌也可以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由菌丝体形成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直接侵染幼苗。病菌主要通过雨水、浇水和病土传播,从幼苗茎基部侵入,引起幼苗发病。湿度大时,病苗上产生孢子再次传播侵染,使病害向四周扩散蔓延。低温高湿易发此病,播种过密、遇有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管理粗放、幼苗生长弱等均会诱发猝倒病。

4.防治方法

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500倍液等喷浇。

五、辣椒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危害极为严重,轻者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50%~60%,是辣椒栽培中的重要病害。

(一)症 状

常见的发病症状有三种类型:

1.花叶型:病叶出现明显黄绿相间的花斑、皱缩,或产生褐色坏死斑。

2.叶片畸形或丛簇型:开始时植株心叶叶脉褪绿,逐渐形成深浅不均的斑驳,叶面皱缩,以后病叶增厚,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坏死斑,叶缘向上卷曲。幼叶狭窄、严重时呈线状,后期植株上部节间短缩呈丛簇状。重病果果面有绿色不均匀的花斑和疣状突起。

3.条斑型:叶片主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沿叶柄扩展到侧枝和主茎,出现系统坏死条斑,常造成早期的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死。

(二)病 原

引起辣椒病毒病的病毒有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蚕豆萎蔫病毒等,其中最主要的为前两种。在辣椒上,CMV和PVX引起系统花叶症状,TMV的不同株系分别引起系统花叶、系统环斑和条斑症状。

(三)发病规律

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广泛,可在各种植物上越冬,种子也可带毒,主要由蚜虫传播。烟草花叶病毒可在干燥的病株残体内长期存活,经汁液接触传播侵染,而田间农事操作是引起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带毒卷烟、种子及土壤中带毒寄主的病残体可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另外,高温干旱、蚜虫为害严重时发病重,多年连作、低洼地、缺肥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春季露地辣椒定植晚、与茄科作物连作时可加重烟草花叶病毒的危害。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椒2号、早丰1号、苏椒2号、苏椒3号等。

2.合理轮作:与葱蒜类、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4年轮作。

3.利用银灰色膜避蚜、黄板诱蚜。

4.种子消毒: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分钟后再催芽、播种。

5.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覆盖地膜,适时定植,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拔除田间病株,清除田间病残体。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要喷药防治蚜虫,减少传毒媒介(参见菜蚜防治)。

六、辣椒白粉病

辣椒白粉病主要危害辣椒、甜椒、番茄、茄子等茄科蔬菜,该病流行时能使叶片大量干枯脱落,植株成杆状,严重影响辣椒产量。

(一)症 状

辣椒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老叶片均可染病。发病初始时,产生褪绿色小点,病部叶背产生白粉斑,粉层厚密,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扩大后叶面呈不规则形褪绿色或黄绿色斑,边缘不明显;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使整片叶面变黄;病害流行时,白粉扩大迅速,叶背被白色粉层覆盖,造成叶片脱落,仅存顶端嫩叶。

(二)病 原

鞑靼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taurica(Lev.) Arn],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顶端着生1个分生孢子;初生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次生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平或钝圆;湿度为30%,植株叶面处于干燥状态,孢子亦能萌发。除辣椒外还危害番茄、茄子等,红辣椒多不抗病。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叶背表皮气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并在受害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温度在15℃~30℃、相对湿度在40%~95%时白粉病易流行,高温干旱时病菌生长受抑制;结果中后期最易感病;早春温度偏高、少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发病较重;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不足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老叶,以利通风透光,减少田间菌源;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2.加强栽培管理:科学进行水肥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喷药。可用10%世高水溶性颗粒剂1 000~1 200倍液、40%福星乳油5 000~6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用药间隔期7~10天,连续防治2~3次。

七、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也称黑茎病,俗称烂秧子、雨病,是辣椒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成片死亡,损失严重。

(一)症 状

辣椒疫病(图5-11)是辣椒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危害部位为叶、茎、果。苗期发病时,幼苗茎基部呈水浸状暗褐色,而后枯萎死亡。成株期发病时,病叶上有淡绿色近圆形斑点,逐渐扩大,使叶片软腐脱落。空气干燥时,病斑呈暗褐色,边缘黄绿色。病茎有水浸斑,病斑逐渐扩展成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花芽或花蕾枯死,植株折倒。病果的果蒂部有水浸状暗绿斑,潮湿时长有白霉,病部呈褐色腐烂,干燥后成为褪色僵果。发病严重时整株枯萎,并以病株为发病中心,向四周蔓延。

(二)病 原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丝状,无色,不分枝或单轴分枝;孢子囊卵圆形或长圆形,单胞,无色,有乳头状突起和长柄;病菌腐生性强,是典型的土壤习居菌,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辣椒外,还危害番茄、茄子等。

(三)发病规律

一般情况下,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上及种子上越冬;冬春收获的辣椒,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上及种子上越夏。残留在土壤中的病菌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借助雨水、灌溉水传播蔓延。积水的菜地,定植前遇连绵阴雨,极易发病。病害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田间温度28℃~30℃及相对湿度在90%以上条件下,病害发展迅速;多雨,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新丰2号、西杂7号等。

