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的建设方法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的建设方法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乌江流域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除了喀斯特山地自然生态本身的脆弱性外,人类生产建设活动的干扰也是重要因素。然而,应该认识到,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发行为并不是破坏生态的必然行为,在某些情况下,科学的人居环境建设方法有益于山地流域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下面以乌江流域的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6.1.2 科学的建设方法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

人居环境建设是一种开发性的行为,当前衡量这种开发行为成功与否的标准通常仅取决于短期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带来了前文论及的种种生态问题,山地流域自身的地质特性更将这些问题变得复杂化。

乌江流域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除了喀斯特山地自然生态本身的脆弱性外,人类生产建设活动的干扰也是重要因素。然而,应该认识到,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发行为并不是破坏生态的必然行为,在某些情况下,科学的人居环境建设方法有益于山地流域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在对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的研究中,毛刚曾经提出:“攀枝花的开发在生态环境上,将一个几乎是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葱茏的地方”。明智的开发不一定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那沿攀枝花山顶公园、从上到下人造台地上郁郁葱葱的林木、红艳艳的三角梅可以为证[4]

img162

图6.2 攀枝花全景

下面以乌江流域的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一般来讲,水库建设对河流廊道的连续性伤害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自然生态过程,并对沿岸的森林、湿地及土地利用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北方平原地区,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库建设还容易导致河流断流现象。但在以乌江流域为代表的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地流域,河流多为降雨补给型,河道纵比降大,河水流速快,雨后水量损失也快;一些地区岩溶发育,降雨后,水迅速转入地下,通过暗流流失。这些地区降雨不少,但却存在干旱缺水的问题,既阻碍了河流廊道自然生境的良性发育,也不利于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理解,水库建设必然会损失河道本身的连续性,但是,由于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西南山地流域河谷深切,水坝拦水蓄水后淹没小,对陆生生物及生态系统影响也较小,因此对于河流廊道整体结构及其连续性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2004年11月初《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结论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在某些河段,尤其是在支流上建设小型水库,一方面便于蓄水,另一方面有可能使区域地下水逐级抬升并得以利用,对于自然生境和人居环境的水源涵养均大有好处。另外,兴建小水库,利用小水电来解决山地农村的能源问题,或是在大中型水电站开发政策制定时,将水电站的一部分电力以成本价供给当地居民,以电代柴,这类措施都可以减少伐薪行为,有利于林地保护和水土保持。综合看来,合理的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的维护是有利的,可以从总体上改善山地流域的生态环境。

从2003年9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该法实施后,像大型电站之类的开发规划必须专门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所有的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到底如何,只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才能够作出结论,即使是定性的判断,也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来回答。这些规定无疑对优化开发建设的规划方案、最终形成科学的人居环境建设方法提供重要依据。相信照此趋势发展,明确人居环境建设须可持续地为人类服务的终极目标,加强对这种开发行为进行系统、科学、辩证的认识和科学的管理实施,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发行为不仅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