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鲜切花病虫害

鲜切花病虫害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鲜切花和园林植物叶部、枝干部、根部及草坪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并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防治。病原菌在病残体或发病植物、病鳞茎上越冬。花受害后呈褐色,逐渐干燥,并覆有灰色霉层。在较小的容积内熏烟,勿超过上述剂量,以免发生药害。香石竹尖镰孢病菌为土壤传播病害,植株亦可带病。发生严重时,造成叶和茎扭曲。受害植物表现矮化,叶片卷曲、平枯。

第七章 观赏植物病虫害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鲜切花和园林植物叶部、枝干部、根部及草坪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并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防治。

第一节 鲜切花病虫害

一、百合病害

(一)炭疽病

1.症 状

图7-1 百合炭疽病

炭疽病(图7-1)危害叶片、茎秆、花梗、花及鳞茎。叶片上病斑呈长椭圆形,黄褐色,稍凹陷,周围黑褐色,后期病斑愈合导致全叶枯死。茎秆上病斑呈长条形,中央浅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深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愈合,造成茎秆枯死,后期病部长满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受侵染的花梗变黑色,软腐状。花瓣上病斑呈圆形,浅褐色,并相互愈合,后期病组织渍坏变薄。鳞茎受害后,外部鳞片上有淡红色不规则状斑,之后变褐色,僵死。

2.病 原

百合科炭疽菌[Colletrichum liliacearum(West.) Duck.],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毛盘孢属。分生孢子盘黑色,刚毛多,直、顶端尖削;分生孢子梗淡褐色,不分枝;分生孢子新月形,基部钝,顶端尖削,中央具一个油球。

3.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病残体或发病植物、病鳞茎上越冬。病菌由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时该病易发生,18℃~20℃时开始发病,28℃~30℃、空气湿度高时会大量发生。

4.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并做深埋处理。合理密植,以利于通风透光。实行轮作。

(2)晴天挖掘鳞茎,挖后暴晒数日,放在冷凉通风处储藏。

(3)鳞茎挖掘后或种植前都要用50%苯莱特或多菌灵浸泡,晾干后备用。

(4)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每10天1次,共喷2~3次;重病区可以每5~7天喷1次。

(二)灰霉病

1.症 状

灰霉病(图7-2)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茎、芽、花。叶上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向下蔓延,初期淡黄色至浅褐色,后期灰白色,边缘红褐色,外围有明显的水渍状晕圈。潮湿条件下,病部出现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干燥时病斑变薄而脆,浅灰色,严重时全叶枯死。茎部受害,病部变灰褐色,软腐,后折断。幼株受侵染,其顶部嫩芽变褐软腐。花受害后呈褐色,逐渐干燥,并覆有灰色霉层。病菌也能侵染鳞茎,引起鳞茎变褐腐烂。

图7-2 百合灰霉病

病原: 1.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梗上端膨大的顶部 3.分生孢子

2.病 原

椭圆葡萄孢[Botrytiselliptica(Berk.) Cook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有隔膜,上部有2~4次分枝;分生孢子无色,椭圆形,底部有一乳状突起,疏松地聚生于各分枝顶端;菌核黑色。

3.发病规律

该菌以菌丝体和菌丝越冬,靠气流传播,多雨雾时发病重,生长适温为22℃~25℃。栽培过密,氮肥过多,植株嫩弱,则发病重。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土壤排水不良,多年连作,也会导致发病重。若温室采用喷淋式浇水则有利于病菌的传播。不同品种抗性不同。

4.防治方法

(1)栽培抗病品种,香水百合较抗病,亚洲百合较易感病。

(2)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烧毁。合理密植,以利于通风透光。尽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同时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浇水应避免淋浇或喷浇,以降低植株间湿度。

(3)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5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喷2~3次。

该病在温室内发生时,因环境湿度较大,常规喷雾法往往不理想,而采用烟雾剂防治效果较好。可用一熏灵Ⅱ号(有效成分为百菌清及速克灵)进行熏烟防治,具体用量为0.2~0.3g/m2,每隔5~10天熏烟1次。烟剂点烯后,吹灭明火。在较小的容积内熏烟,勿超过上述剂量,以免发生药害。

图7-3 百合花叶病

(三)花叶病

1.症 状

感染花叶病(图7-3)的植株叶片上出现浅绿、浓绿相间的斑块,严重时叶片扭曲,上部叶片比下部叶片严重,后脱水变褐色,植株萎缩,不能开花或虽能开花但花畸形。

2.病 原

Lilymosaic Virus(LMV),病毒粒体线形,致死温度70℃。

3.发病规律

该病毒可以靠汁液传染,也可以靠蚜虫传播,摩擦接种在千日红和黄瓜上产生系统花叶状,接种在鉴别寄主苋灰藜上形成局部枯斑。

4.防治方法

(1)不用有病植株的鳞茎繁殖;拔除感病植株,并集中烧毁。

(2)采用茎尖组培法获得无毒苗。

(3)不与郁金香混种、套种和连种。

(4)加强蚜虫的防治,如喷施25%西维因800倍液,或50%马拉松1 000倍液,或40%乐果1 500倍液。

(四)青霉腐烂病

1.症 状

青霉腐烂病主要危害鳞茎,在其上产生暗褐色的凹陷病斑,内部鳞片逐渐腐烂成干腐状。幼芽和嫩叶上产生水渍状病斑,病健交界明显,并覆盖青霉,病球长出的植株矮小失绿,不开花或花畸形,提前枯死。

2.病 原

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 Westling)和丛花青霉(P.cory-mbiferum Westling),均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青霉属。前者青霉菌落为暗蓝绿色,分生孢子梗帚状分枝3层,分生孢子近球形,光滑或略粗糙;后者青霉菌落为黄绿色至橄榄绿色,分生孢子梗粗糙,帚状分枝为3层,排列紧密,分生孢子球形,光滑。

3.发病规律

圆弧青霉和丛花青霉菌多从伤口侵入,冷凉环境潮湿,有利于病菌侵染;温暖天气,病害发展快。

4.防治方法

(1)避免种球受伤,保持场所清洁,干燥通风,及时清除有害球茎。

(2)鳞茎消毒可用苯莱特溶液(每4.5L水中加50ml苯莱特)浸泡15~30分钟,晾干后贮存。

二、香石竹病害

图7-4 香石竹枯萎病

(一)枯萎病

1.症 状

香石竹在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枯萎病(图7-4)。初期,植株的顶端生长缓慢,植株逐渐枯萎死亡。在幼株上,常常是植株的一侧枯萎,而另一侧正常生长,造成畸形。根部枯死后,地上部叶色从深绿色变淡绿色,最后变成枯黄色。病株茎部的维管束变褐。

2.病 原

香石竹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sp. Dianthi Snyd&Han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镰刀菌属。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无色,1~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

3.发病规律

香石竹尖镰孢病菌为土壤传播病害,植株亦可带病。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传播,从根尖或根部伤口侵入,荫蔽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土壤蒸汽消毒50℃~60℃1小时或0.1%福尔马林消毒土壤。

(2)选用无病插条,建立无病母本圃。

(3)种植前浇施50%克菌丹或50%多菌灵500倍液灌透土壤;发病后用50%克菌丹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敌克松500倍液浇灌根部周围土壤。

(4)据报道,土壤中添加蟹壳类几丁质或施用鸡粪可提高抗病力,对多种枯萎病均有效。

(5)轮作,实行两年以上的轮作。

(二)锈 病

1.症 状

锈病(图7-5)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和花萼。受害部位最初出现淡色小突起斑,后四周呈黄色。发生严重时,造成叶和茎扭曲。生长季节,在感病叶背或茎和萼片上出现褐色小粉堆,即为病菌的夏孢子堆,其周围有淡黄色的中毒圈;秋冬季则在受害处出现黑色小粉堆,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受害植物表现矮化,叶片卷曲、平枯。

2.病 原

香石竹单胞锈菌[Uromyces dianthi(Pers.) Niessl],属子囊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单胞锈菌属。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黄褐色单胞,外壁具细刺。冬孢子单胞,圆或椭圆形,褐色;顶壁较厚,有短柄,无色。

图7-5 香石竹锈病

1.症状 2.病原

3.发病规律

病菌在感病植株上越冬,翌年春,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孢子;担孢子侵染大戟属植物,在叶上形成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锈孢子侵染香石竹后,在其上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随风或水传播,能再侵染。生长季节末产生冬孢子堆。

4.防治方法

(1)加强温室通风透气,尽量保持温度在15℃左右,冷凉干燥环境有利于香石竹生长,而不利于锈病发展。

(2)从无病植株上采取插条,清除病残体或及时清除病叶以减少侵染源。

(3)发病初期喷施10%世高水分散型粒剂1 500倍液、50%萎锈灵1 000倍液,或15%粉锈宁800倍液防治,每10天1次,连喷2~3次。

(4)注意远离大戟属植物。

图7-6 香石竹眼斑病

(三)眼斑病(灰斑病)

1.症 状

香石竹眼斑病(图7-6),花农俗称猫眼病,主要危害叶片及花萼,多发生于中上部叶片。初期为淡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为0.3~0.8cm,病斑边缘紫色,中央灰白色。潮湿时,其上轮生有淡黑色的粉状霉层。病斑可多个愈合成大斑。

2.病 原

刺状枝孢[Cladosporium echinulatum(Berk.) de Vries],异名为刺状疣蠕孢[Heterosporiume chinulatum(Berk.) Cook],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黑色菌科芽枝霉属。分生孢子梗褐色,3~7根簇生,圆柱形,顶端稍有膨大,表面光滑;分生孢子单生,椭圆形或卵圆形,末端圆形或椭圆形,褐色,1~3个横膈膜,表面有细疣点,稠密或有微刺,孢痕和脐很明显。

3.发病规律

该病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多雨潮湿时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并烧毁。

图7-7 香石竹坏死斑点病毒病

(2)发病前喷施0.5%波尔多液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5%达可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四)坏死斑点病毒病

1.症 状

坏死斑点病毒病(图7-7)病株的中部叶片呈灰白色至淡黄色坏死斑驳或不规则条斑或斑点,下部叶片为紫红色斑点和条斑,主要是老叶上出现紫红色斑点。植株生长衰弱,花枝短,花朵变小,花瓣出现杂色,裂萼。

2.病 原

[Carnation nacrotic fleck virus(CNFV)],属黄化病毒群,病毒粒子为线状。

3.发病规律

坏死斑点病毒病病原以汁液及桃蚜传播。

4.防治方法

(1)实行严格检疫,即保证种苗无毒,因为带毒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有效途径。

(2)进行茎尖组织培养,获得无毒种苗,以达到防治目的。

(3)培育抗病品种是最好的防治措施。现在已有人利用转基因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在许多植物抗病毒方面取得了成绩,其中抗TMV的转基因烟草等十多种植物已经或正在进行大田试验,抗病效果好。

(4)拔出并销毁带病株,减少病毒传播;强化卫生意识和卫生操作;园艺操作的剪刀多准备几把,放置稀肥皂水中轮流使用。

(5)杀灭蚜虫以减少病毒的扩散传播,即防虫治病。

(6)据资料报道,苗期和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防治,每10天1次,连喷2~3次。

三、月季病害

(一)白粉病

1.症 状

月季白粉病(图7-8)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受害后叶片皱缩扭曲,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有的茎、花苞卷曲。成长叶感病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褪绿黄斑,病株在短时期内顶端叶片会被白粉覆盖,严重时叶片变黄,枝梢干枯,容易脱落,花变小,甚至不开花。

2.病 原

图7-8 月季白粉病

1.症状 2.病原(有性孢子) 3.病原(无性孢子)

白粉病病原有性世代为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白粉中的小黑点即闭囊壳,不常见;无性世代为白尘粉孢(Oidium leucoconium De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粉孢属,较常见,分生孢子串生,单胞,椭圆形。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内或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为23%~99%时萌发侵入,借风力传播。温度17℃~25℃为发病适温,30℃以上发病减少。一年中5~6月及9~10月发病重,但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是月季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施氮肥过多、土壤缺少钙或钾肥时易发该病;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温度变化剧烈、土壤过干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4.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有一定的直射光照,发病期间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发芽前喷施3~4°Be的石硫合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1 5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型粒剂1 5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 500~5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等防治。

(二)霜霉病

1.症 状

感染霜霉病(图7-9)的植株发病初期下部叶片背面先出现褪绿不规则病斑,潮湿时布满霜状霉层,后期叶面褪绿变黄,呈现淡紫色直至变为棕色,叶面逐渐皱缩枯萎脱落。

2.病 原

蔷薇霜霉菌(Peronospora sparsa Berk),属鞕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孢囊梗锐角二叉状分枝多次,末枝微弯而尖,其顶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卵孢子球形。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孢子囊萌发侵染,温室内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温室内不宜栽种过密,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

(2)新叶展开后选喷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发病初期可选喷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每亩用量45~70克,或28%的瑞毒霉(甲霜灵) 800~1 000倍液防治。可多种农药交替使用,每7~10 天1次,连喷2~3次。

图7-9 月季霜霉病

1.症状 2.病原:(1)孢囊梗 (2)孢子囊

(三)黑斑病

1.症 状

黑斑病(图7-10)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叶脉、嫩梢、花蕾等部位。发病初期,叶面形成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黑紫色放射状病斑,其外常有一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之间相互连接使叶片变黄、脱落。

图7-10 月季黑斑病

1.症状 2.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2.病 原

蔷薇防线孢[Actinonema rosae(Lib.) Fr.],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放线孢属。分生孢子盘圆形,分生孢子梗短柱状,分生孢子无色,双胞,两个细胞大小不同呈葫芦形或近圆形,分隔处缢缩,直立或微弯,无色。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亦可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阳光不足、通风不良、肥水不当、地面残存病枝落叶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老叶抗病,新叶感病。

4.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落叶和病株并集中烧毁;合理密植,保持通风良好,生长季节要经常修剪,避免叶面积水;秋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最好采用滴灌、沟灌或沿盆边浇水。

(2)休眠期喷洒1%硫酸铜、200倍五氯酚钠或3~5°Be石硫合剂可杀死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洒75%的达可宁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防治。

(四)根癌病

1.症 状

根癌病(图7-11)主要危害靠近地面的根颈部,以及砧木与接穗结合处。病部膨大呈球形或近球形的瘤状物,表皮粗糙、龟裂,质地坚硬。地上部分表现为叶小发黄,提早脱落,花瘦弱,植株生长缓慢,矮化或死亡。

2.病 原

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 Conn]又名根癌脓杆菌,属野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菌落呈白色光亮。病菌生长温度最高为34℃,最低为10℃,最适温度为22℃,致死温度为51℃;耐酸碱度范围pH5.7~9.2,以pH7.3为最适合。

图7-11 月季根癌病

1.症状 2.病原

3.发病规律

根癌病病原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若两年内得不到侵染机会,即失去致病力和生活力而死亡。根癌细菌可由灌溉水、雨水、嫁接条、耕作农具以及地下害虫等传播,而带菌的苗木和植株则是根癌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必须通过伤口才能侵入,如机械伤、虫伤、嫁接伤口等,植株根颈与土壤接触处最易遭受侵染,经数周或一年以上就可出现症状。偏碱性、湿度大的沙壤土发病率较高,连作有利于病害发生,嫁接以切接比芽接发病率要高,苗木根部伤口多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避免病菌借助苗木远距离传播,引进或调出月季苗木和植株时,应逐株检查,发现带有根癌者坚决烧毁,以防病害扩展蔓延。

(2)土壤消毒。病土须经热力或药剂处理后方可使用。热力消毒:大面积病土可用太阳能热处理。药剂消毒:用氯化苦效果较好,用量为20~30m l/m3

(3)实行轮作。病区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4)改进嫁接方法。以芽接代替切接,切口不与土壤长期接触,可以减少发病。

(5)减少侵染源。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并烧毁,病株周围的土壤用50~100g/m2硫磺混匀进行消毒。

(6)病区应注意水流的方向,农事操作中尽量减少伤口。尽量控制土壤湿度和酸碱度。

(7)栽植前将根与根颈处浸入500~1 000万单位的链霉素溶液中30分钟或1%硫酸铜液中5分钟,取出清水冲洗后定植。

(8)病植株可用300至400倍的“402”浇灌或切除肿瘤后用500至2 000倍链霉素或用500至1 000倍土霉素涂抹伤口,也可将植株根颈置于500~1 000倍链霉素液中浸泡30分钟消毒。土霉素对此病也有治疗作用。如无上述药剂,也可将癌瘤切除后,涂石灰乳(用生石灰2kg兑水500ml)或波尔多液防治。

(9)生物防治。用放射性土壤杆菌菌株84处理种子、插条及裸根苗,可浸泡或喷雾;处理过的材料,在栽种前要防止过干。用这种方法可获得较理想防治效果。

四、非洲菊病害

图7-12 非洲菊灰霉病

(一)灰霉病

1.症 状

灰霉病(图7-12)主要危害叶片,多从叶缘或叶尖向下蔓延,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初期淡黄色至浅褐色,后期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明显的水渍状晕圈。潮湿条件下,病部出现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干燥时病斑变薄而脆,浅灰色,严重时全叶枯死。

2.病 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上部有2~3次分枝,分生孢子葡萄穗状堆集在梗末端,单胞,卵圆至椭圆形。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通过气流传播,可从伤口侵入,高温潮湿时孢子大量产生和传播。栽植过密、湿度大、光照不足、氮肥过多、植株生长柔弱,均易发病。

4.防治方法

同百合灰霉病防治相同。

(二)根腐病

1.症 状

感病植株根部变黑腐烂,须根少或不长新根,使地上部分水分和营养物质供应不畅,植株慢慢萎蔫死亡。

2.病 原

腐皮镰孢[Fusarlum solani(Mart.) App. Et. Wollenw.],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无色,两端钝圆,3~5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0~1个分隔,无色,椭圆形至杆状。

3.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和植株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23%~99%时萌发侵入。保护地内4~8月均可发生,病菌从伤口侵入,伤口多的植株发病严重。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过度密植、荫蔽、通风不良则发病加重。带菌土壤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高温高湿的环境是病害发生传播的主要条件。

4.防治方法

(1)选择较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抗病力;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排水措施;保持适当温湿度,发现有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

(3)改良土壤。植株需种植在无病菌土壤中,被污染的土壤应进行土壤消毒,可用70%五氯硝基苯事先加入适量细土撒施后耕翻,每2kg/m2

(4)化学防治。生长期发病时,及时浇灌95%绿亨1号精品3 000倍液或50%福美双加切欣特粉剂防治。

五、鲜切花害虫

图7-13 棉铃虫

1.成虫 2.幼虫 3.被害状

(一)棉铃虫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别名棉铃实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图7-13)。

1.为害特点

棉铃虫寄主植物达250多种,为害许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及花卉(如为害香石竹、百合、扶郎花、万寿菊、百日草、向日葵等)。幼虫蛀食花蕾和花,也会食害嫩茎、叶和芽,造成落蕾落花,叶片残缺不全,从而降低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17mm,翅展27~28mm。雌蛾红褐色,雄蛾灰绿色。中横线由肾状纹下斜向后伸达肾状纹正下方。

卵 半球形,乳白色,卵壳上有网状花纹。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0~42mm,体色变化大,有淡绿色、绿色、淡红色、黑紫色等。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甚至通过前胸气门,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小刺长而尖,底座较大。体壁显得较粗厚。

蛹 体长17~21mm,纺锤形,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密布半圆形刻点,腹末端有臀刺两根。

3.生活史及习性

棉铃虫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在广东地区一年发生6~7代,在云南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4~5代,云南南部及西南部边远地区和低热河谷地区一年可发生6~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白天多栖息在植株丛间,傍晚最活跃,集中在开花植物上吸食花蜜,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雌蛾产卵在嫩叶、嫩梢、果萼、茎基等处,每雌蛾产卵100~200粒,多的则达500余粒。初孵幼虫取食嫩叶和小花蕾,被害部分残留表皮,形成小凹点,2~3龄时吐丝下垂分散为害花蕾及花。老熟幼虫入土内3~9cm处筑土室化蛹。

4.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采用杨树枝(把)或黑光灯诱蛾。

(2)受害园地应换茬,轮作,精耕细作。

(3)人工捕杀幼虫。幼虫刚孵化时集中在嫩叶上为害,可结合管理措施进行人工捕杀。

(4)药剂防治。幼虫盛孵期,尚未钻入花蕾时施药。药剂可选用59%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20%杀灭菊酯2 000倍液、20%二氯苯醚菊酯2 000倍液进行防治。

图7-14 二斑叶螨

1.雌成虫 2.雄成虫

(二)螨 类

1.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别名二点叶螨、棉红蜘蛛等,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图7-14)。

(1)为害特点。

二斑叶螨为害月季、野蔷薇、茉莉、玫瑰、香石竹、万寿菊、石竹等200多种植物。幼螨、若螨和成螨以刺吸式口器刺穿植物组织,吸取细胞汁液和叶绿素,一般集中于叶片背面为害,初期叶面出现白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整片叶变为黄褐色,后叶片提前脱落,严重时一片凋萎。

(2)形态特征。

成螨 体色差异大,有浓绿、褐色、黄绿、黄红等色,一般常为红色或锈红色。雌成螨呈梨圆形,长0.42~0.51mm,宽0.28~0.32mm。雄成螨体长约0.26mm,宽约0.14mm。头胸部前端近圆形,腹部末端较尖。虫体两侧各具块状色斑,大小不等,呈长条形,二色斑中部色淡,足4对,无爪。体背毛,排成4列。

卵 圆球形,直径0.13mm,有光泽。

幼螨 体近圆形,长约0.15mm,宽0.12mm,色泽透明,足3对。

若螨 体长0.21mm,宽0.15mm,足4对,体色较深。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0代以上,以雌成螨在寄主枝干翘皮、粗皮缝隙内、土缝及枯叶杂草下群集越冬。当气温高时,仍可取食活动。在温室和大棚内,终年为害。成螨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一日即可产卵,卵多产在叶背面,每雌螨能产50~110粒卵。雌螨亦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多为雄性。生长发育适温为29℃~31℃,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因此,高温低湿有利于其发生,一般6~8月为害严重。

2.朱砂叶螨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barinus(Boisduval)],别名红叶螨、玫瑰赤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图7-15)。

(1)为害特点。

朱砂叶螨为害香石竹、一串红、白玉兰、月季、文竹、紫罗兰、万寿菊等多种花卉。其主要以成螨、幼螨和若螨在寄主植物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部位开始出现白色小斑点,后小斑点逐渐增加扩大,全叶呈灰白绿色,叶上形成一层薄薄的丝网,进而变为褐色似火烧,造成叶落。如群集在花苞上为害,则使花不能开,严重时整株枯死。

图7-15 朱砂叶螨

(2)形态特征。

成螨 雌螨红色,体卵圆形,体长0.43~0.53mm,宽0.25~0.35mm,体背两侧有条形黑色斑纹,有时斑纹分隔成两块,前一块较大。雄螨略呈菱形,稍小,体长0.38~0.42mm,宽0.2~0.23mm,体红色或淡红色。

卵 圆形,直径0.13mm,红色至粉红色。

幼螨 近圆形,长0.1~0.2mm,淡红色,足3对。

若螨 比幼螨稍大,体侧开始出现较深的斑块,足4对。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0余代,以受精雌成螨在土块缝隙、树皮裂缝、枯枝落叶等处越冬,越冬螨常群集在一起,少数散居。温室和大棚内可以终年繁殖为害。繁殖方式主要是两性生殖,也能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的后代均为雄性。雌成螨产卵于叶背、叶脉两侧或在丝网下面,每雌螨产卵50~150粒。成螨、幼螨和若螨均栖息在叶背,并吐丝结网,在网下取食。朱砂叶螨喜高温,在高温干燥季节易暴发成灾。多雨或暴雨对其发生不利,常被冲刷致死,降低种群数量。