图5-11 辣椒晚疫病病原菌

1.孢囊梗 2.孢子囊

2.合理轮作:最好与十字花科、豆科或粮食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进行营养土消毒,或采用无土育苗方式培育无病壮苗。施足底肥,在果实旺盛生长期时施肥促花攻果;合理密植,实行高畦或高垄栽培方式种植,及时排除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保护地栽培时要注意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环境。

4.药剂防治:种子处理,将种子在清水中预浸10~12小时后,放入1%硫酸铜浸种5分钟,捞出洗净后晾干催芽。发病初期,特别是在苗期,雨后应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75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乙膦铝800倍液加高锰酸钾1 000倍液,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在大田期、降雨多、空气湿度大时,需重点防治,每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八、辣椒炭疽病

炭疽病是辣(甜)椒上较常发生的一种病害,常引起辣椒落叶、烂果、幼苗死亡,其症状有黑色炭疽病、黑点炭疽病和红色炭疽病三种。

黑色炭疽病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发生,一般病果率5%左右,严重时病果率达20%~30%,对辣椒品质、产量均有一定影响。黑点炭疽病仅发生在浙江、江苏、贵州等地。红色炭疽病发生较少。

(一)症 状

此病除危害辣椒外,还侵染茄子和番茄。主要危害果实,特别是近成熟期的果实更易发生,也侵染叶片和果梗。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色,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大后病斑凹陷,斑面生隆起的不规则形环纹,环纹上密生黑色或橙红色小粒点(分生孢子盘)。潮湿时病斑周围有湿润状变色圈,干燥时病斑常干缩,极易破裂。叶片发病,初生褪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变成褐色,圆形,中间灰白,后期在病斑上产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点。茎和果梗有时被害,形成褐色凹陷斑,不规则形,干燥时易开裂。黑点炭疽病症状与上述相似,但在斑面上产生的黑色粒点较大、色深。

(二)病 原

辣椒炭疽病 口香糖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Penz.) Sacc.],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其分生孢子盘周生暗褐色刚毛,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孢。它除了侵染辣椒外,还能侵染茄子、番茄。

(三)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在种子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能引起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棚室种植条件下,由于湿度大、温度高,往往发病较重;受日灼伤害以及受各种损伤的果实炭疽病发生严重;种植密度大、排水不良以及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时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先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6~15小时,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清洗后再进行播种,或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置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3.加强田间管理:避免连作,可与瓜类、豆科等蔬菜进行2~3年轮作。当果实采收后,要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结合深耕,促使病菌消亡。合理密植,注意田间排水,适当增施磷肥、钾肥,防止植株落叶和果实受日灼,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及时喷药,药物可选用波尔多液(0.5∶1∶100)、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6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九、茄二十八星瓢虫

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 punctata(Fabricius)],又名酸浆瓢虫(图5-12),属鞘翅目,瓢甲科。它主要为害茄子、番茄,也为害瓜类和豆类蔬菜。若成虫、幼虫在叶片背面啃食叶肉会形成许多独特的不规则的半透明细凹纹,有些也会将叶吃成空洞或仅留叶脉,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死亡;被害果实常开裂,内部组织僵硬且有苦味,致使产量和品质下降。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mm,半球形,黄褐色,体表密生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凹陷,中央有一较长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小黑斑;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的3个黑斑和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卵长1.4mm,纵立,鲜黄色,有纵纹;幼虫长约9mm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蛹长约6mm,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蜕下的皮。

(二)发生规律

茄二十八星瓢虫一年可发生多代,以成虫群集在草堆中、土缝内、树皮裂缝中或墙壁间隙等处越冬。其一般于5月份开始活动,先取食野生茄科植物,其次是甜椒、番茄叶片及果实;成虫白天活动,具有假死性和自残性。卵产于苗基部叶背。初孵幼虫群集为害,2~3龄后分散为害;幼虫畏强光,多栖息于叶背或其他隐蔽处。老熟幼虫在叶、茎或杂草上化蛹。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为75%~85%。当气温下降到18℃以下时,成虫便进入越冬期。

图5-12 茄二十八星瓢虫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三)防治方法

1.人工灭虫:因成虫有假死性,可用盆承接,拍打植株使之坠落;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消灭杂草等处的越冬虫源,成虫产卵期人工摘除卵块。

2.药剂防治:抓住在幼虫分散前的时机施药。可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800倍液等药剂喷雾,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十、茶黄螨

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属蜱螨目,跗线螨科,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嫩叶螨、白蜘蛛、阔体螨等。茶黄螨主要刺吸植株汁液,叶片受害,叶背处汁液外渗,干后呈油渍状茶褐色,有光泽,叶缘反卷、畸形,造成大量落叶。顶端嫩叶和生长点受害,植株生长受阻,形成“秃顶”。花器受害,造成大量落花或不实。幼果被害,生长停滞,组织僵硬,表皮呈龟纹状,严重时造成裂果,失去商品价值。除茄子外,它还为害辣椒、马铃薯、番茄、菜豆、豇豆、黄瓜、丝瓜、萝卜、芹菜等30个科70多种植物。

(一)形态特征

成螨体微小,长约0.21mm,半透明,4对足。雌螨较雄螨略大,体椭圆形,腹末平截,乳白色至黄绿色。雄成螨体近菱形,腹部末端圆锥形,乳白色至橙黄色,半透明,足较长而粗壮。卵椭圆形,长约0.1mm,无色透明,卵面纵向排列着5~6行白色小瘤。幼螨乳白色,初孵时近椭圆形,后变成菱形,3对足。若螨白色,长椭圆形,静止不动,外被幼螨皮所包围(图5-13)。

