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结论及讨论

结论及讨论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64—2010年浙江省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增长量整体上呈从浙北和浙东沿海向浙西南内陆逐渐减少的态势。浙江人口分布高度和较为集中区域和相对分散区域面积同时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人口分布变动的“马太效应”。重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从1982年的33.48公里缩短至2010年的8.34公里,浙江人口重心变动与经济重心变动的一致化趋势增强。
结论及讨论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集

六、结论及讨论

1.浙江省人口密集度普遍较高并且区域差异大,人口规模和密度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

2010年浙江省人口分布的中高度密集区地域上具有明显的临海性,中高度密集区形成“两片一点”的分布格局,即在浙东北(杭州湾两岸)、浙东南(温台沿海)各联成一大片,在浙江中部形成相对密集分布的一点;人口分布低度密集区在浙江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带广泛分布。

1964—2010年浙江省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增长量整体上呈从浙北和浙东沿海向浙西南内陆逐渐减少的态势。人口总量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人口增量与基期(1964年)人口规模显著正相关,基期人口规模大则增长量大,基期人口规模小则增长量小。

1964—2010年浙江省人口密度增幅大的地区在浙东北的杭州湾两岸和浙东的温台沿海集中分布,并点状分布在浙中地区;人口密度增幅低的县域广泛分布于浙西南;人口密度增幅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人口密度增长亦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人口密度增量与基期人口密集显著正相关,基期人口密度大则增量大,基期人口密度小则增量小。

2.浙江省人口分布较为集中和高度集中区域面积扩大,相对集中区域面积缩小,相对分散区域面积扩大;杭州湾两岸和温台沿海地带成为人口分布中度和高度密集的集中分布区

2010年县域尺度上,人口分布高度集中的县域占5.8%,较为集中的县域占15.94%,相对集中的县域占17.39%,相对均衡的县域占1.45%,相对分散的县域占57.97%;同1964年相比,2010年人口分布高度集中的县域所占比例提高了2.9个百分点,较为集中和相对集中的县域所占比例保持不变,相对均衡的县域所占比例提高了1.45个百分点,相对分散的县域所占比例下降了5.8个百分点。

从不同类型区所占的面积看,2010年人口分布高度集中和较为集中去所占比例(17.37%)比1964年提高了5.37个百分点,相对集中区所占比例(12.84%)比1964年下降了15.66个百分点,相对分散区所占比例(69.82%)比1964年提高了10.39个百分点。浙江人口分布高度和较为集中区域和相对分散区域面积同时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人口分布变动的“马太效应”。

3.温州市区、绍兴市区、宁波市区、杭州市区和义乌是人口集聚变动的核心区,金华市区、玉环、洞头、嵊泗和岱山是人口分散变动的关键区

1964—2010年杭州市区、温州市区、台州市区、绍兴市区、慈溪、瑞安、乐清、义乌、宁波市区9县域发生人口分布集中类型上升的变动,其中居前5位的温州市区、绍兴市区、宁波市区、杭州市区和义乌集中指数累计增加了8.41,占县域集中指数正增量的77.51%,此5县域成为人口集聚变动的核心区;金华市、洞头、嵊泗、绍兴、玉环、东阳、兰溪、临海、诸暨、嵊州德清11县域发生了集中类型下降的变动,其中金华市区、玉环、洞头、嵊泗和岱山5县域集中指数累计下降了6.63,占县域集中指数负增长量的42.97%,此5县域成为人口分散变动的关键区。

4.浙江省人口集中分布区和经济集中分布区“交叉但不重叠”,浙江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在地域上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经济集聚对人口集中的解释度在80%左右

县域尺度和市域尺度经济分布的差异大于人口分布的差异,三大区域人口分布差异大于经济分布差异。

县域和市域尺度上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由在1982年的0.75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0.9左右,浙江经济地理集聚和人口地理集中整体上具有一致性,经济集聚带动了人口集中,人口聚集又促进了经济集聚。

以人口地理集中指数为因变量、经济地理集中指数为自变量进行曲线拟合,县域尺度上二者呈二次曲线关系,市域尺度上二者呈直线关系,R2在0.8左右,即经济分布对人口分布的解释程度在80%左右,表明经济集聚是人口集中的主导因素,但并不能完全解释人口集中,也印实了浙江人口分布与经济地理分布“交叉但不重叠”的关系特征。