3.螨类的防治方法

(1)铲除杂草,清除残株败叶集中沤肥或烧毁,减少螨源。

(2)干旱时注意灌溉并合理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

(3)药剂防治。在点片发生时施药,药剂有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胶体硫200倍液、50%保棉丰乳油2 0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1 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 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1%阿维虫清乳油4 000倍液等。

(三)蚜虫类

1.种 类

为害花卉的蚜虫种类较多,有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Gillette)]、白尾红蚜[Uroleucon formosanum(Takahashi)]、月季长管蚜[Mqcrosiphum rosivorum (Zhang)]、蔷薇绿长管蚜[Macrosiphum ibarae(Matsumura)]、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等,均属同翅目蚜科。

2.为害特点

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寄主的嫩梢、幼叶和花蕾上刺吸汁液,影响叶的伸展和花的开放,并传播花卉病毒病。同时蚜虫分泌的蜜露能导致煤污病发生,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形态特征

讲述蚜虫的形态特征,主要以月季长管蚜和桃蚜为例。

(1)月季长管蚜(图7-16)。

①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约4.2mm,宽约1.4mm。头部土黄至浅绿色,胸腹部草绿色,有时呈红色。额瘤隆起外倾,呈浅“W”形。触角细长,第3节有小圆形感觉圈6~12个,分布于基部1/4的外缘。腹管长圆筒形。尾片长圆锥形,表面有小圆形突起构成横放,有曲毛7~9根。

图7-16 月季长管蚜

1.有翅孤雌蚜 2.无翅孤雌蚜

②有翅孤雌蚜。腹部各节有中、侧缘斑,第8节有一大宽横斑,触角、后足腿节端部、胫节、跗节、腹管深褐色至黑色。腹管端部1/5~1/4有网纹。尾片中部收缩,有长毛9~11根。

(2)桃蚜,别名桃赤蚜、烟蚜(见图5-4)。

①无翅孤雌蚜。体长约2mm,宽约1mm,体色有绿、淡黄色、黄绿、暗绿、橘红等色。头部额瘤显著、内倾,触角6节,约为体长的4/5。腹管圆筒形,上生曲毛6~7根。

②有翅孤雌蚜。头、胸部黑色,腹部淡绿、橘红色,腹部横带、斑纹灰黑或黑色,额瘤明显内倾,触角第3节有圆形感觉圈9~11个,在外缘排列成单行。腹管圆筒形,后半部稍粗,尾片圆锥形,上生曲毛6根。

4.生活史及习性

讲述蚜虫的生活史及习性,以月季长管蚜和桃蚜为例。

(1)月季长管蚜。

一年发生10~20代。以成蚜和若蚜在寄主茎干残茬的芽腋间越冬。翌年春季月季萌发后,越冬蚜在新梢嫩叶上开始繁殖,迁飞扩散,辗转为害。平均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为70%~80%时繁殖最快,为害最普遍、最严重。冬季在温室内可继续繁殖为害。

(2)桃蚜。

一年发生30代左右,以成蚜和若蚜在背风向阳处或室内栽培的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期间能以孤雌胎生方式继续繁殖为害,但发育缓慢,繁殖率低。翌年2月以后随气温上升开始大量繁殖,进行迁飞扩散,辗转为害。

5.蚜虫类的防治方法

(1)在蚜虫为害初期,可随时剪掉嫩梢、嫩叶消灭蚜虫,以防止扩散。

(2)蚜虫数量大时,可喷清水冲洗。

(3)设置涂粘油的黄色板,诱杀有翅蚜。

(4)药剂防治。春季应及时喷洒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50%灭蚜灵乳油1 5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2.5%鱼藤精乳油2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

(5)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草蛉等)。可喷洒0.9%爱福丁乳油1 500倍液、绿灵1 000倍液等对天敌较安全的农药防治。

(四)蓟马类

1.花蓟马

图7-17 花蓟马成虫(仿徐明慧)

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fonsa Trybom),属缨翅目蓟马科(图7-17)。

(1)为害特点。

为害菊科、豆科、锦葵科、毛茛科、唇形科、堇菜科等多种植物的花组织。常在花器上活动,锉吸花芽、花茎、花冠的汁液,花瓣会出现白色或褐色斑痕,严重时会导致卷缩、萎蔫、早落;也能为害嫩茎,使嫩茎软化、萎蔫。

(2)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1.5mm,体黄褐色,触角8节,第3、4、5节黄色,其余各节呈棕褐色。各单眼内缘有橙红色月晕。翅2对,前翅较短宽。腹部第8节背板后缘有梳齿。雄成虫黄色,体稍小。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0余代,在温室内可终年繁殖为害,世代重叠。成虫活泼,对花有强趋性,主要寄生在花内。雌虫产卵以花器为主,多产在花瓣、花丝的组织内,每雌虫产卵约80粒。高温、干旱有利于花蓟马大发生,多雨季节对其发生不利。

2.烟蓟马

图7-18 烟蓟马

1.成虫 2.头及前胸背板 3.茧虫 4.伪蛹

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别名葱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图7-18)。

(1)为害特点。

烟蓟马的食性相当复杂,为害菊花、香石竹、瓜叶菊、兰花、仙客来等多种花卉和观赏植物。成虫和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吸寄主叶片、生长点的表层组织。被害叶片变厚变脆,粗糙不平,卷曲或破碎。被害子叶背面出现银白色斑点,斑点多而连片,最终叶子变成黄褐色,干枯脱落。有时取食花器,锉吸花卉汁液,并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花朵提早凋萎、败落。

(2)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约1.3mm,体褐黄色。触角7节,灰褐色,第3、4节上有叉状感觉锥。单眼3只,成三角形排列。前胸稍长于头,翅2对,淡黄色。腹部第2~8腹节背板前缘有褐色横纹。

卵 肾形,长约0.29mm,黄绿色。

若虫 共4龄,3龄时出现翅芽,4龄若虫体长1.2~1.6mm。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0代以上,温室内终年繁殖为害。成虫极活跃,擅飞,怕阳光,早晚和阴天取食强,雌雄性比差异大,极少发现雄虫,雌虫可进行孤雌生殖,产卵于寄主的茎表皮下、叶脉内。在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60%以下时,有利于烟蓟马的发生,而一年中以4~5月为害最重,高温、高湿对其发生不利,暴风雨可降低其发生数量。

3.蓟马类的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旺盛、健壮,可减轻为害。

(2)保护和利用天敌。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花蝽等,寄生性天敌如缨小蜂科、赤眼蜂等都以烟蓟马为食。

(3)烟蓟马发生季节可喷洒农药防治,如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50%巴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灭扫利2 000倍液等。

(五)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属同翅目粉虱科(图7-19)。

图7-19 温室白粉虱

1.成虫 2.幼虫 3.卵 4.蛹正面观
5.蛹侧面观(仿唐尚杰)

1.为害特点

温室白粉虱为害瓜叶菊、金盏菊、菊花、非洲菊、一串红、香石竹、一品红、月季等多种花卉及观赏植物,寄主植物达200多种。成虫和若虫群集寄主植物叶背面刺吸汁液,致使叶片褪色、凋萎,直至干枯,并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还能传播花卉病毒病。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0.95~1.4mm,身体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外观全体呈白色。

卵 长0.2~0.25mm,长椭圆形,柄长0.02mm。初产时淡黄色,孵化前渐变黑色。

幼虫 椭圆形,扁平,淡黄或淡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3龄幼虫体长0.52mm。

蛹 长0.7~0.8mm,椭圆形,扁平,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具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0余代,无论温室、大棚或露地栽培花卉均可为害,在温暖地区各虫态都能越冬,或继续繁殖为害,但以在温室和大棚内的虫量最多。每年7~8月间虫口密度增长最快,8~9月为害严重,10月下旬后气温下降,虫口数量逐渐减少。成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不善飞翔,迁移扩散慢,在田间先点片发生,然后逐渐扩散蔓延。雌成虫产卵在寄主叶片背面,卵粒排列成圆环状或半环状。叶背绒毛厚时卵均散产。每雌虫产卵量为28~534粒。成虫除两性生殖外,还可进行孤雌生殖。幼虫共3龄,3龄幼虫脱皮后即成蛹。

4.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检查进入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各类花卉,尽可能避免将虫带入。

(2)加强管理。清除杂草,适当修剪,保持通风透光。

(3)设置涂粘油黄色板,诱杀成虫。

(4)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丽蚜小蜂、粉虱寡节小蜂、中华草蛉等。

(5)冬季消灭温室内的白粉虱,可用80%敌敌畏原液,按1ml/m3空间剂量喷洒地面,密闭8小时,然后向植物叶反面喷洒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毒杀幼虫。

(6)白粉虱点片发生阶段施药防治,可选用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8%灭虱灵乳悬剂800倍液、2.5%功夫3 000倍液、2.5%天王星3 000倍液等药剂喷洒。

(六)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属双翅目潜蝇科(图7-20)。

图7-20 美洲斑潜蝇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幼虫为害状

1.为害特点

美洲斑潜蝇以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取食为害,在叶片表皮组织下造成蛇形弯曲的不规则的白色隧道,破坏叶绿素,影响植株进行光合作用,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3~2.3mm,翅展1.3~2.3mm,体淡灰黑色。头部黄色,眼眶后黑色,外顶鬃着生处黑色,内顶鬃位于黄色区域。中胸黑色发亮,中胸侧片大部分黄色。足基节、腿节黄色,两侧有淡棕色斑纹。雌虫较雄虫体大。

卵 米色,半透明,长0.2~0.3mm,宽0.1~0.15mm。

幼虫 无头蛆状,长约3mm,初孵幼虫无色,后期为橙黄色,后气门有3个开口。

蛹 椭圆形,腹面稍平,长1.3~2.3mm,宽0.5~0.75mm,淡橙黄色。

3.生活史及习性

美洲斑潜蝇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发生世代数不同,北方温室和南方室外全年都可发生,无越冬现象。其为害特点是雌虫在叶片上刺孔,形成点刻(小洞),通过点刻取食和产卵,卵多产在表皮下或裂缝内,极少产在叶柄内。幼虫孵化后潜叶为害,在叶片上形成弯曲虫道,虫道较均匀,两侧边缘有交替排列的粪便形成的黑条纹。

4.防治方法

(1)早春及时清除杂草和采收后的残株败叶,减少下一代的发生数量。

(2)在斑潜蝇为害重的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其喜好的敏感花卉的种植面积,或与其非敏感花卉间作,或轮作。

(3)用黄色粘卡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初见幼虫潜蛀时是第一次施药的适期,以后可每隔7~10天再施一次,药剂可选用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5%斑潜净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3 000倍液、1.8%害极灭乳油4 000倍液、1.8%阿巴丁乳油3 000倍液等。

(七)软体动物

为害非洲菊的软体动物有腹足纲的蜗牛和蛞蝓。

1.蜗 牛

图7-21 灰巴蜗牛

1~2螺壳 3.成虫 4.被害状

蜗牛(Bradybena ravida Benson),又名角螺、软螺丝,是一种陆生软体动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巴蜗牛科(图7-21)。分布极广,国内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都可见。

(1)为害特点。

蜗牛食性杂,能为害很多植物,如月季、菊花、苍兰、风信子、萱草、豆科、十字花科、茄科、芍药、牡丹、仙客来、瓜叶菊、紫罗兰、鸢尾、铁线蕨、海棠、刺槐、侧柏等多种花卉和乔灌木,还可以为害农业类的棉、麻、甘薯、谷类等。被害叶片呈不规则的缺刻,严重时会咬断花苗,造成缺苗。同时,蜗牛排出的黑色粪便会污染叶片,其爬过的茎叶上留下灰白色足迹,影响着植株的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软滑,黄褐色,头上有2对触角,眼在触角的顶端。背负黄褐色螺壳。雌雄同体。

卵 球形,白色,光亮,粘聚成块。在干燥空气里,卵会自行爆裂。

幼虫 体小,形状与成虫相似。

(3)生活史及习性。

蜗牛一年发生1代(但寿命可达两年),以成虫和幼虫在落叶下或浅土层里越冬,壳口有一层白膜封闭。它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自体受精繁殖,任何一个个体均能产卵。3月中旬开始活动,成虫和幼虫舔食嫩叶嫩茎,并在移行的茎叶表面留下一层光亮的黏膜。5月间成虫在根部附近疏松的湿土内产卵,卵的表面同样有黏膜。初孵的幼虫,初喜群集,后逐渐分散。8~9月间如遇天气干旱则潜入土内,壳口有白膜封闭,等到降雨湿润后又出土为害。11月间入土越冬。

(4)防治方法。

①发现蜗牛为害时,可人工捕捉;清除杂草,也可减少蜗牛的栖息场所。

②5月是蜗牛的产卵盛期,进行松土除草,可杀灭卵粒。

③蜗牛为害猖獗时,可用菜籽饼粉每1 000m2撒施5~6kg,或每1 000m2撒生石灰粉7.5kg左右,或夜间喷洒1∶70~1∶100氨水溶液,或用3.3%蜗牛敌,每平方米撒1g毒杀蜗牛。

2.野蛞蝓

图7-22 野蛞蝓

野蛞蝓(Agriolimav agrestis Linnaeus)又名蜒蛐、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图7-23)。

(1)为害特点。

野蛞蝓主要为害月季、瓜叶菊、仙客来、唐菖蒲、鸢尾、菊花、苍兰、菊花、一串红、铁线蕨、豆类、棉、麻、烟草及禾本科杂草类等植物,温室和大棚内为害较多。其以成体和幼体刮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重者幼苗嫩顶被食,造成缺株断苗,在爬行过的地方留下分泌物的痕迹,排泄的粪便能引起污染,使菌类侵入,并引起植物体腐烂,影响植物体的观赏价值和花苗质量。

(2)形态特征。

成体 野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灰褐色,柔软无外壳,体表不断地分泌黏液。有触角2对,下边1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1对长,约4mm,为后触角,后触角顶端有眼。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

幼体 与成体相似。

卵 稍圆形,半透明。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3代,春季在4~5月间为盛,5月间为害数量激增,秋季则以10月为盛,以成体或幼体在植物根部湿土下越冬。野蛞蝓喜生活在阴暗潮湿场所,怕光怕热,因此白天潜入地下,晚上出来为害。当气温在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取食、活动、生长发育最有利。

(4)防治方法。

①发现野蛞蝓及时进行人工捕杀。

②清洁田间,铲除杂草。

③在沟边地头撒施石灰带。

④用白菜叶或莴苣叶于傍晚堆积田间,第二天清晨揭叶捕虫诱杀。

⑤毒饵诱杀。菜籽饼7.5~10kg,碾碎后加水70~100kg浸一夜滤渣喷雾。

⑥地面撒施8%灭蜗灵颗粒剂或向植株喷洒20%硫丹乳剂300倍液毒杀。

第二节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食叶害虫

一、叶部病害

(一)白粉病类

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多发生在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可侵害叶片、嫩叶、花、花柄和新梢。在叶片上初为褪绿色,继后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进行再侵染,使叶片不平整,以致卷曲、萎蔫苍白,抑制寄主植物生长,严重时导致枝叶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1.常见园林植物的白粉病

(1)紫薇白粉病(图7-23)。

图7-23 紫薇白粉病

1.症状 2.病原

①症状。紫薇白粉病主要为害嫩叶、嫩梢和花蕾。叶片感病后,两面均出现不规则褪色斑块,其上布满白色粉层,后期病斑扩大而明显。嫩叶易发生扭曲皱缩,并提早枯黄脱落,嫩梢与花蕾感病均被白色粉层,导致新梢畸形,花蕾不能开放,严重感病的花瓣呈萎蔫状并脱落。

②病原。南方小钩丝壳[Uncinuliella Australian (Mcalp.) zhang&Chen],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小钩丝壳属。菌丝体叶面两生,菌丝成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分枝处有或无隔膜,其上常有附着胞,单生或成对生,分生孢子梗棍棒状,由三个细胞组成。分生孢子卵形或柱形或椭圆形。闭囊壳暗褐色,聚生至散生,球形至扁球形。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节多次再侵染。该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其中以秋季发病较严重。

(2)大叶黄杨白粉病(图7-24)。

图7-24 大叶黄杨白粉病

①症状。植株叶片正、背两面生黄白色菌丝层,菌落特厚,直径5mm,多是愈合成片,成较厚的白粉层菌膜,严重时叶变形卷曲。此病多在大叶黄杨抽新梢、展新梢时发生,影响观赏,破坏园林景观。

②病原。卫矛粉孢[Oidium eunymi-japonici (Arc.) 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粉孢属。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串生,单胞无色,未见子囊果产生。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孢子借气流传播,萌发后以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菌丝体在寄主表面呈葡蔔状生长,伸展蔓延。高湿时易发病,但干旱下亦可传播,通风条件差、管理粗放、生长不良时均易发病。

2.白粉病类的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能减少初侵染来源。

(3)加强栽培管理。栽植时切勿过密,适当疏剪,以创造通风透光的环境,使其不利于病害发生。同时,要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生长季节发现少量病叶、病梢,应及时摘除烧毁,以防止扩大侵染。

(4)化学防治。发芽前喷布3~4°Be的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 500~5 0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防治,温室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

(二)锈病类

锈病是一类特征很明显的病害。锈病因多数孢子能形成红褐色或黄褐色、颜色深浅不同的铁锈状孢子堆而得名。锈菌大多数侵害叶和茎,有些也为害花和果实,产生大量的锈色、橙色、黄色,甚至白色的斑点,以后出现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孢子堆,有的锈病还引起肿瘤。

锈病多发生于温暖湿润的春秋季,在不适宜的灌溉、叶面凝结雾露及多风雨的天气条件下最有利于其发生和传播。

1.常见园林植物的锈病

(1)海棠锈病(图7-25)。

图7-25 海棠锈病(仿北京林业大学)

1.桧柏上的菌瘿 2.冬孢子萌发 3.海棠叶上的症状
4.性孢子器 5.锈孢子器

①症状。海棠锈病又称苹桧锈病,在春、夏季危害海棠。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橙黄色病斑,病斑正面出现针状大小的黑色小粒点(性孢子器);发病后期叶片背面长出红色须状物(锈孢子器)。其转主寄主为桧柏,秋冬季病菌危害桧柏针叶或小枝,被害部位出现浅黄色斑点,后隆起呈灰褐色豆状的小瘤。初期表面光滑,后膨大,表面粗糙,呈棕褐色,直径0.5~1.0cm。翌年3~4月遇雨破裂,膨大为橙黄色花朵状或木耳状。受害严重的桧柏小枝上病瘿成串,造成柏叶枯黄,小枝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②病原。海棠锈病的病原包括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和梨胶锈菌(G. haraeanum Syd.)两种,均属真菌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枝条上越冬,可存活多年。翌年3~4月遇雨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到海棠上。担孢子萌发后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约10天后在叶片正面产生性孢子器,20天后在叶片背面形成锈孢子器。8~9月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入嫩梢越冬。海棠和桧柏混栽或距离较近,雨水较多时,病菌大量存在,是海棠锈病大发生的三个重要条件。在海棠、苹果与桧柏混栽的公园、绿地等处发病严重。

(2)菊花白色锈病(图7-26)。

图7-26 菊花白色锈病

1.症状 2.冬孢子

①症状。菊花白色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斑点,相应叶背面出现疱状突起,由白色变为淡褐色至黄褐色,表皮下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严重时,叶上病斑很多,引起叶片上卷,植株生长逐渐衰弱,甚至枯死。

②病原。菊花白色锈病菌(Puccinia horiana P.Henn.),属担子菌亚门双孢锈菌属。

③发病规律。菊花白色锈菌为低温型病菌,冬孢12℃~20℃内适于萌发,超过24℃冬孢子很少萌发,多数菊花栽培地在夏季可以自然消灭,但在可越夏地区则可蔓延成灾。秋末露地、多风雨天气有利于发病。

2.锈病类的防治方法

(1)园林规划时,尽量避免海棠、苹果、梨等仁果类阔叶树与桧属、柏属的针叶树相互混栽。一般要求两类植物相距5公里以上,若不可避免时,应选择抗病品种种植,且将柏类植物种植在下风口,海棠等种植在逆风口,以尽量减轻危害。

(2)结合园圃清理及修剪,及时将病枝芽、病叶等集中销毁。

(3)春季桧柏类上的菌瘿开裂前(一般在3月上中旬),当春雨量达4~10mm时,向桧柏类植物喷药,以抑制冬孢子萌发,常用药剂: 1∶2∶200波尔多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3%石灰水、0.3%五氯酚钠等。在海棠刚萌芽时喷药保护,常用药剂: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等。8~9月,锈孢子成熟时,可向海棠上喷药保护,常用药剂: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以阻止锈孢子转主寄生。

(三)炭疽病类

炭疽病是植物上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危害植物叶片,同时在茎、花、叶柄上也会发生。产生界线分明、稍微下陷、圆斑或沿主脉纵向扩展的条斑,还可在幼嫩的枝条上引起小型的疮痂或溃疡,造成枯梢。炭疽病菌有时有潜伏侵染现象,繁殖少,无症状,花、叶尚能生长,但发育不良,叶片提前脱落。病斑中央产生明显的黑色小点,排列呈明显或不明显的同心轮纹,此即病原的分生孢子盘,是炭疽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共同特点是:菌丝在寄主表皮或角质层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孢子梗密集,孢子具有各种形状,当孢子成熟时突破寄主组织暴露于外。

1.常见园林植物的炭疽病

(1)兰花炭疽病(图7-27)。

图7-27 兰花炭疽病

1.症状 2.病原

①症状。兰花炭疽病主要危害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寒兰以及大花蕙兰、宽叶兰等兰科植物。叶片上的病斑以叶缘和叶尖较为普遍,少数发生在基部。病斑长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具深褐色不规则轮纹,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后期病斑上散生的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器。病斑多发生于上、中部叶片,病斑的大小、形状因兰花品种不同而异。发生严重时,叶片斑痕累累,影响兰花正常的生长及观赏。

②病原。兰花炭疽病的病原主要为兰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chidaerum Allesch.),属真菌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主要危害春兰、建立等品种。其次是兰叶炭疽菌(C.orchidaerum f.emybidii Allesoh),主要危害寒兰、蕙兰、披刺叶兰、建兰和墨兰等品种。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在嫩叶上可以直接侵入,潜育期2~3周。适于病菌生长的温度为22℃~28℃,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土壤pH值5.5~6.0。每年3~11月均可发病,雨水多、放置过密时发病重。老叶4~8月发病,新叶8~11月发病。品种不同,抗病性有差异。墨兰及建兰中的铁梗素较抗病,春兰、寒兰不抗病,蕙兰适中。

(2)芦荟炭疽病。

①症状。芦荟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茎也受害。常由叶尖和叶缘发病,病斑圆形、近圆形或半圆形,黄褐色至深褐色,中央凹陷,边缘暗褐色,直径3~5mm。病部生小黑点,但较少,多呈粉红色黏孢子团,潮湿时较明显,导致叶片腐烂,严重时病斑累累,影响产量和加工后的产品质量。