(二)发生规律

茶黄螨一年发生多代,生活周期短,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均可发生。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进行孤雌生殖,世代重叠严重。靠爬行进行扩散,借风和人为携带进行远距离传播。卵多散产在嫩叶背面和果实凹陷处,成螨和幼虫均有趋嫩性,尤以嫩叶背面发生数量多。温度为16℃~23℃、相对湿度为80%~90%最适合茶黄螨发育和繁殖,高温可缩短成螨寿命,抑制其繁殖;适温、连阴雨、光照少的条件下为害严重。大雨能降低虫口数量。

图5-13 茶黄螨

1.雌若虫 2.雄若虫 3.卵 4.雌成虫 5.雄成虫

(三)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蔬菜收获后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如灰黎、苋菜、马齿苋等茶黄螨的寄主,以减少虫源。

2.合理轮作:与百合科、菊科、十字花科蔬菜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肉食螨、蜘蛛等。

4.药剂防治:在点片发生阶段要及时进行挑治,药剂可用1%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0.2%苦参碱水剂4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等。喷药时,重点喷洒植株上部的幼嫩部位,如嫩叶背面、嫩茎、花器、幼果等。

十一、烟草夜蛾和棉铃虫

(一)烟草夜蛾

烟草夜蛾(Heliothis assulta Guenée)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烟青虫、烟实夜蛾,在国内各地均有分布,寄主种类繁多,可为害烟草、玉米和南瓜等多种植物,蔬菜中主要为害甜、辣椒,以幼虫蛀食蕾、花、果,也食害嫩茎、叶和茎。果实被蛀引起腐烂而大量落果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

1.形态特征

烟草夜蛾成虫体长13~19mm,翅展27~36mm,体灰黄至黄褐色,复眼暗绿色,前翅有暗褐色波状横纹四条,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其中最明显的是外横线及亚外缘线。亚外缘线为宽状带,内横线与中横线之间有褐色环形斑;中横线分为二叉状,在叉间有一褐色的肾形斑。后翅黄褐色,外缘有褐色宽带,其内侧中部各内凸,有黄褐色的锯齿形纹。雄性外生殖器抱握器瓣较窄。卵半球形,底平,直径0.4~0.5mm,刚产的为乳白色,数小时后变为灰黄色,孵化时为紫褐色,表面有20多条纵的隆起线和13~16条短的隆起线,形为长方形的格,纵隆起线为双序,长短相间,不达底部。成熟幼虫体长30~40mm,头部淡黄色,前胸背板颜色多变,前胸两侧侧膜的基部有一连线远离气门下侧。整个幼虫体壁光滑,蛹体长16mm左右,浓褐色,腹部5~7节,密生小刻点,排列成圆形或半圆形。

2.发生规律

烟草夜蛾为害全国均有发生,一年发生1~6代。它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卵散产,前期多产在寄主植物上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处,后期产生在萼片和果上;可在番茄上产卵,但存活幼虫极少;趋化、趋光性强,对杨树、柳树有趋性,有假死和自残习性。幼虫白天在心叶间潜伏,夜晚或阴天活动。烟草夜蛾主要为害辣椒,发生时期较棉铃虫稍晚,初孵幼虫取食嫩叶,3龄时蛀果为害。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深耕晒垡、冬耕灭蛹:冬耕、灌水、晒垡等农业措施,通过机械杀伤、暴露失水、水淹恶化越冬环境等,杀灭土中越冬的烟草夜蛾蛹,增加天敌的取食机会,降低越冬虫源基数。

(2)合理布局:坚持番茄与其他作物轮作,特别是与水稻等的轮作。最佳轮作时间为2~3年。尽量避免与番茄、烤烟、辣椒等烟草夜蛾寄主作物种类进行大面积的前作或相邻近种植等,降低烟田的虫源。

(3)诱杀成虫:用杨树枝把、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防治,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

(二)棉铃虫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与烟草夜蛾是近缘种,属鳞翅目夜蛾科。棉铃虫寄主达30多科200多种,比较喜食禾本科、锦葵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如棉花、玉米、番茄、小麦、马铃薯、茄子、烟草、向日葵、甘蓝、瓜类等。

1.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灰褐或红褐色。前翅具不清晰的基线、内线、中线、环纹和肾纹、外线、亚缘线。亚缘线锯齿状较均匀,外线较斜。卵半球形,卵顶花冠的花瓣10~15个,纵棱达底部,分叉的和不分叉的互相间隔,在中部有纵棱26~29根。幼虫一般6龄,体色多变,可为淡红、黄白、淡绿、绿色四色;头部黄色,有不很明显的黄褐色的斑纹;气门上线有连续的白纹;体表布满褐色及灰褐色长而尖的小刺,腹部第1与第8节背面的2对刚毛基部突起成圆锥形,其附近的小刺多而尖;位于前胸气门前的1对刚毛连线在一直线上。蛹长纺锤形,赤褐色,腹部第5~7节背面和腹面有7~8排较稀而大的半圆形刻点,腹末臀刺1对。

