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

城市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

时间:2022-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土地的配置和利用方式影响着对居住在那里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的平等,影响着人群的生活、健康、心理等。可见,城市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深远影响,如何体现并通过什么方式去体现涉及该土地的各方权利、利益和义务,从而确保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城市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

从人类聚居地的角度看,由于农村土地稀广,形成农村的分散居住特点;而城市土地紧张,形成城市居住的集中特点。人类相对集中的居住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学习、生活服务、工作、人际交往的便捷性,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等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高度社会化的组织体系把人逐渐改造成为社会运转中的一个基础细胞,人的自然属性在此过程中逐步丧失,由此产生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对人的要求之间的不对等,并导致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在城市社会的组织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问题,由此又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城市土地的配置和利用方式影响着对居住在那里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的平等,影响着人群的生活、健康、心理等。停车场、医院、学校、工厂、商场、绿地、公园等所有占用土地的生活、生产设施的选择与布局,无一不涉及到城市居住的人群的利益,关键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公众的利益,由此有效化解产生的社会矛盾。此外,在城市扩张中,还必然会面临城市发展方向选择所带来的利益问题、征用农村土地所带来的利益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等等。可见,城市土地利用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深远影响,如何体现并通过什么方式去体现涉及该土地的各方权利、利益和义务,从而确保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城市物质空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表现为城市用地的扩张和调整过程,也是城市社会的扩展与调整过程。表现到个人,是个人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感知和反应过程;表现到群体,则是社会的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感知和反应过程。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居住在那里的人群的生活、健康、心理活动造成显著影响,停车场、医院、学校、工厂、商场、绿地、公园等等所有生活、生产设施的选择与布局,都涉及到在附近居住的人群的利益。

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城市发展,需要建设城市,建设城市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在建城的过程中却不断地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比如,城市拆迁中利益矛盾、土地征用的利益矛盾、失去土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城市建设中开发商和业主的矛盾、小区物业管理和业主之间的矛盾、城市的快速郊区化与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的矛盾、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城市中心区居民的贫困化与富裕居民郊区化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地方还在一定时期表现出对抗的特征。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另一个方向是强调人的个体或群体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现实,称之为感知环境。柯克斯(Cox)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划分为城市环境的意象构成和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感知是反应的基础,是行为的前提,我们在研究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必须研究政府对空间的规划以及老百姓对它的感知和反应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