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配送一定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据点内进行分拣、配货等工作。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节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这种配送的组织者是商业或物资的门市网点。配送业务的组织者是生产企业。由于这种配送的特点是用户所需的物品数量不大、品种多,因此在配送时,要按用户的要求,将所需的各种物品配备齐全,凑整装车后送达用户。

一、配送的概念

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其中关于配送的解释是这样的: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一般来说,配送一定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据点内进行分拣、配货等工作。 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 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 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内容更广。 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储存,而配送则是分拣配货和运输。 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

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 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 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配送的概念:

1.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

对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予以表述: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 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了4点:

①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②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最终配置”,是接近顾客的配置。 接近顾客是经营战略至关重要的内容。

③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 这里面强调现代送货,即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实现“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

④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流通领域,配送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其战略价值,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流通领域的所有问题。

2.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

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节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这个概念的内容概括了6点:

①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②配送实质是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 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

③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 配送是从物流节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 从送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什么送什么。 所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就必须在一定中转环节筹集这种需要,从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转形式出现。

④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 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

⑤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 在定义中强调“按用户的订货要求”明确了用户的主导地位。 配送是从用户利益出发、按用户要求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用户第一”“质量第一”,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不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不能利用配送作为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割据市场的手段。

⑥概念中“以最合理方式”的提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过分强调“按用户要求”是不妥的,用户要求受用户本身的局限,有时实际会损失自我或双方的利益。 对于配送者来讲,必须以“要求”为据,但是不能盲目,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指导用户,实现共同受益的商业原则。

二、配送的分类

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具有集商流、物流于一身的职能。 但由于配送者、主体、配送对象、服务对象,以及流通环境的不同等,配送可以按不同的标志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实施配送的结点不同进行分类

(1)配送中心配送。 这种配送的组织者是配送中心,规模大,有一套配套的实施配送的设施、设备和装备等。 配送中心配送专业性较强,和用户一般有固定的配送关系,配送设施及工艺是按用户专门设计的。 所以,配送中心配送具有能力强、配送品种多、数量大等特点。 但由于服务对象固定,其灵活机动性较差,而且由于规模大,要有一套配套设施、设备,使其投资较高,这就决定了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仓库配送。 它一般是以仓库为据点进行的配送,也可以是以原仓库在保持储存保管功能前提下,增加一部分配送职能,或经对原仓库的改造,使其成为专业的配送中心。

(3)商店配送。 这种配送的组织者是商业或物资的门市网点。 商店配送形式是除自身日常的零售业务外,按用户的要求将商店经营的品种配齐,或代用户外订外购一部分本店平时不经营的商品,和本店经营的品种配齐后送达用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销售配送形式。 连锁商店配送也是商店配送中的一种形式,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独立成立专门从事为连锁商店服务的配送企业,这种形式除主要承担连锁商店配送任务外,还兼有为其他用户服务的职能;另一种是存在于连锁商店内的配送,它不承担其他用户的配送,其任务是服务于连锁经营。

(4)生产企业配送。 配送业务的组织者是生产企业。 一般认为这类生产企业是具有生产地方性较强的产品的特点,如食品、饮料、百货等。

2.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进行分类

(1)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 这种配送适应于那些需要量大、品种单一或少品种的生产企业。 由于这种配送品种单一、数量多,可以实行整车运输,有利于车辆满载和采用大吨位车辆运送。

(2)多品种少批量配送。 由于这种配送的特点是用户所需的物品数量不大、品种多,因此在配送时,要按用户的要求,将所需的各种物品配备齐全,凑整装车后送达用户。

(3)配套成套配送。 这种配送的特点是用户所需的物品是成套性的。 例如,装配性的生产企业,为生产某种整机产品,需要许多零部件,需要将所需的全部零部件配齐,按生产节奏定时送达生产企业,生产企业随即将此成套零部件送入生产线装配产品。

3.按配送时间和数量的多少进行分类

(1)定时配送。 这种配送是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每次配送的品种、数量可按计划执行,也可以在配送之前以商定的联络方式通知配送时间和数量。 它可以区分为日配送和准时——看板方式配送。

(2)定量配送。 它是指按规定的批量在一个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 这种配送方式由于配送数量固定,备货较为简单,可以通过与用户的协商,按托盘、集装箱及车辆的装载能力确定配送数量,这样可以提高配送效率。