2.发生规律

棉铃虫自北向南一般发生3~6代,以滞育蛹在土下10cm处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卵散产于寄主的幼嫩部位,产卵量与幼虫食物种类和成虫补充营养有关,具趋光、趋化性。棉铃虫最适温度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影响其成活率、为害程度等。一般地势低洼、水肥条件较好、生长茂密的地块为害重。棉铃虫的天敌主要有赤眼蜂、姬蜂、草蛉、瓢虫、螳螂类、蛙类、鸟类、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这些天敌对其种群数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3.防治方法

参照烟草夜蛾的防治方法。

十二、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俗称小白蛾(图5-14),属同翅目粉虱科,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性园艺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我国22个省(市、区)均有此虫发生与分布。该虫寄主范围很广,可为害近120科700多种植物,其中受害严重的蔬菜有番茄、黄瓜、茄子,观赏植物中的一串红、倒挂金钟、菊花、一品红,经济作物中的向日葵、棉花以及牧草、杂草等。以大量的成虫和幼虫密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叶片萎蔫、褪绿、黄化甚至枯死,还能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污病的发生,降低产量和商品价值。同时,白粉虱还可传播病毒。

(一)形态特征

白粉虱成虫体长约1~1.5mm,淡黄白色或白色,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雌虫个体大于雄虫,其产卵器为针状,停息时双翅合成屋脊状(如蛾类)。卵长椭圆形,长约0.2~0.25mm,初产淡黄色,后变为黑褐色,有卵柄,产于叶背。幼虫(或称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或深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蛹椭圆形,长约0.7~0.8mm,中间略隆起,黄褐色,体背有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图5-14 温室白粉虱

1.卵 2.若虫 3.伪蛹背面观 4.伪蛹侧面观 5.成虫

(二)发生规律

在北方地区的温室内,白粉虱一年可发生10代以上,它以各种虫态在温室内越冬或繁殖为害。冬季温暖地区一般以成虫、蛹或卵在杂草上越冬,翌年春暖时,白粉虱从温室内向露地蔬菜迁移、扩散为害,成为露地蔬菜的虫源,虫口密度在6~7月迅速增长,8~9月增长最快。9月以后开始向温室内迁移为害,可随菜苗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

白粉虱以两性生殖为主,卵多散产在叶背,有时排列成弧形,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成虫具有强烈的趋黄性和趋嫩性,不善于飞翔,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以致在植株上各类虫态形成了一定规律,即最上部以成虫和初产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的卵,再往下为初龄若虫,再下部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最多。因此,从不同的叶位可以看到不同的虫态。

温室白粉虱对寄主有选择性,在不同寄主上种群数量有差异,它在温室中对以下三种作物的选择顺序为:黄瓜>番茄>芹菜。因此,在黄瓜、番茄的温室内,白粉虱的种群数量大,为害重;在单一种植或混栽芹菜的温室中,则种群数量少。它的生长发育与温度关系密切,在18℃~24℃条件下,数量增长最快。

(三)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从害虫发生地区调入带虫种苗。

2.农业防治:温室内秋冬茬栽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蒜黄等耐低温蔬菜;根除虫源基地,冬季苗房要清除残株杂草、熏杀残余成虫,先培育“无虫苗”,再定植到清洁的生产温室;结合整枝打杈,摘除带虫老叶;避免温室、大棚内的蔬菜混栽。

3.物理防治:在发生初期,利用成虫的趋黄性,将黄板涂机油后置于保护地内,高出植株,诱杀成虫;也可以在温室中用橙皮水昼夜诱虫。

4.生物防治:保护地番茄上白粉虱成虫在0.5~1头/株时,释放丽蚜小蜂“黑蛹”3~5头/株,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蜂3~4次,寄生率可达75%以上,控制效果良好。

5.药剂防治:在白粉虱低密度时早期喷雾。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对若虫有较高防效,持效期长,还可用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1 500~3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3 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但须连用几次才能收到好的防效。

第三节 葫芦科蔬菜病虫害

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为黄瓜的重要病害,部分地区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严重时病株率达60%以上,严重影响黄瓜生产。

(一)症 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和茎蔓,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子叶染病,开始产生近圆形水浸状凹陷斑,后变成黄褐色斑。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粘液,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引起种子带菌。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二)病 原

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Smith et Bryan) Young,Dye&Wilkie],属细菌。其菌体短杆状,连接成链状,有荚膜,无芽孢,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可危害南瓜、丝瓜、甜瓜等。

(三)发病规律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的侵染源,存活期为1~2年,借灌溉水、雨水或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病菌由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主。发病后通过风雨、昆虫和人的接触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发病的适宜温度18℃~26℃,相对湿度75%以上,湿度愈大,病害愈重,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氮肥过多、钾肥不足、种植过密的地块,病害均较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杂1号、2号等。

2.合理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两年以上轮作,可减少残留在土中、病残体上的菌量。

3.科学进行水的管理:合理浇水,防止大水漫灌;保护地要注意通风降湿,缩短植株表面结露时间,以便在露水干后进行农事操作,及时防治田间害虫。

4.播前种子消毒: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1.5小时后洗净晾干。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进行药剂防治,可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

二、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各黄瓜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是一种气流传播、流行性较强的病害,发病时传播快、发病重,两周内可使整株叶片枯死,产量减少30%~50%,严重威胁着黄瓜生产。此病只危害瓜类,除黄瓜外,还危害冬瓜、丝瓜、南瓜和甜瓜,西瓜则很少受害。