②病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seosporioides(Penz.) Saccardo],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毛盘孢属。分生孢子盘具周生鞭毛,刚毛深黑色,具1~2个隔膜,直或稍弯。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含1~2个油球。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风或昆虫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能再侵染。发育适温为21℃~28℃,高温、高湿、园圃荫蔽、盆土过湿、园圃清沟排渍差、偏施氮肥等易发病。

2.炭疽病类的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选用无病植株栽培;合理施肥与轮作,种植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温度;注意浇水方式,避免喷灌;盆土要及时更新或消毒。

(2)消灭初侵染源。及时剪除发病叶片和植株并集中销毁。

(3)发病前,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福美双加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10~15天1次,共喷2~3次。

(四)灰霉病类

灰霉病是一类重要的园林植物病害。自然界大量存在着这类病原物,几乎可以危害所有草本植物和部分非草本观赏植物,但寄生能力较弱,只有寄主在生长不良,或受其他病虫危害、冻伤、创伤或多汁的植物在中断营养供应的贮藏阶段,才引起植物体各个部位发生水渍状褐斑,并导致腐烂。病害主要表现为花腐、叶斑和果实腐烂。在潮湿情况下,真菌在受害寄主组织上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1.常见园林植物的灰霉病

(1)仙客来灰霉病(图7-28)。

图7-28 仙客来灰霉病症状及浸染循环图

(仿江苏苏州农校)

①症状。植株叶片、茎、花均可受害。叶片发病时,先由叶缘出现水渍状斑纹,后逐渐扩展至前缘,使叶片变褐腐烂,最后全叶褐色干枯。叶柄、花梗、花受害时,发生水渍状腐烂、软化,并产生灰色霉层。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密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花器腐烂,霉层密布。

②病原。仙客来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pere.ex Fr.),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较粗大,孢子较小。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当气温达到20℃,湿度较大时,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借风雨等传播侵染。一年中有两次发病高峰期,即2~4月和7~8月。高温多湿的条件有利于该病发生。在湿度大的温室内该病可常年发生,因而温室栽培的仙客来易造成重复侵染。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光照不足、连作地块等情况下易发此病。

(2)四季海棠灰霉病。

①症状。四季海棠灰霉病主要危害花、花蕾和嫩茎。在花及花蕾上初为水渍状不规则小斑,稍下陷,后变褐腐败,病蕾枯萎后垂挂于病组织之上或附近。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②病原。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e.ex Fr.),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葡萄孢属。病菌能形成菌核,分生孢子梗较粗大,孢子较小。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残体和发病部位越冬,多从伤口侵入,也可由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在3~5月,温室花卉易发该病;寒冷、多雨天气易诱发灰霉病的发生;缺钙、多氮也可加重此病发生。

2.灰霉病类的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温室内要适当降低湿度(最好使用换气扇或暖风机),以减少伤害;合理施肥,增施钙肥,控制氮肥用量;及时清除病株残体,以减少侵染来源。

(2)生长季节喷施杀菌剂以防治病害,如喷施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等。该病在温室内发生时,因环境湿度较大,常规喷雾法往往不理想,而采用烟剂熏蒸则效果较好,因此可用30%百菌清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250~300g/667m2于傍晚闭棚熏蒸。

(五)叶斑病类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中最庞大的类群,每种植物都会发生许多类斑点病。园林植物叶斑病一般是指叶片组织遭受植物病原菌局部侵染后,导致叶片上产生不同形状斑点病的统称。此处的叶斑病是指除白粉病、锈病、炭疽病、霜霉病和灰霉病等之外的园林植物叶部病害的统称,包括黑斑、褐斑、圆斑、角斑、轮斑、斑枯和穿孔等类型。叶斑病的发生会降低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和绿化效果,严重时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园林植物的生产。

1.常见园林植物的叶斑病

(1)大叶黄杨褐斑病(图7-29)。

图7-29 大叶黄杨褐斑病

1.症状 2.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①症状。褐斑病是大叶黄杨上普遍发生的叶斑病,病斑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生。初期为黄色或淡绿色小点,后扩大成直径为2~3mm的近圆形褐色斑,病斑周缘有较宽的褐色隆起,并有一黄色晕圈,病斑中央黄褐色或灰褐色;后期几个病斑可连接成片。病斑上密布的黑色绒毛状小点,即病原菌的子座组织,严重时会致使叶片发黄脱落,甚至植株死亡。

②病原。坏损尾孢(Cercospora destructive Rav.),属真菌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子座黑色,发达;分生孢子梗黑色,屈膝状,不分枝,丛生于子座上;分生孢子尾状,有1~5个分隔。

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并落叶及其他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侵染健康叶片,潜育期20~30天。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7月为侵染盛期,8~9月为发病盛期,会引起大量落叶。翌年新叶展开前叶片基本脱落,至11月底以后病害才停止蔓延。风雨多的年份发病早且重,树势衰弱,生长发育不良。

(2)荷花黑斑病(图7-30)。

图7-30 荷花黑斑病

1.症状 2.分生孢子

①症状。荷花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许多褪绿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直径5~15mm,红褐色,边缘有黄绿色晕圈,病斑具同心轮纹,上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开始衰老时易发病。

②病原。莲链格孢菌(Alternaria nelumbii Enlows et Rand),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链格孢属。

③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在暴风雨后或植株生长衰弱时,最易发病。偏施氮肥、夏季水温过高以及荷花受蚜虫为害时,病害均明显加重。病残体多、土壤贫瘠,则病害加重。该病还危害睡莲、碗莲等水生花卉。

2.叶斑病类的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加强养护管理,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选用无病植株栽培;合理施肥与轮作,种植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注意浇水方式,避免喷灌;盆土要及时更新或消毒。

(3)消灭初侵染源。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病死植株并集中烧毁;植物休眠期可喷施3~5°Be的石硫合剂。

(4)发病期间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如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型粒剂6 000~8 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等。

(六)病毒病类

病毒病在园林植物中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危害严重。目前,无病毒病的花木是不存在的。在自然界中,一种花木常受到几种、几十种病毒的侵染。病毒病发生后,常使寄主叶色、花色异常,器官畸形,植株矮化,严重时不开花,甚至毁种。

1.常见的园林植物病毒病及类病毒病

(1)美人蕉花叶病(图7-31)。

①症状。该病侵染美人蕉的叶片及花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小斑点,或呈花叶状,或有黄绿色和深绿色相间的条纹,条纹逐渐变为褐色并坏死,叶片沿着坏死部位撕裂,破碎不堪。某些品种上出现花瓣杂色斑点或条纹,呈碎锦。发病严重时心叶畸形、内卷呈喇叭筒状,花穗抽不出或很短小,花少、花小;植株显著矮化。

②病原。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 virus)是美人蕉花叶病的病原。

③发病规律。黄瓜花叶病毒在发病的块茎内越冬。它可以由汁液传播,也可以由棉蚜、桃蚜、玉米蚜、百合新瘤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由病块茎做远距离传播。

美人蕉品种对花叶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大花美人蕉、粉叶美人蕉、美人蕉均为感病品种;红花美人蕉抗病,其中的“大总统”品种对花叶病是免疫的。蚜虫虫口密度大、寄主植物种植密度大、枝叶相互摩擦等发病重。美人蕉与百合等毒源植物为邻,杂草、野生寄主多,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挖掘块茎的工具不消毒,也容易造成有病块茎对健康块茎的感染。

图7-31 美人蕉花叶病

(2)菊花矮化病。

①症状。植株感病后6~8个月出现症状,株形、叶片、花朵均变小,黄色、粉色和红色花的色泽减退,感病植株一般提前开花。菊花矮化类病危害严重,对菊花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

②病原。菊花矮化病的病原是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

③发病规律。菊花矮化类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播,嫁接、种子、菟丝子及操作工具也可以传播病毒,但蚜虫和其他昆虫不能传毒。菊花矮化类病毒除寄生菊花外,还危害野菊、瓜叶菊、大丽花、百日草等。

2.病毒病类的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病苗及其他繁殖材料进入无病区,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种球等作为繁殖材料,建立无病毒母本园,以避免人为传播,而对带毒的鳞茎可在45℃温水中浸泡1.5~3.0小时。

(2)采取茎尖组培脱毒法可以得到无毒种苗,从而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3)在田间日常管理中,如摘心、掰芽、整枝等之后,要用3%~5%的磷酸三钠或热肥皂水对手和工具进行消毒。

(4)定期喷施杀虫剂,防止昆虫传播病毒。

(5)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彻底销毁。

(6)药剂防治。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研制出了几种对病毒病有效的药剂,如病毒A、病毒特、病毒灵、83增抗剂、抗毒剂1号等,它们对病毒病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七)细菌、线虫、毛毡病、煤污病

1.君子兰细菌性软腐病

(1)症状。君子兰细菌性软腐病主要危害君子兰叶片及假鳞茎。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斑,而后迅速扩大,病组织腐烂呈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晕圈呈宽带状。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全叶腐烂解体呈湿腐。茎基部发病也会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很快扩展蔓延到整个假鳞茎,使组织腐烂解体呈软腐状,有微酸味。发生在茎基部的病斑也可以沿叶脉向叶片扩展,导致叶片腐烂,并从假鳞茎上脱落。该病病斑面积大,叶基部发病时全叶腐烂,假鳞茎发病则会导致全株腐烂、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2)病原。我国报道的软腐病病原细菌有两种。一种是菊欧文氏茵(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nolder,Mcfadden et Dimock),属欧文氏杆菌属。菌体杆状,周生鞭毛,革兰氏阴性菌;另一种是软腐欧文氏菌黑茎病变[E. carotovora var. atroseptica(Hellmers et Dowson) Dye.],分类地位同菊欧文氏菌,菌体杆状,周生鞭毛,革兰氏阴性菌。两种细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7℃~30℃。

(3)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土壤内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月,由雨水及灌溉水传播,也可以通过病叶及健叶的相互接触,或操作工具等物体传播。细菌由伤口侵入,潜育期短,仅2~3天,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6~10月为该病发病期,其中以6~7月发病重。

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发病,其中高湿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夏季,君子兰茎心叶部分淋雨,或喷水不慎灌入茎心内,都是软腐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另外,氮肥施用过多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除侵染君子兰外,菊欧文氏杆菌还侵染菊花、大丽花、银胶菊、花叶万年青、秋海棠、喜林芋等观赏植物。

(4)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有病土壤不能连续使用,染病花钵等器具必须进行热力消毒后方可使用,及时剪除叶片上的病斑并加以烧毁。

②加强栽培管理,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多施磷钾肥,氮肥应适量;浇水方式要妥当,防止将水灌入茎心内。

③药剂防治。病斑出现后,立即用400mg/kg的链霉素喷洒或涂抹,或用注射器注入发病的假鳞茎,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菊花叶枯线虫病

图7-32 菊花叶枯线虫病

1.雌虫 2.雄虫尾部 3.危害症状

(1)症状。菊花叶枯线虫病(图7-32)主要危害叶片、叶芽、花芽、花蕾、生长点等部位。发病初期,病斑首先在叶背的下缘出现,初为淡黄色,后渐变为褐色或黑色。发病后期,叶片背面出现大量的小斑点,小斑点扩展相互连接成为大病斑,使叶片卷缩、枯死,但一般不脱落,而是倒挂在茎干上。线虫在叶肉细胞内营寄生生活。病斑扩展往往受叶脉的限制,典型的枯斑呈三角形。叶芽受侵染后抽出的叶片小、畸形,花芽受侵染则变小、畸形,花蕾枯萎脱落。苗木生长点受侵染,会导致全株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整株死亡。线虫在花芽、花蕾、叶芽、生长点部位外营寄生生活。

(2)病原。芽叶线虫[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 (Schwartz) Steiner],属线虫纲滑刃线虫属。虫体细长,尾端尖,其末端通常有2~4个微小的针状突起。侧区有侧线4条,口针基部球明显。叶线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0℃~28℃,在该温度条件下,它从卵发育为成虫只需14天左右,每条雌成虫在感病寄主内能产卵20~30个。

(3)发病规律。叶枯线虫不仅能在叶芽、花芽及生长点内越冬,也能在干枯的病叶内越冬,而在干燥的叶片内可存活两年或更长。线虫由气孔侵入,主要靠雨滴滴溅传播,也能在水膜中主动扩散传播。

菊花栽培品种对叶枯病的抗病性有差异。一般来讲,大花菊花品种易感病,如“哥文—玫丽”、“拉依安蒂”、“蒙那哥”等。

叶线虫寄主范围广,花卉寄主有菊属、银莲花属、秋海棠属、樱草属、毛茛属、罂粟属、虎耳草属、商陆属等,野生寄主有繁缕、西番莲、苣荬菜等(杂草)。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线虫叶枯病在国外及我国南方发病严重,北方菊花引种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检疫,以免该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扩散。

②减少侵染来源,彻底清除并烧毁病株残体,有病土壤、有病的盆钵及操作工具等必须进行消毒后方能继续使用;清除田间杂草、野生寄主植物,栽植地不得混种其他寄主。

③有病苗木的热处理。将有病植株或苗木浸泡在50℃的温水中5分钟,或在44.4℃温水中浸泡处理30分钟,或在46℃恒温处理器中浸泡10分钟,均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为100%。

据国外报道,化学农药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也很好。常用的杀线虫剂及杀虫剂有: 1 000mg/kg的克线磷、1 500mg/kg的草氨酰、1 500mg/kg的杀螟松等,以它们对病株进行喷洒。

3.观赏植物毛毡病

图7-33 荔枝毛毡病

1.病状 2~3病叶正面
4~5.病叶背面 6.叶片病部横切面

(1)症状。观赏植物毛毡病(图7-33、7-34)主要危害木本观赏植物,如杨、柳、白蜡、械、枫杨、樟、榕树等,也侵害梨、柑橘、葡萄、梅花、丁香、鹊梅盆景及蝙蝠兰等。它侵染各种观赏植物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背面产生白色、不规则病斑,之后发病部位隆起,病斑上密生毛毡状物,灰白色,毛毡状物最后变为红褐色或暗褐色,有的为紫红色。毛毡色泽因寄主及病原物种类的不同而异,病斑主要分布于叶脉附近,也能相互连接覆盖整个叶片。病叶上的毛毡物是寄主的表皮细胞受病原物的刺激后伸长和变形的结果,这种刺激往往在寄主细胞中产生褐色素或红色素。

发病严重时,叶片发生皱缩或卷曲,质地变硬,引起早期落叶。毛毡病严重破坏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致使树木生长衰弱,观赏价值降低,其中鹊梅盆景发病最为严重,有时病叶率达70%以上。

(2)病原。四足螨(Eriophyes sp.),属蛛形纲瘿螨总科绒毛瘿螨属。病原小动物的体形近圆形至椭圆形,黄褐色,体长100~300μm,体宽40~70μm。头胸部有两对步足,腹部较宽大,尾部较狭小,尾部末端有1对细毛,背、腹面具有许多皱褶环纹,背部环纹很明显。卵球形,光滑,半透明。幼虫体形比成虫小,背、腹部环纹不明显。

常见的观赏植物毛毡病病原有椴叶毛毡病(E. tiliae-liosoma Nal.)、槭叶毛毡病(E.macrochelus eriobius Nal.)、毛白杨毛毡病(E. dispar Nal.)、胡桃揪毛毡病(E. tristriatus enineus Nal.)、葡萄毛毡病(E. vitis Nal.)。

图7-34 葡萄毛毡病

(3)发病规律。

瘿螨以成虫在芽的鳞片内、病叶内及枝条的皮孔内越冬。次年春季,当嫩叶抽新时,瘿螨便随着叶片的展开爬到叶背面进行为害、繁殖,为害不断扩大,但不深入到叶肉组织内,只在茸毛丛中隐居。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瘿螨繁殖很快,夏秋季为发病盛期。天气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4)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秋季清除病落叶并集中处理;在春季发芽前,喷洒5°Be的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病原物。

②杀卵。将有病苗木在50℃的温水中浸泡10分钟或用硫磺粉熏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药剂防治。6月为幼虫发生盛期,可喷洒下列农药进行防治: 0.3~0.4°Be的石硫合剂、50%螨代治乳油2 000倍液、20%哒螨酮可湿性粉剂5 000~10 000倍液。

二、食叶害虫

叶部害虫是一类以植物的叶片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的昆虫,其主要为鳞翅类、膜翅类、鞘翅类以及一些软体动物类。

(一)叶甲类

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金花虫,以成虫和幼虫食叶为害。为害园林植物的主要有以下种类:柳圆叶甲、榆绿叶甲、柳沟胸跳甲、柑橘恶性叶甲、露尾甲、女贞瓢跳甲等。

为害症状:幼虫群集叶片啃食叶肉,被害处呈灰白色透明网状。有的叶甲可造成叶部斑点及虫道,当寄主密集型种植时发生严重,并可与该植物上其他一些病害协同作用,从而造成大量落叶,严重影响绿地景观;有的种类则取食花蕊、花瓣、子房为害,而幼虫也在花朵中取食。

1.柳圆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Laicharting)]

(1)为害特点。

成、幼虫取食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mm左右,近圆形,深蓝色,具金属光泽;头部横阔,触角6节,基部细小,余各节粗大,褐色至深褐色,上生细毛;前胸背板横阔光滑;鞘翅上密生略成行列的细点刻;体腹面、足色较深具光泽。

卵 橙黄色,椭圆形,成堆直立在叶面上。

幼虫 体长约6mm,灰褐色,全身有黑褐色凸起状物,胸部宽,体背每节具4个黑斑,两侧具乳突。

蛹 长4mm,椭圆形,黄褐色,腹部背面有4列黑斑。

(3)生活史及习性。

柳圆叶甲在云南一年发生3~5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落叶和杂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柳树发芽时出来活动,为害芽、叶,并把卵产在叶上,成堆排列,每雌产卵千余粒,卵期6~7天。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幼虫期约10天;老熟幼虫化蛹在叶上,9月中旬可同时见到成虫和幼虫,具有假死性。

2.榆蓝叶甲

榆蓝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 Fairmaire),又名榆绿叶甲、榆毛胸茧叶甲、榆蓝金花虫。

(1)为害特点。

榆蓝叶甲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榆树叶片为主,严重发生时可将叶片食成网状,甚至将树冠叶片全部食光。成虫还有进入公共场所、居民家中扰人的习性。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7~8.5mm,黄褐色,鞘翅绿色,有金属光泽。头顶有1个三角形黑斑;前胸背板宽度是其长度的一倍,中央有1个葫芦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卵形黑斑。鞘翅宽于前胸背板,且有2条明显的隆起线。

卵 黄色,梨形,长1.1mm,宽0.6mm。

老熟幼虫 深黄色,体微扁平,长约11mm;中、后胸及腹部1~8节背面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个近方形的黑斑。

蛹 长约7.5mm,椭圆形,深褐色。

(3)生活史及习性。

榆蓝叶甲在云南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建筑物缝隙及杂草丛等处越冬。次年3月上旬(榆树发芽期)越冬代成虫开始啃食芽叶; 3月下旬开始在叶上产卵; 4月上旬幼虫开始为害; 5月上旬老熟幼虫群集在榆树枝干伤疤等处化蛹; 6月上旬羽化出成虫,进入第一次为害高峰期,并大量飞入公共场所和居民家中扰人。羽化较早的成虫可继续产卵繁殖,7月末第2代幼虫群集化蛹,8月末进入第二次成虫为害高峰期,严重发生时可将榆树叶片全部食光。

(4)防治方法。

①可利用幼虫群集于枝干化蛹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杀。

②灯光诱杀成虫。

③保护利用天敌,如榆卵啮小蜂、瓢虫等。

④低龄幼虫期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⑤成虫发生期可使用25%高渗苯氧威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防治。

(二)蓑蛾类

蓑蛾又称袋蛾,属鳞翅目蓑蛾科。除了大蓑蛾外,尚有茶袋蛾(图7-35)、茶小袋蛾(图7-36)、白茧袋蛾等,其中在园林上为害严重而普遍的是大蓑蛾(图7-37)。

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别名大窠蓑蛾、大袋蛾、大背袋虫,主要为害茶、油茶、枫杨、刺槐、柑橘、咖啡、枇杷、梨、桃、法国梧桐等果木。

图7-35 茶袋蛾

1.雄成虫 2.雌成虫 3.卵 4.幼虫 5.雄蛹 6.雌蛹 7.护囊

图7-36 茶小袋蛾

1.雄成虫 2.雌成虫 3.卵 4.幼虫 5.雄蛹 6.雌蛹 7.护囊

1.为害特点

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该虫喜集中为害。

2.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无翅,蛆状,淡黄色,体长25mm左右,雄虫体长15~17mm,翅展26~33mm,前翅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

卵 椭圆形,浅黄色。

图7-37 大袋蛾

1.雄成虫 2.雌成虫 3.护囊

幼虫 黄褐色,成长后体长约35mm,胸部硬皮板黄褐色,上有褐色纵带,其中背面2条纵带宽而明显。护囊大型,长达40~60mm,丝质较疏松,囊外缀有叶片和少量枝梗,枝梗零散排列。

3.生活史及习性

大蓑蛾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枝上护囊内越冬。第二年早春开始活动为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时间在半夜前后,雄蛾羽化飞出后,蛹壳部分露于护囊排泄孔外。5月中旬雌虫开始产卵,卵产于护囊中蛹壳里,平均产卵量约2 600粒。6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孵化率可达90%以上。初孵幼虫先在护囊内取食卵壳,后从护囊排泄孔爬出,吐丝悬挂随风飘散,并结囊取食。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黄褐色半透明斑膜,3龄后咬食叶片呈孔洞。幼虫老熟后即在囊内将虫体头尾调转后化蛹。幼虫化蛹和越冬前均吐丝封闭囊口,并以丝紧附于枝叶上。

4.防治方法

(1)进行园林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并集中烧毁。

(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

(3)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

(4)提倡喷洒每克含100亿个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喷药时必须将虫囊喷湿,以充分发挥药效。

(三)刺蛾类

刺蛾俗称洋辣子、刺毛虫,属鳞翅目刺蛾科,国内已知90余种。重要的有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褐边绿刺蛾(Latoia consocia Walker)、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为园林植物主要杂食性食叶害虫之一。

1.形态特征

表7-1 四种蛾类的形态区别表

2.发生规律

(1)黄刺蛾。华北一年发生1代,华东、华南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翌年5月、6月间化蛹。越冬代成虫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成虫羽化多在傍晚,白昼伏于叶背,夜出活动产卵,有趋光性。每雌虫产卵50~70粒,卵期5~6天。老熟幼虫在树干、树枝上吐丝缠绕,随即分泌黏液造茧,羽化时破茧壳顶端小圆盖而出。第2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现,其为害一般年份较第1代为轻。

(2)褐边绿刺蛾。在长江以南1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树下及附近浅土层中结茧越冬,在湖南一带以老熟幼虫在树下部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6月成虫羽化产卵。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7月、8~9月。初孵幼虫有群集性,4龄后分散为害。第1代幼虫部分在叶背结茧化蛹,有的在浅土层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3)褐刺蛾。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周围的疏松表土层或草地丛间、树叶堆和砾石缝中结茧越冬。次年5月下旬开始羽化产卵,6月上旬为羽化产卵盛期。第1代、第2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虫具趋光性。

(4)扁刺蛾。华南、华东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至翌年4月。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幼虫开始取食卵壳和叶肉,3龄后开始啃叶形成孔洞,5龄幼虫食量大,为害重。

