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培训信息化教学方案

外语培训信息化教学方案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成果将有利于高校外语师范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将有助于教育部制定政策,在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更紧密地衔接高校外语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外语教育。

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研究:内容和方法

◎徐昉 顾佩娅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在外语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要早日实现中小学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关键。目前,我国以培养中学英语教师为首要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合理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国家对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积极推进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和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

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当前中国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现状,以及在未来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中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潜力。研究成果将有利于高校外语师范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将有助于教育部制定政策,在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更紧密地衔接高校外语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外语教育。

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对理论应用的实证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拟先从理论背景出发探讨在我国开展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从研究内容和可行方法入手,引导高校师范外语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活动,尤其是合作行动研究。

一、理论背景

国内外关于开展外语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三方面:技术普及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点——电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社会人文环境。

1.技术普及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在世界范围内,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在20世纪的最后15年里崛起,Castells(1996)用“信息性”(informational)、“全球性”(global)和“网络性”(networked)来鉴别它的根本特征。他指出,新经济形式导致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职业的性质和数量正在改变,工作场地和工作方式正在改变;那些个人和团体如果没有获取信息的技能就会失去工作或降低身份成为普通工人(p.280)。Castells的话给现代教育工作者一个提示,只要一个国家想成为全球信息化经济的一员,其技术普及与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很多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表明,如果运用恰当,在积极地完成具有真实性、研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积极性,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Warschauer,1999)。同时,研究者(如Means,1994)普遍相信,学校的整体环境也将受到技术运用的正面影响从而刺激教育改革的产生。因此,我们要进行外语教育改革,首先需要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

2.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点——电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外语教育中普及技术,并不能仅限于技术本身的发展,而在于教师需要重新思考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更充分合理地使用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发展理性的新课程系统。这需要教师们共同策划,更新课程,投入技术性的、乃至更多的非技术性的教学资源。而在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改革者要找到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点,即电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信息科技与外语教育的整合方面,很多研究(如Gamble&Easingwood,2000)表明,在语言教育中普及科技具有丰富的潜在动力。开发这种潜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对发展“电子语言能力”(electronic literacies)的需要。“电子语言能力”的最新定义包括了这样四种能力:电脑语言能力(指电脑操作的舒适与流利程度)、信息语言能力(指搜索和批判性评价网上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语言能力(指创作和阐释包括文本、图像和声音的复杂文件的能力)和以电脑为媒介的语言交流能力(指个人与团体在网上交互中的语用学知识和交流能力)(Warschauer,2002)。

我们认为,研究这些新语言能力产生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研究学习者本身、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外语师资的关键。在调整教学手段以后,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倡组织与学生专业兴趣紧密关联的教学活动项目,使得学生在具有交互性、自主学习性的教学新模式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批判、研究与合作式的探索学习(Cummins&Sayers,1995),激发创新精神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方式符合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对发展复合型外语师资的迫切要求。

3.信息化外语教育改革的社会人文环境

外语信息化教育改革中,复合型外语师资培养的成功与否还有赖于开展教育改革的社会与人文环境。在这方面,虽然发展中国家的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还比较匮乏,但现有的研究(如Warschauer,2002)已经发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外语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不仅在于硬件(hardware)与软件(software)的基础建设与投入,更重要的是人文建设(humanware),是科技运用于教育的人文和社会环境条件,如何鼓励和促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生。这一点对于我国同样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发展教育信息化,尤其具有紧迫的参考性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师范教育的改革和研究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吴宗杰,1997;张颖、王蔷,2000)。但是,在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仅能查到的少量论文多属介绍描述性和理论思辨性研究;在理论应用、新教学法的实证研究及相关人文环境条件研究等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研究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尤其是信息科技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与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内容、方法、手段和环境,已为迫切之需。

二、研究内容

对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不仅重要和紧迫,其研究内容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认为,不论是由科研团队进行的大型综合性研究项目,还是个体教师独立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研究内容都可以从与信息化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着手:技术的普及、技术的运用和相关的社会人文环境。

1.技术的普及

关于技术普及问题的研究,根据我国开展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研究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情况。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必须了解在外语课堂中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类型及其配置水平。通过对于基本技术配置的调查,目的在于确定有哪些信息技术被用来长期支持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尤其是哪些基础设施是缺之不可的支持信息化外语师范教育改革的基础条件。