(一)症 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子叶被害初期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为黄褐色。真叶染病后,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随着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呈一片枯黄(图5-15)。

图5-15 黄瓜霜霉病

1.病叶 2.孢子囊梗 3.孢子囊 4.游动孢子 5.休眠孢子萌发

(二)病 原

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et Curt.) Rostov],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真菌。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束生,无色,基部稍膨大,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呈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淡褐色,单孢。

(三)发病规律

周年均可种植黄瓜的地区,或北方以温室、塑料棚种植黄瓜的地区,病害周年均可发生。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北方冬季不种黄瓜的地区,靠季风从邻近地区把孢子囊吹过去进行传播。病菌主要通过气流、雨水传播,从气孔侵入,有多次再侵染。孢子囊在温度10℃~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时大量发生,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小时以上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幼叶片和老叶片受害少。因此,该病主要是由下逐渐向上发展。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2号、4号,津杂1号、2号、3号等。

2.浸种催芽,培育壮苗。55℃温汤浸种,减少病源。采用营养钵育苗,调节苗床温度使之有利于幼苗生长。移栽前要加强低温锻炼,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

3.加强栽培管理。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深耕平整土地、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定植后适量浇水,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使植株健壮。控制田间湿度,合理密植,生长前期少浇水,开花结果后,增加浇水量,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禁止大水漫灌。

4.保护地生态调控防病。通风排湿,降低室内空气湿度,使环境条件不利于黄瓜霜霉病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侵染。

5.高温闷棚。在晴天的清晨先通风浇水、落秧,中午封闭温室,进行提温。注意观察温度(从顶风口均匀分散吊放2~3个温度计,吊放高度与生长点同),当温度达到42℃时,开始记录时间,维持42℃~44℃,2个小时后逐渐通风,缓慢降温至30℃,每次处理至少间隔10天。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3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三、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北方温室和大棚内最易发生此病,其次是春播露地黄瓜,而秋黄瓜发病轻。除危害黄瓜外,黄瓜白粉病还危害甜瓜、西葫芦、冬瓜、南瓜等葫芦科蔬菜。

(一)症 状

黄瓜白粉病(图5-16)主要表现在叶部,茎及叶柄也有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结瓜期易发病。先在下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圆形、白粉状的小霉斑,条件适宜时,白粉状霉斑向四周蔓延,扩散连片成为大片白粉,严重时白粉布满整个叶片,好像在叶片上撒了一层白粉,故称白粉病。发病后期,病部变成灰白色,最后整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在环境条件不利于病菌生长或在寄主衰老的情况下,病斑上有时产生黄褐色至黑色的小粒点,为该菌有性世代的闭囊壳。叶柄和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上相似,但白粉量少。

(二)病 原

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 Z. Y. Zhao],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真菌;另有一种瓜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也能引起瓜白粉病。两种白粉菌都是专性寄生菌,病原菌外表形态差异很小。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不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至长圆形,串生。有性阶段均产生闭囊壳,球形,褐色,无孔口,表面有菌丝状附属丝。

图5-16 黄瓜白粉病

1.病叶 2.病原菌

(三)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留在土壤或保护地的瓜类寄主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靠风雨、气流、水流传播蔓延。病菌孢子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强,相对湿度25%的条件下也能萌发,往往在寄主受到干旱影响的情况下发病重。病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30℃以上、-1℃以下孢子很快失去活力。保护地内瓜类白粉病重于露地,施肥不足、土壤缺水或氮肥过量、灌水过多发病重,田间通风不良、湿度高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杂4号、津春3号、早丰1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注意肥水管理,防止植株徒长或脱肥早衰,加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熏蒸。保护地定植前用硫磺熏蒸消毒,每100m3空间用硫磺250g、锯末500g混匀分几堆点燃熏烟一夜。

4.合理轮作。发病重地块与非瓜类作物进行两年以上轮作。

5.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4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四、西瓜枯萎病

枯萎病(图5-17)是西瓜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危害较重,露地和保护地都可发生,以春茬种植发病重,尤其是重茬种植发病极为普遍。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地块或棚室病株率达50%以上,显著影响西瓜生产。

(一)症 状

此病在西瓜全生育期都可发生。幼苗期发病时呈立枯状。成株期发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萎蔫,中午明显,早晚恢复正常,几天后全株叶片萎蔫下垂,不再恢复,部分叶片变褐或出现坏死斑块,同时茎蔓基部缢缩,呈锈褐色水渍状,空气湿度高时病茎上可出现水渍状条斑或琥珀色流胶,病部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根部变褐腐烂,茎基部纵裂,剖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二)病 原

西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E.F.Smit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纺锤形,无色,具1~5个分隔,多数3个,顶端细胞较长,渐尖;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具0~1个分隔,多数无隔。厚垣孢子间生或顶生,圆形,浅黄色。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土壤中越冬,从根顶端附近的细胞间隙侵入,边增殖边到达中心柱产生毒素,堵塞导管,破坏根组织,阻碍水分通过。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6~10年,病菌可通过土壤、种子、肥料、浇水进行传播,以堆肥、沤肥为主要传播途径。此病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病菌生长适温5℃~35℃,土温24℃~30℃为病菌萌发和生长的适宜温度。该病为土传病害,发病程度取决于土壤中可侵染性菌量。一般连茬种植、地下害虫多、管理粗放、土壤黏重、潮湿时病害发生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品种,如红优2号、京抗2号、京抗3号、早花等。

