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设备安装和管道安装

设备安装和管道安装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离线式巡查系统现场的信息钮、IC卡安装在每个巡查点离地面1.4m高处安装一个巡查信号器。详见产品安装技术资料。巡查点的巡查钮、IC卡等应埋入非金属物内,并固定安装在巡查点,安装应隐蔽安全、牢固,不易遭到破坏。在控制台、机柜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热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靠。扬声器需要明装时,箱底安装高度不宜低于2.2m。

1.工艺流程

预埋电线管→安装电缆桥架→明敷电线管→电线电缆敷设→设备安装→调试。

2.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的安装

(1)摄像机应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易受外界损伤、无障碍遮挡的地方,安装位置不影响现场设备工作和人员的正常活动。在带电设备附近架设摄像机时,应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不要将摄像机安装在空调机的出风口附近或充满烟雾和灰尘的地方,易因湿度的变化而使镜头凝结水气,污染镜头。不要使摄像机长时间对准暴露在光源下的地方,如射灯等点光源。

(2)摄像机镜头应从光源方向对准监视目标,应避免逆光安装,否则易造成图像模糊,或产生光晕;必须进行逆光安装时,应将监视区域的对比度压缩至最低限度。

(3)室内安装的摄像机不得安装在有可能淋雨或易湿的地方;室外使用的摄像机必须选用相应的型号。

(4)室内安装高度以2.5~5m为宜;室外安装高度以3.5~10m为宜,不得低于3.5m。

(5)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轿厢顶部、电梯操作盘的对角处,如可能,则隐蔽安装;摄像机的光轴与电梯的两面壁成45°角,且与电梯天花板成45°俯角为宜。

(6)云台摄像机的视频输出线、控制线应留有1m的余量,以保证云台正常工作,摄像机的视频输出线中间不得有接头,以防止松动和使图像信号衰减,摄像机的电源线应有足够的导线截面,防止长距离传输时产生电压损失而使工作不可靠。摄像机安装时露在护罩外的线缆要用软管包裹,不得用电缆插头去承受电缆自重。

3.出入口控制系统设备的安装

1)读卡器的安装

(1)读卡器的安装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

(2)读卡器应安装在靠门处,并有足够空间,且高低位置合适以方便人员刷卡。

(3)读卡器的安装还应使读卡器与控制器之间的电缆连接方便。

2)控制器的安装

(1)门禁控制器安装在受控门内的上方或放在公众不易接近,而又易于工程技术人员维修的地方(如竖井内),与该控制器连接的读卡机安装在门外方便刷卡的地方。控制器用紧固件或螺钉固定在墙上。控制器旁应有交流电源插座。出门按钮安装在门内。

(2)控制器的安装应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以及可靠性、工艺性、实用性。

(3)安装控制器时必须注意控制器对电锁的驱动能力,当驱动能力低时,必须选配辅助电源。

3)锁具的安装

(1)应根据装修要求,并按门的材质(如玻璃门、木门、铁门等)、装置(如单门,或双门)和开门的要求选择锁具。

(2)锁具的安装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

4)门磁开关的选择和安装

(1)门磁开关有暗埋式和明装式两种,应根据装修要求选用。

(2)门磁开关的安装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

4.电子巡查系统设备安装

1)前端设备的安装

(1)离线式巡查系统现场的信息钮、IC卡安装在每个巡查点离地面1.4m高处安装一个巡查信号器。详见产品安装技术资料。

(2)巡查点的巡查钮、IC卡等应埋入非金属物内,并固定安装在巡查点,安装应隐蔽安全、牢固,不易遭到破坏。

2)系统控制设备的安装

(1)控制台、机柜(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机架背面和侧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8m。

(2)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其中监视器应避免外来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在控制台、机柜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热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靠。

(3)控制室内所有线缆应根据设备安装位置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排列、捆扎整齐,编号,并有永久性标志。

5.停车场(库)管理系统

(1)感应线圈埋设位置应居中,与读卡器、闸门机的中心间距宜0.9~1.2m。

(2)挡车器应安装牢固、平整。安装在室外时,应采取防水、防撞措施。

(3)车位状况信号指示器安装在车道出入口的明显位置,安装高度应为2.0~2.4m,室外安装时应采取防水、防撞措施;车位、车满显示器安装高度,室外应为2.0~2.4m;车位引导指示器安装在车道中央位置的上方,安装高度应为2.0~2.4m。

(4)对感应式读卡机要防止周围环境对读卡机的影响。

(5)检测器安装时,需要注意检查车辆检测器的感应线圈上是否有车辆通过的正确响应,当车辆通过感应线圈时,车辆检测器能发出车辆到达信号和车辆离开信号。

6.公共广播系统的施工

广播音响系统施工重点是敷设线路、扬声器安装、设备安装。

1)敷设线路

由于传输距离较远,为了保证信号在线路上不产生太大的衰减,主干线截面采用≥2× 2.5mm2多股铜线,支线用2×1mm2多股铜线,穿管或线槽敷设。为了达到消防要求,线管采用阻燃线槽或阻燃线管。每一接线点及分支点都设分线盒。调音台(或前级控制台)的进出线路均应采用屏蔽线。

