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交通枢纽信息化

交通枢纽信息化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基于效率和服务质量理论阐述了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的目标是实现正常运营状态下的快速换乘服务和异常运营状态下的高效应急处置能力。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换乘效率及应急处置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本书的实证研究可以为我国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建设和管理依据。这与第5章本书提出的轨道交通运营事故致因模型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本书基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快速发展的背景,以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客运组织管理为研究对象,坚持将实际问题需求和理论完善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围绕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的高效、安全的运营效率为目标,开展了关于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在正常运营状态下的换乘效率评价、客运组织运营风险分析和在异常运营状态下的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问题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1)基于效率和服务质量理论阐述了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的目标是实现正常运营状态下的快速换乘服务和异常运营状态下的高效应急处置能力。

本书首先在第2章中分析了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运营效率的相关基本理论,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交通效益是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轨道交通枢纽的交通效益体现在枢纽客运组织的网络性、舒适性和节点性的客流特征上。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换乘效率及应急处置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在此基础上,第3章中进行了基于效率和服务质量理论的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机理分析,确定了枢纽客运组织的高效运营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提升正常运营状态下枢纽的换乘服务质量,实现枢纽客运组织中快捷、舒适的换乘服务;二是应加强异常运营状态下枢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实现枢纽突发大客流的应急处置效率。

(2)构建了面向服务的基于运营方和乘客的枢纽换乘效率评价,符合实际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管理中运营方和乘客两个评价主体的不同期望目标。

第4章中,本书基于服务质量理论,构建了在正常运营状态下,从运营方和乘客两个评价主体开展枢纽换乘效率的评价研究,从服务接受者即乘客的行走体验所感知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服务提供者即运营方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两个角度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的量化,建立并标定了换乘效率评价的DEA模型。突破了前期学者对二者独立分开的研究视角,对前期学者的研究进行扩展。

在换乘效率评价体系构建中,本书考虑到了乘客和运营方在运营服务中的期望目标具有不同的客观实际需求。基于运营方的换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到发列车对数资源、车站人员、乘客换乘能力阻抗投入下能够产生的客流量的相对程度来衡量,即换乘效率是运营方服务能力的体现;而乘客的换乘效率指标体系主要用乘客在轨道交通换乘站的设施换乘中所感知的客流量、导向标识、候车时间、车站人员的投入和所产生的换乘时间来衡量,即换乘效率是乘客感知的服务水平的体现。

(3)根据实证评价结果,提出枢纽换乘优化配置和建议。

在第4章中,综合考虑了DEA模型应用前提和现实层面的评价需求,选择上海轨道交通系统的29个枢纽换乘站为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运营企业深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数据(换乘距离、台阶数、自动扶梯数、车站配置人员数、候车时间、列车到发对数等),利用DEA方法从面向运营方和面向乘客两个角度对上海轨道交通枢纽进行实证评价,根据DEA计算数据分析的结果,对非有效的枢纽共同问题提出了改进优化方案。并进一步对在运营方和乘客两方面换乘效率都较高的枢纽换乘站进行分析,给出了其所拥有较高换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案,并对轨道交通枢纽站的换乘效率提升给出了管理建议。本书的实证研究可以为我国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建设和管理依据。

(4)基于事故致因理论构建了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事故致因模型,并将演化博弈应用到轨道交通风险策略分析中。

虽然前期学者关于事故致因的研究较为成熟,但还没有建立轨道交通运营事故致因模型,所以在第5章中,本书借鉴相关的事故致因理论,结合统计分析的运营事故规律,从宏观层面构建了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事故致因理论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的分析、预防和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构建的事故致因模型可以合理地解释人、设备、环境、管理的风险致因特点及相互影响:①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②管理因素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的本质致因;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的本质原因在于管理体系的缺陷,而人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正常运营的决策、控制的主体,应加强运营方的监管职能。

由于客运组织中的人为因素包括运营中运营方的监管部门人员、现场员工和乘客,他们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本书进一步对客运组织中的人为致因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建立了复制动态系统来描述三个不完全理性群体行为的进化规律,从对均衡点的稳定性变化策略分析中可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风险防控取决于运营方的监管部门的博弈行为,即管理因素应是风险防控考虑的主要措施。这与第5章本书提出的轨道交通运营事故致因模型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最后根据本章的事故致因分析和人为因素风险博弈分析,提出轨道交通运营风险防控可以从加强设备设施、乘客服务、制度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做好运营安全工作。

(5)构建了轨道交通枢纽应急处置能力模型,并对突发大客流的应急处置流程构建和应急资源配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第5章运营风险致因研究的基础上,第6章首先构建了基于响应能力、执行能力和联动能力的应急处置能力模型,来描述提高枢纽应急处置效率的能力要素。该模型表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运营方可以实施制定的应急处置流程预案,根据现场应急状况,启动应急资源调度方案来疏散乘客,从而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围绕应急处置能力模型,第6章首先阐述了Petri网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中的应用,然后针对枢纽突发大客流特征,构建了突发大客流的应急处置流程,并对该流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说明建立的该流程具有可达性、活性,能满足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的实际需求,可以指导现场应急预案的处理。本书在考虑应急资源充足的假设情况下,又选择应急响应时间作为衡量应急联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该流程按照规则计算求解了应急响应时间。

然后利用动态博弈模型进行应急资源调度研究,并对枢纽突发大客流的公交应急资源调度进行算例分析。应急资源调度一般是指运营方控制中心在不完全信息下需要作出应急调度决策。所以本书建立了“突发大客流事件”与“运营指挥中心决策者”之间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并以保障率和成本作为博弈的支付函数,求解了不同阶段的资源调度方案。研究结果说明应用动态博弈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枢纽的公交应急资源调度问题。最后提出可以从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和应急处置平台信息化建设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