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混凝土抗压试件的标准养护条件是

混凝土抗压试件的标准养护条件是

时间:2022-11-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混凝土是主要结构材料之一,混凝土强度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同时,混凝土的强度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控制和质量检验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在上述条件下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分析影响混凝土强度各因素的目的,在于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改善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强度主要来自水泥石以及与集料之间的黏结强度。

混凝土是主要结构材料之一,混凝土强度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同时,混凝土的强度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控制和质量检验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包括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等。

4.4.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强度等级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标准尺寸为150mm×150mm×150mm;标准养护条件为温度(20±2)℃,相对湿度95%以上;标准养护龄期为28d。在上述条件下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或设计规定龄期,以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值。混凝土强度等级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为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共14个等级。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等级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在工程应用中,当需要混凝土强度的早期控制和早期推定时,可按《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标准》(JGJ/T15—2008)进行。可采用沸水法、热水法或温水法进行加速养护,测得加速养护强度,然后根据加速养护强度与标准养护28d强度的关系式获得标准养护28d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可以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早期推测、混凝土强度的早期控制和早期评估。

4.4.2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轴心抗压强度采用150mm×150mm×300mm的棱柱体试件作为标准试件;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150mm× 300mm的圆柱体标准试件。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为了符合工程实际,在结构设计中混凝土受压构件的计算采用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即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是结构设计的依据;而根据《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进行划分、设计和评定的;两个强度值之间必然需要一定对应关系。

关于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通过大量棱柱体和立方体试件的强度试验表明,立方体抗压强度为10~55MPa时,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比为0.60~0.8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应取值关系见表4.10。

表4.10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单位:N/mm2

4.4.3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劈裂抗拉强度采用尺寸为150mm×150mm×150mm的立方体试件作为标准试件,如图4.5所示。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小,只有抗压强度的1/20~1/10,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比值越小。为此,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一般不考虑混凝土承受拉力,而是通过配置钢筋,由钢筋来承担结构构件内产生的拉应力。但抗拉强度对混凝土的抗裂性具有重要作用,是结构设计中裂缝宽度和裂缝间距计算控制的主要指标,也是混凝土抵抗由于收缩和温度变形而导致开裂的主要指标。

用轴向拉伸试验测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由于荷载不易对准八字形试件(试件形状为“∞”)的轴线而产生偏拉,且夹具处由于应力集中常发生局部破坏,因此试验测试非常困难,测试值准确度也较低,故国内外普遍采用劈裂法间接测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即劈裂抗拉强度。

图4.5 劈裂抗拉强度示意图

1—垫块;2—垫条;3—支架

4.4.4 混凝土抗折强度(弯拉强度)

实际工程中常会出现混凝土的断裂破坏现象,例如,水泥混凝土路面、桥面和机场道面的破坏形态就是断裂。因此,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是以混凝土抗折强度(弯拉强度)作为主要强度指标。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应采用28d龄期的弯拉强度;各交通荷载等级要求的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4.11的规定;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见表4.12。

表4.11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

表4.12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经验参考值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和《公路工程水泥基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抗折强度(弯拉强度)采用尺寸为150mm×150mm× 600mm(或550mm)的棱柱体试件作为标准试件,如图4.6所示。

图4.6 抗折强度(弯拉强度)示意图

混凝土试件的抗折强度ff(MPa)按式(4.3)计算:

式中 ff——混凝土抗折强度,MPa,抗折强度计算应精确至0.1MPa;

F——试件破坏荷载,N;

l——支座间跨度,mm;

h——试件截面高度,mm;

b——试件截面宽度,mm。

4.4.5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普通混凝土受力破坏一般出现在集料和水泥石的界面过渡区;当水泥石强度较低时,水泥石本身破坏也是常见的破坏形式;在普通混凝土中,集料最先破坏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集料强度经常超过水泥石和黏结面的强度。所以,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决定于水泥石强度及其与集料表面的黏结强度。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很多,原材料及配合比方面因素有水泥强度、水灰比、集料种类质量数量、外加剂及掺合料;生产工艺因素有施工条件(搅拌与振捣)、养护条件(环境温度和湿度)、龄期;试验因素有试件形状尺寸、表面状态、含水程度、加荷速度。分析影响混凝土强度各因素的目的,在于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改善混凝土的强度。