3.刺蛾防治方法

(1)灭除虫茧。根据不同刺蛾的结茧习性与部位,在土层中的茧可采用挖土除茧的办法,也可结合保护天敌,将虫茧堆集于纱网中,让寄生蜂羽化飞出寄生。

(2)灯光诱集。刺蛾成虫大都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羽化期间可安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药杀应掌握在幼虫2~3龄阶段,常用药剂: 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 200~1 500倍液。此外,选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与前两种药剂混用或单独使用亦有很好的效果。

(4)生物防治。选用Bt杀虫剂在潮湿条件下喷雾使用;在除茧时注意保护寄生蜂类天敌。

(四)毒蛾类

毒蛾类幼虫体多毛,毛有毒,刺人会产生剧痛。园林中常见的毒蛾有柳毒蛾、舞毒蛾、豆毒蛾、侧柏毒蛾等。

1.柳毒蛾

柳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又名杨雪毒蛾、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

(1)为害特点。柳毒蛾主要为害杨、柳科的树木。为害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光,且有大量排粪,严重影响城市园林绿地的环境卫生。

(2)形态特征。柳毒蛾成虫体长20mm左右,全体白色,有丝绢光泽,老熟幼虫体长50mm左右,背部灰黑色混有黄色,体各节具有瘤状突起,上簇生黄白色长毛,

(3)生活史及习性。柳毒蛾一年发生2~3代,以2龄幼虫在树皮裂缝处作薄茧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为害,6月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9月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

2.舞毒蛾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

(1)为害特点。舞毒蛾主要为害苹果、柿、梨、桃、杏、樱桃、板栗、橡、白杨、柳、桑、榆等园林植物。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2)形态特征。

雄成虫 体长约20mm,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雌虫 体长约25mm,前翅灰白色,每两条脉纹间有1个黑褐色斑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卵 圆形稍扁,直径1.3mm。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一起成卵块,其上覆盖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幼虫 老熟时体长50~70mm,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前胸至腹部第2节的毛瘤为蓝色,腹部第3~9节的7对毛瘤为红色。

(3)生活史及习性。

云南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来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后分散为害。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洼裂地方、枝杈、枯叶等处结茧化蛹。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雄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作旋转飞舞。卵在树上多产于枝干的阴面,每雌蛾产卵1~2块,每块数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

(4)防治方法。

①捕杀。毒蛾产卵呈块状,而且比较集中,多数种类1~2龄幼虫有群集取食习性,很容易发现,结合果园的栽培管理、清洁果园、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加强整形修剪等可清除在枝叶上的卵块、初孵幼虫和蛹;对于一些在树干下部产卵的毒蛾(如舞毒蛾),可刮除老桩翘皮、清除树干下部卵块或初孵群集的幼虫;在土表层或土石缝中的卵块则要通过中耕培土加以消灭;有些毒蛾的老熟幼虫钻入枯枝落叶层下或土表层下化蛹,可在大量化蛹后进行中耕杀蛹或在根际培土,以阻止成虫羽化等。但进行捕杀时,要注意防护,需穿防护服,以防毒蛾侵害人的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等。

②诱杀。毒蛾成虫多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在成虫盛期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集中消灭。此外,还可利用性诱剂诱杀雄成虫等。

③生物防治。首先是保护和利用天敌。毒蛾类害虫均有多种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这些天敌对毒蛾类害虫的种群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要加强对它们保护利用,在田间施用化学农药时,应尽量选择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和施药方法。其次是利用病原微生物。控制毒蛾类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有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当毒蛾类害虫在田间普遍发生为害时,可用白僵菌、Bt杀虫剂、核型多角体病毒或质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很多种类都以商品化生产)等喷施防治。

④化学防治。在毒蛾类害虫大量发生而其他的防治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其为害时,可选用一些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或拟除虫菊酯类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可选用的农药有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辛硫磷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70%澳马乳油、10%天王星乳油、2.5%澳氰菊酗乳油、2.5%功夫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等,按使用说明施用。3龄前的毒蛾类幼虫多群集为害,不甚活动,且抗药力弱,这是化学防治毒蛾类害虫的关键时期。此外,依据一些毒蛾类害虫的幼虫在取食、化蛹等活动过程中常沿树干迁移的习性,可用菊酯类药荆制成的毒笔、毒纸、毒绳等在树干上划毒环、缚毒纸、束毒绳来毒杀幼虫。

(五)天蛾类

天蛾类为大型蛾子,属鳞翅目天蛾科。其四翅狭长,身体粗壮,飞翔迅捷。成虫身体花纹奇异,触角尖端弯曲有小钩,喙发达,易与其他蛾类区别。幼虫粗大,又名大青虫,体侧大都有斜纹1行,尾部背面有1钉形突起(尾角)。园林中常见的天蛾类有蓝目天蛾、豆天蛾、霜天蛾、雀纹天蛾、斜纹天蛾等。

蓝目天蛾(Smerinthus planus Walker),别名柳天蛾、蓝目灰天蛾。

1.为害特点

幼虫主要为害杨、柳、梅花、桃花、樱花等多种绿地植物,被害叶片残缺不全。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2~36mm,翅展85~92mm,体翅黄褐色。胸部背面中央有1个深褐色大斑。前翅外缘翅脉间内陷成浅锯齿状,亚外缘线、外横线、内横线深褐色;肾状纹清晰,灰白色;基线较细,弯曲;外横线、内横线下段被灰白色剑状纹切断。后翅淡黄褐色,中央有1个大蓝目斑,斑外有1个灰白色圈,最外围蓝黑色,蓝目斑上方为粉红色。

卵 椭圆形,绿色,有光泽。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0~80mm,头较小,宽4.5~5mm,绿色,近三角形,两侧色淡黄,胸部青绿色,各节有较细横褶;腹部色偏黄绿,第1至第8腹节两侧有淡黄色斜纹,最后1条斜纹直达尾角,尾角斜向后方。

蛹 褐色,长33~46mm。

3.生活史及习性

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植株根际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夜出活动、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或枝干上,单产或数十粒成堆,每雌虫产卵数为200~600粒。初孵幼虫先吃去大半卵壳,后爬至较嫩叶片,将叶吃成缺刻孔洞,5龄后食量大而为害重,将叶吃尽仅留光枝。老熟幼虫,背呈暗红色,化蛹前2~3天即从树上往下爬,钻入根际土地中作蛹室后蜕皮化蛹越冬。

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结合耕翻土壤,消灭越冬虫蛹。

②物理防治: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③化学防治:掌握在3龄以前喷药,可以提高药效,药剂可选用: 50%辛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EC800~1 000倍液毒杀幼虫。

(六)蝶 类

蝶类属鳞翅目锤角亚目,其体纤细,触角前面数节逐渐膨大呈棒状或球杆状。蝶类都在白天活动,静止时翅直立于背。常见的蝶类有粉蝶、凤蝶、蛱蝶、眼蝶等。在园林中常见的凤蝶有柑橘凤蝶、木兰青凤蝶、玉带凤蝶等(图7-38)。

图7-38 柑橘凤蝶

1.成虫 2.产卵叶 3.幼虫 4.蛹 5.被害柑橘枝

1.柑橘凤蝶

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 Linnaeus),属鳞翅目凤蝶科,别名橘凤蝶、黄菠萝凤蝶、黄聚凤蝶等。除新疆未见外,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1)为害特点。

幼虫食芽、叶,初龄食成缺刻与孔洞,稍大后常将叶片吃光,只残留叶柄。苗木和幼树受害较重。

(2)形态特征。

成虫 有春型和夏型两种。春型体长21~24mm,翅展69~75mm;夏型体长27~30mm,翅展91~105mm。雌略大于雄,色彩不如雄艳,两型翅上斑纹相似,体淡黄绿至暗黄,体背中央有黑色纵带,两侧黄白色。前翅黑色近三角形,近外缘有8个黄色月牙斑,翅中央从前缘至后缘有8个由小渐大的黄斑,中室基半部有4条放射状黄色纵纹,端半部有2个黄色新月斑。后翅黑色,近外缘有6个新月形黄斑,基部有8个黄斑,臀角处有1个橙黄色圆斑,斑中心为1个黑点,有尾突。

卵 近球形,直径1.2~1.5mm,初黄色,后变深黄,孵化前由紫灰至黑色。

幼虫 体长45mm左右,黄绿色,后胸背两侧有眼斑,后胸和第1腹节间有蓝黑色带状斑,腹部第4节和第5节两侧各有1条蓝黑色斜纹分别延伸至第5节和第6节背面相交,各体节气门下线处各有1白斑。臭腺角橙黄色。1龄幼虫黑色,刺毛多; 2~4龄幼虫黑褐色,有白色斜带纹,虫体似鸟粪,体上肉状突起较多。

蛹 体长29~32mm,鲜绿色,有褐点,体色常随环境而变化。中胸背突起较长而尖锐,头顶角状突起中间凹入较深,黄绿色,后胸背两侧有眼斑。

(3)生活史及习性。

云南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枝上、叶背等隐蔽处越冬。成虫白天活动,善于飞翔,中午至黄昏前活动最盛,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嫩芽上和叶背,卵期约7天。幼虫孵化后先食卵壳,然后食嫩芽和嫩叶及成叶,共5龄,老熟后多在隐蔽处吐丝作垫,以臀足趾钩抓住丝垫,然后吐丝在胸腹间环绕成带缠在枝干等物上化蛹(此蛹称缢蛹)越冬。天敌有凤蝶金小蜂和广大腿小蜂等。

(4)防治方法。

①捕杀幼虫和蛹。

②保护和引放天敌。为保护天敌可将蛹放在纱笼里置于园内,寄生蜂羽化后飞出再行寄生。

③药剂防治。可用每克300亿孢子青虫菌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40%敌·马乳油1 500倍液、40%菊·杀乳油1 000~1 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10% 溴·马乳油2 000倍液、80%敌敌畏或50%杀螟松或马拉硫磷乳油等1 000~1 500倍液,于幼虫龄期喷洒。

2.木兰青凤蝶[Graphium doson(Felder et Felder)]

(1)为害特点。

木兰青凤蝶为害木兰科的广玉兰和含笑。以幼虫取食其嫩叶、芽,从而造成叶面的缺刻、孔洞,甚至蚕食整张叶片。虫口密度大时,嫩叶全部被食,严重影响幼树的生长和观赏效果。

(2)形态特征。

成虫 翅展55~73mm,体长18~24mm。体背黑褐色,腹面灰白色,胸部被有灰色绒毛,腹部两侧各有1条黑色带。翅黑褐色,前翅有3条淡蓝色斑纹组成的纵带,亚外缘的1列呈斑点状,中室1列由5个不规则斑纹组成,中域的1列横斑自前缘向后缘逐渐伸长,由斑点状扩展成横斑。其中Cu2室的2条横斑上下相连,两斑约相等,1A室的横斑内侧几近截断;后翅亚外缘有1列斑纹,中域至翅基有1列斑纹排成楔状,亚前缘斑白色,被截断或几近截断。前翅缘毛黑色,后翅缘毛黑白相间。翅反面斑纹同正面,但较正面大,色较淡,且周边镶有银白色光彩。后翅亚前缘斑的截断处Sc+ R1脉前有红斑,中域有1列红斑,后缘有1列长型红斑。

卵 球形,直径1.1mm,初产为嫩绿色,后为乳白色,近孵化时为暗色。

幼虫 初孵幼虫2.5mm,头壳宽0.34mm,全体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壳宽3.94mm,体背面绿色,腹面白色。前胸有1对小疣突,翻缩腺玉色,后胸两侧有闪蓝光的疣突,疣突围有黄色杂有红晕的周边,组成1个大眼斑。臀节二叉状,其背面淡绿色,端部黑色。幼虫共5龄。

蛹 体长26~30mm,一般绿色,其颜色可随化蛹场所的颜色变化,接近附着物的颜色。亚背线和气门下线突出,污黄色。胸部两侧各有1个小突起,中胸背面角状突出四棱形,其侧线与气门下线贯通。头顶平,两侧有小突起。翅芽和喙伸达第4腹节端部,触角伸达第4腹节中部。前中足明显,后足不见。前胸气门及2~8腹气门可见。腹部末端尖削、四棱形。羽化前蛹皮下可见翅斑颜色,眼点黑色。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羽化,喜吸食海桐、葱、唐绵的花蜜,在野外也常可见到成虫聚集在水洼地吸水;边飞翔边产卵,卵产在嫩叶的正面叶缘处,偶尔产在嫩芽和叶背上,一般一片叶片产1粒卵。幼虫5龄,各龄幼虫均有吃“蜕”的习性,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老熟幼虫虫体缩短,排干粪便,体半透明,选择老叶的叶背化蛹。卵期可育出赤眼蜂(Trchogramma sp.)。

(4)防治方法。

参见柑橘凤蝶。

(七)叶蜂类

叶蜂幼虫形同鳞翅目幼虫,但属膜翅目叶蜂科,头部的每侧只有1个单眼。除3对胸足外,还有腹足6~8对。园林中常见的叶蜂类有樟叶蜂、蔷薇叶蜂。

1.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

(1)为害特点。

以幼虫取食叶片,是樟树的主要害虫,尚未发现取食其他植物。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9mm,翅展13~18mm,雄虫体较小。头黑褐色,触角丝状,黑褐色。胸部背面黄褐色,有光泽,略间黑纹。中胸腹面及腹部均黑色有光泽。翅膜质半透明,翅脉和翅痣褐色。

卵 乳白色,肾形,长约1mm。

幼虫 体长15~18mm,浅绿至黄绿色,全体多皱纹。第3龄后,胸部及腹部第1、2节背侧面出现许多小黑点,至4龄时,这些小黑点大而明显。胸足3对,黑色,有淡绿色斑纹。腹足7对,位于腹部第2~7节及第10节。

蛹 浅黄色,复眼黑色。

茧黑褐色,椭圆形,丝质,长8~14mm。

(3)生活史及习性。

每年1~7代,以3代为主。以老熟幼虫于土中茧内越冬。樟叶蜂各代均有一些虫滞育,故在同一地区,一年内完成的世代也不同。卵单个散产于嫩叶组织内。幼虫共4龄,初时取食叶背表皮及叶肉,留下上表皮,稍大后即可将叶啃成穿孔及缺刻,并可转移至另一叶,2~4龄幼虫取食全叶,将叶吃成穿孔、缺刻或仅留主脉。成虫多于上午羽化,飞翔力强,羽化后即可交尾,交尾后即可产卵。天敌有蜘蛛、捕食性蝽象、蚂蚁以及核多角体病毒等,其中以蜘蛛和核多角体病毒作用最大。

(4)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低龄幼虫群集嫩叶上,较矮植株可人工捕杀。

②生物防治:可喷射苏云金杆菌0.5~1.5亿/ml孢子悬浮液,或进一步研究核多角体病毒的应用。

③药剂防治:用80%敌敌畏乳剂或90%晶体敌百虫1 500~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剂5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剂1 000倍液喷雾,效果良好。

2.蔷薇叶蜂(Arge Pagana Panzer)

蔷薇叶蜂,别名月季叶蜂、蔷薇三节叶蜂,其寄主有月季、蔷薇、玫瑰、十姊妹和黄刺玫等。

(1)为害特点。

使月季叶片边缘出现缺刻,叶片上有幼虫。严重时全部叶片被吃光,只剩下叶柄和叶脉。成虫产卵于枝梢,致使枝梢枯死。

(2)形态特征。

成虫 似蜂子,体长7.5mm左右,翅展17mm左右。头部、胸部、翅和足均为蓝黑色,有金属光泽。腹部黄色。前翅半透明。雌成虫腹部末端有锯状产卵器,不产卵时藏匿于腹部末端腹面。

幼虫 老熟时体长约23mm。头部黄色,其余部分均为黄绿色至黄褐色。胸部第2节至腹部第8节各有3排黑色毛瘤。腹部有6对足,分别着生在第2节到第6节及第10节上。

卵 卵产于寄主组织内,淡黄色,椭圆形,末端稍大,长0.5mm,孵化前为绿色。

蛹 位于土中,头部、胸部褐色,腹部棕黄色。

(3)生活史及习性。

蔷薇叶蜂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广东等地一年8代,南京一年5~6代,山东一年2~3代,北京一年2代。各地均以幼虫在寄主下的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5月成虫羽化。交尾后选择当年生的半木质化的枝条产卵。卵产于皮下木质部内2~3mm深处,左右排列成“八”字形。产卵处距离梢顶10~20厘米,产卵痕长2cm左右,呈线状。每处产卵20多粒,每只雌成虫产卵50多粒。卵期10多天。发生期很不一致:北京地区第1代幼虫在6月份为害,第2代在8月份为害,9月底,幼虫入土做茧越冬,入土深度约5cm。蔷薇叶蜂幼虫低龄时有群集为害习性,常数十头幼虫集中在邻近的枝叶上取食。

(4)防治方法。

①挖越冬茧:幼虫入土后,成虫羽化前,在月季附近土中5cm深处挖茧,减少其越冬基数。

②人工摘叶杀虫:月季数量较少时,于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摘除有虫叶片,并将幼虫杀死。

③药剂防治:月季多、虫量大时,可施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20%溴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2.5%功夫乳油2 000~2 500倍液、20%菊杀乳油1 000~1 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第三节 园林植物吸汁性害虫及其诱发的病害

一、园林植物吸汁性害虫

吸汁性害虫是园林植物害虫中较大的类群。这类害虫刺吸植物汁液,从而造成嫩梢幼叶卷曲,枝叶丛生,甚至整株枯死。受害状主要表现为枝叶褪色、发黄、营养不良、卷缩、畸形等。

这类害虫常见的有同翅目的蚜虫、介壳虫、粉虱、木虱、叶蝉;缨翅目的蓟马;有害动物中的蜱螨目的叶螨、瘿螨等。

这类害虫往往先点片发生,虫口密集,繁殖迅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蔓延,而且常易随寄主的转移而传播到别处,有些种类还可以传播病毒病害。它们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寄生蝇以及病原微生物等,对其能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蓟马类

蓟马是缨翅目昆虫的统称,种类较多,食性复杂,园林常见的有葱蓟马、花蓟马等。

葱蓟马(Thrips tobaci),又称烟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其寄主范围广泛,在园林植物方面主要有香石竹、芍药、冬珊瑚、梅、葡萄、菊花、大丽花、兰花、扶郎花、石竹、风信子、仙客来以及锦葵科等多种花木。

1.为害特点

烟蓟马使叶片正反两面出现失绿或出现黄褐色斑点或斑纹,叶组织变厚变脆并向正面反卷或破裂,以致造成落叶,影响被害植株生长。花朵也会出现失色或形成斑驳,影响到花的质量。

2.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1~1.3mm,体淡褐黄色或黄褐色,头褐黄色,复眼紫红色,呈粗粒状稍突起,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在前眼两侧三角形连线的外缘各有1根单眼间鬃。触角7节,第3、第4节端部各有“u”形感觉锥,较短;第5节端部两侧各有1个短感觉锥;第6节有1个细长的感觉锥。前翅上脉鬃分三组,每组鬃数为4根、3根和4~6根;下脉鬃14~17根,均匀连续。

卵 长0.2mm左右,肾形。

若虫 初龄长约0.37mm,白色,透明; 2龄时体长0.9mm左右,色浅,黄色至深黄色。

前蛹和蛹 前蛹(3龄若虫)和蛹(4龄若虫)与2龄若虫相似,但有翅芽,触角置于头的前方(见图7-19)。

3.生活史及习性

葱蓟马每年发生的代数各地不一,一般6~10代。以成虫、若虫或蛹态潜伏在土内、枯枝落叶内或其他球根、部分植株的叶鞘内越冬。一般以成虫越冬为主,翌年3~4月开始活动。卵散产,产在嫩叶表皮下的叶脉内。成虫、若虫在叶柄、叶脉附近为害;因怕光,故常在早晚及阴天爬到叶面上,白天有强光照时在叶鞘和叶腋处为害。成虫很活跃,能飞善舞,扩散传播很快。世代历期在温室中日平均气温19℃、相对湿度85%左右时完成1代需20多天,夏季仅需15天左右。在夏季均为雌虫,直到秋季始有雄虫。

4.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清除杂草和枯枝落叶。

(2)药剂防治:可选喷施10%蚜虱净超微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5%哒嗪酮乳油1 000~2 000倍液防治,均有良好效果。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小花蝽等。

图7-39 日本蜡蚧

1.成虫(初期)寄生状 2.雌成虫 3.卵
4.雄虫介壳 5.雄成虫 6.蛹

(二)蚧 类

蚧又称介壳虫,属同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是一种小型昆虫。大多数介壳虫采取固定不动刺吸汁液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表常覆盖各种粉状、绵状等蜡质分泌物。其种类繁多,分布极广,常为害植物的根、茎、叶、果等部位,会对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1.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

日本蜡蚧,属同翅目蜡蚧科,别名日本龟蜡蚧、枣龟蜡蚧、龟蜡蚧。

(1)为害特点。

能为害茶、山茶、桑、枣、柿、柑橘、无花果、芒果、苹果、梨、山楂、桃、杏、李、樱桃、梅、石榴、栗等100多种植物。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则枝条枯死。

(2)形态特征。

雌成虫 成虫后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体长4~5mm,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由8块组成。雄成虫体长1~1.4mm,淡红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1对且白色透明,具2条粗脉,足细小,腹末略细,性刺色淡。

卵 椭圆形,长0.2~0.3mm,初淡橙黄,后变为紫红色。

初孵若虫体长0.4mm,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触角和足发达,灰白色;腹末有1对长毛。固定1天后开始泌蜡丝,7~10天形成蜡壳,周边有12~15个蜡角。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分化,雌若虫与雌成虫相似,雄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13个蜡角似星芒状。雄蛹梭形,长1mm,棕色,性刺笔尖状(图7-39)。

(3)生活史及习性。

日本蜡蚧一年生1代,受精雌虫主要在1~2年生枝上越冬。翌年春,寄主发芽时开始为害,虫体迅速膨大,成熟后产卵于腹下,产卵盛期为5月中旬,每雌虫产卵千余粒,多者3 000粒,卵期10~24天。初孵若虫多爬到嫩枝、叶柄、叶面上固着取食,8月初雌雄开始性分化,8月中旬至9月为雄化蛹期,蛹期8~20天,羽化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雄成虫寿命1~5天,交配后即死亡,雌虫陆续由叶转到枝上固着为害。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

(4)防治方法。

①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检疫消毒。

②保护引放天敌。

③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

④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1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

⑤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以药剂防治,可选用20%杀灭菊酯2 000倍液、50%杀螟松1 000倍液、50%久效磷等。

2.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matsumurae(Kuwana)]

日本松干蚧,属同翅目珠蚧科。

(1)为害特点。

该虫主要为害赤松、油松和马尾松,其次为害黑松。被害树由于皮层组织被破坏,一般树势衰弱,生长不良,针叶枯黄,芽梢枯萎,以后树皮增厚、硬化,卷曲翘裂。幼树被严重损害后,易发生软化垂枝和树干弯曲,并常引起次期病虫害的发生。此蚧为国内外检疫对象。

(2)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2.5~3.3mm,卵圆形,橙褐色,体壁柔韧,体节不明显;头端较窄,后部肥大;触角9节,念珠状。雄虫体长1.3~1.5mm,翅展3.5~3.9mm,头、胸部黑褐色,腹部淡褐色。触角丝状,10节,基部两节粗短,其余各节细长。前翅发达,膜质半透明,翅面有明显的羽状纹;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9节,在第7节背面有1个马蹄形的硬片,其上生有柱状管腺10~18根,分泌白色长蜡丝。腹部末端有1个钩状交尾器,向腹面弯曲。

