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供给理论

土地供给理论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供给是指自然界能够向人类提供的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包括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土地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以其固有的自然特性供给人类利用的土地数量。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的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完善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从土地利用的效果上讲,相当于扩大了土地面积,因而也是农用地经济供给的间接增加。

2.2.1 土地供给理论

2.2.1.1 土地供给的含义

土地供给是指自然界能够向人类提供的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包括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人们利用方式,通常将土地供给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土地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以其固有的自然特性供给人类利用的土地数量。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与气候条件;可供人类生活的物品和生产必需的资源条件;交通可达性等。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相对稳定的,受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极小。因此,土地的自然供给基本上是无弹性的。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自然供给基础上,一定社会条件下,通过投入劳动和资金,进行开发、整理或采取其他工程手段后,可供人类用于生产、生活等各种用途的土地数量。由于土地具有禀赋差异性和用途多宜性的特点,土地的经济供给会随着土地需求与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土地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量、人类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

可见,土地的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的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人类虽然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调整经济供给。

2.2.1.2 土地整治与土地供给

土地整治很难改变土地的自然供给,但是可以调整土地的经济供给。表现在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数量,提高土地经济供给的质量。

1.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数量

土地整治不仅包括对已利用土地进行的深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也包括对荒滩、荒坡、荒山、荒沙地等未利用地的广度开发,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通过建设用地整理,除增加农用地的数量外,也能增加建设用地的数量。如: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清理荒废闲置宅基地,提高农村土地集约水平,有效增加了建设用地的经济供给。

2.增强土地供给弹性

按照土地供给的价值趋向,建设用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高出农用地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农用地相比较而言缺乏供给弹性。同一地块,农用地效益比较低,缺乏竞争力,往往易被建设用地所取代,这一点在城乡交错地带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完善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从土地利用的效果上讲,相当于扩大了土地面积,因而也是农用地经济供给的间接增加。农用地利用效益的提高,有助于从经济上形成对农用地的保护机制,减少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的占用量。

3.提高土地经济供给的稳定性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整治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消极因素,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环境容纳能力,可有效防止因生态脆弱与生态失衡造成的土地毁损或质量下降,保障农用地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确保农用地经济供给的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