了解基本技术的配置情况是第一步,进一步需要研究的是建成以后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是否和如何得到逐步发展的情况。要特别注意这些设施设备的总量与学生人数总量的配比及平均配比的现状和历史性的发展情况、学生人均每周在校内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和权力,以及,如果教育经费对开展职前外语教师信息化教育有一定的拨款和应用,每一个学生的花费比例等。

比如,某校已历时多年的信息化外语教育实践中,电脑与学生(英语系本科生)的比例从1997年的1∶48上升至2003年的1∶6。通过数字的对比,读者可以认为该校在技术普及方面取得了快速进步。然而,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该校的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真实效果。作为审慎的研究者,目光还需投掷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2.技术的运用

国外研究指出,教育改革者要找到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点,即电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研究的核心应当是信息技术在帮助培养这种电子语言能力过程中的使用问题。具体而言,指技术在外语教师教育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程度、采纳的主要教学模式以及出现的问题。

很明显,信息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使用依赖于教师如何理解二语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这个教学理念问题将直接影响教师如何理解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位置与作用。因此,研究外语教师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从研究授课教师开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观念、教学态度、方式、行为和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努力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类型,即信息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作用是否用于句型操练(tutorial),探索世界(exploratory),协助工具(tool),或者交际交流(communication)。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入手,研究他们在使用信息科技的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研究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证据,看技术的运用对他们在外语习得方面的影响。比如,观察、记录学生在使用了信息技术之后在学习动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的变化,以及在电子语言能力上的发展情况。同时我们也要研究技术支持的含量和程度以及它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所起的作用。

3.社会人文环境

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不仅仅是授课教师个体的行为。开展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研究,必然要寻找和探索那些支持与阻碍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各种环境因素。换句话,我们要研究除技术条件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所需的其他环境和条件。就社会环境而言,国家、上级和地方管理部门、所在学校和系科在教改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和教学实践对信息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与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哪些因素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哪些因素,如从事教改的教师缺乏行政支持而造成对教学改革的阻碍;哪些资源可用来设计、发展和实施改革项目等,这些研究内容涉及社会文化背景与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其他学科。但是,发展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就必然需要对其所根植的社会、文化、教育土壤进行深入研究,唯其如此,才能找到发展的根基、营养源乃至阻碍生长壮大的因素。

当然,以上这些研究内容还能够衍生出众多子课题,课堂教师与研究者可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三、研究方法:合作行动研究

合作行动研究(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师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它是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针对新世纪日趋复杂的各种挑战采取的一种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国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形式。它与其他传统研究的最大区别是课题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而不是专业研究者。它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和反思,并与其他教师或专业研究者的研讨,探索解决问题、改进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由于这种研究源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教师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其合作研究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帮助解决一般研究无法涉及的实践性问题。

我们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尤其与课堂教师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要求采纳的研究方法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强调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通盘合作和交流;而且研究的根本目的除了教师的共同发展外就是为了改变现状,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合作行动研究是解决当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以信息化手段改革现行高校外语师范教育模式的一个值得尝试的研究方法。事实上,我国一些外语师范教育专家在行动研究方面已经开了先河,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见吴宗杰,1995;王蔷,2001)。

在外语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合作行动研究可以在同科目的教师之间进行。例如,本文第一作者在与所在学院的师范英语班的阅读课教师于2002年秋开展的一项同事之间的合作行动研究中,利用课堂教师的便利条件,通过随堂听课观察、问卷和访谈等多种渠道收集研究数据。其中,听课观察不同于一般的听课行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被完整记录下来。所谓完整,它包括诸多容易熟视无睹的教学安排,如师生座位、电脑安置方向、教师课堂提问的习惯用语、学生表情等等。在听课过程中,在教室的前后安置了两个小型录音采访机,完整记录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全过程。这样的听课研究持续了约12周,每周两课时。研究者通过这样持续深入的课堂观察,逐步发现了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师范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模式特征和存在问题。作为一项合作行动研究,研究者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这位阅读教师进行了交流,协助教师进行反思,促使该教师真正在教学活动中把技术作为提高学生交流、研究和生成新知识的媒介,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新工具(Warschauer,2002)。而这位阅读老师作为合作研究者,通过与同事的协作、交流和讨论,也学会了努力从当事人的“主位”(emic)视角反映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改革行动。

