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

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0年以来先后完成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宜昌基地、武汉基地节点网络的建设,完成第三级中的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的网络建设,并实现了广域网互联。《华南地质与矿产》多次在中国期刊网、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等国家级、省级期刊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五、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

1.初步完成了网络支撑体系的建设

在国家地质调查信息网络的三级体系(国家级、大区级、省级)中,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处于中间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2000年以来先后完成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宜昌基地、武汉基地节点网络的建设,完成第三级中的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的网络建设,并实现了广域网互联。实现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传输应用,满足新形势下地质调查、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传输需求。

2.建立了中南地调网网站

自2000年起建立了中南地调网的网站,自主完成了网站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维护工作。网站设计美观,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网页设计技术先进、美观大方,用户界面良好,浏览快捷,实用性、创新性、交互性和稳定性较强,并增加有Flash效果。网站的后台采用ASP程序和Access数据库作为开发软件,功能强大,可实现互动。网站的栏目突出公益性网站的真实性、严谨性、可靠性、权威性等特点,以党和国家对地质事业的政策法规为总线,以中南地调信息为中心,突出单位数据中心的特点,辅助以技术性、知识性的信息栏目。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共制作网站页面文件42 228个,总IP访问量为252 236,总浏览量为424 391。

3.完成了一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截止到2008年底,中南区已经全部完成了1∶20万、1∶25万、1∶50万、1∶2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完成了全部1∶2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同时,还完成矿产地、同位素、重砂、1∶20万化探、重力等数据库的建设。正在以每年50~60幅的速度开展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完成或正进行建设的有400多幅,剩余图幅预计在5~6年内可完成。

4.期刊编辑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文献检索分析中心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表明,近年来,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编辑出版的《华南地质与矿产》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一年一个飞跃,一年一个惊喜,影响因子逐年攀升,在环境与生命\环境\地质(地矿)类排名由第21位上升到第3位。《华南地质与矿产》多次在中国期刊网、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等国家级、省级期刊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5.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

截止到2008年底,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共接收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提交的314个项目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6 097件,其中成果报告373册,附图4 590张,电子文档223 445个,145GB;完成了中南资料馆网站的建设,开辟了资料检索、服务指南、政策法规等栏目,完成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资料馆馆藏的成果资料、地质调查资料、原始档案题录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实现了全部馆藏资料的网上检索;实现了中南地区地质调查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平均每年接待1 300人次,查阅5 600件,实物资料参观平均每年5 000人次;利用现有资料完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网络数据管理与数据检索系统”的开发,试点开展了“青藏高原实测剖面数据库建设与网络检索系统”开发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开展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地质资料服务形式与方式,适应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需求。

(万勇泉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