卵 长约0.24mm,宽约0.14mm,椭圆形。初产时黄色,后变为暗黄色。孵化前在卵的一端可透见2个黑色眼点。卵包被于卵囊中。卵囊白色,椭圆形。

若虫 1龄初孵若虫,长0.26~0.34mm,长椭圆形,橙黄色,触角6节。1龄寄生若虫,长约0.42mm,宽约0.23mm,梨形或心脏形,橙黄色,虫体背面两侧有成对的白色蜡条,腹面有触角和足等附肢。2龄无肢若虫,触角和足全部消失,口器特别发达,虫体周围有长的白色蜡丝,雌雄分化显著。3龄雄若虫,体长约1.5mm,橙褐色,口器退化,触角和胸足发达,外形与雌成虫相似,但腹部狭窄,无背疤,腹末无“八”形臀裂。

雄蛹外被白色茧,茧疏松,长1.8mm左右,椭圆形。

(3)生活史及习性。

此类虫一年发生2代,以1龄寄生若虫越冬(或越夏)。越冬代成虫期,浙江为3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1代1龄寄生若虫越夏时间也比较长,第1代成虫期浙江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雄成虫羽化后,多沿树干爬行或作短距离飞行,寻觅雌成虫交尾。雌成虫交尾后,于翘裂皮下、粗老皮缝、轮枝干下及球果鳞片等隐蔽处潜入,分泌蜡丝形成卵囊。每个雌虫最多产卵499~621粒,平均产卵223~268粒。若虫孵出后,喜沿树干向上爬行。通常活动1~2天后,即潜入树皮缝隙、翘裂皮下和叶腋等处,口针刺入寄主组织开始固定寄生。1龄寄生若虫虫体很小,生活隐蔽,很难识别,故称“隐蔽期”。1龄寄生若虫蜕皮后,触角和足等附肢全部消失,分泌蜡粉组成长的蜡丝,雌雄分化,虫体迅速增大。此期由于虫体较大,显露于皮缝外,较易识别,故称“显露期”,是为害松树最严重的时期。

(4)防治方法。

①1~2龄若虫期可用1~1.5°Be石硫合剂、卵囊盛期可用50%杀螟松乳油200~300倍液喷洒。

②对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苗木、松原木、小径材、薪材、新鲜球果等外调时必须进行剥皮或采用溴甲烷熏蒸处理,用药量20~30g/m3,熏蒸24小时,处理合格后方可调运。

3.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

红蜡蚧别名红龟蜡蚧,属同翅目蜡蚧科。

(1)为害特点。

红蜡蚧主要为害月桂、栀子花、桂花、蔷薇、茶梅、月季、玫瑰、山茶花、八角金盘、樱花等。成虫和若虫密集寄生在植物枝杆上和叶片上,吮吸汁液为害;雌虫多在植物枝杆上和叶柄上为害,雄虫多在叶柄和叶片上为害,并能诱发煤污病,致使植株长势衰退、树冠萎缩、整株发黑,严重时则造成植物整株枯死。

(2)形态特征。

图7-40 红蜡蚧

1.雌成虫 2.雌虫蜡蚧 3.雄成虫
4.卵 5.1龄幼虫 6.预蛹 7.蛹

雌成虫 椭圆形,背面有较厚的暗红色至紫红色的蜡壳覆盖,蜡壳顶端凹陷呈脐状,有4条白色蜡带从腹面卷向背面。虫体紫红色,触角6节,第3节最长。

雄成虫 体暗红色,前翅1对,白色半透明。卵 椭圆形,两端稍细,淡红至淡红褐色,有光泽。

若虫 初孵时扁平椭圆形,淡褐色或暗红色,腹端有两长毛; 2龄若虫体稍突起。暗红色,体表被白色蜡质; 3龄若虫蜡质增厚,触角6节,触角和足颜色较淡(图7-40)。

(3)生活史及习性。

每年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植物枝杆上越冬。虫卵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初孵若虫多在晴天中午爬离母体,如遇阴雨天会在母体介壳爬行半小时左右,后陆续固着在枝叶上为害。

(4)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发生初期,应及时剔除虫体或剪除多虫枝叶并集中销毁。

②农业防治:及时合理修剪,改善通风、光照条件,从而减轻其为害。

③药剂防治:同日本蜡蚧相同。

④检疫防治:加强苗木引入及输出时的检疫工作。

⑤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红蜡蚧的寄生性天敌较多,常见的有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短尾)跳小蜂、赖食软蚧蚜小蜂等。

4.角蜡蚧

角蜡蚧[Ceroplastes ceriferus(Anderson)],别名角蜡虫,属同翅目蜡蚧科。其主要为害茶、桑、柑橘、枇杷、无花果、荔枝、杨梅、芒果、石榴、苹果、梨、桃、李、杏、樱桃等。

(1)为害特点。

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枝条枯死。

(2)形态特征。

成虫 雌短椭圆形,长6~9.5mm,宽约8.7mm,高5.5mm,蜡壳灰白色,死体黄褐色微红。周缘具角状蜡块:前端3块,两侧各2块,后端1块圆锥形较大如尾,背中部隆起呈半球形。触角6节,第3节最长。足短粗,体紫红色。雄体长1.3mm,赤褐色,前翅发达,短宽微黄,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卵 椭圆形,长0.3mm,紫红色。

若虫 初龄扁椭圆形,长0.5mm,红褐色; 2龄出现蜡壳,雌蜡壳长椭圆形,乳白微红,前端具蜡突,两侧每边4块,后端2块,背面呈圆锥形稍向前弯曲;雄蜡壳椭圆形,长2~2.5mm,背面隆起较低,周围有13个蜡突。

雄蛹 长1.3mm,红褐色。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于枝上越冬。翌年春,蜕继续为害,6月产卵于体下,卵期约1周。若虫期80~90天,雌若虫蜕3次皮羽化为成虫,雄若虫蜕2次皮为前蛹,进而化蛹,羽化期与雌虫同,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继续为害至越冬。初孵若虫雌多于枝上固着为害,雄多到叶上主脉两侧群集为害。天敌同日本蜡蚧,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

(4)防治方法。

①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检疫消毒。

②保护引放天敌。

③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

④冬季枝条上结冰凌或雾凇时,用木棍敲打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

⑤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1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

⑥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的药剂防治参见日本蜡蚧。

5.吹绵蚧

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图7-41),又名棉团蚧、白条蚧等,属同翅目蚧总科珠蚧科。

(1)为害特点。

吹绵蚧主要为害牡丹、金橘、柠檬、蔷薇、佛手、山茶、含笑、常春藤、月季、海棠、鞭蓉、石榴等花卉。若虫、成虫常群集在叶芽、嫩芽、新梢上为害,虫害发生严重时,叶色发黄,造成落叶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条,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严重影响到植株的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椭圆形,橘红色,体表面有黑色短毛,背面被白色蜡粉。发育成熟后其身后形成白色卵囊,卵囊联成一体明显的纵行沟纹约15条。雄成虫较瘦小,体长2~3mm,翅展5~7mm。胸部黑色,腹部橘红色,翅狭长,深紫色,前翅1对,翅面有翅脉2条或白色纵浅2条,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末有2个肉质突起,各有4根长毛。

卵 长椭圆形,橘红色,包藏在卵囊内。

蛹 橘红色,长3~4mm,被有白色蜡质薄粉,外裹白色蜡丝茧。

图7-41 吹绵蚧

1.雄成虫 2.雌成虫带有卵袋 3.雌成虫除去蜡粉4.卵 5. 1龄幼虫

(3)生活史及习性。

我国南部每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每年发生2~3代,华北每年发生2代。在浙江(黄岩)第1代卵和若虫盛期在5~6月,第2代在7月下旬至9月初,第3代在9~11月。吹绵蚧世代不齐,即使在同一环境内,往往各种虫态都有。

吹绵蚧雌虫很多,雄虫数量极少,日常不易发现,繁殖方式多为孤雌生殖。雌虫成熟后从腹部末端分泌蜡质,形成卵囊,产卵期长达1个多月。每头雌虫在春季一般可产卵600粒左右,而夏季只能产200粒左右,初孵若虫多向树外部爬迁,附着在新梢或叶背主脉两侧为害,而雄虫则常在枝干裂缝或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色薄茧化蛹。经1周左右羽化为雄成虫,飞翔力强。

(4)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随时检查,用手或用镊子捏去雌虫和卵囊,或剪去有虫的枝、叶。

②生物防治。保护或引放大红瓢虫、澳洲瓢虫以捕食吹绵蚧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③药物防治。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可用40%氧化乐果1 000倍液、50%杀螟松1 000倍液、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喷施,每隔2周左右1次,连喷3~4次。

(三)粉虱类

成虫体纤弱而小,体翅上均有粉状物。有孤雌生殖现象。卵小型,以卵柄插在植物组织内。粉虱若虫寄生在植物上吸取汁液。园林中常见种类有黑刺粉虱、温室白粉虱等。

1.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

黑刺粉虱(图7-42)别名橘刺粉虱、刺粉虱、黑蛹有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

(1)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叶、果实和嫩枝的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斑点,随着为害的加重斑点扩展成片,进而全叶苍白早落。其排泄的蜜露可诱使煤污病发生。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0.96~1.3mm,橙黄色,薄敷白粉。复眼肾形红色。前翅紫褐色,上面有7个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

卵 新月形,长0.25mm,基部钝圆,具1个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初乳白后变淡黄,孵化前灰黑色。

若虫 体长0.7mm,黑色,体背上具刺毛14对,体周缘泌有明显的白蜡圈; 共3龄。

图7-42 黑刺粉虱

1.成虫 2.卵 3.蛹壳 4.管状孔

蛹 椭圆形,初乳黄渐变黑色。蛹壳椭圆形,长0.7~1.1mm,漆黑有光泽,壳边锯齿状,周缘有较宽的白蜡边,背面显著隆起,胸部具9对长刺,腹部有10对长刺,两侧边缘雌虫有长刺11对,雄虫有10对。

(3)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4代,以若虫于叶背越冬。越冬若虫3月间化蛹,3月下旬至4月羽化。世代不整齐,从3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田间各虫态均可见。各代若虫发生期:第1代4月下旬至6月,第2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4代10月至翌年2月。成虫喜较阴暗的环境,多在树冠内膛枝叶上活动,卵散产于叶背,散生或密集呈圆弧形,数粒至数十粒聚在一起,每雌成虫可产卵数十粒至百余粒。初孵若虫多在卵壳附近爬动吸食,共3龄,第2,第3龄固定寄生,若虫每次蜕皮壳均留叠体背。卵期:第1代22天,第2~4代10~15天。非越冬黑刺粉虱若虫期20~36天,蛹期7~34天,成虫寿命6~7天。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寄生菌等。

(4)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与合理修剪,可减轻发生与为害。

②早春发芽前结合防治蚧虫、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喷洒含油量5%的柴油乳剂或黏土柴油乳剂,对毒杀越冬若虫有较好效果。

③生育期药剂防治。1~2龄时施药效果好,可喷洒50%稻丰散乳油1 500~2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40%乐果乳油、50%磷胺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5 000~6 000倍液、25%灭螨猛乳油1 000倍液、20%吡虫啉(康福多)浓可溶剂3 000~4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1.8%集琦虫螨克乳油、1.8%害极灭乳油、1.8%爱福丁乳油4 000~5 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 500倍液、10%扑虱灵乳油1 000倍液。3龄及其以后各虫态的防治,最好以含油量0.4%~0.5%的矿物油乳剂混用上述药剂,可提高杀虫效果,单用则化学农药效果不佳。

④注意保护和引放天敌。

2.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

温室白粉虱,俗称小白蛾子(见图7-19),属同翅目粉虱科。其主要为害黄瓜、菜豆、茄子、番茄、青椒、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菜及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茄子是温室白粉虱最易寄生的作物,防治不及时,温室白粉虱就大量发生。在严重寄生的情况下,到畦间一走动,成虫就会立刻飞起来,能看到像撒白粉一样的情景,所以很易被发现。大发生后,不仅严重影响茄子的生长发育,而且其排泄物黏附在叶片和果实上,容易引起煤污病的发生。

(1)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整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

卵 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

若虫 1龄若虫体长约0.29mm,长椭圆形; 2龄约0.37mm; 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 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后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3)生活史及习性。

在南方,温室一年可发生20余代,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雌产14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因此白粉虱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的分布为新产的绿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上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

粉虱繁殖的适温为18℃~21℃,在生产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1代。冬季温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虫源,其通过温室开窗通风或因菜苗向露地移植而使白粉虱迁入露地。因此,白粉虱的蔓延,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提倡温室第一茬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蒜黄等较耐低温的作物,而减少黄瓜、番茄的种植面积;培育“无虫苗”,把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株,以及在通风口密封尼龙纱,控制外来虫源;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

②药剂防治。由于白粉虱世代重叠,在同一时间同一作物上可存在各种虫态,而当前没有对所有虫态皆有效的药剂种类,所以采用化学防治法必须连续几次用药。可选用的药剂有70%艾美乐水分散剂20 000~25 000倍液、10%康福多可溶剂4 000倍液、10%吡虫啉2 000倍液、10%扑虱灵乳油(优乐得) 1 000倍液,对白粉虱有特效; 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 3 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喷3次,对白粉虱效果较好。此外,还可用烟熏法,即将80%敌敌畏乳油与锯末掺匀,加一块烧红的煤球熏烟250g/667m2,于傍晚时熏烟,棚膜要盖严,每棚放4~5点,此法仅防治成虫效果较好。

③生物防治。可人工繁殖释放丽蚜小蜂[又名粉虱勺鞭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在温室第二茬番茄上,当白粉虱成虫在0.5头/株以下时,每隔两周放1次,共3次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株,可在温室内建立种群并能有效地控制白粉虱为害。

④物理防治。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0.2米的长条,用油漆涂为橙皮黄色,再涂上一屋粘油(可使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亩设置31~34块,置于行间可与植株高度相同。当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一般可7~10天重涂1次。

(四)木虱类

木虱类的昆虫体细小,能飞善跳,但不能做远距离连续的飞翔。成虫、若虫常分泌蜡质盖在身体上。木虱多为害木本植物,园林中常见的有青桐木虱、梨木虱等。

青桐木虱(Thysanogyna limbata Enderlein),别名梧桐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

1.为害特点

该虫若虫和成虫多群集青桐叶背和幼枝嫩干上吸食为害破坏输导组织,若虫分泌的白色絮状蜡质物能堵塞气孔,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致使叶面呈苍白萎缩症状;且因同时招致霉菌寄生,从而使树木受害更甚。严重时树叶早落,枝梢干枯,表皮粗糙,易风折,严重影响到树木的生长发育。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黄绿色,体长4~5mm,翅展13mm,头端部明显下陷,复眼半球状突起,红褐色。单眼3个,呈倒“品”字形排列。触角10节,前胸背板弓形,前缘、后缘黑褐色。中胸背板有两条褐色纵线,中央有1条浅沟,前盾片后缘黑色,盾片上有6条深褐色纵线。足黄色,爪黑色,后足基节上有1对锥状突起。翅透明,翅脉浅褐色,内缘室端部有1个褐色斑,径脉自翅的半部分叉。腹部背板浅黄色,腹部各节前端有褐色横带。雌成虫体长5mm,腹部背板可见8节,腹板可见7节。雄成虫体长4~4.5mm,腹部背板可见7节,腹板可见6节。

卵 长卵圆形,一端稍尖,长0.7mm,初产时浅黄色或黄褐色,近孵时为红黄色,并可见红色眼点。

若虫 共5龄,第1、第2龄若虫身体扁平,略呈长方形,黄色或绿色;末龄若虫身体近圆筒形,茶黄色常带绿色,腹部有发达的蜡腺,故身体上覆盖有白色的絮状物。触角10节,翅芽发达,可见脉纹,在翅芽之间有1对黑色斑点。

3.生活史及习性

该虫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底5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害,若虫期30多天。第1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下旬为盛期;第2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才能产卵。第1代成虫多产卵于叶背,经两周左右孵化;第2代卵大都产在主枝阴面、侧枝分叉处或主侧枝表皮粗糙处。发育很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若虫和成虫均有群居性,常常十多头至数十头群居在叶背等处。若虫潜居生活于白色蜡质物中,行走迅速;成虫飞翔力差,但有很强的跳跃能力。

4.防治方法

(1)为害期间,喷洒5 000倍的碱性洗衣粉液来冲洗和溶解叶片的黏液,经3~4小时之后再喷药,还可把中性洗衣粉或害立平增效剂直接加入药剂中一起喷施,效果也很显著。

(2)化学防治。虫害大发生时,可采用10%蚜虱净粉2 000~2 500倍液、2.5%吡虫啉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喷施。

(3)注意保护和利用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

(五)叶蝉类

大多数种类的叶蝉体长3~12mm之间,身体细长,常能跳跃,能横走,且易飞行,身体的颜色变化很大。雌虫具有齿状产卵管,产卵在植物组织内。有些种类是植物病毒的传播者。园林中主要存在的叶蝉是大青叶蝉、小青叶蝉、二星叶蝉等。

大青叶蝉[Tettigella viridis(linnaeus)],又称青叶跳蝉、大绿浮尘子。其寄主植物多,主要有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山楂、葡萄、柑橘、枣、柿、核桃、栗等多种果树,桑、柳、杨、榆、刺槐等林木,麦类、谷类、豆类、高粱、玉米、花生、地瓜等农作物及白菜、萝卜等蔬菜。

1.为害特点

在果树上主要以成虫在幼树枝干表皮下产卵为害,能造成大量伤口,致使枝干枯死。

2.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雌虫9~10mm;雄虫7~8mm。体黄绿色。头部橙黄色,向前突出呈钝三角形。复眼黑褐色,有光泽。头部背面有2个单眼,两单眼之间有2个多边形星状黑斑。前胸背板前缘黄色,余为深绿色。前翅绿色,微带蓝色,末端白色,半透明,后翅灰黑色。腹部背面灰黑色,腹面及两侧均为橙黄色。

卵 长卵形,稍弯曲,长约1.6mm,初为乳白色,近孵化时黄白色。

若虫 老熟幼虫体长6~7mm,似成虫,但无翅,只有翅芽。初孵幼虫黄白色,3龄后变黄绿色,出现翅芽,胸腹部背面出现4条褐色纵列纹。5龄幼虫胸腹部呈黑褐色。

3.生活史及习性

大青叶蝉在我国南方一年发生4~5代。以卵在树干和枝条的表皮下越冬。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将枝条表皮划一月牙形伤口,将卵产于其中。每处产7~8粒,排列整齐。每雌虫产卵30~70粒。成虫和若虫喜群集在潮湿背风处。成虫有趋光性,若虫受惊后,即斜行或横行,或四处跳动。若虫期22~47天。夏季卵期9~15天,越冬卵期则长达5个月以上。

4.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10月以前,成虫尚未产越冬卵时,幼龄果树在枝干上涂抹石灰水,可阻止成虫产卵。

(2)诱杀灭虫。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成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

(3)药剂防治。在9~10月间成虫转移到晚秋作物和蔬菜上为害时,可使用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90%万灵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20%灭多威乳油1 000~1 5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喷雾。

(4)农业防治。在幼龄果园内不宜间轮作白菜、萝卜等晚秋作物。

(六)蚜虫类

参见“鲜切花害虫———蚜虫”。

(七)螨类

参见“鲜切花害虫———螨类”。

二、园林植物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在园林植物上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危害是抑制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削弱植物的生长势。受害植物的叶片布满黑色的煤粉层,影响开花,降低观赏价值,甚至引起植物死亡。煤污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月季、金叶女贞、紫薇、紫荆、五叶地锦、竹子、柳树等多种园林植物。

1.症 状

煤污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也危害嫩枝、花器等部位。发病初期在叶面、枝梢表面上形成圆形黑色小霉斑,有的沿主脉扩展,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形成较厚的黑色或黑褐色的煤烟状层,严重时形成黑色霉层,有时在干燥条件下霉层开裂剥落。由于煤污病病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症状上也略有差异。呈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湿度大时发病重,盛夏高温时则停止蔓延,夏季雨水多时也有发生。

2.病 原

病原菌是多种附生菌和寄生菌。其有性阶段一般是小煤炱菌[Meliolacameliae(catt.) Sacc.和M.SP.]和煤炱菌(Capnodium sp.)。而无性阶段常见的是散播烟霉(Fumagovagans Pwrs.)和枝孢霉(Cladosporium sp.)。

小煤炱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小煤炱目小煤炱属。小煤炱菌为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菌丝体生于植物表面,黑色,有附着枝,并以吸器伸入到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

煤炱菌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煤炱属。该菌主要依靠蚜虫、蚧壳虫的分泌物生活。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形式在病叶、病枝等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翌年孢子通过气流、风雨及蚜虫、粉虱、蚧壳虫等传播,并以这些害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或植物自身分泌物为营养继续发育繁殖。表生的菌丝体由圆形细胞组成,菌丝体上常有刚毛。

煤污病病原菌常见的是无性阶段,如散播烟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烟霉属。菌丝匍匐于叶面,分生孢子顶生和侧生,变化较大,有纵横隔膜作砖状分隔,暗褐色,常形成孢子链,为煤炱属或小煤炱属的无性阶段。该菌与蚜虫、蚧壳虫所分泌的蜜露有关系。

3.发生规律

煤污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在病部及病落叶上越冬,翌年孢子由风雨、昆虫等传播,并寄生到蚜虫、蚧壳虫等昆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上或植物自身分泌物上或寄生在寄主上发育。高温多湿、通风不良、蚜虫、蚧壳虫等分泌蜜露害虫发生多时,均加重发病。该病发生时常伴有蚜虫、蚧壳虫、粉虱等为害。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隐蔽闷热及虫害严重的地方,煤污病病害严重。每年3~6月和9~11月为发病盛期,湿度大则发病重。盛夏高温时病害停止蔓延,但夏季雨水多,病菌也会时有发生。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种植密度要适当,及时修剪病枝和多余枝条、增强通风透光性。夏季高温时应降低温度,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煤污病防治应以治虫为主。

对于蚧壳虫,可喷施40%速蚧杀乳油1 500~2 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 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 500倍液。上述三种药剂应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喷2~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于蚜虫、蝽象、木虱等刺吸式害虫,可喷施6%吡虫啉3 000~4 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5 000~7 000倍液。

(3)在发病盛期,可喷施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50%多菌灵1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4)植物休眠期可喷施3~5°Be的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病源。

(5)对于寄生菌引起的煤污病,可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第四节 园林植物枝干病虫害

一、枝干病害

园林植物枝干病害虽不如叶部病害多,但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性很大,往往引起枝枯或整株枯死。引起枝干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茎线虫等,非生物病原有日灼、冻裂伤和枯梢。其症状类型主要有腐烂、溃疡、枝枯、肿瘤、丛枝、黄化、萎蔫、腐朽、流脂流胶等。

(一)腐烂、溃疡病类

1.杨树烂皮病(图7-43)

(1)症状。杨树烂皮病又称杨树腐烂病,是杨树的重要枝干病害。它常引起杨树大量枯死,新移栽的杨树发病尤重,发病率可达90%以上。该病除危害杨属各树种外,也危害柳树、核桃、板栗、榆、槭、樱、桑树、木槿等木本植物。