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合作行动研究也可以采取局外者(outsider)和局内者(insider)的模式,统一协调研究方法和工具,从多层面、多角度收集、分析和互审(triangulation)研究数据。以另一项正在进行之中的关于苏州大学英语课程信息化改革的个案研究为例。两位研究者中间,一位是本文第一作者,既是外语学院的教师又是研究者。这样的位置便于她直接参与这项课程改革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的整个过程。这样的研究者的“主位”位置也便于个案研究,因为标准的定性研究设计要求研究者在个案领域内进行描述,即进行内部观察、作出主观的判断、分析和综合(Lincoln&Guba,1985)。而另一位研究者在国外高校任教,通过对该校的访问与第一作者密切合作,共同进行这项个案的研究工作。这样,局内者进行内部审视、分析和描述,研究过程,结果经过局外者的互审,促进局内者的反思和行动。同时,局外者也凭借局内者提供内部数据和研究资料促进研究性推测,从而提高研究的信度。当然,这种局外者加局内者的研究形式也可以应用到国内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行动研究。

总之,合作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的合作过程。一般包括选择重点、明确理论、确定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报告结果、采取行动七个步骤(Sagor,2000)。这种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数据收集持续时间长、过程复杂多变;而所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不仅量大而且具有图、文、声等多样形式。对这样庞大的数据资料必须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定性数据分析法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研究已有较多著书阐释,它包括人种志、互动分析和语篇分析等多种资料分析法(见Miles&Huberman,1994)。凡是希望与更多国内外同行共享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师,必须尽快给自己补上如何学习对所收集材料进行分析这一课。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边大量阅读有关资料分析的研究文献,边学做研究和学写论文。不过,在开展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对大多数课堂教师来说,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恐怕首先在于具有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愿望与能力,即具有实际的观察、反思和行动的能力;收集数据的目的首先在于对课堂教学的深入了解及相应的改革行动,然后再通过数据与资料的分析,努力把教学改革行动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行分享。

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我们确信,开展高校外语师范教育的改革和研究是紧迫而可行的,但是在其理论、实践和具体研究操作等方面也不乏困难和挑战,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理论方面,研究的目的是要总结出一套紧跟世界先进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又与中国社会、教育、文化等实际大环境相协调的可行方法和措施。那么,找到支撑这种改革实践的理论框架,探索并形成一套实际有效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和整合到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中去,是一个研究难点。

实践方面,大多数高校或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师还没有接受过教育信息化培训,本身可能缺乏必需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得信息技术与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尤其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如何使得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深入人心,扩大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规模,并创新实践,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研究操作方面,若采用行动研究或合作行动研究,其复杂性要求教师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另外,这种研究方法在国内教育研究实践领域尚未得到广泛运用,因而探索出一套在具有许多不同背景和条件下进行合作行动研究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也不是一件易事。

五、结语

随着国家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对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对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深入和具体。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获取、处理、分析、综合与创造等方面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全面。因此,研究高校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乃至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尤其是信息科技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与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内容、方法、手段和环境等,必将很快成为各相关学术层次实践与研究的重中之重。

同时,高校外语师范教育开展信息化实践与研究不仅意义紧迫,而且在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来自课堂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有自身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的需要,合作行动研究则能协助教师研究者通过循环往复的观察、反思和行动不断探索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改进教学质量,培养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我们期待更多的课堂教师通过教学、实证研究乃至学术出版作出基层性的努力,缩减政府话语与教育实际问题之间的差距,促进外语师范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

Castells,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Malden,MA:Blackwell,1996.

Cummins,J.&Sayers,D.Brave new schools:Challenging cultural illiteracy through global learning networks[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5.

Gamble,N.&Easingwood N.Eds.ICT and Literac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media,reading and writing[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0.

Lincoln,Y.S.&Guba E.G.Naturalistic inquiry[M],Newbury Park,CA,Sage,1985.

Means,B.,Ed.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reform:The reality behind the promis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4.

Miles,M.B.&Huberman,A.M.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M].SAGE Publications,1994.

Sagor,R.Guiding school improvement with action research[M].Virginia: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0.

Warschauer,M.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echnology in language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2002,36(3),453-475.

Warschauer,M.Electronic literacies:Language,culture,and power in on line education[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王蔷.行动研究课程与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语教师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2001,1.

吴宗杰.英语师资教育课程发展——师范院校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改革思考[J].外语界,1997,2.

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张颖,王蔷.师资培养模式与教师素质——我国师范大学/学院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0,3.

本文原载《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第9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