1)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来自水泥石以及与集料之间的黏结强度。水泥强度越高,则水泥石自身强度及与集料的黏结强度就越高,混凝土强度也越高。

水泥完全水化的理论需水量约为水泥质量的23%,但实际拌制混凝土时,为获得良好的和易性,水灰比通常为0.30~0.60,未参与水泥水化的多余水分蒸发后,在混凝土内部留下孔隙,且水灰比越大,留下的孔隙越大,使有效承压面积减少,混凝土强度也就越小。另一方面,多余水分在混凝土内的迁移过程中遇到粗集料时,由于受到粗集料的阻碍,水分往往在其底部积聚,形成水泡,极大地削弱砂浆与集料的黏结强度,使混凝土强度下降。因此,在水泥强度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灰比越小,混凝土强度越高;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强度越低。但水灰比太小,混凝土过于干稠,不能保证振捣均匀密实,强度反而降低。试验证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与水灰比呈有规律的曲线关系,而与灰水比则呈线性关系,如图4.7所示。

图4.7 混凝土强度与水灰比及灰水比的关系

通过大量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建立的混凝土强度经验公式(又称鲍罗米公式)见式4.4。

fcu,o=αafce(C/W-αb)(4.4)

式中 fcu,o——混凝土28d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MPa;

C/W——混凝土的灰水比,为1m3混凝土中水泥与水用量之比,其倒数即是水灰比;

fce——水泥的实际强度,MPa;

αa,αb——与集料种类有关的经验系数。

水泥的实际强度根据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测定。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实际施工中,需要事先确定水泥强度;也可根据我国水泥生产标准及各地区实际情况,以水泥强度等级乘以富余系数确定水泥实际强度:

fb=γfγsfce(4.5)

式中 γf,γs——粉煤灰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

fce——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MPa,可实测,也可采用强度等级乘以富余系数。

经验系数αa,αb可通过试验或本地区经验确定。根据所用集料品种,《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提供的参数为:碎石:αa=0.53,αb=0.20;卵石:αa=0.49,αb=0.13。

混凝土强度经验公式为配合比设计和质量控制带来极大便利。例如,当选定水泥强度等级(或强度)、水灰比和集料种类时,可以推算混凝土28d强度值;又如,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值,在原材料选定后可以估算应采用的水灰比值。

2)集料的种类、质量和数量

水泥石与集料的黏结力除了受水泥石强度的影响外,还与集料(特别是粗集料)的表面状况有关。粗集料表面粗糙,黏结力就大,粗集料表面光滑,黏结力就小。因此,在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等相同条件下,碎石混凝土的强度往往高于卵石混凝土的强度,这点体现在式(4.4)中。

当粗集料级配良好、用量及砂率适当时,能组成密集的骨架,使水泥浆数量相对减小,集料的骨架作用充分发挥,也会使混凝土强度有所提高。

若集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高,则混凝土强度低,集料自身强度不足,也可能降低混凝土强度,在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尤为突出。

当粗集料中针片状含量较高时,将降低混凝土强度,对抗折强度的影响更显著。所以在集料选择时,要尽量选用接近球状体的颗粒。

3)施工条件

施工条件主要指搅拌和振捣成型。施工过程中,必须将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均匀,浇筑后必须振捣密实,才能使混凝土有达到预期强度的可能。

一般来说,机械搅拌比人工搅拌均匀,因此强度也相对较高;而且强力的机械搅拌振捣可允许采用更小水灰比的混凝土拌合物,获得更高的强度。

改变施工工艺可提高混凝土强度,如采用分次投料搅拌方式,采用高速搅拌工艺,采用高频或多频振捣器,采用二次振捣工艺等,均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强度。

4)养护条件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的养护温度、湿度是决定强度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养护环境温度高,水泥水化速度加快,混凝土强度发展也快,早期强度高;反之亦然。若温度在冰点以下,不但水泥水化停止,而且有可能因冰冻导致混凝土结构疏松,强度严重降低,尤其是早龄期混凝土,应特别加强防冻措施。为加快水泥水化速度,可考虑采用湿热养护的方法,即蒸汽养护或蒸压养护。

湿度通常是指空气相对湿度。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将使混凝土缺水而停止水化,混凝土强度发展受阻。另一方面,混凝土在强度较低时失水过快,极易引起干缩和开裂,影响混凝土耐久性。因此,应特别加强混凝土早期的浇水养护,确保混凝土内部有足够的水分,使水泥充分水化。

