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恩施州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差异

恩施州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差异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探索恩施州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将恩施州8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集中展现于图6-3中,可以看出:时间序列上,恩施州8个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恩施州8个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对排名与GDP的相对排名基本一致,表明GDP对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恩施州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差异


为探索恩施州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将恩施州8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集中展现于图6-3中,可以看出:

图6-3 恩施州8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的县域比较

(1)时间序列上,恩施州8个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其中,恩施市的社会经济总得分由0.155增至0.930,增幅83.33%,因其领先的基数与较大的增速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比其他县市越来越高;不同的增速和增幅导致恩施州8个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2)空间结构上,8个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呈现出层级结构。以2004年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为基数,则8个县市的得分由大至小分别为恩施市(0.155)>利川市(0.132)>建始县(0.1081)>鹤峰县(0.1062)>巴东县(0.1045)>来凤县(0.0984)>宣恩县(0.0982)>咸丰县(0.0619);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的平均增长速率由大至小分别为咸丰县(0.2478)>恩施市(0.2203)>巴东县(0.2047)>来凤县(0.1953)>利川市(0.1891)>建始县(0.1761)>宣恩县(0.1681)>鹤峰县(0.1680)。因此,基数最大、增长较快的恩施市成为了第一级,第二级包括利川市和巴东县,其中巴东县是在2008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因为处于与邻域宜昌交接的地理优势逐渐拉开与其他5县的差距,彻底形成前两级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始终优于其他5个县的局面;第三级的5个县之间差距较小,且始终在互相赶超。

利用变异系数(CV)公式,对2004—2013年的恩施州各个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得分和各个子系统得分值进行变异系数计算,结果见图6-4。从中可以看出:①恩施州各县市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差异有一定的递减趋势,变异系数由2004年的0.516递减到2013年的0.405,但递减速度缓慢,区域差异依然较大,协调度不高;②各个社会化经济发展子系统的差异水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协调度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规模,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小,而经济发展规模的区域差异较大,这也反映各个城市的发展重心有所差别,城市化内部的协调水平相对较差。

图6-4 恩施州各县市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变异系数的差异变化

每隔两年取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在ArcGIS 10.0做出时空分布图(图6-5),分析得出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恩施州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质量逐渐增高,在增长的过程中由于速度不一,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分布情况。其中,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质量重心的恩施市,一直领先于其他县市。

恩施州8个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对排名与GDP的相对排名基本一致(表6-7),表明GDP对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GDP排名在前5位的市县没有变化,显示出区域既有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影响,综合图6-5可以发现,恩施州区域整体发展极化现象显著,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的发展突出,而宣恩、来凤、鹤峰三县的发展滞后。形成了2013年以恩施市为第一梯队,利川市和巴东县为第二梯队,其余诸县市跟进的局面。

表6-7 恩施州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比表

图6-5 恩施州8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得分的区域差异

从人均GDP的排名来看,除巴东与鹤峰外,各县市排名均有变化,恩施与利川两市的人均GDP排名有所下降,但基本稳定,显示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增长与其人口的增长基本相适应;巴东县人均GDP排名保持稳定,而鹤峰县虽然GDP排名靠后,但人均GDP始终居于高位,其产业结构也已从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的局面;宣恩县的人均GPD则由第4位滑落至第7位。

结合对图6-5的分析,各区域发展基本稳定,GDP与人均GDP都有长足发展,区域内也出现了以恩施市为代表的增长极。而巴东县则依托相关政策刺激发展,从2008年开始脱颖而出,逐渐拉开了与其他县市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