(3)定时定量配送。 这种方式是按照规定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进行配送,兼有定时配送和定量配送的特点,要求配送管理水平较高。

(4)定时定路线配送。 它是在规定的运行路线上制订到达时间表,按运行时间表进行配送,用户可按规定路线站和规定时间接货,或提出其他配送要求。

(5)即时配送。 这种配送是完全按用户提出的配送时间和数量随即进行配送,是一种灵活性很高的应急配送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物品,用户可以实现保险储备为零的零库存,即以即时配送代替了保险储备。

4.按经营形式不同进行分类

(1)销售配送。 这种配送主体是销售企业,或销售企业作为销售战略措施,即所谓的促销配送型。 这种配送的对象一般是不固定的,用户也不固定,配送对象和用户取决于市场的占有情况,因此,配送的随机性较强,大部分商店配送就属于这一类。

(2)供应配送。 用户为了自己的供应需要采取的配送方式,往往是由用户或用户集团组建的配送据点,集中组织大批量进货,然后向本企业或企业集团内若干企业配送。 商业中的联销商店广泛采用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供应水平和供应能力,可以通过大批量进货取得价格折扣的优惠,达到降低供应成本的目的。

(3)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 这种配送方式是销售企业对于那些基本固定的用户及其所需的物品,在进行销售的同时还承担着用户有计划的供应职能,既是销售者,同时又是用户的供应代理人。 这种配送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有利于采取先进的计划手段和技术,有利于保持流通渠道的稳定等。

(4)代存代供配送。 这种配送是用户把属于自己的货物委托配送企业代存、代供,或委托代订,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 这种配送的特点是货物所有权不发生变化,所发生的只是货物的位置转移,配送企业仅从代存、代供中获取收益,而不能获得商业利润。

5.按加工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

(1)加工配送。 这种配送是与流通加工相结合,在配送据点设置流通加工,或是流通加工与配送据点组建一体实施配送业务。 流通加工与配送的结合,可以使流通加工更具有针对性,并且配送企业不但可以依靠送货服务、销售经营取得收益,还可以通过流通加工增值取得收益。

(2)集疏配送。 这种配送只改变产品数量组成形式,而不改变产品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与干线运输相配合的配送方式,如大批量进货后小批量多批次发货,或零星集货后形成一定批量再送货等。

6.按配送企业专业化程度进行分类

(1)综合配送。 这种配送的特点是配送的商品种类较多,且来源渠道不同,但在一个配送据点中组织对用户的配送,因此综合性强。 同时,由于综合性配送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减少用户为组织所需全部商品进货的负担,只需和少数配送企业联系,便可以解决多种需求。

(2)专业配送。 它是按产品性质和状态划分专业领域的配送方式。 这种配送方式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优化配送设施,合理配备配送机械、车辆,并能制订适用合理的工艺流程,以提高配送效率。 诸如中、小件杂货配送,金属材料配送,燃料煤、水泥、木材、平板玻璃、化工产品、生鲜食品等的配送,都属于专业配送。

7.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益,对许多用户一起配送,以追求配送合理化为目的的一种配送形式。 共同配送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各用户的要求,在配送时间、数量、次数、路线等方面的安排上,在用户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作出全面规划和合理计划,以便实现配送的优化。

(2)由一辆配送车辆混载多货主货物的配送,是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共同配送方式。

(3)在用户集中的地区,由于交通拥挤,各用户单独配置按货场或处置场处理有困难,而设置的多用户联合配送的接收点或处置点。

(4)在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中有数个不同的配送企业,各配送企业可以共同利用配送中心、配送机械装备或设施,对不同配送企业的用户共同实行配送。

