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和管理问题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和管理问题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海洋生物资源衰竭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捕捞,其捕捞能力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热污染会引起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活动的变化,甚至会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放射性污染对海洋生物有潜在性的危险,由于它参加某些生命的代谢循环,从而将增加人类癌症和白血球增多症的发病率。我国在近岸的海湾、河口、港口与大中城市毗连的局部海域,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6.3.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和管理问题

1)某些海洋生物资源的衰竭

人类食物中蛋白质的6%、动物蛋白质的17%是由水产资源提供的。由32个国家从海产食物中获得34%以上的动物蛋白质,11个国家海产的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消费量的2倍。海产在贸易上也十分重要。但是,目前至少有25种最有经济价值的鱼类资源已严重衰竭,世界捕获量比过去减少700万t,减少10%左右,尤其是大西洋西北及东北、地中海、太平洋西北及东北等五个海区渔业资源明显衰竭,同时使鲸、海牛、海龟等五种海洋生物濒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水产品的产量虽然不断提高,但是水产品的质量明显下降,在捕获物中,传统的经济鱼类的比例逐渐缩小,而小杂鱼的比例却逐渐上升。如在东海及渤海、黄海的渔业中,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为其主要捕捞对象,仅渤海、黄海的小黄鱼,历史上的最高产量达10万多t,而近几年来,其产量已不足最高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大黄鱼主要分布在东海及黄海,最高年产量近20万t,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年产量已不足其二分之一。带鱼的产量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居于首位,近几年的年产量仅达最高年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且捕获物中以幼龄鱼为主。此外,在我国海洋渔获组成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鲱鱼、鲳鱼、鲐鱼、鱿鱼等产量均驱下降。例如马面豚是一种低质鱼,原来它并非是捕捞的经济鱼种。在70年代传统捕捞鱼种衰退后,它得到大量的繁育条件,从而被开发利用。1980年马面豚的年产量达16.1万t,之后不断增加,1985年达到高峰为42.7万t,1990年降低到33.7万t,1993年其年产量仅为7.6万t。马面豚资源逐步在中国海域退出可利用的鱼类系列,之后代之而起的为鲐参等。

造成海洋生物资源衰竭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捕捞,其捕捞能力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如我国在1955~1975年的二十年间,机动渔船增加了40倍,总马力增加了50倍,而捕捞总量仅增加1倍。过度捕捞不仅不能保留足够数量的产卵亲体,而且连其幼体亦难幸免。其次是海岸低地和滩涂,特别是港湾和红树林沼泽地的污染和破坏,使世界三分之二的水禽和鱼贝类的觅食场所和栖息地遭受破坏,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使一些地区的渔业破产。

2)海洋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加剧

工农业生产、生活及海洋资源开发本身所引起的世界海洋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目前,开采海底石油作业区越来越多,规模也日益增大。在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事故或工业废水的排放等造成石油污染,每年进入海洋的石油多达1 000~1 500万t,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从而影响和危害海洋生物的生长。前苏联每年排入里海的石油上百万吨,使那里的梭鱼几乎绝迹,鲟鱼每年减产500万kg。日本的濑户内海曾是日本最大的渔场,鱼产量曾占日本沿海渔业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而现在这里一些重要的经济鱼、虾和蟹类近于绝迹。海鸟也因羽毛被石油粘住不能飞翔而死亡,仅北大西洋和北海海区死于石油污染的海鸟就达15~45万只。

汞、镉、铅等重金属对海洋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全世界每年因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中的汞达1万t左右,铜2万t左右。日本每年由神通河注入富山湾的汞达3 000多t。这些重金属被鱼贝类蓄积到体内,人吃了以后在人体内累积,达到一定数量后能直接造成危害,经常吃含汞的海产品容易患水俣病。由镉污染而引起“骨痛病”,1967~1971年,日本已有28人被此病折磨致死,潜在性患者达1 000多人。

进入海洋的有机物质,除一部分为动物所摄取外,大部分被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盐,引起海水缺氧,导致包括经济鱼、贝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甚至使局部海区产生“赤潮”或变成“死海”。“赤潮”引起生物大量死亡之后,尸体分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又会造成鱼贝类窒息而死,有时赤潮生物所分泌的毒素还能直接把鱼贝毒死。如1976年美国纽约州的河口区,在14 000km2以上的范围内,因三角赤潮而使海洋生物特别是丽文蛤大量死亡。

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特别是有机氯农药被雨水冲洗,流入海洋后也会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主要用于电机制造、化学工业以及船舶油漆中的多氯联苯对海洋的污染能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鱼贝类的繁殖衰退,并能富集到鱼贝体内。据研究,通过食物链而富集到鱼体内的滴滴涕农药,是大气中的57.2万倍,并可通过经济鱼和贝类进入人体,威胁到人类健康。

有些工厂将温度很高的废水不断排入海洋,温差、潮汐、波浪等发电站以及一些大型的海水淡化工厂,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大量热废水,会使局部海域的海水温度升高。如一座10万kW的发电站,每秒钟要排放7t热废水。据估计,1980年日本每秒钟将有6 500m3的电厂热废水排入海洋;美国发电厂的热废水等于美国所有河流总流量的五分之一。热污染会引起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活动的变化,甚至会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20世纪80年代,各国对于海洋处理和处置废弃物,特别是对放射性物质排放的关注大大加强了。因为固体废弃物影响渔业和其他海上活动,破坏海上娱乐场所,影响鱼贝类的繁殖生长,有的直接威胁着生物的生命安全。海洋放射性污染对海洋生物有潜在性的危险,由于它参加某些生命的代谢循环,从而将增加人类癌症和白血球增多症的发病率。