初发病时主干或大枝出现不规则水肿块斑,淡褐色,病部皮层变软、水渍,易剥离和有酒糟味,后病部失水干缩、开裂,皮层纤维分离,木质部浅层褐色。后期病部出现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分生孢子器),遇雨后挤出橘黄色卷丝(孢子角),枝、干枯死,进而整株死亡。

(2)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 Nit.)。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Pers.) Fr.]。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自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6~10天。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5℃~30℃。烂皮病于每年3~4月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9月病害基本停止扩展。子囊孢子于当年侵入杨树,次年表现症状。

引起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都是弱寄生菌,只危害树势衰弱的树木。立地条件不良或栽培管理不善会削弱树木的生长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土壤瘠薄、低洼积水、春季干旱、夏季日灼、冬季冻害等容易引发此病;行道树、新种植的幼树、移植多次或假植过久的苗木、强度修剪的树木容易引发此病。

图7-43 杨树烂皮病

1~2病株症状 3.分生孢子器 4.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5.子囊壳 6.子囊及子囊孢子

2.杨树溃疡病(图7-44)

(1)症状。杨树溃疡病又称水泡型溃疡病,其症状为感病枝干上形成圆形溃疡斑,小枝受害往往枯死。水泡型:这是最具特征的病斑,即在皮层表面形成1个约1cm大小的圆形水泡,泡内充满树液,破后有褐色带腥臭味的树液流出。水泡失水干瘪后,形成1个圆形稍下陷的枯斑,灰褐色。枯斑型:先在树皮上出现小的水渍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柔软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图7-44 杨树溃疡病

1.病害症状 2.分生孢子器 3.子囊壳、子囊及子囊孢子

(2)病原。无性世代为群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小穴壳属。分生孢子器生于寄主表皮下,单生或集生于子座内,暗色,球形,后期突破表皮,孔口外露,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梭形。有性世代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Tode) Grosssenb. et Dugg],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菌目簇球腔菌属。子座黑色,近圆形。子囊腔单生或集生在子座内,洋梨形,有乳头状孔口,黑褐色。子囊棍棒状,具双层壁,顶壁略厚,子囊孢子8个,无色,单胞,椭圆形。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寄主枝干上的病斑内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孢子借风、雨传播,由植株的伤口和皮孔侵入。自然条件下,病斑往往与皮孔和小伤口相连。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及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发此病的内在原因。

3.枝干腐烂病病、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1)加强出圃苗木检查。严禁带病苗木出圃,对插条进行消毒处理;重病苗木要烧毁,以免传播。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如随起苗随栽植、避免假植时间过长、避免伤根和干部皮层损伤、定植后及时浇水等。

(2)选育抗病品种。如杨树中日本白杨、沙兰杨、毛白杨、意大利214杨、新疆杨等较抗病,小叶杨、小美旱杨等易感病。

(3)刮病斑。及时彻底刮净病部,伤口保护可涂用下列各种药剂: 2%粉锈宁糊浆、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倍液、15%氯硅酸水剂30倍液、10%蒽油、3°Be的石硫合剂、腐必清乳油5倍液等。为了增加渗透性,可加2%平平加;为了增加伤口愈合能力,还可加1%~3%腐殖酸钠。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用50%代森铵、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80%“402”抗菌素200倍液喷雾,用2°Be的石硫合剂涂抹病斑。茎、枝梢发病时可喷洒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与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混合液(1∶1) 1 000倍液。

(5)白涂剂。对枝干溃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涂抹之前一定要清理树干,不然白涂料反而会掩盖病害致使不能及时治疗。

图7-45 竹丛枝病

1.病枝(丛枝) 2.假菌核和子座切面
3.子囊壳和子囊 4.子囊孢子

(二)丛枝病

1.竹丛枝病(图7-45)

(1)分布与危害。竹丛枝病又称雀巢病或扫帚病,分布较广,主要危害刚竹、淡竹、苦竹、紫竹、毛竹等竹种。病竹生长衰弱,发笋少,影响其观赏性,发病严重时病株枯死。

(2)症状。发病初期仅个别枝条感病,病枝细弱,节间缩短,叶片呈鳞片状,侧枝丛生成鸟巢状或成团下垂,每年4~6月在病枝梢端叶鞘产生大量白色米粒状物,即病菌的无性世代。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白色米粒状物变黄褐色,即有性世代。最后导致整株枯死。

(3)病原。竹珍孢座囊菌[Aciculospotium tale Miyake=Balansia take(Miyake) Hara],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腔菌目瘤座菌属。白色米粒状物是假子座,侧面多个不规则腔室中产生大量细长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3个细胞。有性阶段子座垫状,子囊壳埋生于子座中,子囊孢子无色。

(4)发病规律。病菌在病竹枝内越冬,翌年春在病枝新梢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该病为局部侵染,2~3年后逐渐形成鸟巢状或扫帚状。

病害在管理不善、生长不良和栽植过密的竹林内容易发生。4年生以上的竹子易发此病。

2.泡桐丛枝病(图7-46)

(1)症状。泡桐丛枝病在枝、叶、干、根、花部均表现病状,常见为丛枝型。隐芽大量萌发,侧枝丛生,纤弱、枝节间缩短,叶序紊乱,形成扫帚状,叶片小而薄、黄化,有时皱缩。花瓣变成叶状,花柄或柱头生出小枝,小枝上腋芽又生小枝,如此往复形成丛枝。

(2)病原。为类菌原体(MLO)。

(3)发病规律。病原在植株体内越冬,可借嫁接传染,也可由病根带毒传染。刺吸式口器昆虫如烟草盲蝽、茶翅蝽是传毒昆虫。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很大。

图7-46 泡桐丛枝病

3.丛枝病的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苗木,严格选用无病植株作为采种和采根母树,不留平茬苗和留根苗。尽可能采用种子繁殖,培育实生苗。

(2)加强管理。适时清除枯死病枝,以减少病害侵染源。注意施肥,保持土壤肥力。

(3)药剂防治。用1~2万单位每毫升盐酸四环素土霉素碱、2%或5%硼酸钠溶液15~30ml通过髓心注射或根吸等方法注入苗木髓心内或叶面喷洒,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据报道,河南农业大学用其研制的1号和2号药液,以每株用量20~25ml,于9月苗木停止生长期间注入苗木髓心,可有效地预防泡桐苗木及其种根发生丛枝病。

(三)茎干线虫病

茎干成虫病以松材线虫病(图7-47)为例。

1.寄主与分布

松树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香港、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主要危害赤松、黑松、马尾松、黄松、海岸松、火炬松、湿地松、琉球松、白皮松等属植物。该病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破坏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对我国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2.症 状

松树受害后针叶失绿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但针叶长时间不脱落。外部症状的表现首先是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蒸腾作用下降,继而是边材水分迅速降低。病树大多在9~10月死亡。

3.病 原

本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

4.发病规律

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松墨天牛。线虫由卵发育为成虫,其间要经过4龄幼虫期。秋末冬初,病死树内的松材线虫逐渐停止增殖,开始出现一种称为分散型的3龄虫,并进入休眠阶段。翌年春,当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将羽化时,分散型3龄虫蜕皮后形成分散型4龄虫潜入天牛体内。

图7-47 松材线虫病

1.症状 2.松材线虫 3.传病介体—松墨天牛

5.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制度,禁止疫区的苗木、木材、木制品、枝丫、锯片等运往非病区。

(2)清除病害的枯木或濒于枯死的树木,集中成堆用塑料布密封,以溴甲烷熏蒸5~10小时,药量为69~83g/m3,可杀灭天牛成虫及幼虫,而树丫则集成小堆烧毁。另外,也可用天牛化学引诱剂Ⅰ号诱杀天牛或养放肿腿蜂寄生天牛幼虫。

(3)预防性喷药,包括树冠喷药和地面喷药。前者在天牛羽化出来取食补充营养时喷药,后者在羽化开始时喷药,喷药1次可持效两个半至三个月,也可用25%杀螟松乳剂喷施防治,每公顷3~3.6kg。

(四)枯萎病类

见香石竹枯萎病。

(五)高等寄生性植物

1.菟丝子(图7-48)

图7-48 菟丝子在苗木上寄生情况

(1)分布与危害。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一串红、金鱼草、菊花、扶桑、榆叶梅、玫瑰、紫丁香、台湾相思、千年桐、小叶女贞、羊蹄甲等多种园林植物,危害轻者使园林植物生长不良,重者则导致园林植物死亡,严重影响了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

(2)症状。菟丝子为全寄生种子植物。它以茎缠绕在寄主植物的茎干上,并以吸器伸入寄主茎干或枝干内与其导管和筛管相连接吸取全部养分,因而导致被害植物生长不良,通常表现为植株矮小、黄化,甚至死亡。

(3)病原。菟丝子又名无根藤、金丝藤。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四种: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Zam)、日本菟丝子(C. japonica Choisy)、田野菟丝子(C. campestris Juncker)、单柱菟丝子(C. monogyne Vahl)。

(4)发病规律。菟丝子以成熟种子脱落在土壤中或混杂在草本花卉种子中休眠越冬。越冬后的种子至次年春末初夏,当温湿度适宜时在土中萌发,并长出淡黄色细丝状的幼苗。随后不断生长,藤茎上端部分作旋转向四周伸出,当碰到寄主时,便紧贴在其上缠绕,不久在其与寄主的接触处形成吸盘,并伸入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养料。此后茎基部逐渐腐烂或干枯,藤茎上部与土壤脱离,靠吸盘从寄主体内获得水分、养料,不断分枝生长缠绕其他植物,开花结果,从而繁殖蔓延危害。

夏秋季是菟丝子的生长高峰期,11月开花结果。菟丝子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和藤茎繁殖两种,即靠鸟类传播种子,或成熟种子脱落土壤,再经人为耕作进一步扩散;借寄主树冠之间的接触由藤茎缠绕蔓延到邻近的寄主上,或人为将藤茎扯断后有意无意地抛落在寄主的树冠上。

2.桑寄生(图7-49)

图7-49 桑寄生

(1)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寄生于桑、栎、桦、杨、柳、榆、苹果等树木上。

(2)症状。桑寄生为半寄生种子植物。树木遭受桑寄生危害后,叶片枯黄早落,枝条枯萎,甚至整株都会停止生长,直至枝干枯死。

(3)病原。我国常见的两个种为桑寄生和樟寄生,为常绿灌木,丛生。雌雄同花,子房一室,花被瓣状,有叶、茎、花、果和寄生根,不少种类有根出条。

(4)发病规律。桑寄生很耐寒,在严寒的冬季也是绿色的,橙黄色的果实格外引人注目。它的果肉黏性很大,这很可能跟它的种子传播方式有关,其种子主要靠鸟类传播。在严寒的冬季,鸟类啄食桑寄生的果实后会粘在鸟的喙上,难以下咽和甩开,当鸟儿飞到其他树上,在树干上蹭喙的时候会将桑寄生的种子粘到其他树上,或者随鸟类的粪便附着在其他树木枝头上,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三天左右即可萌发,长出一种吸盘似的根吸住树皮,慢慢生长,寄生在那棵树干上。自种子萌发至胚根钻入树皮,一般约需15天。桑寄生的吸根生命力极强,树木的表皮和木质部里只需残留丝毫,它都会顽强地长出新株,重新危害树木。因此,林木一旦被寄生,需整枝剪去,若不清除病枝,桑寄生就难以根除。

3.槲寄生(图7-50)

(1)分布与危害。我国南北方地区均有分布。寄主范围广泛,常危害阔叶树,如杨、柳、梨、榆、栗、桦木、胡桃等。

(2)症状。槲寄生为半寄生种子植物。初生吸根沿皮层下方生出侧根,环抱木质部,然后逐年从侧根分生出孢生吸根钻入皮层和木质部的表层,随着枝干的年轮增加,初生及次生吸根逐渐陷入深层的木质部中。常造成寄主生长衰弱,发育不良。

(3)病原。常见的槲寄生病原种类有槲寄生(Viscum sp.)。叶对生,较小;雌雄异株,花单生或丛生于叶腋内或枝节上,花药宽阔,无柄,柱头无柄或近无柄,垫状;果肉质,果皮有粘胶质。

(4)发病规律。浆果内含1粒种子,主要借鸟类啄食后传播,被害树木的枝干上有高约0.5~1m的槲寄生灌丛,灌丛着生处略肿大,冬季落叶后更明显。受害枝干的木质部被辐射状割裂,使被害树木生长受阻,从而失去利用价值。病树通常可活多年而不是很快死亡。

4.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图7-50 槲寄生

(1)园林技术防治。可在菟丝子种子萌发期前进行深翻,将种子深埋在3cm以下的土壤中,使其难以萌芽出土。经常巡查,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在种子成熟前,结合修剪,剪除有种子植物寄生的枝条,注意清除要彻底,并集中烧毁。严禁随手乱扔菟丝子的藤茎。

(2)药剂防治。对菟丝子发生较普遍的园地,一般于5~10月酌情喷药1~2次。常用的药剂有: 10%草甘膦水剂400~600倍液加0.3%~0.5%硫酸铵,或48%地乐胺乳油600~800倍液加0.3%~0.5%硫酸铵。

二、枝干害虫

枝干害虫主要包括蛀干、蛀茎、蛀新梢以及蛀蕾、花、果、种子等的各种害虫,其中有鞘翅目的天牛类、象甲类、小蠹虫类等,对行道树、庭园树以及很多花灌木均会造成较大程度的危害。

枝干害虫的为害特点是除成虫期进行补充营养、觅偶寻找繁殖场所等活动时较易发现外,均隐蔽在植物体内部为害,等到受害植物表现出凋萎、枯黄等症状时,说明受害植物已接近死亡,难以恢复生机。因此,对这类害虫的防治,采取防患于未然的综合措施显然更为重要。

(一)天牛类

天牛是园林植物重要的蛀干害虫,属鞘翅目天牛科。它主要以幼虫钻蛀植株茎干、韧皮部和木质部形成蛀道为害,主要种类有星天牛、桑天牛、桃红颈天牛等。

1.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

星天牛(图7-51),又称白星天牛、银星天牛、枯眼天牛。全国分布十分普遍,寄主有苹果、梨、李、杏、桃、核桃、樱桃、柑橘、无花果、杨、柳、榆、刺槐、桑、苦楝、悬铃木等。成虫啃食细枝嫩芽,幼虫蛀食树干韧皮部与木质部,致使树势衰弱、枝叶发黄,影响果实产量与品质,重者则整株枯死。

(1)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全体长约32mm,雄虫较小,约22mm。全体漆黑色而有光泽,具小白斑。头部中央有1条纵凹陷。触角鞭状,由11节组成。第1、2节为黑色,其余各节前半部为黑色,后半部为蓝白色。雄成虫触角约比身体长1倍,雌成虫则仅长1/4。前胸背板中瘤明显,两侧各有刺突1个。小盾片及足的附节被淡青色细毛。鞘翅基部有黑色颗粒状突起,间有白色细毛组成的斑点,不规则排列。

卵 长椭圆形,略弯曲,长约6mm,初黄白色,近孵化时为黄褐色。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约45mm,体淡黄色,前部前端褐色。前胸背板前方左右各有1曲形斑纹,黄褐色,形似飞鸟状。后半部有1块略为隆起的凸字形斑纹,黄褐色。胸足退化消失。中胸腹面、后胸及腹部第1~7节背、腹两面均具有移动器。

蛹 长约30mm左右,裸蛹,先为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黑褐色。触角细长,弯曲。

图7-51 星天牛

1.成虫 2.卵 3.幼虫 4.幼虫的头和前胸 5.蛹

(2)生活史及习性。

在我国南方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或树根中越冬。次年春季化蛹,5~8月间为成虫发生期。成虫羽化后,飞上枝梢,咬食细枝条、幼芽。喜在晴天,特别是10~13时活动,经补充营养后交尾,交尾后经10~16天开始产卵,卵多产在距地面33~67cm的树干部或生于近地面处。产卵之前,成虫先将树皮啃成三叉形裂口,然后将产卵管插入裂口中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60余粒。卵经过两周左右孵出幼虫,在皮层下盘旋蛀食,约两个月之后,才蛀入木质部为害,上下左右串成隧道,后来逐渐向根部蛀食,并向外蛀一个孔以排泄虫粪和通气。幼虫所蛀的隧道内充满木屑,此点与桑天牛不同。11月间幼虫越冬。

(3)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在成虫发生期,晴天的中午前后捕捉树干基部及梢部成虫,若能坚持2~3年,可获显著效果。成虫产卵期间,经常检查主干离地面30~60cm的地方,如发现有唾沫状胶液,即用小刀挑出其中卵粒。6~8月间干树干涂白涂剂(按生石灰1份,硫磺粉1份,水40份,并加食盐少许),防止成虫产卵。涂1次功效可保持2个月。抓住幼虫在皮层下蛀食2个多月这一特点,自7~10月间,检查产卵伤口,有无木屑与虫粪。每月3次,如有发现,即用小刀挑开皮层杀死幼虫。

②药剂防治。毒杀幼虫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50倍液,涂抹于产卵痕毒杀初龄幼虫。高龄幼虫可用细铁丝由新鲜通气孔、排粪孔插入,尽量将木屑与粪便钩出,然后塞入1~2个40%乐果乳油或80%改敌畏乳油10~15倍液药棉球,也可用注射器向蛀道内注入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还可用脱脂棉蘸药液,用铁丝塞入虫孔。关键是施药前应将注孔虫粪清除干净,塞入或注入药液后,再用湿泥封堵虫孔,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

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全国各蚕区,主要为害桑,也为害苹果、梨、槟沙果、海棠、山檀、李、樱桃、柑橘、无花果、枇杷等。成虫啃食一年生枝条皮层,一旦皮层被啃成环状,枝条即枯死。产卵时在新枝基部咬一个产卵穴,使枝条易被风吹折或枯死。幼虫蛀蚀枝干的皮下和木质部内,向下蛀食,隧道内无粪屑,隔一定距离向外蛀1通气排粪屑孔,排出大量粪屑,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1)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6~51mm,宽8~162mm,黑褐至黑色,密被青棕或棕黄色绒毛。触角丝状,11节,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端半部黑褐色,基半部灰白色。前胸背板前后横沟间有不规则的横皱或横脊,侧刺突粗壮。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颗粒状突起,约占全翅长的1/4~1/3;翅端内、外角均呈刺状突出。

卵 长椭圆形,长6~7mm,稍扁而弯,初乳白后变淡褐色。

幼虫 体长60~80mm,圆筒形,乳白色。头黄褐色,大部分缩在前胸内。腹部13节,无足,第1节较大略呈方形,背板上密生黄褐色刚毛,后半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并有“小”字形凹纹; 3~10节背、腹面有扁圆形步泡突,上密生赤褐色颗粒。

蛹 长30~50mm,纺锤形,初淡黄后变黄褐色,翅芽达第3腹节,尾端轮生刚毛。

(2)生活史及习性。

云南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寄主萌动后开始为害,落叶时休眠越冬。于6~7月间老熟,在隧道内两端填塞木屑筑蛹室化蛹,蛹期15~25天。羽化后于蛹室内停5~7天后,咬羽化孔钻出。7~8月间为成虫发生期,成虫多晚间活动取食,以早晚较盛,约经10~15天开始产卵。2~4年生枝上产卵较多,多选直径10~15mm的枝条的中部或基部,先将表皮咬成“U”形伤口,然后产卵于其中,每处产1粒卵,偶有4~5粒者。每雌虫可产卵100~150粒,产卵约40余天,卵期10~15天。孵化后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向枝条上方蛀食约1cm,然后蛀入木质部内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开始每蛀5~6cm长向外蛀1排粪孔,随虫体增长而排粪孔距离加大,小龄幼虫粪便呈红褐色细绳状,大龄幼虫的粪便为锯屑状。幼虫一生所蛀隧道长2m左右,隧道内无粪便与木屑。

(3)防治方法。

①桑园附近最好不种植桑树,以减少虫源。

②结合修剪除掉虫枝,集中处理。

③成虫发生期应及时捕杀成虫,将其消灭在产卵之前。

④成虫发生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洒40%乐果乳油500倍液,枝干上都要喷周到。

⑤成虫产卵盛期后进行挖卵和挖初龄幼虫。

⑥刺杀木质部内的幼虫,找到新鲜排粪孔用细铁丝插入,向下刺到隧道底端,反复几次可刺死幼虫。

⑦毒杀幼虫。初龄幼虫可用敌敌畏或杀螟松等乳油10~20倍液,涂抹产卵刻槽杀虫效果很好。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可从新鲜排粪孔注入药液,如50%辛硫磷乳油1~20倍液或上述药剂,每孔最多注10ml,然后用湿泥封孔,杀虫效果良好。

(二)象甲类

象甲类昆虫统称象鼻虫,主要种类有臭椿沟眶象、山杨卷叶象等。成虫头部前端延伸成象鼻状或鸟喙状,咀嚼式口器生在延伸部分的前端。幼虫肥胖弯曲,两端尖细,可取食叶部、钻蛀茎部、根部、果实、种子。

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Harold)]是一种蛀干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臭椿、千头椿等,尤其是行道树、片林等受害较重。

1.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2mm,黑色,鞘翅坚厚,上有刻点。

卵 长圆形,黄白色。

幼虫 乳白色,长12mm左右。

蛹 黄白色,长11mm左右。

2.生活史及习性

以幼虫和成虫在树干或土内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第一次成虫盛发期,7月底至8月中旬为第二次盛发期。成虫有假死性,为害期1个月左右,成虫产卵在树干上,卵期约8天。5月底幼虫开始孵化,8月下旬幼虫第二次孵化。虫态很不整齐。

成虫以嫩梢、叶片、叶柄为食,易造成树木折枝、伤叶、皮层损坏;幼虫先咬食皮层,长大后钻入木质部内为害,造成树势衰弱以至死亡。

3.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不栽植带虫苗木,栽后要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树势。一旦发现受害严重即将枯死的苗木要及时伐除,避免虫害蔓延。

(2)利用成虫不喜飞、多在树干上活动及具有假死性(受到外界突然震动,害虫不动并坠落)的特性捕捉杀灭。

(3)在幼虫为害期,用铁丝等工具从排粪口或树皮发黄外处用手按松软的部位钩出幼虫并杀死。

(4)在幼虫为害期,从排出新粪的虫孔用高压注射器往里注射1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并用湿泥将排粪口封死。

(5)在幼虫为害初期,可浇灌1 0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或1 000倍50%辛硫磷乳油,以浇透根部为宜。

(6)幼虫为害期,在树木周围须根最多处埋施呋喃丹颗粒剂,埋后及时覆土浇水以利吸收。

(7)成虫盛期可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防治。

(8)成虫期可往树干上撒施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或2.5%敌百虫粉剂防治。

(三)小蠹虫类

小蠹虫类体小,圆柱形,色暗。头比前胸狭,象鼻部分短而不明显。触角短,锤状。小蠹虫常蛀食乔木、灌木的形成层或木质层,为害园林树木的主要有柏肤小蠹、纵坑切梢小蠹等。

柏肤小蠹(Phloeosinus aubei Perris),属鞘翅目象甲亚目小蠹总科昆虫,主要为害侧柏、桧柏、柳杉等,是蛀干害虫。

1.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1~3.5mm,体粗壮,赤褐色,无光泽。头部小,藏于前胸下,触角赤褐色,球棒部呈椭圆形,复眼具凹陷,较浅,两眼间距较宽,前胸背板阔大于长,前缘呈圆形。体密被刻点及灰色细毛,鞘翅前缘弯曲,呈圆形,鞘翅上各有9条纵纹和栉状齿,沟间部粗糙,上面的刚毛横排3~4枚,鞘翅斜面具有凹面,雄虫鞘翅面奇数间部上有大瘤。