5.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耦合关系从经济滞后型为主转变为以协调发展型为主

不同比较尺度上浙江经济分布和人口分布的耦合显示2010年浙江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耦合关系以协调发展为主导。县域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的耦合关系顺序从1982年的经济落后型(53.62%)、协调发展型(34.78%)、经济超前型(11.59%)转变为2010年的协调发展型(46.38%)、经济落后型(44.93%)、经济超前型(8.9%);市域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的耦合关系顺序由1982年的协调发展型(36.36%)、经济落后型(36.36%)、经济超前型(27.27%)转变为2010年的协调发展型(54.55%)、经济落后型(27.27%)、经济超前型(18.18%)。

6.浙江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变动趋向不均衡,并且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大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人口集中指数显示相对县域土地面积的浙江人口分布总体上是均衡的,但其均衡性下降、非均衡性提升。1964—2010年人口集中指数由0.2983提升至0.3707,分布性质由比较均衡转变为相对均衡。经济集中指数显示相对于县域土地面积的浙江经济分布总体上是非均衡的,1982—2010年经济集中指数由0.3719提升至0.4448,分布性质由相对均衡转变为相对不均衡,浙江经济分布的非均衡性大于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

7.浙江省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移动具有一致化趋势,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距离趋于缩小

浙江经济重心位于在人口重心的东北部,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分别从东阳和嵊州与诸暨交界地带移动至同一县域(嵊州)内。重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从1982年的33.48公里缩短至2010年的8.34公里,浙江人口重心变动与经济重心变动的一致化趋势增强。

8.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处于高度协调状态

基于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度指数判断,浙江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处于非常协调状态。县域尺度上经济—人口协调偏离度指数由1982年的大于0.1降至2010年的小于0.1,经济—人口分布的协调程度由比较协调提升为非常协调;1982—2010市域和区域尺度上经济—人口协调偏离度指数保持在0.1以下,市域和区域尺度上经济—人口分布是非常协调的;这说明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处于非常协调的状态,人口分布变动是与经济分布相一致并不断协调的过程。

课题负责人:张祥晶

课题成员:史 奕 易继苍 王淑玲 陈晓慧

课题承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注释】

(1)文中县级区域单位简称“县域”,共69个市辖区和县;市级区域单位简称“市域”,共11市域;杭州湾两岸、温台沿海、浙西南地区等三大区域简称“区域”,三大区域划分参照浙江省发改委“十五”期间的区域经济规划对浙江省区域划分方法:杭州湾两岸地区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六市及所属各县市;温台沿海地区包括温州市和台州市所属的沿海县市;浙西南地区包括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地区、温州市所属文成、泰顺、永嘉和台州市所属的仙居、天台。根据2010年行政区域规划对1964年的行政区域单元进行了调整。

(2)1964年县域人口密度标准差为217.1,极差为880;市域人口密度标准差为139.39,极差为512;区域人口密度标准差为211.63,极差为601。

(3)范红忠、李国平:《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预测》,2003年第6期。

(4)县(市)域人口分布不同类型比率=(该类型区县(市)域个数/县(市)域总数)*100。

(5)杭州市区由相对集中升至高度集中,温州市区由较为集中升至高度集中,台州市区由相对集中升至较为集中,绍兴市区由相对集中跃升至高度集中,慈溪、瑞安、乐清、义乌、宁波市区由相对集中升至较为集中。

(6)金华市区由高度集中降至相对集中,洞头、嵊泗和绍兴由较为集中降至相对集中,玉环由较为集中降至相对分散,东阳、兰溪、临海、诸暨、嵊州由相对集中降至相对分散,德清由相对集中降至相对均衡。

(7)金华市、湖州市、衢州市由相对集中降至相对分散,杭州市由相对分散升至相对均衡。

(8)范红忠、李国平: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预测,2003,22(6)。

(9)因1964年浙江省县域、市域和区域经济数据不全,故比较1982年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人口地理集中度。

(10)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2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