图5-17 西瓜枯萎病症状与病原菌

1.病株 2.病茎 3.大型分生孢子 4.小型分生孢子 5.厚垣孢子

2.农业措施。采用无病土育苗,营养土尽量选用塘土、园田土,不用菜园土和瓜田土。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避免连作,改善排水。酸性土壤要多施石灰。发病地的茎叶要同覆盖用秸秆一同烧毁。利用葫芦和南瓜砧木嫁接栽培可彻底防治枯萎病。堆、沤肥要充分腐熟,不用带菌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

3.种子处理。从无病果中采种,可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后,洗净晾干后再播种,或用50℃~60℃温水配制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30~40分钟,或用65%防霉宝可湿性粉剂拌种。

4.土壤消毒。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45~75kg/hm2,拌细土3t均匀覆盖或施于定植穴内。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8%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根,每株浇药液0.25~0.5kg,根据病情防治1~3次。

五、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ianchard)],又名瓜斑潜蝇、蔬菜斑潜蝇、苜蓿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我国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自治区,菜田发生面积2 000多万亩。国内记载的寄主植物有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芹菜、甜瓜、西瓜、冬瓜、丝瓜、西葫芦、蓖麻、大白菜、棉花、油菜、烟草等22科110多种植物,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飞翔时会把植物叶片刺伤,以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会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随虫体增大,潜叶道逐渐加宽,并于其中排泄粪便,影响到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的造成毁苗,直接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幼虫和成虫通过取食还可传播病害某些病毒病,降低花卉的观赏价值和叶菜类的食用价值。

(一)形态特征

美洲斑潜蝇成虫体长1.3~2.8 mm,淡灰黑色,中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翅长1.3~1.7 mm,触角和额鲜黄色,前足棕黄色,后足棕黑色,腹部大部分黑色,但背板边缘黄色。卵0.2~0.3 mm,轻微半透明。幼虫无头,蛆状,初孵无色,渐变淡橙黄色,后期橙黄色,长约3 mm,共3龄。蛹椭圆形,腹面稍扁平,橙黄色。

(二)发生规律

在我国一年发生多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冬季以蛹和成虫在蔬菜病残体上越冬,温室内可周年为害。雌成虫产卵于叶片的表皮下,成虫产卵有选择高处的习性,以新生叶为多,孵出的幼虫即可在叶片或叶柄中为害,末龄幼虫咬破叶片表皮在叶外或表皮下化蛹。幼虫最适宜活动的温度为25℃~30℃,当气温超过35℃时,成虫和幼虫的活动受到抑制。另外,降雨和高湿均对种群数量影响大。

(三)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向保护区调运种苗及带虫蔬菜。

2.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增加田间的通透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植株病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

3.进行合理的套作和轮作。

4.诱杀成虫。斑潜蝇有强烈的趋黄性,可利用黄板或灭蝇纸诱杀成虫。

5.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在天敌发生数量多的季节,尽量少施药,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6.药剂防治。在叶片被害率达5%,幼虫2龄前及时喷雾防治,可用98%巴丹原粉1 500~2 0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3 000~4 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1.5%阿巴丁乳油3 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 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可连续几次用药以提高防效。

六、黄守瓜

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s Weise),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守瓜、瓜蛆、黄闽(图5-18)。成、幼虫均可为害,可为害近20科70多种植物,以葫芦科为主,严重时茄科、豆科、十字花科植物也明显受害。成虫咬食叶片、嫩茎、花及幼瓜,常引起死苗,为害叶片时将叶片吃成圆形或半圆形的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下网状叶脉。幼虫主要为害寄主地下部分。1~2龄幼虫取食幼根,3龄后蛀入主根和地面幼茎,致植物萎蔫枯死,还可蛀入接触地面的瓜果,引起腐烂。

(一)形态特征

黄守瓜成虫体长6~8mm,宽3.5~4.2mm,橙黄或橙红色,有时色较深,带棕色,后胸及腹部腹面黑色。前胸背板长方形,中央有一条弯曲的深横沟,两端达侧缘。鞘翅中部之后略宽,翅面布满细密刻点。雌虫腹部膨大,末端尖锥形,露出鞘翅外,腹末节腹面有“V”字形凹陷;雄虫腹末圆锥形,末节腹片中叶长方形。卵近球形,长约1mm,黄色,卵壳表面布六角形蜂窝状网纹。幼虫老熟时体长11.5~13mm,长圆筒形,头部棕黄色,胸、腹部黄白色,前胸背板黄色,腹端臀板长椭圆形、黄色,向后方伸出,上有圆圈状褐色斑纹,并有4条纵行凹纹。尾节腹面有肉质突起,上生微毛。蛹长约9mm,黄白色,羽化前变为淡黑色。头顶、腹部有短刺,腹端有巨刺两根(图5-18)。

