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常见故障排除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常见故障排除

时间:2022-11-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或者故障在汽油泵至油箱间。如上述检查均属良好,应拆下汽油泵进油管接头,用打气管向油箱方向打气,如不畅通,则为该管主油箱间有部分堵塞,应逐段检查排除。造成气阻的主要原因是汽油泵及其进油管温度过高,但汽油泵压力不足或大气压低,都会影响汽油泵的排量和汽油在管路中的流速。对于自动阻风门系统,应检查连接线及线包,具体方法可参照汽油发动机燃料系修理。

任务三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常见故障排除

任务目标

1.掌握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常见故障及其诊断方法;

2.熟悉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常见故障并能排除。

必备知识

如果燃料供给系有故障,将会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不能获得适当的混合气,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多、启动困难和容易熄火等不正常现象。

故障表现:漏油、堵塞和机件损坏等现象。

诊断方法:仔细检查、科学分析,按先简后繁、先外后内作分段检查等。

主要故障现象:不来油、来油不畅、混合气过稀、混合气过浓、怠速不良、加速不良和加浓不良等。

1.混合气过稀

当混合气中空气量多,汽油量少,便造成混合气过稀,过稀混合气会使燃烧速度缓慢,延长燃烧时间,燃烧后所产生的热能,大部分散失于汽缸壁,致使发动机的温度升高,功率降低。

(1)现象

发动机不易发动,行驶无力,不易提高转速猛开大节气门化油器有时回火或易熄火。

(2)原因

化油器部分:①进油口滤网过脏;②浮子室油平面调整过底;③浮子室出油孔部分堵塞;④主副腔主量孔部分堵塞;⑤主腔空气量孔未装。

供油部分:①油管破裂、凹瘪、漏气或部分堵塞。②汽油泵故障:摇臂磨损过甚;汽油泵与汽缸体间衬垫过厚;进、出油活门关闭比严;膜片渗漏;滤网过脏。

(3)判断与排除(如图6-31所示)

当汽车在行驶中,发现动力不足,或化油器回火时,应稍关闭阻风门,如好转,则为混合气过稀。

首先拆下化油器进油管接头,用启动机带动曲轴转动,察看出油情况。如出油良好(喷出有力油柱),则故障在化油器。应检查化油器进油口滤网是否过脏,浮子室出油孔及主量孔是否部分堵塞。如浮子经过调整,还应检查油平面是否调整得过低。

如出油无力,则故障在供油部分。应检查摇臂是否磨损过甚,必要时检查汽油泵与气缸体间衬垫是否过厚。或者故障在汽油泵至油箱间。首先进行外部检查,油管是否破裂、凹瘪,油管接头是否松动,汽油泵是否漏油。如上述检查均属良好,应拆下汽油泵进油管接头,用打气管向油箱方向打气,如不畅通,则为该管主油箱间有部分堵塞,应逐段检查排除。用打气筒向油箱方向打气,如畅通(也无漏气处),随即对准汽油泵进油口打气,如不畅通,多为汽油泵滤网脏。如对准汽油泵进油口打气畅通,应将油管接头装复,摇转曲轴或用手摇臂泵油。如仍出油无力,为汽油泵活门(尤其是进油活门)关闭不严或膜片渗漏,应更换或急修。

如用打气筒向油箱和汽油泵方向打气,均畅通,装复油管接头,再用启动机带动曲轴旋转,察看汽油泵出油情况。

img334

图6-31 混合气过稀故障排除

2.不来油

(1)现象

发动机发动不着或发动后逐渐熄火。

(2)原因

①油管堵塞、破裂或漏气;

②汽油泵膜片破裂,内摇臂或摇臂轴脱落;

③油箱无油;

④油箱开关关闭;

⑤浮子室出油孔或主量孔堵塞;

⑥汽油中有水结冰;

⑦气阻。

(3)判断与排除

当发动机动力不足,拉阻风门无效,然后逐渐熄火,熄火后发动不着,向化油器倒入少量汽油发动,当又熄火,则为不来油故障。

应先检查供油部分有无严重漏油现象,必要时检查油箱是否有油,油箱开关是否关闭。如经检查均良好,拆下化油器进油管接头,用启动机带动曲轴旋转,如出油良好,故障在化油器,应检查主量孔或浮子室出油孔是否堵塞。

如转动曲轴不来油,故障在供油部分,可按混合气过稀供油部分故障的排除方法进行排除。

气阻是不来油故障的一个原因。如图6-32所示,造成气阻有三个因素:

(1)汽油泵及其进油管路温度过高;

(2)汽油泵压力不足;

(3)大气压力低(在高原地区)。

造成气阻的主要原因是汽油泵及其进油管温度过高,但汽油泵压力不足或大气压低,都会影响汽油泵的排量和汽油在管路中的流速。汽油泵压力不足或大气压力低,会使汽油泵排量减小和汽油的流速减慢,汽油受热的时间增长。汽油受热后由液体形成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在压力下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减小了汽油泵吸油真空度,阻碍着汽油的通路,使汽油泵失去正常供油能力,造成供油中断,即产生气阻。产生气阻后,用湿布包上汽油泵冷却,可暂时消除气阻。

img335

图6-32 不来油故障排除

汽车在高原或气温高的地区行使,如经常发生气阻,应采取防护措施,其具体方法如下:

(1)在排气管与汽油泵间加隔热物(如石棉板、沙袋等);

(2)及时排除汽油泵压力不足故障;