卵 白色,椭圆形,长0.5mm,宽0.3mm,初产时白色透明,表面光滑,4天后卵粒表面开始出现皱褶,每端出现1个下陷的凹点。

幼虫 体乳白色,头淡褐色,弯曲成“C”字形。老熟幼虫体长2.5~5.0mm,乳白色,头淡褐色,体弯曲。

蛹 乳白色,体长2.5~4.0mm,尾端有尖。

2.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柏树枝内越冬,翌年3~4月间陆续飞出,雌虫寻觅生长衰弱的侧柏、桧柏等,蛀圆形侧入孔侵入皮下,雄虫跟踪进入,并共同筑下不规则的交配室,在内交尾,交尾后的雌虫向上咬筑单纵母坑道,并沿坑道两侧咬成卵室。在此期间,雄虫在坑道内将坑道内的木屑由侵入孔推出孔外。母坑道长15~45mm。雌虫一生产卵26~104粒,卵期7天,4月初出现初孵幼虫,由卵室向外沿边材表面,蛀筑细长而弯曲的幼虫坑道。幼虫坑道长30~41mm,幼虫发育期约10天,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羽化期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6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初羽化的成虫,体色微淡黄褐色,羽化后沿羽化孔向上爬行,经过一段时间,即飞向健康树树冠上部或外缘的树梢,咬蛀侵入孔向下蛀食,进行营养补充,常将枝梢蛀空,遇风吹即折断,虫害发生严重的常见树下有成堆的被咬断的枝梢,损失很大。成虫至10月间(中旬后)进入越冬状态。

柏肤小蠹的主要为害特点是在进行补充营养期为害枝梢,影响树形、树势;在繁殖进行期中为害干、枝,造成枯枝或植株死亡。

3.防治办法

(1)加强对林木抚育管理,合理修枝、间伐,改善树木的生理状况,以增加树势,提高其抗御虫害的能力。

(2)在虫害发生前(每年3月下旬)对伐倒木进行剥皮,以免害虫在其上繁殖,形成发源地。

(3)成虫出现期,喷功夫乳油1 500~2 000倍液,每10天喷洒1次,可有效预防该虫侵入。

(4)北方各地,该虫越冬期大多集中于长势衰弱的幼树或风折雪压的断枝皮下。对于这种情况要及时疏剪或伐除,拉出林外集中焚毁。

(5)虫害大发生区域,可在越冬前,在林内大量堆放饵木,待其侵入后拉出林外焚毁,可基本消灭该虫70%左右,经过几次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五节 园林植物根部病虫害

园林植物根部病害的种类虽不如叶部、枝部病害的种类多,但所造成的危害常是毁灭性的。染病的幼苗几天内即会枯死,幼树在一个生长季节可造成枯萎,大树延续几年后也会枯死。

根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可分为根部及根颈部皮层腐烂,并产生特征性的白色菌丝、菌核和菌索;根部和根颈部出现瘤状突起。病原菌从根部入侵,在维管束定植引起植株枯萎;根部或干基部腐朽并可见有大型子实体等。根部发病,在植物的地上部分也可反映出来,如叶色发黄、放叶迟缓、叶形变小、提早脱落、植株矮化等。

一、根部病害

(一)苗木立枯病和猝倒病(图7-52)

苗木猝倒病和立枯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可以为害100多种植物,其中以针叶树苗最易感病,柏科树木比较抗病。易感病的园林植物有洋槐、海桐、紫荆、枫香、悬铃木、银杏、菊花、仙客来、大丽花等。

图7-52 苗木猝倒病症状

1.种芽腐烂型 2.猝倒型3.立枯型

1.症 状

根据侵害部位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种芽腐烂型 种芽还未出土或刚露出土,即被病菌侵染死亡。

猝倒型 幼苗出土不久,嫩茎尚未木质化,病菌自茎基部侵入,受侵部呈现水渍状腐烂,幼苗迅速倒伏,此时嫩叶仍呈绿色,随后病部向两端扩展,根部相继腐烂,而后全苗干枯。

立枯型 幼苗木质化后,苗根染病腐烂,茎叶枯黄,但死苗站着不倒,且易拔起,也称根腐型。

叶枯型 发生在苗木生长后期,由于苗木过于密集,苗丛内光照不足,苗木下部叶片染病腐烂枯死,常造成苗木成簇死亡。

2.病 原

引起本病的原因,可分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两类。侵染性病原主要是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以下因素:圃地积水,造成根系窒息;土壤干旱,表土板结;地表温度过高,根颈灼伤;还有农药污染等原因。

3.发病规律

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来源。病原菌可借雨水、灌溉水传播,且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再侵染。发病严重的原因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长期连作感病植物,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病原菌:种子质量差,发芽势弱,发芽率低;幼苗出土后连遇阴雨,光照不足,幼苗木质化程度差,抗病力低;在栽培上播种迟、覆土深、揭草不适时、施用生肥等。

4.防治方法

(1)应采取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

(2)不选用瓜菜地和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地作为圃地。精选种子,适时播种。推广高床育苗及营养钵育苗,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苗。

(3)土壤消毒选用多菌灵或配成药土垫床和覆种。

(4)种子消毒可用0.5%高锰酸钾溶液(60℃)浸泡2小时。

(5)幼苗出土后可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喷1∶1∶200倍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

(二)苗木茎腐病(图7-53)

苗木茎腐病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池柏、银杏、杜仲、枫香、金钱松、水杉、柳杉、松、柏、桑、山核桃等园林植物的苗木。

1.症 状

病苗茎基部最初出现水渍状黑褐色病斑,很快延及茎基一圈,使皮层臃肿皱缩坏死,叶片自上而下褪色萎垂,但不脱落。继而茎部皮层腐烂破裂,皮层内或木质部上出现煤灰样的黑色小菌核,数量极多,拔苗时皮层脱落,仅拔出木质部。如银杏茎腐病。

图7-53 银杏茎腐病

1.病苗症状 2.病部放大示皮层下的菌核(仿董元)

2.病 原

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苗木上很少形成孢子,常产生小如针状的菌核。

3.发病规律

盛夏土温过高,苗木茎基部灼伤,造成伤口,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此,病害一般在梅雨季节结束后15天左右开始发生,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至9月逐渐停止发展。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7~8月的气温。

4.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木抚育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在苗期施足厩肥或以棉籽饼作基肥,可以降低50%的发病率。

(2)夏季搭架荫棚。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4时遮阴,可使发病率减少85%左右。另外,苗木行间覆草发病率也可减少70%。

(3)在时晴时雨、高温高湿的夏天,病害易流行。每周喷施1次0.5%~1%波尔多液,可保护苗木并防止病菌侵入。

(三)紫纹羽病(图7-54)

紫纹羽病分布较广,长江流域均有发生,危害杨、柳、槐、桑、柏、松、衫、刺槐、苹果、梨等100多种植物,是一种严重的根部病害。它使树干基部树皮腐烂,树木死亡。

1.症 状

病菌先侵染幼苗,渐及粗大的主根、侧根。病根初期形成黄褐色块斑,以后变黑腐烂,并易使皮层和木质部剥离。病部表面密生红紫色绒状菌丝层,雨季菌丝可蔓延到地面或主干上6~7cm处。病根上常形成半球形菌核。

2.病 原

子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属担子菌亚门银耳目卷担子菌。子实体膜质,紫色或紫红色。

3.发病规律

菌丝体和菌核残留在病根或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春季土壤潮湿时开始侵入幼根,靠水及土的移动传播,也可随病苗的调运扩散。刺槐是紫纹羽病的重要寄主。

4.防治方法

(1)选用健康苗木栽植,对可疑苗进行消毒处理:在1%硫酸铜溶液中浸泡3小时,或在20%石灰水中浸泡0.5小时。处理后用清水冲洗后再栽植。

(2)生长期间应加强管理,肥水要适宜,以促进苗木健壮生长。发现病株应及时挖除并烧毁,并用1∶8的石灰水或3%硫酸亚铁水消毒树坑。

(四)白绢病(图7-55)

白绢病可为害多种花木,如兰花、君子兰、香石竹、凤仙、茉莉、万年青、楠木、柑橘等。

图7-54 紫色根腐病

1.病根症状 2.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1.症 状

感病植株基部发生黑色湿腐,接着在土表及植株基部发现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呈辐射状,逐渐扩展呈棉絮状菌丝层,后期产生形似油菜籽状的茶褐色菌核,遍及土表,被害植株衰弱死亡。

2.病 原

病原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

3.发病规律

菌丝和菌核能在土壤中和植物残体上存活多年。翌年5~6月以菌核萌发菌丝从苗木根颈部或根部侵入,8~9月秋雨连绵时发病尤重。密植易使该病传播蔓延,病菌可随苗木、流水传播。

4.防治方法

(1)更换无菌土壤或消毒土壤。用土重的0.2%五氯硝基苯与土壤搅拌后上盆使用。

(2)注意养护管理,及时排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升汞∶石灰∶水(1∶1.5∶1 500)浇灌病株周围土壤。

(3)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五)根结线虫病(图7-56)

根结线虫病在我国南北许多省都有发生。根结线虫可使1 700多种植物致病,如杨、槐、榆、山楂、泡桐、大丽花、金鱼草、一串红等。

1.症 状

被害植株的侧根和支根(主要侵染嫩根)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初表面光滑、淡黄色,后粗糙、质软。剖视之,可见瘤内有白色透明的小粒状物,即根瘤线虫的雌成虫,其使病株根系吸收机能减弱,病株生长衰弱,叶小,发黄,易脱落或枯萎,有时会发生枝枯,严重的整株枯死。如四季海棠根结线虫病。

图7-55 白绢病

1.病株症状 2.病部根部放大示病部着生的病菌的菌核 3.病菌的子实层
4.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仿《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图7-56 根结线虫病

1.幼苗根部被害状 2.卵 3.卵内孕育的幼虫 4.性分化前的幼虫 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 7.雄虫 8.含有卵的雌虫 9.产卵的雌虫

2.病 原

根结线虫病由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侵染所致,属线形动物门线虫刚,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卵主要存在于寄主根瘤部。幼虫无色透明,雌雄不易区分。成虫雌虫梨形,不经交配即可产卵,产卵量可达500多粒。卵可存活两年以上。雄虫线形。

3.发病规律

雌虫产卵于寄主植物病部瘿瘤内或土壤中。幼虫主要在浅层土中活动,常分布在10~30cm处,以10cm处居多。土壤湿度10%~17%、温度20℃~27℃时最适于线虫存活。病土是最主要的侵染来源。在病土内越冬的幼虫,可直接侵入寄主的幼根,刺激寄主组织,形成巨型细胞,并形成根结。也可以以虫瘿随同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环境适宜时越冬卵孵化为幼虫入侵寄主。线虫可通过水流、肥料、农具、种苗等传播。

4.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格禁止有病苗木调出、调进。

(2)在苗圃内进行轮作;选用无病床土育苗。

(3)药剂防治。利用溴甲烷处理土壤;将3%呋喃丹颗粒剂、15%铁灭克颗粒剂分别按4~6g/m2及1.2~2.6g/m2的用量拌细土施于播种沟或种植穴内;也可用10%克线磷颗粒剂处理土壤,具体用量为30~60kg/hm2

(4)盆土药剂处理。将5%克线磷按土重的0.1%与土壤充分混匀,再进行消毒;也可将5%克线磷、10%丙线磷。按盆口内径6cm用药0.75g或0.50g计,施入花盆中。

(5)盆土物理处理。炒土或蒸土40分钟,注意加温勿超过80℃,以免土壤变劣;或在夏季高温季节进行太阳曝晒,其间要防水浸,避免污染。

(6)花盆、操作工具要清洗消毒,盆土要集中处理。

图7-57 樱花根癌病

1.根颈部被害症状 2.病原细菌

(六)根癌病(图7-57)

根癌病又称冠瘿病、根瘤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其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樱花外,还危害菊花、大丽菊、石竹、天竺葵、桃、月季、蔷薇、梅、夹竹桃、柳、核桃、花柏、南洋杉、银杏、罗汉松等。

1.症 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根颈处,也可发生在主根、侧根以及地上部的主干与侧枝上,发病初期病部膨大呈球形或球形的瘤状物,幼瘤初为白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以后瘤肿逐渐增大、质地变硬、褐色或黑褐色、表面粗糙龟裂。肿瘤的大小形状各异,草本植物上的肿瘤小,木本植物及肉质根的肿瘤大。由于根系受到破坏,发病轻的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叶色不正,严重者则引起整株死亡。

2.病 原

根癌病由细菌中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umefaciens(Smith et Towns.) Conn]引起。

3.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可在病瘤内或土壤病株残体上生活一年以上,可由灌溉水、雨水、采条、嫁接、园艺工具、地下害虫等进行传播。远距离传播由病苗和种条的运输造成。病原细菌从伤口侵入,经数周或一年以上就会出现受害症状。碱性、湿度大的沙壤土发病率较高,而连作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嫁接时切接比芽接发病率高,苗木根部伤口多时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病土须经热力或药剂处理后方可使用,或用溴甲烷进行消毒,病区应实施两年以上的轮作。

(2)病苗须经药液处理后方可栽植,可选用500~2 000mg/kg链霉素浸泡30分钟或在1%硫酸铜溶液中浸泡5分钟。发病植株可用300~400倍的“402”浇灌或切除肿瘤后用500~2 000 mg/kg链霉素或用500~1 000mg/kg土霉素涂抹伤口。

(3)外科治疗。对于初起病株,应先用刀切除病瘤,然后用石灰乳或波尔多液涂抹伤口,或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12份),或用二硝基邻甲酚钠20份、木醇80份混合涂瘤,可使病瘤消除。

二、根部害虫

根部害虫又称地下害虫,是指为害期在土壤中生活的一类害虫,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类。其主要为害地下部分及近地表的嫩茎,常常造成缺苗、断垄或幼苗生长不良的现象。

(一)地老虎类

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俗称地蚕、切根虫,为害幼嫩植物,切断根茎取食。其种类主要有大地老虎(Agrotis tokionis Butler)(图7-58)、小地老虎(A.ypsilon Rottemberg)(图7-59)、黄地老虎(A.segetum Schiff)三种(图7-60)。其中小地老虎是最重要的害虫,分布最广。

1.形态特征

表7-2 三种地老虎形态区别表

2.生活史及习性

地老虎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1~2龄群集为害,3龄以后扩散为害。幼虫性凶暴,行动敏捷,老熟幼虫具有假死性。

图7-58 大地老虎

1.成虫 2.幼虫 3.幼虫第4龄腹节背面观
4.幼虫末节臀板 5.蛹

图7-59 小地老虎

1.成虫 2.幼虫 3.卵 4.蛹
5.棉苗被害状 6.幼虫第4腹节背面观 7.幼虫腹部末节臀板 8.土室

图7-60 黄地老虎成虫

1.成虫 2.幼虫第4腹节背面 3.幼虫末节背板

小地老虎对糖酒醋液有明显趋性,并有季节性长距离迁飞的特性。

黄地老虎对糖酒醋液的趋性受蜜源植物的影响,3龄前昼夜群集于心叶及嫩叶部分取食,3龄后昼伏夜出,咬断近地面处的嫩茎。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耐饥力强。

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的幼虫对新鲜的泡桐叶和花有一定趋性。湿润土壤、黏性土易发生;杂草多易发生。

(二)蝼蛄类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俗称拉拉蛄、土狗子,是苗圃地常见的主要地下害虫,对种苗能造成重大危害(图7-62)。

1.形态特征

表7-3 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形态比较表

2.蝼蛄生活史及习性

(1)华北蝼蛄:约三年完成1代,以成虫、若虫在土下55~100cm处越冬。云南等地3~5月为越冬成虫活动盛期,6~7月为产卵盛期。新孵出的若虫具群居性,为害至11月左右以8~9龄若虫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8月羽化为成虫越冬。

(2)东方蝼蛄:南方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若虫在土下30~70cm处越冬。越冬成虫和若虫3月上中旬为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活动盛期。

图7-61 蝼 蛄

1.华北蝼蛄 2~3华北蝼蛄前足和后足
4.非洲蝼蛄前足 5.非洲蝼蛄后足

活动节律 昼伏夜出,晚9~11时为活动取食高峰。

趋性 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强,有“蝼蛄跑湿不跑干”之说。东方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湿。

群集性 初孵若虫怕光、怕风、怕水。东方蝼蛄孵化后3~6天群集一起,以后分散为害;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后方才分散为害。

(3)产卵习性:卵聚产,多粒产于一个卵窝中。

3.为害特点

蝼蛄是最活跃的地下害虫,食性杂,成、若虫均为害严重。咬食植物种子和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咬食幼根和嫩茎,扒成乱麻状或丝状,使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造成严重缺苗断垄。特别是蝼蛄在土壤表层窜行为害,造成种子架空,幼苗吊根,导致种子不能发芽,幼苗失水而死。苗床最怕蝼蛄窜,一窜就是一大片,损失非常严重。

(三)蛴螬类

蛴螬是金龟类幼虫的总称,属鞘翅目金龟总科,俗称白地蚕,是苗圃、花圃、草坪、林果中常见的害虫。

1.为害特点

蛴螬主要为害植物的根部,除咬食侧根和主根外,还能将根皮剥食尽,造成缺苗断条。

金龟甲成虫取食植物叶片、芽、花蕾、花冠影响花卉及果品的质量,而幼虫则取食根茎,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2.生活史及习性

绝大多数金龟甲成虫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潜伏于土中或作物根际、杂草丛中,傍晚开始出土活动、交配、取食。金龟甲夜出活动的种类多具趋光性,特别是对黑光灯的趋光性较强,但不同种类及雌雄之间差异较大。成虫还有假死性和趋化性,牲畜粪便、腐烂的有机物有招引成虫产卵的作用。幼虫均有3个龄期,全部历期都在土壤中度过。

金龟子生活史一般都很长,多数最少需经过1年才能完成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

(四)金针虫类

金针虫为叩头虫的幼虫,俗称铁条虫、金耙齿等,我国常见的种类主要有沟金针虫(图7-62)和细胸金针虫两种。

图7-62 沟金针虫

1.雄成虫 2.雌成虫 3.卵 4.幼虫
5.腹部末节背面 6.蛹

1.为害特点

金针虫多蛀食地面及土中嫩茎,留有残缺不齐的孔洞,有时为害侧根和须根,使叶片变黄枯萎,甚至死苗。

金针虫为害幼苗最显著的被害状是受害苗的主根很少被咬断,被害部位不齐,呈丝状成虫一般不取食或为害不重。

(1)沟金针虫:约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各龄幼虫在土中20~55cm处越冬。成虫夜晚出土交配产卵于3~7cm的土层中,一般卵经过35~42天孵化为幼虫,直至第三年8月下旬幼虫老熟,于土中作土室化蛹,9月间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越冬。

(2)细胸金针虫: 2~3年完成1代,以成虫、幼虫在土下20~40cm处越冬。成虫产卵于1~3cm的表层土中,幼虫共11龄(图7-63)。

2.生活史及习性

沟金针虫喜欢较干旱的环境,以平原旱地、有机质含量较为缺乏而土质较为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粉砂黏壤土发生较多。成虫白天隐蔽在植物中下部叶片背面及土块下,晚间活动交配产卵,具有假死性。雄成虫有后翅,有一定趋光性;雌成虫无后翅,无趋光性。

细胸金针虫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以水浇地、低洼湿地、有机质含量较多的黏土地发生较多。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略有趋光性,对新鲜而略萎蔫的杂草及植物枯枝落叶有极强的趋性,常群集于草堆下,可利用此习性对其进行诱杀。

3.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防治地下害虫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播种期防治与生长期防治相结合、防治幼虫与防治成虫相结合,协调运用各项措施,将地下害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

图7-63 细胸金针虫

1.成虫 2.幼虫 3.腹部末节背面

(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深耕细作,冬耕冬灌,合理施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除草灭虫:及时拣尽田间杂草,以减少害虫产卵和隐蔽的场所。在植物出苗前或地老虎1~2龄的幼苗盛发期,应及时铲净田间杂草,以减少幼虫早期食料,并将杂草深埋或运出田外沤肥,从而消除产卵寄主。

(2)生物防治。

目前实际用于生产的是乳状菌和卵孢白僵菌。在美国,乳状菌制剂(甲型日本金龟甲乳状杆菌)和Japidemic(乙型日本金龟甲乳状杆菌)已作为商品出售,其每公顷用量为22.5kg菌粉,防治效果一般达60%~80%。法国将卵孢白僵菌施入土中,施用孢子量为2.0 109/m2,1年后仍有效果。我国利用卵孢白僵菌,在烟草中耕期每公顷施150万亿孢子或75万亿孢子加40%甲基异柳磷EC 1.2kg制成毒土,施入植物根际附近土壤中,防治大黑鳃金龟和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效果可达80%。

(3)化学防治。

①地老虎的防治方法:

毒饵或毒草。将90%晶体敌百虫0.5kg或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2.5~5.0kg,拌以幼虫喜食的碎鲜草或菜叶30~50kg制成毒草;或将90%晶体敌百虫0.5kg加水1~5kg,喷在25~30kg磨碎炒香的菜籽饼或豆饼上,制成毒饵之后将毒饵或毒草于傍晚撒到花苗根际,用量为15~30kg/667m2

撒施毒土。每公顷5%特丁磷37.5~45kg,沟施、穴施均可,药效期长达60天;或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1.5kg,拌细沙或细土375~450kg,在花苗根旁开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将药施入,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根部灌药。苗期害虫猖獗时,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二嗪农乳油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任选一种药剂灌根,8~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可有效防治害虫。在地下害虫密度高的地块,可采用40%甲基异柳磷50~75g,兑水50~75kg,以下午4时开始灌在苗根部,杀灭地老虎效果可达90%以上,还可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②蝼蛄毒饵诱杀方法。参照地老虎,毒饵也可兼治蛴螬和金针虫。另外,蛴螬和金针虫也可采用灌根的诱杀方法(参见地老虎)。

③物理机械防治:

黑光灯。对趋光性强的害虫种类,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糖酒醋液。对地老虎的成虫可采用此方法。自发蛾初期开始,将配制好的糖酒醋液(配方:红糖3份,醋4份,酒1份,水2份,另加0.1%的敌百虫或辛硫磷)盛入盆内,傍晚放到田内约高出植株0.1m的支架上。

诱杀小地老虎幼虫。每667m2用新鲜泡桐叶60~80片,傍晚时均匀放到田间,第2天日出前捕杀泡桐叶片下的幼虫,放叶1次有效诱杀期为4~5天。

(五)白蚁类

白蚁属等翅目昆虫,分土栖、木栖和土木栖三大类,其除为害房屋、桥梁、枕木、船只、仓库、堤坝等之外,还是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在南方,为害苗圃苗木的白蚁主要有家白蚁(属鼻白蚁科)、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土白蚁(属白蚁科)。

家白蚁(Coptotremes formosanus Shiraki)主要为害房屋建筑、桥梁、电杆及四旁绿化树种,是土、木两栖白蚁。

1.形态特征

有翅成虫 体长13.5~15mm,头背面深黄色,胸、腹背面黄褐色,腹部腹面黄色。翅微具淡黄色,前翅鳞明显大于后翅鳞,翅面密布细小短毛。

兵蚁 体长5.3~5.9 mm,头及触角浅黄色,上颚黑褐色。腹部乳白色。头部椭圆形,最宽处在头的中段。上颚镰刀形,左上颚基部有1个深凹刻,其前另有4个小突起,颚面的其他部分光滑无齿。