图5-18 黄守瓜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瓜叶被害状

(二)发生规律

黄守瓜在我国由北向南每年发生1~3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枯叶、土缝、草堆、石块等处群集越冬。次年3~4月,越冬成虫先在菜地、豌豆、果树或杂草上取食,再迁移到瓜地为害。成虫白天活动,以晴天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清晨和黄昏后栖息在叶背。成虫有假死性,但行动灵活,稍受惊动,即展翅飞行。卵多散产或堆产在根际附近土中。初孵幼虫即潜入土中为害根部,老熟后在被害根际附近作土室化蛹。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冬前清洁田园,消灭越冬虫源及产所;调节播期,避开越冬成虫为害盛期;实行葱蒜、甘蓝、西芹等非喜食寄主轮作或间作,可减轻为害;采用地膜覆盖或基质栽培,或在植株根部附近撒草木灰、烟草粉、木屑等,可减少成虫在瓜苗根部的产卵量。

2.药剂防治。防治成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药剂可用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4 0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 000~4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幼虫可用5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灌根。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了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猝倒病、立枯病,黄瓜角斑病、西瓜枯萎病等病害的症状、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防治时应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并在病害发生的初期进行喷药防治;虫害主要是菜粉蝶、小菜蛾、菜蚜、茄二十八星瓢虫、黄守瓜等,其发生受环境影响大,防治时应注意清洁田园,合理轮作,在害虫发生的低龄期施药可取得良好防效。由此可见,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防治蔬菜病虫害,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复习思考题】

1.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2.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症状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

3.为什么菜粉蝶、小菜蛾、菜蚜春秋季为害重?如何防治?

4.简述辣椒立枯病、猝倒病的症状、病原及防治方法?

5.本地常见的蔬菜病虫害有哪些?针对本地常见的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谈谈如何进行防治?

实验实训

实验一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症状及病原观察

一、目的及要求

1.熟悉十字花科蔬菜常见真菌病害病原菌的形态特点。

2.结合病原观察,进一步熟悉十字花科蔬菜常见病害症状的特点。

二、材料和用具

材料:十字花科霜霉病、十字花科软腐病、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甘蓝根肿病、十字花科白锈病等蔬菜病害标本。

用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影碟机、多媒体课件等)、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挑针、蒸馏水、纱布、吸水纸、擦镜纸、单面刀片、病原物制片等试验常用工具。

三、内容及方法

1.霜霉病症状:空气潮湿时,病斑两面均可长出疏松的白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以叶背更为明显。其危害花梗、种荚,可造成受害部的膨肿、弯曲畸形,潮湿时也会长出白色霉层。

病原菌:孢囊梗直接由菌丝上产生,从气孔伸出寄主体外,无色,无隔,作重复的两分叉状,小梗顶端尖锐,顶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

2.软腐病症状:察看植株基部的病斑不断扩大并逐渐变软腐烂,用手触压病组织内充满黄褐色黏滑物质,从中发出难闻的恶臭。

病原:病原是一种细菌,菌体很小,短杆状,大小为0.5~1.0×2.2~3.0μm,四周有2~8根鞭毛。

3.病毒病症状类型与被害蔬菜类别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

白菜:幼苗期受害,心叶初期产生明脉,继之沿脉褪绿,渐变为浓淡相间的花叶及皱缩。病叶皱缩成团、变脆、扭曲畸形,上有坏死斑点,有的叶背的主、侧脉上产生褐色坏死条斑,叶柄扭曲。

甘蓝:后期病叶呈浓淡相间的斑驳或花叶,老叶背面有黑色的坏死斑。病株发育迟缓,结球较迟且疏松。开花期间叶片上表现明显的斑驳。

其他种类:萝卜、小白菜、芜菁、芥菜等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症状与白菜基本相同。叶片明脉显著,产生深绿和淡绿相间斑驳,病叶稍皱缩,少数畸形,植株矮化。轻病株一般矮化不明显,但抽薹后结实不良,结实少,不实籽粒多。

4.根肿病症状:引起主根或侧根形成数目和大小不等、形似指状、短棒状或球形的肿瘤。

病原菌:芸苔根肿菌,病菌在被寄生的寄主薄壁细胞内形成大量密集、似鱼卵状的休眠孢子囊堆。休眠孢子囊单胞,近球形、壁厚。

5.白锈病症状:叶背面生稍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即孢子堆。成熟的疱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孢子囊。

病原菌:白锈菌,该菌菌丝无分隔,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状,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至球形。

四、作业

绘制以下病害的病原菌形态图:霜霉病、根肿病及白锈病。

实验二 茄科、葫芦科蔬菜病害症状及病原观察

一、目的及要求

通过症状观察及病原菌镜检,对常见的茄科和葫芦科蔬菜进行诊断。

二、材料和用具

材料:番茄晚疫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疫病、辣椒炭疽病、黄瓜霜霉病、瓜类炭疽病、瓜类白粉病等病害标本。

用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影碟机、多媒体课件等)、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挑针、蒸馏水、纱布、吸水纸、擦镜纸、单面刀片、病原物制片等实验常用工具。

三、内容及方法

1.番茄晚疫病。观察病叶,注意病斑形状、颜色,病斑上有无霉层和霉层颜色。

镜检病原菌形态,注意观察孢囊梗着生情况、形态特征。病原菌:菌丝无隔膜,病斑上白霉为病菌的孢子囊梗及孢子囊。孢囊梗纤细,3~5根成束由叶背气孔长出,上部具有3~4个分枝,其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