(3)用滴水的方法冷却汽油泵(用温布包上汽油泵;在驾驶室内放一个小冷水桶,用胶皮管或塑料管连接到汽油泵上端,以开关控制滴水,冷却汽油泵)。

3.怠速不良

发动机怠速不良时,应先按调整怠速的方法进行调整。如调整无效,再根据以下三种现象分别进行排除。

1)怠速熄火

(1)原因

①化油器节气门下方漏气(包括化油器衬垫、进气管衬垫处、节气门下方各真空管漏气,动力阀真空柱塞磨损以及怠速补偿漏气)。

②怠速通断电磁阀损坏或连接线脱落。

③怠速量孔其油道堵塞。

(2)判断与排除

发动机发动后,将怠速调整稍高,检查化油器、进气管衬垫处是否漏气。如不漏气,先检查怠速通断电磁阀连接线,若连接可靠,可检查是否有电源(用试电笔或刮火实验)。若有电源,检查电磁阀搭线时,有无“咔嗒、咔嗒”声;若无声说明电磁阀损坏,应修复或更换;若有声说明电磁阀良好。再拆下怠速量孔,并吹通怠速油道,装复后再进行调整实验。如变好则证明怠速量孔及怠速油道堵塞;如仍无怠速,应检查动力阀柱塞是否磨损过。

2)怠速较高

(1)原因

①节气门关闭不严或节气门较松旷;

②节气门下方-轻微漏气(同怠速熄火);

③节气门拉杆回位弹簧拉力过弱。

(2)判断与排除

发动机发动后,用手按节气门操纵臂,使节气门关闭。如此时怠速正常,即为加速拉杆回位弹簧拉力过弱;如无效,察看节气门下方是否有轻微漏气处。如无漏气现象,应拆下化油器,检查节气门与混合室壁是否密合,节气门是否松旷。

3)怠速不稳

(1)原因

怠速空气孔堵塞。

(2)排除方法

经过反复调整怠速仍不稳,应拆下化油器盖,检查怠速空气孔是否堵塞。

4.混合气过浓

当混合气过浓时,由于汽油成分过多,氧气过于不足,因此,燃烧不完全,消声器冒黑烟,发动机功率大为下降,严重时会造成发动机不易发动,且耗油量大大增加,应及时予以排除。

(1)现象

①发动机不易发动,化油器节气门轴、浮子室衬垫等处有油渗出;

②发动机发动后转速不均,消声器发出无节奏的突突声,并冒黑烟,连续加大油门时稍有好转;

③发动机动力下降,耗油量增加。

(2)原因

①化油器进油口针阀(三角针)关闭不严;

②浮子室油面调整过高,主油孔调整油针旋出过多;

③加浓装置失效;

④浮子破漏;

⑤阻风门不能完全打开或基本处于关闭状态;

⑥空气滤清器过脏或油面过高。

(3)判断与排除(如图6-33所示)

img336

图6-33 混合气过浓故障排除

首先查看节气门轴、浮子室衬垫处是否向外渗油,再拆下油平面检视孔螺丝,检查油平面是否过高。如浮子室油平面检视孔高度正常,则应检查阻风门不能全开,应予检查调整。对于自动阻风门系统,应检查连接线及线包,具体方法可参照汽油发动机燃料系修理。如阻风门、空气滤清器技术状态正常,则可能是下列故障:主量孔螺丝松动、主空气量孔堵塞或活塞磨损漏气、真空气道堵塞等,如空气滤清器过脏,应更换滤芯。

如浮子室油平面过高,则可能是浮子破漏下沉、进油口针阀关闭不严、油平面调整过高。

5.加速不良

(1)现象

急加速时消声器有短过程的突突声,转速不易提高,有时化油器回火。

(2)原因

①加速联动装置松旷或脱落;

②加速喷管或油道堵塞;

③加速泵柱塞皮碗磨损过甚;

④加速泵弹簧弹力过弱;

⑤加速泵进、出油活门或止回活门关闭不严。

(3)判断与排除(如图6-34所示)

先检查加速联动装置是否良好,急加速,查看出油情况。如出油不良,则应拆下化油器盖,用手按加速泵柱塞杆,如从柱塞皮碗周围窜油,则为进油活门或止回活门关闭不严。如经检查均属良好,则应检查弹簧、出油活门是否良好,油道是否通畅。

img337

图6-34 加速不良故障排除

任务实施

1.考核标准

img338

2.相关设备

化油器式实验台、一字起、十字起、常用套筒工具若干套。

3.注意事项

(1)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

(2)操作场地严禁烟火。

(3)工具及零部件不得乱仍乱放。

(4)严格遵守实训步骤,进行排故作业时,必须按正确的顺序和合理的方法进行操作,以免造成零件的人为损坏。

(5)在检查好后,再启动发动机。

4.实施步骤

能进行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充分分析系统的故障表现症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成5个小组,6~8人/组,教师分别人为设置化油器故障,分别从不来油、混合气过稀、混合气过浓、怠速不良、加速不良等几方面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能力。

故障排除过程中,学生始终要遵循“先简后繁、先外后内作分段检查”的规律、“先电后油再机械”的顺序。

任务报告

理论习题

1.化油器的常见故障有哪些?

2.供油系统中混合气过稀的原因有哪些?

3.化油器的检修主要有什么内容?

4.化油器式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应遵循哪些规律、顺序和原则?

实训报告

实训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训人员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设备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训过程、步骤、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训成果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训体会或实训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评价

img339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学生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