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视野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视野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将可持续发展置于一般经济学的视野下,一直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条主要进路。先天性的理论缺陷决定了主流经济学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基础。[9]既然现有经济学理论不大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基础,那么就必须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尽管如此,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根本上是由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模式变化造成的,所以经济学理论理应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视野

可持续发展问题最早并不是由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主流经济学家多是在《增长的极限》出版后才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命题的。然而,解决这个问题又必须有经济学的参与。因为人类发展面临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在根本上是工业革命后人类极度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私欲膨胀的结果。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一种呈几何倍数发展的态势之中,第一次使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也第一次使人类发现自身的欲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大自然都无法让人类满足。所以必须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人类应当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将可持续发展置于一般经济学(一般经济学是指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的经济学理论)的视野下,一直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条主要进路。然而一般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原则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存在根本的冲突。

一般经济学是探讨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给竞争者。自从这个定义在莱昂内尔·罗宾斯的《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中被使用以来,就一直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至今日,经济学仍然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帕累托效率准则、生产利润最大化、经济效用最大化等理论之上,仍然是一门研究配置和利用资源的学科。因此,虽然经济学的模型分析中也有生产可能性曲线、效用可能性边缘等限制性条件,但究其理论根源,还是只关心如何最大化、高效率地配置和利用现有的稀缺性资源。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不然。可持续发展在关注上述配置和利用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也即关注稀缺性资源是否够配置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关注一个更主要的问题,那就是子孙后代的资源使用和配置问题。这就产生了矛盾:即使现在世界上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单位的资源,它仍然可能被市场机制以最大化的法则进行配置而不问其他。先天性的理论缺陷决定了主流经济学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基础。[9]

既然现有经济学理论不大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基础,那么就必须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较为遗憾的是,尽管国际国内不少经济学家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全新经济学理论尚未形成。[10]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肯尼思·博尔丁、赫尔曼·戴利等为代表。他们主张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措辞只有在被理解成“没有增长的发展”时,对经济才有意义。现在可持续发展被当成可持续增长这种矛盾说法的同义词使用。我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11]然而事实上,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才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另一类以罗纳德·哈里·科斯为代表,这类学者更多地从一般经济学的内部寻找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经济学新理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观点: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再思考的基础上,从人类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出发,将经济活动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虑,重新认识资源利用的行为,重新构建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重新确立经济活动的主体,更加重视对绝对稀缺性资源的审慎配置与共享,还应该脱离单纯的理论上的经济世界,更加关注消费和成本问题。

此外,由于学科视角和观点不同,特别是人类逐渐抛弃“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观念之后,经济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歧,纯粹从经济学视野看待可持续发展更是受到猛烈批判。例如,经济学家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杠杆可以产生“后盾技术”,即可以不断开发成本相同的替代品以克服资源的约束;物理学家则从热力学的角度指出,人类任何经济行为都无法回避能量约束。尽管如此,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根本上是由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模式变化造成的,所以经济学理论理应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