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强夯参数的确定

强夯参数的确定

时间:2022-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证明,用强夯法加固松软地基,一定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的选用强夯参数,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因此,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夯锤确定后,根据要求的夯击能,就能确定夯锤的落距。夯点间距可根据所要求加固的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度而定。

3.2.3 强夯参数的确定

实践证明,用强夯法加固松软地基,一定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的选用强夯参数,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

1)有效加固深度

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反映了处理效果。Menard曾提出用下列公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

img47

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m);

 M——夯锤重(kN);

 h——落距(m)。

目前,关于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一般可理解为:经强夯加固后,强度提高,压缩模量增大,其加固效果显著的土层范围。上述公式形式简单,抓住了单击夯击能这一主要影响因素,对某些松散粗粒土也符合工程实际,但也与许多工程实测存在出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建议对Menard公式进行修正,如美国Leonards建议Menard公式计算值应乘以0.5的修正系数;法国Gambin认为修正系数应为0.5~1.0;Mayne等(1984)得到了图3.15的关系。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对一般黏性土、砂土修正系数取0.45~0.6;高填土取0.6~0.8;湿陷性黄土取0.34~0.5,我国《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指出,α值一般采用0.4~0.7。见公式(3.5):

img48

式中:α——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

 img49

图3.15 强夯影响深度统计关系图[8]

实际上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单击夯击能外,还有地基土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埋藏顺序和地下水位等。因此,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经验或试验资料时,《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建议按表3.1预估。

表3.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  单位:m

img50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从起夯面算起。

2)单击夯击能

单击夯击能等于锤重×落距。

一般根据需加固土层的厚度,由式(3.5)可确定所需单击夯击能。然后根据选用吊机大小可选择锤重和落距。我国所用锤重为10~25t,个别可达40t,落距为8~25m。

夯锤的平面一般有圆形和方形等,又分有气孔式和封闭式两种。实践证明,圆形带有气孔的锤较好,它可克服方形锤由于两次夯击落地不完全重合而造成的能量损失。夯锤中宜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它可减小起吊夯锤的吸力,又可减少夯锤着地前的瞬时气垫上拉力,造成能量损失。锤底面积对加固效果有直接影响,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砂性土一般锤底面积3~4m2,对黏性土不宜小于6m2

夯锤确定后,根据要求的夯击能,就能确定夯锤的落距。国内通常采用的落距为8~25m。对相同的夯击能量,常选用大落距方案,这样能获得较大的接地速度,将能量的大部分有效的传到地下深处,增加深层夯实效果,减少消耗在地表土层塑性变形的能量。

3)最佳夯击能

从理论上讲,在最佳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中出现的孔隙水压力达到土的自重压力,这样的夯击能称为最佳夯击能。在黏性土中,由于孔隙水压消散慢,当夯击能逐渐增大时,孔隙水压力相应的叠加,因此可根据孔隙压力的叠加值来确定最佳夯击能。在砂性土中,孔隙水压力增长及消散过程仅为几分钟,因此孔隙水压力不能随夯击能增加而叠加,可根据最大孔隙水压力增量与夯击次数关系来确定最佳夯击能。

夯点的夯击次数,可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

(2)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3)每击夯沉量不能过小,过小无加固作用。

也可参照夯坑周围土体隆起的情况予以确定,就是当夯坑的竖向压缩量最大,而周围土体的隆起最小时的夯击数,为该遍夯击次数。对于饱和细粒土,击数可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来决定,当被加固的土层将发生液化时,此时的夯击数即为该遍击数,以后各遍击数也可按此确定。

4)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地基土渗透系数低,含水量高,需分3~4遍夯击,反之可分两遍夯击,最后再以低能量“搭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

5)间歇时间

所谓间歇时间,是指相邻夯击两遍之间的时间间隔。Menard指出,一旦孔隙水压力消散,即可以进行新的夯击作业。根据土质情况,Menard建议间歇时间为1~6周。通过试验发现,对于软黏土,孔隙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夯完后的瞬间,每遍的总夯击能越大,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越长,因此,其间歇时间不能小于4周;我国《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提出,对透水性差的土,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一般为1~4周。对于砂性土,孔隙水压力峰值出现在夯完后的瞬间,消散只有3~4min。因此,对于渗透性较大的砂性土,其间歇时间很短,即可以连续夯击。

6)夯击点布置和夯点间距

为了使夯后地基比较均匀,对于较大面积的强夯处理,夯击点一般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于强夯施工。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范围,其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

夯点间距可根据所要求加固的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度而定。当土质差,软土层厚时应适当增大夯点间距;当软土层较薄,而又有砂类土夹层或土夹石填土等时,可适当减少夯距。夯距太小,相邻夯点的加固效应将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影响夯击能向深部传递。当地基土为黏性土时,若夯距太小,会使已产生的裂隙重新闭合,夯距通常为5~9m,同时下一遍夯点往往布置在上一遍夯点的中间,最后一遍的较低的夯击能,彼此重叠搭接进行夯击,以确保地表土的均匀性和较高的密实度。

img51

图3.16 强夯施工引起的振动随距离的衰减曲线[8]

7)环境振动影响评价

强夯施工时的振动对周围建筑物有影响,振动的大小和频率是影响的主要因数。图3.16是强夯施工引起的振动随距离的衰减曲线;图3.17是据振动频率和加速度判断建筑物损坏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将地表的最大振动加速度为0.98m/s2处(即认为相当于七度地震烈度)作为设计时振动影响的安全距离。如图3.18所示,距夯击点16m处振动加速度为0.98m/s2的数值与七度地震烈度相当。但由于强夯振动的周期比地震短得多,产生振动作用的时间短,且强夯产生振动作用的范围也远小于地震的作用范围,所以强夯施工时,对附近已有建筑物和施工的建筑物的影响肯定要比地震的影响为小。为减少强夯振动影响,可降低夯击能,或在夯区周围设置隔振沟。

img52

图3.17 据振动频率和加速度判断建筑物损坏的可能性[5]

img53

图3.18 振动加速度与水平距离关系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