根据《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混凝土施工后可采用浇水、覆盖保湿、喷涂养护剂、冬季蓄热养护等方法进行养护;混凝土构件或制品厂可采用蒸汽养护、湿热养护或潮湿自然养护等方法进行养护。选择的养护方案应适应施工工艺或生产工艺的相关要求。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时,混凝土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膜内有凝结水;采用养护剂养护时,应确保养护剂的保湿效果。对于混凝土浇筑面,尤其是平面结构,宜边浇筑成型边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

5)龄期

龄期是指自加水搅拌开始,混凝土所经历的时间,按d或h计。随养护龄期增长,水泥水化程度提高,凝胶体增多,自由水减少,孔隙率降低,密实度提高,混凝土强度也随之提高。最初7d内混凝土强度增长较快,而后增幅减小,28d以后,强度增长更趋缓慢,但如果养护条件得当,则在数十年内混凝土强度仍将有所增长。

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大致与龄期(d)的对数成正比关系。因此,可根据某一龄期的强度推定另一龄期的强度,特别是以早期强度推算28d龄期强度。

式中 fcu,28——28d混凝土抗压强度;

fcu,n——第n天时混凝土抗压强度;

n——养护凝期,d,n≥3d。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混凝土技术、原材料、环境的发展,特别是外加剂技术的发展,上述经验公式很多时候准确性较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长期使用的原材料及环境条件,通过试验和工程数据,采用统计的方法建立龄期和强度对应关系,在强度控制和调整时参考。

6)外加剂和掺合料

掺加适当外加剂和掺合料是改善混凝土性能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混凝土强度也不例外。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可在保证相同流动性前提下减少用水量,降低水灰比,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掺入早强剂,则可有效加速水泥水化速度,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但对28d强度不一定有利,后期强度还有可能下降。

掺合料在混凝土中可以发挥微集料效应、形态效应和火山灰活性效应,掺加掺合料改善了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和水化峰值温度。掺合料掺量较大时,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降低,但对后期强度的发展没有不利影响。

7)试验条件

对于相同条件下成型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试件,如果测试条件不同,测得的强度值可能不同。为了使所测强度值具有可比性,必须统一试验条件。试验条件是指试件尺寸、形状、试件干湿状态和加载速度等。

①试件尺寸。试件的尺寸越小,测得的强度相对越高。这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环箍效应”;二是由于大试件内存在孔隙、裂缝或局部缺陷的概率增大,使强度降低。混凝土试件在压力机上受压时,在沿加荷方向发生纵向变形的同时,也按泊松比效应产生横向膨胀,而钢制压板的横向膨胀较混凝土小,因而在压板与混凝土试件受压面形成摩擦力,对试件的横向膨胀起着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称为“环箍效应”。“环箍效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有提高作用,混凝土试件尺寸越小,这种增强作用越显著。因此,当采用非标准尺寸试件时,要乘以尺寸换算系数。根据《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规定,100mm× 100mm×100mm立方体抗压强度换算成150mm立方体标准试件抗压强度时,应乘以系数0.95;200mm×200mm×200mm的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换算成150mm立方体标准试件抗压强度时,应乘以系数1.05。

②试件形状。主要指棱柱体和立方体试件之间的强度差异。由于“环箍效应”的影响,棱柱体强度较立方体强度低。

③表面状态。表面平整,则受力均匀,强度较高;而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则受力不均匀,强度偏低。若试件表面涂润滑剂及其他油脂物质时,“环箍效应”减弱,强度较低。

④含水状态。混凝土含水率较高时,强度较低;而混凝土干燥时,则强度较高,且混凝土强度等级越低,差异越大。

⑤加载速度。根据混凝土受压破坏理论,混凝土破坏是在变形达到极限值时发生的。当加载速度较快时,材料变形的增长落后于荷载的增加速度,故破坏时的强度值偏高;反之亦然。因此,在进行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时,应按规定的加荷速度进行。

8)混凝土强度提高措施

通过分析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得出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有:采用强度等级高的水泥;采用低水灰比;采用有害杂质少、级配良好、颗粒适当的集料和合理砂率;采用合理的机械搅拌、振捣工艺;保持合理的养护温度和一定的湿度,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湿热养护;掺入合适的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