2.生活史及习性

家白蚁营群体生活,属土、木两栖白蚁,性喜阴暗潮湿,在屋内或野外筑巢,巢的位置大多在树干内、夹墙内、屋梁上或猪圈内、锅灶台下,也可筑巢于地下1.3~2m深的土壤内,主要取食木材、木材加工品及树木。在木材上顺木纹穿行,呈平行排列的沟纹,通常沿墙角、门框边缘蔓延。蚁道的标志是墙上有水湿痕迹,木材上油漆变色,沿途有一些针尖大小的透气孔,或木材表面有泥被。一般找到透气孔即已接近蚁巢,巢有主巢和副巢,主巢体积较大,为蚁王、蚁后所栖居。一个庞大的蚁巢群可以包括几十万头白蚁个体。家白蚁繁殖飞翔季节为4~6月,多在傍晚成群飞翔,尤其是在大雨前后闷热时更为显著。有翅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此时可用灯光诱杀。

捕食白蚁的天敌有蝙蝠、青蛙、壁虎、蚂蚁等。在南方潮湿地区,家白蚁巢中常有一些螨类寄生在白蚁身上,另外有一些真菌、细菌也寄生于白蚁身上而导致其死亡。

3.防治方法

(1)将亚砷酸灭蚁粉或灭蚁灵装入胶囊喷粉器喷入蚁巢或蚁路内,引起白蚁中毒残废。

(2)挖巢,尤以冬季挖巢效果更佳,但家白蚁群体能产生补充型系列蚁,如仅挖主巢而留副巢,则群体仍难全歼。

(3)利用引诱箱或在坑内放置白蚁喜爱的松木及松花粉等,并在坑内或诱箱中施药,也可利用趋光性诱杀有翅成虫。

第六节 草坪病虫害

一、锈病

锈病为害绝大多数草坪草,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它主要为害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及高羊茅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几天内就会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草坪景观。

1.症 状

锈病发生初期在叶和茎上出现浅黄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数目增多,叶、茎表皮破裂,散发出黄色、橙色、棕黄色的夏孢子堆。用手捋一下病叶,手上会有一层锈色的粉状物。草坪草受锈病为害后会生长不良,叶片和茎变成不正常的颜色,生长矮小,光合作用下降,严重时导致草坪死亡。

2.病 原

秆锈菌(Puccinia gyaminis Pers.)引起秆锈病,条锈病(P.striiformis West)引起条锈病,均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真菌。

3.发生规律

当温度在20℃~30℃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尤其是叶片湿润利于夏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在西南地区,主要发生在低温高湿的秋季,当炎热的夏季一过,气温有所下降,加上空气潮湿,病害就会迅速发生。据观察,当5cm土层温度达到24.5℃时,病菌就开始侵染,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如果再有大量降雨,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几天之内,草坪明显枯黄。另外,由于排水不良,夏季过多施用氮肥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由于锈病的病原种类很多,变化较大,必须不断进行抗锈病品种选育工作。

(2)加强科学的养护管理,不可过量施入氮肥,应保持正常的磷、钾肥比例;合理浇水,避免草地湿度过大或过于干燥,要见干见湿,避免傍晚浇水;保证草坪通风透光,以便抑制锈菌的萌发和侵入。

(3)化学防治锈病最好的办法是使用预防性杀菌剂。在发病初期,用20%的三唑酮乳油8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5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一般在草坪叶片保持干燥时喷药效果好,喷药次数主要根据药剂残效期长短而定,一般7~10天1次。要尽可能混合施用或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二、草地螟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网锥额蚜螟。它除了为害禾本科杂草外,还可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亚麻、高粱、豌豆、扁豆、瓜类、甘蓝、马铃薯、茴香、胡萝卜、葱、洋葱、玉米等。

1.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长大后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仅留叶脉,使叶片呈网状。大发生时,也为害花和幼苗,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

2.形态特征

草地螟成虫体长8~12mm,翅展24~26mm;体、翅灰褐色,前翅有暗褐色斑,翅外缘有淡黄色条纹,中室内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黄白色斑;后翅灰色,近翅基部较淡,沿外缘有两条黑色平行的波纹。

卵 椭圆形,0.5×1(mm),乳白色,有光泽,分散或2~12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

老熟幼虫 体长19~21mm,头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黄绿或暗绿色,有明显的纵行暗色条纹,周身有毛瘤。

蛹 长14mm,淡黄色。土茧长40mm,宽3~4mm(图7-64)。

图7-64 草地螟

1.成虫 2.幼虫

3.生活史及习性

云南每年发生3~5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翌年5月化蛹及羽化。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茎叶上最多。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

4.防治方法

(1)鉴于草地螟幼虫的严重危害性,一要严密监测虫情,加大检查力度,增加检查范围、面积和作物种类,发现低龄幼虫达到防治指标,要立即组织开展防治。二要认真抓好幼虫越冬前的跟踪调查和普查。

(2)此虫食性杂,及时清除田间和道旁杂草可消灭部分虫源,秋耕或冬耕还可消灭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老熟幼虫。

(3)有条件的地区可挂黑光灯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可在幼虫为害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 000倍液。

三、夜蛾类

1.为害情况

为害草坪的夜蛾类害虫主要是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其主要为害本特草、早熟禾、野牛草等草坪草。幼虫蚕食叶片与嫩茎,发生严重时,能把地面植物一扫而光,只留下一些光枝秃秆,是暴发成灾的害虫,严重影响草坪及地被植物绿化效果。

2.形态特征

(1)成虫黄褐色。翅面上的环纹、肾纹淡黄褐色,其周围与翅面有黑色细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逐淡。卵呈馒头形,有光泽,卵粒排列成行或重叠成堆。

(2)幼虫头部褐色,有网纹;体色多变,有褐色、绿色等;背中线黄色,较细,两侧有红褐色、灰色、黄色、白色带纹。老熟幼虫3mm。蛹长约20mm,红褐色。

3.生活史及习性

我国由南至北每年发生2~8代,以幼虫或蛹在植物根茎或杂草中越冬。在南部地区可以终年繁殖为害,无冬季休眠。春季以后逐渐向北方迁飞,在北方则不能越冬,自夏季以后,又自北方回迁南方。6月上旬,江淮流域成虫向北迁飞到河北、山西及西北、东北各地。成虫飞翔力极强,白天潜伏在草丛、建筑物阴暗处等,夜间活动;有趋光性,有强烈的趋化性,以酸甜食物为营养补充;多在枯黄叶尖、叶鞘处产卵。每雌蛾可产卵1 000多粒。温度在20℃~22℃、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最适此虫发生。

幼虫共6龄,4龄后进入暴食期,3龄后抗药力明显增强。食性很杂,但最喜食禾本科植物。幼虫有假死性,有成群结队迁移为害的特性。

4.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利用糖醋液诱杀(糖∶醋∶酒∶水为3∶4∶1∶2),再加少许胃毒剂。

(2)药剂防治。幼虫在3龄以前用2.5%敌百虫粉剂和50%杀螟松乳剂1 000倍液喷洒防治。另外,用“77-21”苏云金杆菌、“灭幼脲1号”防治的效果也比较好。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鲜切花、园林植物叶部、枝干部、根部、草坪病虫害的主要种类、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复习思考题】

1.月季白粉病的危害有何特点?病菌在何处越冬?防治的关键是什么?

2.简述百合青霉腐烂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3.简述香石竹枯萎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4.怎样防治非洲菊灰霉病?

5.概述螨类在鲜切花上的为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方法。

6.蚜虫在鲜切花上有何为害特点?怎样防治?

7.园林植物叶部病害主要有哪些种类?危害如何?怎样防治?

8.园林植物病毒病与真菌病害相比,防治上有什么不同?以美人蕉花叶病为例,说明如何防治病毒病?

9.园林植物炭疽病类、锈病类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10.本地区常见的园林植物叶部病害有哪些?其典型症状及发病规律怎样?

11.如何开展园林植物叶部病害的综合治理工作?

12.君子兰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特点有哪些?如何防治?

13.食叶类的害虫种类主要有哪些?其为害特点如何?如何防治?

14.园林植物吸汁类害虫主要有哪些种类?

15.园林植物吸汁类害虫诱发哪种病害?如何防治?

16.概述蓟马的为害特点和主要防治方法。

17.简述杨树烂皮病和杨树溃疡病的区别。

18.本地区常见的园林植物枝干病害有哪些?各有何诊断特征?

19.枝干害虫主要有哪些种类?它们的为害特点如何?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防治最有效?

20.园林植物地下害虫的种类主要有哪些?怎样防治?

21.苗木立枯病和猝倒病症状分几个类型?病原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22.紫纹羽病的症状和发病规律各是什么?怎样防治?

23.怎样防治白绢病?

24.根癌病的病原是什么?怎样防治?

25.草坪锈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26.草坪地下害虫发生的主要有哪些种类?如何防治?

实验实训

实验一 观赏植物叶部病害的类型及症状识别

一、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疫病、叶斑病以及叶畸形病、病毒病等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形态的识别,掌握上述叶部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类型。

二、材料和用具

材料:叶部病害的盒装标本、瓶装标本、破坏性标本、幻灯片等。

用具:显微镜、镊子、滴瓶、纱布、扩大镜、挑针、刀片、盖玻片、载玻片等。

三、内容与方法

1.观察所有叶部病害的挂图及幻灯片。

2.以下列病害为代表,辨识其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

(1)白粉病:该类病害有一共同特点是在受害部位产生白色粉霉斑,并在其上产生小黑点,即闭囊壳。病菌菌丝表生,分生孢子相似,在短的分生孢子梗上单生或串生分生孢子;子囊及子囊孢子有差异,附属丝不同。识别瓜叶菊白粉病、凤仙花白粉病、黄栌白粉病等病害的为害状,同时分别用挑针挑取白粉及小黑点,制片镜检分生孢子、闭囊壳及附属丝形态,并用挑针轻轻挤压盖玻片,注意查验挤压出来的子囊及子囊孢子。

(2)锈病:该类病害的共同特征是在叶片上产生橘黄至铁锈色夏孢子及冬孢子堆。识别细叶结缕草锈病、海棠锈病等病害的为害状,切片或挑片镜检细叶结缕草锈病的夏孢子及冬孢子堆。注意辨识其形态,冬孢子双胞,有柄。

(3)霜霉病(含疫病):该类病害的共同特征是在叶片正面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疏松的霜霉层。识别葡萄霜霉病、羽衣甘兰霜霉病、紫罗兰霜霉病、大岩桐疫病、百合疫病等病害的症状特点。挑取霉层镜检,识别孢囊梗及孢子囊的形态。

(4)叶斑病(含炭疽病):该类病害的共同特点是在叶面上产生圆形、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褐色的坏死斑,后期病部中央颜色变浅,并且在病斑上产生大量小黑点或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或分生孢子梗。识别兰花炭疽病、月季黑斑病、山茶灰枯病、麦冬炭疽病、杜鹃褐斑病、荷花黑斑病、牡丹叶霉病、鸡冠花叶斑病等病害的症状特点。取材料切片镜检,注意识别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

(5)灰霉病:该类病害的共同特点是危害嫩梢、幼叶、花蕾、花器等组织,并在受害组织部位产生大量疏松的灰黑色霉层。识别仙客来灰霉病、四季海棠灰霉病等病害的病状特点。刮取霉层镜检,注意识别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的形态。

(6)叶畸形病:该类病害的特点是受害叶片肿大、加厚、皱缩,果实肿大、中空呈囊果状物。识别桃缩叶病、杜鹃饼病等病害的症状特点。刮取霉层镜检,注意识别各种孢子的形态。

(7)细菌性叶斑病:注意识别君子兰细菌性软腐病等病害的症状特点,并切取病健交界处组织进行镜检,观察菌脓现象。

(8)病毒病:该类病害的症状特点表现为花叶、斑驳、皱缩,无病征现象。注意识别美人蕉花叶病、仙客来病毒病、唐菖蒲花叶病、郁金香碎色病、香石竹病毒病等病害的症状特点。

(上述材料在镜检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四、作业

列表描述所观察到的叶部病害的识别要点和病原类型。

实验二 园林害虫及为害状观察

一、目的及要求

识别当地园林植物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和为害状,为防治奠定基础。

二、材料和用具

材料:国槐尺蛾、舞毒蛾、天幕毛虫、杨毒蛾、松毛虫、蓑蛾、黄刺蛾、核桃缀叶螟、叶蛾、潜叶蛾、黏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木蠹、小蠹类、透翅蛾、榆叶甲、丁香潜叶跳甲、绿尾大蚕蛾、樗蚕、红缘灯蛾、铜绿丽金龟、大灰象甲、桑天牛、茶翅蝽、大青叶蝉、昼鸣蝉、白粉虱、蚜虫类及蚧类等及其他园林植物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和为害状。

用具:放大镜、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影碟机、多媒体课件等)、显微镜、镊子、挑针、载玻片、培养皿、记录本、笔等。

三、内容和方法

1.观察国槐尺蛾、舞毒蛾、天幕毛虫、杨毒蛾、松毛虫、蓑蛾、黄刺蛾、核桃缀叶螟、绿尾大蚕蛾、樗蚕等的为害状及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

2.观察茶翅蝽、大青叶蝉、昼鸣蝉等的为害状及成虫、卵、若虫的形态特征。

3.观察铜绿丽金龟、大灰象甲的为害状及形态区别。

4.观察白粉虱、蚜虫类的为害状及成虫、卵、若虫的形态特征等。

5.观察蚧类的为害特点。

6.地下害虫:蛴螬、蝼蛄、草地螟、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螨等的为害状及其形态特征。

四、作业

列表记录当地园林植物的主要害虫种类、形态特征和为害状。

综合实训一 草坪病虫害调查

一、目的及要求

通过调查,了解当地草坪病虫害的种类构成、危害程度及防治的基本情况,为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打下基础,同时通过病虫害标本的采集、鉴定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过的知识。

二、材料和用具

病害标本采集箱、毒瓶、幼虫瓶、扩大镜、果枝剪、镊子、笔记本、铅笔及有关资料。冷季型或暖季型草坪的栽培现场。

三、内容和方法

1.现场调查。

每年5~6月或9~10月组织学生到草坪现场,进行草坪病虫害的一般情况调查。通常观察记录的项目及内容如下:

(1)草坪状况调查:包括草坪类型(冷季型或暖季型)、草坪品种、面积、长势、杂草情况、地势等内容。

(2)害虫情况调查:包括害虫类型(地下害虫、食叶害虫或刺吸害虫)、发生面积、危害程度、主要害虫种类等内容。

(3)病害情况调查:包括病害类型(锈病、白粉病、叶枯病、枯萎病等)、发生面积、危害程度、主要病害种类等内容。

(4)防治情况调查:包括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或物理机械防治等)、杀虫剂或杀菌剂应用情况(包括使用的品种、浓度、次数、用药时间、防治效果等)等内容。此项内容须向草坪管理人员咨询,并结合现场观察来进行。

现场调查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可全班集体活动,也可分组进行。由任课教师带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记载并采集标本。

2.室内鉴定。对于被害特征明显、现场容易识别的病虫种类可以当场鉴定确认。难以识别或新出现的病虫种类,则需带进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有关资料,完成进一步的调查鉴定工作。

四、实训作业

写出调查报告并列表描述被调查草坪的病虫害种类构成、危害程度及防治的基本情况。

注:①草坪品种:   ②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综合实训二 温室环境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与观测

一、目的及要求

通过观测,了解温室环境对园艺植物病虫害发生所造成的影响,熟悉在温室栽培这一特定的保护地条件下,园艺植物病虫害的种类构成及发生为害特点,从而通过调节温室的环境条件,减轻或杜绝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减少用药,实现对温室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二、材料和用具

温湿度表、扩大镜、果枝剪,镊子、卷尺、笔记本、铅笔等。

三、内容和方法

1.温室保护地害虫发生的情况观测。

(1)温室害虫发生的特点:

①温室生态环境有利于害虫繁衍:温室温暖、潮湿、风速低、温度变化较小、相对湿度很少低于60%,而较密闭的条件又决定其天敌少。这种特殊的环境,有利于害虫生长、发育、繁殖,尤其对一些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昆虫如粉虱、蚜虫等,可终年繁殖。

②温室害虫种类多,新害虫不断涌现:温室栽培植物中有木本、草本、宿根、球根花卉及水生植物等,由于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病虫害问题要比蔬菜、林木等复杂得多。并且随着苗木调运、引种,又会出现一些新害虫,如美洲斑潜蝇、蔗扁蛾、根粉蚧等。新害虫与原有害虫能构成复杂群体,为害方式各异,单一的治理措施已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全面考虑,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③温室害虫以小型居多:一般体长仅几毫米,大部分害虫附着或潜入寄主植物组织内部,初期难以发现。在自然界中,其本身的扩散能力有限,主要随繁殖材料、填充包装物、盆栽土壤、交通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④温室害虫的分布不受地域、区域限制。

(2)当地温室害虫发生的情况观测:观测调查温室害虫的种类、个体大小、发生危害程度,并与同一时期露地园艺植物上的同种害虫发生为害情况进行比较,从而调查出当地温室保护地条件下害虫的种类构成、发生特点及为害情况。

2.温室病害发生的情况观测。

(1)温室病害发生的特点:

①从种类构成上:温室病害大都表现为喜冷凉、潮湿及昼夜温差大,如菊花白色锈病、月季霜霉病、仙客来灰霉病等。菊花白色锈菌冬孢子的萌发适温为12℃~20℃,超过24℃时冬孢子很少萌发,该病害在大多数菊花的栽培区夏季可以自然消亡,但在秋冬季节的温室内则爆发成灾。

②发病程度上:温室环境因湿度较大,同种情况下,温室栽培比露地栽培发病严重。如菊花白色锈病在10月份进行调查,露地栽培的情况下发病较轻,而保护地栽培的情况下则发病较重。

③温室状态下,园艺植物病害几乎不存在越冬、越夏问题,不仅常年发生,而且还会因病原积累等问题而愈加严重,如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等病害往往有连年加重趋势。同时,随着保护地面积的逐年扩大,花卉种苗等产品的调运频繁,许多检疫性的病害如菊花白色锈病等将愈加严重。

④生理性病害偏多:温室花卉种类繁多,其原产地、习性各不相同,保护地栽培时往往会因“保护”不当而出现日灼、“感冒”、有害气体中毒等现象的发生。如冬季光照过强时,常常会使蝴蝶兰、蒲葵、袖珍椰子等叶片发黄;开窗通风不利,会使窗口附近的花卉植物因温差过大而“感冒”;冬季取暖设备不良或施用了碳酸氢铵等化肥时,容易产生有毒气体而使花木中毒,等等。

(2)当地温室病害发生的情况观测:观测调查当地温室园林植物病害的类型、发生危害程度以及发生与温室小环境的关系,并与同一时期露地园艺植物同种病害发生情况进行比较,从而调查出温室保护地条件下病害的种类构成、发生特点及危害情况。

3.调节温室环境,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光照、温度、湿度、通气、纱网隔离等措施的调节,扬长避短,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减轻或杜绝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要将调节的较为理想的温室环境与较差的温室环境条件相比较,调查影响温室病虫害发生的主导因素。

四、实训作业

写出当地温室病虫害的观测报告。

综合实训三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预报

一、目的及要求

1.通过当地各主要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了解当地某一时期病虫的发生情况,熟悉主要病虫的危害与发生特点,为搞好测报提供依据。

2.掌握1~2种主要病虫害两查两定的方法,明确病虫害发生情况,为开展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材料和用具

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采集用具、记录本等。

三、内容与方法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调查。

1.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分布、为害情况和发生发展特点,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等,都要以调查为基础。调查结果准确与否与取样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园田的具体条件和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可选用不同的取样方法进行随机取样。常用的方法有棋盘式(面积)、双对角线式(面积)、单对角线式、棋盘式(长度)、双对角线式(长度)、单对角线式(长度)、抽行取样法、“Z”取样法等。在样点内选取一定量的样株,然后在每一样株冠幅的上、下、内、外等部位和东、南、西、北各方位选取若干枝条、叶片或果实等进行调查。关于调查的类型,按调查的目的要求,可采用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系统定点调查。

调查时,应根据当地的生产和需要,针对主要病虫害,分成若干小组在不同类型的园中进行调查,然后汇总各小组调查结果,进行病(虫)情分析,最后提出防治意见。

调查时应注意:

(1)选点应根据调查目的,确定有代表性的园田,必要时对病虫害发生特别严重的或极轻的园田进行专门调查,探究原因,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2)应对所调查园田的基本情况,如栽植管理情况、间作情况、以前病虫发作情况和群众防治经验等逐一进行了解。对所调查园田的环境和自然条件,特别是有无其他寄主、天敌来源等也应注意记载,供分析虫(病)情时参考。

(3)本实训可与前面的实训结合进行。结合生产需要,本实训也可与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结合进行,以达到熟练操作、熟悉病虫发生动态和为生产服务的目的。

2.园林植物品种抗性调查。

有条件时,可通过练习目测病虫发生为害的严重程度和记录方法,调查比较园林植物不同品种对当地1~2种主要病虫害的抗性表现。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选择1~2种主要病虫发生时期,进行田间调查,并对两查两定(病害:查普遍率,定防治田块;查发病程度,定防治适期。虫害:查虫口密度,定防治田块;查发育进度,定防治适期)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天气及病虫发育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四、实训作业

1.写出一种病害或虫害发生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结合当地园林植物的实际情况,写出一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期与防治适期的预测预报。

综合实训四 草坪杂草的田间防除

一、目的要求

通过草坪杂草防除方案的实施,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熟悉并掌握各方案实施的条件、过程及注意事项,为以后根据生产实际制订草坪杂草综合防除的最佳方案打好基础。

二、材料及用具

材料:各种剪草机械;人工除草用的铲子、小锄等工具;各种除草剂:骠马、4-D丁酯、苯达松、莠去津、地散磷、施田补、坪绿1-5号等;各种冷季型或暖季型的草坪草种子: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结缕草等。

用具:喷雾器、量杯、天平、水桶、皮尺、笔记本、铅笔等。

三、内容及方法

1.人工除草。组织学生到已成坪的老草坪或新建植的草坪现场,利用小锄、铲子等进行人工除草,此方案可结合劳动课等实施,比较不同草坪类型及不同杂草种类的除草难易,总结该方案的优缺点及适合状态。

2.修剪除草。结合草坪修剪,利用各种剪草机械进行杂草剪除,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适于该方案铲除的杂草种类及适宜的季节。

3.利用生物颉颃作用抑制杂草。通过加大草坪草的播种量、混配先锋草种、对目标草种强化施肥(生长促进剂)等措施,促进草坪草生长,抑制杂草生长。通过设置不同的对比试验,总结出不同状况下对杂草的抑制差异。

4.化学除草。

(1)施用芽前除草剂:在杂草萌芽前,通过施用莠去津、地散磷、施田补、西玛津、大惠利、地乐安、坪绿1号(4号、5号)等进行除草实验,验证上述除草剂的除草特点,掌握该类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施用芽后除草剂:在杂草萌芽后,通过施用骠马、灭草灵、4-D丁酯、克阔乐、苯达松、坪绿2号、坪绿3号等进行除草实验,验证上述除草剂的除草特点,掌握该类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实训作业

根据具体情况,写出不同实施方案下的阶段性总结,最后汇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