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模型及其构建

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模型及其构建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本书在梳理国内外气候变化脆弱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选择基于脆弱性的框架模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做出综合评价。

如前文所述,关于脆弱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领域,同时亦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概念框架体系。因此,本书在梳理国内外气候变化脆弱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选择基于脆弱性的框架模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做出综合评价。

2.4.1 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

基于不同视角对脆弱性概念的认识,气候变化脆弱性的评价方法主要分为生物物理学视角(物理和自然视角)、社会学视角和综合视角三类(CUTTER,1996;KLEIN ANd NICHOL S,1999;FüSSEL,2007)。生物物理学视角认为脆弱性是对于危害的一种暴露,这是一种基于灾害学认识和界定;社会学视角认为脆弱性是一个社会系统的一种适应状态(dOW,1992;BROOKS,2003);而综合视角则认为前两种视角都具有局限性,从而提供了一个对脆弱性更为完整的解释。基于上述三种对脆弱性概念的解释,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出了三种类型的评价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方法,分别为气候影响评估方法(CLIMATE IMPACT AASSESSMENT,简称CIA)、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法(VULNERABILITY ASSESSMENT,简称VA)和适应性评估方法(AdAPTION ASSESSMENT,简称AA),三者的特点如表2.4所示。

表2.4 基于脆弱性的三种不同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模型特点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上述作者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

基于上述三种脆弱性评估方法,并根据FüSSEL ANd KLEIN(2006)、CARTERETAL(2007)和SOARES等(2012)的分析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我们归纳出四种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模型,分别为气候影响评估(CLIMATE IMPACT AASSESSMENT,简称CIA)、第一代气候脆弱性评估(FIRST GENERATIO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简称VA1ST)、第二代气候脆弱性评估(SECONd GENERATIO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简称VA2Nd)和适应性评估(AdAPTION ASSESSMENT,简称AA)。其中:

气候影响评估模型研究的时间尺度较长,空间上侧重于从国家至全球尺度,基本不考虑气候的变率、非气候因素和适应性等因素,同时在研究视角上侧重于自然科学,研究的重点是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潜在的自然影响,相应的对策研究侧重于与减排相关的措施(见图2.10)。

资料来源:FüSSEL ANd KLEIN(2006)。
图2.10 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气候影响评估模型

第一代脆弱性评估模型同样研究的时间尺度较长,空间上也侧重于从国家至全球尺度,但在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上转向预期适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将气候的变率、非气候因素和适应性等相关因素逐渐纳入考虑范围,同时在视角上从自然科学领域逐渐增加了社会科学的内容,研究重点是气候变化会导致哪些有可能的社会经济影响,其相应的对策研究仍然侧重于与减排相关的政策措施(见图2.11)。

资料来源:FüSSEL ANd KLEIN(2006)。
图2.11 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第一代脆弱性评估模型

第二代脆弱性评估模型是一个关键性转型的模型,在研究的很多方面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向。它在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上开始考虑适应气候变化以后的脆弱性,研究的时间尺度开始从长期转向中期,空间尺度则缩小到从本地区至全球尺度,充分考虑气候变率、非气候因素和适应性等相关因素,同时在自然科学视角的基础上更多地增加了社会科学的内容,主要研究重点是考虑到可能的人类变化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如何。相应的对策研究则更倾向于应如何合理自然与社会分配资源(见图2.12)。

资料来源:FüSSEL ANd KLEIN(2006)。
图2.12 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第二代脆弱性评估模型

适应性性评估模型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政策导向模型,在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上主要是为了提出适应性策略,研究的时间尺度进一步缩短到短期,研究的空间尺度则进一步缩小到从本地区到国家,对气候变率、非气候因素和适应性等相关因素都有充分的考虑,同时在研究视角上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方式,主要研究重点是应当采取那些适应性措施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率的脆弱性,相应的政策研究主要是适应性政策措施(见图2.13)。

资料来源:FüSSEL ANd KLEIN(2006)。
图2.13 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适应性评估模型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图2.14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2.4.2 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的综合评价概念模型

综合参考上述四种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模型,并充分考虑到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互动耦合关系,本书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集成的视角出发,构建了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见图2.14)。

如图2.14所示,该综合评价模型由框图表示的概念要素和箭头表示的各要素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所组成。该概念模型旨在通过辨识关键性脆弱因素和脆弱区域,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以满足城市复合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并针对具体区域和领域制定相应的适应性政策。在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机理上,该模型归纳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自然系统和人类应对策略的间接影响等三条途径,并在综合评估工具的选择上采用了压力—状态—响应的结构模型,从风险度、敏感度和适应度等三个维度来表征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其中,风险度(EXPOSURE,在灾害学文献中常被称为暴露度)表征的是复合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是导致城市或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直接影响因素;敏感度(SENSITIVITY)表征的是城市或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一种状态,反映了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一种“作用—反应”关系,体现了城市或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关系特征和彼此的协调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很难将敏感性和最后的影响区分开来;适应度(AdAPTION)则表征了城市或区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综合能力,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也是城市(群)综合实力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时的集中反映(见表2.5)。

表2.5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特点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绘制。

表2.5从评价范围、关注属性、灾害风险、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评价知识领域等六个维度,界定了上述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的特点。该综合评价模型针对的是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特别是上海这一典型的代表性城市,评价目的旨在从气候变化影响的事实驱动转变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社会政策的需求驱动,主要关注重点是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由于气候灾害风险的构成因素和作用机理十分复杂,难以逐一阐述分析,因此本书仅选取一些典型的灾害风险纳入分析评估范围,如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极端高温天气和台风风暴潮等。研究的时间尺度既包括通过历史数据对过去和现在状况的综合评价,也包括对未来灾害情景的预估。空间尺度则选取了一个局部区域——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的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全球视野的气候变化平均态的影响研究转变到侧重于极端气候事件和具体地区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脆弱性研究,旨在以局地分析研究案例为切入点折射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评价视角上,该综合评价模型则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鲜明特色,从单纯的气候变化绝对量化分析延伸到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定性分析,不仅考虑气候变化的自然现象对城市脆弱性的影响,同时更多地考虑了非气候变化因素,例如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的人为因素在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中的作用等。评价的目标除了考虑到单一的气候变化问题外,还同时协调兼顾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等多重目标。

【注释】

[1]参见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2]参见NATIONAL PUBLIC RAdIO,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HTTP://WWW.NPR.ORG/dOCUMENTS/2007/APR/SECURITY CLIMATE.PdF/201312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