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规模经济的利弊分析

规模经济的利弊分析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资源的最有效率利用,按照绝对优势理论,用劳动耗费量来衡量生产成本,特殊经济功能区建立在劳动分工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特色经济功能区以政策优势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区域内产业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一理论对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内核,是特使经济功能区实现差异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内陆开放区是建立在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充分体现了经济学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学说,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依据主要来源于差异化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方式。

1.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从经济学角度对分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即各个地区的经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各个地区应发展其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用以交换,提升专业化生产效率,提升地区资源、劳动力、资本的最优化效益。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资源的最有效率利用,按照绝对优势理论,用劳动耗费量来衡量生产成本,特殊经济功能区建立在劳动分工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特色经济功能区以政策优势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区域内产业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2.比较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论,认为不同区域都存在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区域应该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绝对劣势相对小的产业,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产品,使区域之间都可以突破现有的资源条件限制,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优势资源,增加彼此的福利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德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相对较弱,但是在机械化工、航天和环保等方面科技优势明显,相关高端技术人才集中,重点发展科技工业园区来提升经济福利,先后发展了超过300个科技工业园区,其中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成为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园区,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环保方面形成世界领先的产业链,其高科技产品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对外输出占据出口市场的主要部分。比较优势论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资源优势集中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向。

3.要素禀赋理论

优势论主要侧重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对这种差异的本质和原因缺少分析阐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都是基于生产成本差异而进行的区域性贸易,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直接导致区域产业分工和区域之间的产品流动。如果不同区域的劳动生产率相同,则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和商品生产的密集程度决定了比较成本差异,即区域贸易就是双方生产要素相对密集的产品的交换,弥补自身稀缺资源的成本影响,使双方都可获得利益。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地域”是贸易的基本单位,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不同区域内生产要素的分布和流动不同。这一理论对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内核,是特使经济功能区实现差异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内陆开放区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延伸,各国在工业化发展阶段都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通过内陆开放区的辐射作用和创新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增长极开发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朗索瓦·佩鲁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首先不同程度出现在区域内的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周边区域扩散,最终对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38]这一影响既可能是产生正面效果,也可能是负面效果。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关于不均衡理论的代表,增长极的现实意义是把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较小区域的少数部门,形成产业集聚型的空间极化,与周边区域形成明显的经济势差,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开发理论是国际分工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国际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共识,各个国家都在本地区培育区域增长极,形成优势资源要素的聚集洼地,努力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人才集聚、资本集聚、信息及技术集聚,以空间极化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2.点轴开发理论

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按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分析经济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提出了点轴开发理论,他综合克里斯泰勒(W.C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赫格尔斯德兰(T.Haegerstrand)的空间扩散理论、佩鲁(F.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发展以人口要素和资源要素集中的“点”为重点,通过交通、信息系统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轴”降低生产成本和提供要素流动性,对周边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扩散作用,进一步聚集生产要素形成新的增长极。因此,点轴开发理论重点说明经济的空间移动和扩散是通过点对区域的作用和轴对经济扩展的影响,采取间距式跳跃式的转移来实现的。[39]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区域的经济增长首先呈点状分布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域,随着点状增长极的开发,点与点之间在生产要素上的交换活动,推动以交通线、动力线、通信线、资源线等为代表“轴”进行相互连接,实现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布局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地展开,从而形成了点轴密集的群,即城市群,通过点轴的群开发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向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

3.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是点轴群开发的逐步演化,尤其在经济布局框架已经形成,具有完善的点轴系统区域在空间结构上进一步优化,使流动性强的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交通、通信等资源要素的形成网络开发系统;增强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与密度,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均衡发展。同时,网络的外延扩展,不断增强与区域外的合作与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调度。网络开发理论主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整体推进,主要适用于对较发达地区或经济重心地区的更新与重组,以及通过全面开发新区实现经济空间的平衡。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部分地区已经进入这个经济重心地区的重组阶段,对以前相互独立但功能存在潜在互补的多个区域进行有机联结,争取合作并增加机会经济(scope economy),形成综合网络开发的经济区域。

(三)产业集群理论

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最早提出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是由专业人才、机械化设备、原材料供给充分、交通运输便利以及生产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形成区域内的产业集中和相互依赖。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其著作《工业区位论》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40]其后,胡佛(Hoover)将产业集群看作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并从企业区位选择等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一些研究。[41]

对产业集群的理解,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阐释:派克(F.G.Pyke)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内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伯格斯曼(Bergsman)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认为产业集群是趋向位于同一地方的一组经济活动;斯切密特兹(Schmitz)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在地理和部门上集中,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并拥有参与本地市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群组。[42]我国学者王缉慈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具有专业化的特征,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张辉认为,产业集群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43]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即它的地理集中性,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44]二是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大量的相关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内相互集中,形成紧密而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减少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产业集群的合作竞争优势。产业集群重塑了合作与竞争形态,将单独的企业间的竞争提升为更大范围的产业群的竞争。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是在资源要素稀缺的条件下,对区域内资源有效整合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提升。“资源要素总量稀缺只有依靠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剩余的积累才能实现量的增长,而这种积累的速度又取决于区域内将存量资源要素转化为资本的转化机制的效率。”[45]资源本身不具有经济价值,只有在生产活动中通过与其他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将一般性的生产要素如资金、土地等转化为生产性的资本,才会带来新的经济剩余,即增加区域内资源总量。”[46]一方面,产业集群在区域内并非孤立发展,必须有相关上下游产业的配套支持。另一方面,产业集群需要政策制度和科研技术的支撑,确保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和创新性有法制基础和人才保障,实现经济要素与社会力量的优势互补。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最初是环境保护意义上的理念,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对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阐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生产发展的环境成本,实施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协调。特殊经济功能区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是坚持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经济发展要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坚持经济持续性原则,经济增长应当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经济行为是在法制约束下,力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坚持社会持续性原则,特殊经济功能区追求经济效益,也承担社会效益,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和持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