我国在近岸的海湾、河口、港口与大中城市毗连的局部海域,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据国家海洋局资料,我国沿海地区有各类工矿企业8万家,人口4.5亿左右,每年排入我国近海水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量在50~70亿t。这些废水或经过简单处理,或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海中,疏浚物的年排放量已达6 000~7 000万m3。随着我国沿海地区人口的增长及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我国近海的有机物污染日趋严重,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加之营养盐类的大面积超过正常标准,我国沿海赤潮发生频率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高,而且是由南向北挺进。1990年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较大面积的赤潮34起,为1961年至1980年总和的1.5倍。1991年共发生赤潮38起。近海污染还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群落结构以及区系分布构成严重威胁,如胶州湾的潮间带生物种类已从50年代的177种减至现在的17种。海洋污染还可造成景观恶化、娱乐场所遭破坏等不良后果。

我国海洋主要污染物是石油、有机污染物以及汞、镉、铅、锌、砷、铬和酚、氨氮等。对全海区的污染物进行评价表明,全海区以石油和COD污染为主,分别占等标污染负荷比的44.17%和34.52%。流入东海的污染区最多,其等标污染负荷比占49.2%;其次为南海,占25%;黄海占14.7%;渤海最小,占11.1%。对各海区的评价结果表明,渤海的污染负荷比以石油为最高,占55%;其次是COD,占23.6%;第三位是酚,占16.8%。三项共占95%以上。黄海也是石油占首位,为38.6%;挥发酚占第二位,为31.9%;第三位是COD。三项共占92%以上。东海则COD占首位,为44.6%;其次为石油,占44.4%。两项共占89%以上。南海是石油第一位,其次为COD,二者各占污染负荷比的39.6%和26.5%,两项共占66%。

对近海海域的检测表明,其石油的检出率达93.2%,超标率为51.2%,均值浓度0.055×10-6,超过国家一级海水标准(0.05×10-6),石油超标区域自北向南呈带状围绕大陆东缘分布。东海的长江口——杭州湾,南海的珠江口、粤西,黄海的大连湾、胶州湾和黄海北部,渤海和莱州湾都是石油污染比较严重的海域。辽东湾北部、莱州湾、滦河口、鸭绿江口、杭州湾和黄海北部则是COD高值区。此外,锦州湾的重金属、大连湾的砷、胶州湾的铬污染也较严重。

对各海区进行污染趋势预测表明,我国近海水域石油污染的范围和程度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COD污染。COD污染主要来源于大陆,主要集中于排污口附近水域,但污染程度严重。渤海湾和大连湾已达到富营养化程度,赤潮屡有发生。此外,珠江口虎门海峡和大连湾臭水套,都是水质可能严重污染的水域,水质可能降到三类标准。由此,将对这些海域的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特别是污染物入海量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经济鱼、虾、贝类产卵、回游和集中的场所,污染对海洋渔业可能产生严重影响。

3)海岸带管理不善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

海岸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被视为世界海洋资源开发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而海岸带是陆地、海洋和大气交汇地带,由于水和空气相互影响形成了波浪和水流;土地和大气构成了陆地上生物生存的环境;陆地和海洋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侵蚀、淤积和水下世界形形色色的生存空间。我们将距海岸带200km的范围不仅视为大洋海岸带,而且也被视为近海和边缘海的主要部分。各种形式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在这最浅的狭窄的海岸带进行。如海洋水产业的50%以上,海底油气资源(可供利用的)70%左右,河口和港口周围集中的稠密的人口和许多极为重要的工业等,均分布在这里。因此,海岸带是人类现代文明对海洋影响的令人难忘的缩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海洋和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由于缺乏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规划,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带来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例如,我国在辽河口沿岸、渤海湾、黄河三角洲、江苏沿岸、杭州湾及珠江三角洲等处主要海区围垦滩涂1 000万亩,在经济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江苏围垦的200万亩滩涂地已成为重要的粮棉基地。但是,有的围垦土地因淡水资源缺乏而不能发挥土地优势;有的围垦破坏了固有的苗种基地和养殖场所,造成海产品减产和质量下降。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至1979年,全国沿海被围垦的传统养殖滩涂面积约100万亩。广东省由于盲目围海,每年损失养殖量约1.6万t,还造成一些传统特产的绝种。此外,有的围垦因改变了固有的水文地貌,造成一些其他损失,如广东牛田洋的围垦导致汕头港北水道的淤浅和外栏门沙滩的扩大。

海岸海湾是一种不可再生且不可多得的资源,对于沿海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说,海岸线是很宝贵的财富。不适当的围垦、盲目修建工程或使河流改道,都可能导致港口水深条件改变,甚至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如广东龙江的改道入海,导致了神泉港口门地形的突变和浅化,出海航道弯曲变浅,口门不断西移,洪水季节排水不畅,影响港口安全和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太阳河的改造以及港北港口门的不适当整治,使该港几乎变成“死港”,给当地水运和地方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粤东沿海为了防止咸潮上溯,在河口附近筑闸,使入海淡水径流减少,从而削弱了港湾冲淤的能力,引起潮水改向,泥沙运动和沉积随之发生变化,港湾淤积加速。这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所产生的后果,往往是潜在的、深重的,也是难以根除的。

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是造成海洋渔业资源衰竭的两大主要原因。此外,栖息地的破坏,也是海洋生物资源衰竭的重要原因。海岸滩涂、港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等,受开发影响而遭受破坏,往往都深刻地影响到海洋生物资源的盛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