三、物流配送模式

1.按照配送的承担者划分

(1)自营型配送模式。 这是目前生产流通或综合性企业所广泛采用的一种配送模式。 比较典型的就是连锁店的配送。 企业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品供应的配送,这种配送模式虽然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却造成资源的浪费,但从目前来看,这种配送模式在满足企业内部生产材料供应、产品销售、零售场点供货等企业自身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外包型配送模式。 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设施设备以及专业经验和技能的批发、储运或者其他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业务优势,承担其他企业在该区域内的服务性的配送。 这种配送方式下,企业利用物流企业的库房,作为储存货物的场所,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改造成为办公场所,设立自己的业务代表机构,并配置内部的信息处理系统。 通过这种现场办公的决策组织,独立组织经营、配送业务活动。 提供场所的物流业务企业,只是在所服务的企业派驻机构的指示下,提供相应的仓储、运输、加工和配送服务,并收取相对于全部物流利润极小比例的服务费。 开展这种配送模式的企业,对所倡导的配送业务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无法阻止合理高效的配送,在设备和人员上浪费极大,是一种高消耗、低收益的配送模式。

【知识延伸】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简称3PL)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生产、销售和消费,物流活动日益庞大和复杂,而第一、二方物流的组织和经营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为参与世界性竞争,企业必须确立核心竞争力,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把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 于是,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

(3)综合型配送模式。 这种模式中,从事配送业务的企业,通过与其他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代理关系,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将生产加工的商品统一组织处理后,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配送到各个店铺或其他企业。 这种模式的配送,还表现为在用户间交流供应信息,从而起到调剂余缺、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综合化的终结配送模式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配送模式。

(4)共同配送模式。 这是一种配送经营企业为实现整体的配送合理化,以互利互惠为原则,互相提供便利的配送业务的协作型配送模式。

2.按照集散程度划分

(1)集货型配送模式。 这种模式的配送,主要针对上家的采购物流过程进行创新而形成。 其上家生产具有相互关联性,下家互相独立,上家对配送中心的依存度明显大于下家,上家相对集中,而下家分散且具有相当的需求。 同时,这类配送中心也强调其加工功能,此类配送模式适于成品或半成品物资的推销,如汽车配送中心。

(2)散货型配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下家的供货物流进行优化而形成上家对配送中心的依存度小于下家,而且配送中心的下家相对集中或有利益共享特征(如连锁业)。 采用此类配送模式的流通企业,其上家的竞争激烈,下家需求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特征,适于原材料或半成品物资配送,如机电产品配送中心。

(3)混合型配送模式。 这种模式综合了上述两种配送模式的优点,并对物资的全过程物流进行监控,有效克服了传统物流的弊端。 采用这种配送模式的流通企业,规模较大,具有相当的设备投资,如区域性物资配送中心;在实际流通中,多采取多样化经营,降低了经营风险。

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包括以下几个过程:信息传递、交易、结算和物流配送四个方面。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活动的区别就在于,信息传递、交易和结算主要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虽然有些服务和产品,比如软件等,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配送,但大多数的物流配送活动都有商品实体的转移,不可能在网上实现,唯一可以实现的就是用网络来优化和管理物流配送过程。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就是指物流配送企业利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用户的需求,严格守信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的活动。

与传统的物流配送相比,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定位在为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 在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活动中,主要就是要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进行理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一种物流方式。 这一先进的、优化的配送方式对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库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配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因而得以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对传统物流配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给传统的物流配送观念带来深刻的革命

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度放大了。 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另外,电子商务虽然由于需求商与供应商、消费者与生产商直接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成本,但由于需求商往往需要多批次、少批量的货物,而消费者所购的是少而单一的产品,而且供求双方所在地也可能遍布全球,要想快速、低廉地将产品交付,除非供需双方距离很近,否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一整套能够进行集成化、规模化的运输配送体系。

2.网络对物流配送的实施控制代替了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程序

一个先进系统的使用,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方法。 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时间影响很大。 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 新型的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连接。 当系统的任何一个节点收到一个信息的时候,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作出反应,并可以拟订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

3.物流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网络环境下会大大缩短,对物流配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个时间随着网络系统的介入会变得越来越短,任何一个有关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几秒钟内传到有关环节。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配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其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1)信息化。 物流配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 物流配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配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配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配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配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配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因此,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与观念在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将会得到普遍的应用。 物流配送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没有物流配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配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配送的面貌。

(2)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自动化还可以扩大物流配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配送作业的差错等。 物流配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配送作业流程中,而在我国由于物流配送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低,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网络化。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 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订单这个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订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 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 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是按照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 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4)智能化。 这是物流配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 物流配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 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 好在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配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5)柔性化。 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需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配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模式的新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