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1.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1)经济发展速度区域差异的产生,并不是一些区域经济水平上升,另一些区域经济水平下降引起的,而是所有区域经济水平都有上升,只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同,增长越快,产生的区域差异越大,增长越慢,差异越小。

9.1.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

区域差异的产生,并不是一些区域经济水平上升,另一些区域经济水平下降引起的,而是所有区域经济水平都有上升,只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同,增长越快,产生的区域差异越大,增长越慢,差异越小。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多数以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表示,江苏省各县市在1978~2003年间按可比价计算的人均GDP年增长率明显呈现出南快北慢和县域快于市区的区域格局(见图9.1),苏南地区除南京、镇江和常州市区外,其余县市全部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6.08%),苏北地区除盐城市区外,均慢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昆山市(22.18%)快于最慢的宝应县(11.28%)约11个百分点。

但由于不同区域的人均GDP基数大小不一样,仅考察增长率的大小,不能准确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实际状况,为此研究引入一个能反映相对增长量的指标———相对发展率(Nich)[1],它表示各区域在某一时期内人均GDP的变化与同一时期整个大区域人均GDP的变化的关系。在1978~2003年间江苏省各县市人均GDP的相对发展率相差较大,最大的昆山市是最小的灌云县的19.51倍。人均GDP增量大于全省人均GDP增量的县市(Nich>1)主要分布在苏南(宁、镇、苏、锡、常)与苏中(扬、通、泰)地区,苏北(徐、淮、连、盐、宿)除徐州市区与连云港市区外,均小于全省平均水平,也表现出南快北慢的区域特征(见图9.2)。

图9.1 1978~2003年人均GDP年增长率

img415

图9.2 1978~2003年人均GDP相对发展率

2)经济发展水平

1978年县域人均GDP最大的太仓县为539.39元/人,最小的沭阳县仅为138.20元/人,两者相差3.90倍;而到了2006年县域人均GDP最多的昆山市(101 064元/人)已超过位居全国第一的上海市(75 990元/人),而人均GDP最少的灌云县仅为6 561元/人,两者相差近21.5倍;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的人均GDP的比值由1978年的2.32∶1.26∶1扩大到2006年的3.54∶1.72∶1,县域间与区域间差异明显扩大。

在图9.3和图9.4中,可以看出1978年各县市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值大于1,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共有19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半(50%)的只有11个,占全省县市的16%,除仪征外,全部为苏北的县域;到了2003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有20个,除地级市市区外,全部为苏南的县市,占苏南地区县市总数的79%。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半的县市增加到25个,即在2003年有近37%的县市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扩大。除苏中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和如皋外,其余21个县市全部位于苏北地区,占苏北地区县市总数的68%。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明显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图9.3 1978年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

图9.4 2003年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

3)经济规模

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1978~2006年江苏省县域之间和区域之间的经济规模差异显著扩大。在所有县域单元中,1978年GDP最大的南通县(5.06亿元)是最小的洪泽县(0.81亿元)6.25倍,而到了2006年GDP最大的江阴市(980.17亿元)是最小的金湖县(46.32亿元)21.16倍;同时,1978年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的GDP分别为120.60亿元、57.02亿元和70.49亿元,三者之比为1.71∶0.81∶1;而在2006年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的GDP分别增长到13 485.61亿元、3 860.78亿元和4 325.70亿元,三者的比值增大到3.12∶0.89∶1,区域间的规模差异显著扩大,呈现南强北弱的区域特征。

4)经济结构

在产业结构方面,江苏省各县市在1978年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三一”的地理区域均为市区,而到了2003年仍有9个(赣榆、东海、灌云、灌南、洪泽、响水、沭阳、泗阳和泗洪)县域为传统的“一二三”或“一三二”产业结构类型,另外,大丰、盱眙、滨海、新沂、宿豫、睢宁、涟水、邳州和丰县等9个县市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均在30%以上,它们全部分布在苏北地区,即有近69.23%的苏北县域的第一产业比例在30%以上;苏南地区除金坛、句容、溧阳、溧水和高淳外,其余所有县市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均在7%以下。

为了进一步比较江苏省各县市的产业结构水平,运用区位熵公式,计算各县市的二、三产业的区位熵,区位熵公式为:

img418

式中,j1为各县市的二、三产业产值之和,j2为江苏省同期的二、三产业产值之和,b1为各县市的GDP,b2为江苏省同期的GDP,若Q为区位熵,若Q>1,说明二、三产业的集中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78年,二、三产业的区位熵大于1的地理单元(16个)主要为市区,区域差异表现为市区与县域的差异(见图9.5)。2003年区位熵大于1的地理单元(21个)明显增多,除市区外,均为苏南与苏中的县域,而苏北各县域的区位熵均小于1,县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突出,并呈现南优北劣的区域格局(见图9.6)。

图9.5 1978年二、三产业的区位熵

图9.6 2003年二、三产业的区位熵

所有制结构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可以分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两大类。非国有经济性质的企业,由于在生产效率、企业管理、产品适销对路等多方面比国有企业更为灵活,更能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需要,因此,非国有经济所占比例越大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越强。在1978~2003年间,江苏省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上升了64.55、56.85和58.65个百分点,2003年三地区的比值为4.83∶2.74∶1。

5)经济效益

在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方面,1978年江苏省各县市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0.20%)的共有12个县市,除了海门和大丰外,全部为地级市市区和苏南县市;其中,资金利税率最高的南通市区达到47.1%,而资金利税率最低的铜山县仅为0.2%。另外,有24个县市的资金利税率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小于15%),除金坛、高淳和溧水外,全部为苏中与苏北地区的县市(见图9.7)。

img421

图9.7 1978年各县市资金利税率

图9.8 2003年各县市产值利税率

2003年,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分别为1 027.25亿元、222.71亿元和216.04亿元,人均利润总额分别为2 660、679和268元;在产值利税率方面,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工业企业的产值利税率分别为25.6%、22.3%和21.4%,各县市的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其工业产值的比例如图9.8所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3%)的县市共有16个,除仪征市外,主要为地级市市区和苏南县市,不足全省平均水平一半的县市,除溧水外,全部为苏北的县市,明显存在着市区好于县域、苏南好于苏中与苏北的空间差异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