2.番茄灰霉病。观察病叶,注意病斑形状、颜色,病斑上有无霉层和霉层颜色。

镜检病原菌形态,注意观察分生孢子梗的着生情况、有无隔膜,分生孢子的形状。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细长,有分隔和分枝,灰至灰褐色,成丛从寄主表皮长出。分生孢子近球形或卵形,单细胞、淡色。病菌还可产生黑褐色、不规则形的菌核。

3.辣椒疫病观察。病株的症状特征并镜检其病原菌特点。

染病部位的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表面可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原菌:病菌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

4.辣椒炭疽病。要求:(1)观察病叶及病果,注意病斑形状、颜色,是否有黑色小点;(2)镜检病原菌,观察其形态特点。病原菌:辣椒刺盘孢和果腐刺盘孢,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呈盘状。辣椒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上长有暗褐色刚毛,具2~4个横隔膜;分生孢子弯月形,无色,单胞。果腐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刚毛较少,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单胞。

5.黄瓜霜霉病。要求:(1)观察病叶,注意病叶正面病斑特点、背面霉层特点; (2)镜检病原菌,注意孢囊梗的分枝情况。病原菌:孢囊梗单生或束生,自气孔伸出,无隔,不对称的二叉状分支;孢子囊单胞,黄褐色,卵形或椭圆形,顶部有乳突。

6.瓜类炭疽病。要求: (1)注意观察发病部位,病斑颜色、形状,是否有黑点; (2)注意观察分生孢子盘上有无刚毛,分生孢子梗的颜色,分生孢子的颜色、数目及形状。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斑点,后扩大为近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状物。果实、叶柄及茎上的病斑初为近圆形或长圆形的,但产生绿色病斑后扩大凹陷,变为褐色,外围有黄晕,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状物。(3)病原菌:病斑上发生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圆形和卵圆形,一端稍尖;分生孢子盘有黑褐色刚毛,并有2~3个分隔。

7.瓜类白粉病。要求:(1)注意观察白色粉斑在叶面的发生情况;(2)镜检观察病原菌闭囊壳外面附属丝形状。病原菌:无性世代均为无色,单胞,椭圆形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世代在叶表面产生无孔口的闭囊壳,壳外有丝状的附属丝,区别在于前者闭囊壳中含有多个子囊,后者中只有一个子囊。

四、作业

1.绘制番茄晚疫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

2.绘制番茄早疫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3.绘制瓜类霜霉病菌孢子囊梗及孢子囊。

实验三 蔬菜害虫及为害状观察

一、目的及要求

识别(熟悉鉴别方法)当地蔬菜田间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和为害状,为防治奠定基础。

二、材料和用具

材料:菜粉蝶、小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美洲斑潜蝇、豌豆潜叶蝇、温室白粉虱、瓜蚜、茶黄螨、韭菜迟眼蕈蚊、野蛞蝓、卷球鼠妇、蝼蛄、蛴螬、金针虫及地老虎等昆虫及田间为害状。

用具:放大镜、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影碟机、多媒体课件等)、体视显微镜、镊子、挑针、载玻片、培养皿,记录本、笔等。

三、内容与方法

1.观察菜粉蝶、小菜蛾、棉铃虫和甜菜夜蛾成虫、卵、幼虫、蛹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2.观察美洲斑潜蝇、豌豆潜叶蝇和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3.观察温室白粉虱成虫、卵、若虫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4.观察瓜蚜成虫、卵、若虫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5.观察茶黄螨成虫、卵、若虫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6.观察野蛞蝓、卷球鼠妇、蝼蛄、蛴螬、金针虫及地老虎等形态特征和为害状。

根据当地蔬菜种类选5~8种病虫害进行观察记录,个别标本带回室内饲养并作进一步鉴定。

四、作业

列表记录当地蔬菜田间主要害虫为害状和害虫形态特征。

综合实训 当地蔬菜主要病虫害种类的识别与调查

一、目的及要求

了解当地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与发生程度、发生规律,学会根据症状识别蔬菜病虫害,熟悉调查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材料:选择当地种植的蔬菜品种作为调查对象。

用具:放大镜、镊子、记录本、笔等。

三、内容与方法

选择当地的蔬菜进行调查,调查蔬菜苗期、成株期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其危害程度。当地蔬菜品种及常见的病虫害的种类主要有:

1.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白菜病毒病、白菜霜霉病、白菜软腐病、白菜菌核病等;菜蚜、菜粉蝶、小菜蛾、夜蛾类等。

2.茄科蔬菜病虫害:番茄病毒病、灰霉病、青枯病等;茄子褐纹病、黄萎病。青椒病毒病、疫病、炭疽病和马铃薯病毒病及晚疫病等;棉铃虫、烟青虫、茶黄螨、马铃薯瓢虫等。

3.葫芦科蔬菜病虫害: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黑星病、枯萎病、病毒病、瓜蚜、温室白粉虱、斑潜蝇类等。

4.豆科蔬菜病虫害:豆类锈病、菜豆炭疽病、豆蚜、豇豆荚螟等。

5.葱蒜类蔬菜的病虫害:葱霜霉病、紫斑病、锈病、葱蓟马等。

四、实训作业

根据当地种植的蔬菜植物品种对其病虫害发生种类进行调查,调查时进行记录,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

写一篇当地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的调查报告,字数2 000字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