2)扬声器安装

扬声器(喇叭)安装注意安装牢固,避免产生共振噪声。

扬声器需要明装时,箱底安装高度不宜低于2.2m。与火灾应急广播合用的背景音乐扬声器,现场不宜装设调节器或控制开关,否则应采取快速强制措施接通并全音量广播措施。

同一供声范围的不同分路扬声器不应接至同一功率单元,避免功率放大器故障时造成大范围失声。大宴会厅(或多功能厅)、礼堂、报告厅等均应采用独立扩声系统,并可向每一个可分隔或独立的地区单独广播。

7.综合布线系统安装

1)建筑物内主干电缆布线

(1)向下垂放线缆方法。首先把线缆卷轴放到顶层,在竖井楼板预留孔洞附近安装线缆卷轴,并从卷轴顶部馈线;视卷轴尺寸及线缆重量,相应安排所需要的布线施工人员,每层上要有一个工人以便引导下垂的线缆;开始旋转卷轴,将线缆从卷轴上拉出;将拉出的线缆引导进竖井中的孔洞,慢速地从卷轴上放缆井进入孔洞向下垂放;放线到下一层使布线工人能将线缆引到下一孔洞;按前面的步骤,继续慢速地放线,并将线缆引入各层的孔洞。

(2)向上牵引线缆方法。按照线缆的重量选定电动牵引绞车型号,并按照绞车制作厂家的说明书进行操作。首先往绞车中穿一条绳子,启动绞车并往下垂放拉绳直到安放线缆的楼层;将绳子连接到电缆拉眼上,再次启动绞车慢速地将线缆通过各层的孔向上牵引;当缆的末端到达顶层时停止绞车,用夹具将线缆固定;当所有的连接制作好之后,从绞车上释放线缆的末端。

2)建筑物内主干光缆的敷设

(1)向下垂放光缆。在离竖井槽孔1~2m处安放光缆卷轴,放置卷轴时要使光缆的末端在其顶部,然后从卷轴顶部牵引光缆;使光缆卷轴开始转动,将光缆从其顶部牵出,牵引光缆时要保证不超过最小弯曲半径和最大张力的规定;引导光缆进入槽孔中。如果是一个小孔,则首先要安装一个塑料导向板,以防止光缆与混凝土边侧产生摩擦导致光缆的损坏,如果通过大的开孔下放光缆,则在孔的中心安装上一个滑轮,把光缆拉出绕到滑轮上去;慢慢地从光缆卷轴上牵引光缆,直到下一层楼上的人能将光缆引入下一个槽孔中去;在每一层楼要重复上述步骤,当光缆达到最底层时,要使光缆松弛地盘在这里。

(2)利用绞车牵引光缆的步骤。将拉绳穿过绞车,启动绞车上的发动机,通过楼层的开孔向下放绳子直到楼底;关掉绞车,将光缆连到拉绳的拉眼上去,慢慢地将光缆向上拉;当光缆末端牵引到顶层时,关掉牵引的机器;根据需要,利用分离缆夹或缆带来将光缆固定到顶部楼层和底部楼层;当所有的连接完成后,从绞车上释放光缆的末端。

3)建筑群间线缆布线

建筑群间电缆布线是从主设备间或者电话主通信配线间敷设至其他各楼宇的分设备间或者竖井的各配线间。

建筑群间电缆布线:对于计算机网络或者电话通信网络,在逻辑上,建筑群之间的缆线布线,也是主干电缆的一部分。在建筑群间布线,一般有排管敷设和架空敷设两类方法。

4)水平线缆的敷设

水平布线子系统是指从工作区子系统的信息点出发,连接管理子系统的通信中间交叉配线设备的线缆部分。建筑物内水平布线,可以通过吊顶、地板、墙及三种的组合来构成布线路由,其布线方法主要有三种:钢管暗敷设法;吊顶内走线槽,线槽至信息点之间采用钢管连接方法;地面线槽暗敷设法。其中地面线槽暗敷设法适用于有大开间办公室或大开间需要打隔断的智能建筑,它的投资比较大,工艺要求高。

(1)地面金属线槽施工。地面金属线槽布线是为了适应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日趋复杂,出线口位置变化不定而推出的一种布线方式。地面金属线槽分为单槽、多槽等多种规格。地面金属线槽敷设时,电气专业应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结合施工图出线口的位置、线槽的走向,确定分线盒的位置。线槽在交叉、转弯或分支处应设置分线盒,线槽的长度超过6m时,应加分线盒。设备间配线架、集线器、配电箱等设备引至线槽的线路,用终端变形连接器与线槽连接。线槽每隔2m处设置固定支架和调整支撑,并与钢筋连接防止移位。线槽的保护层应达到35mm以上,线槽连接完后应进行整体调整,由测量工用水准仪进行复核,严禁地面线槽超高。连接器、分线盒、线槽接口处应用密封条粘贴好,防止砂浆渗入腐蚀线槽内壁。在连接线槽过程中,出线口、分线盒应加防水保护盖,待底板的混凝土强度达到50%时,取下保护盖换上标识盖。施工中,工人应用钢锉对金属线槽的毛刺锉平,否则会划伤双绞线的外皮,使系统的抗干扰性、数据保密性、数据传输速度降低,甚至导致系统不能顺利开通。

(2)水平布线子系统对接地的要求。当水平布线采用屏蔽系统时,除了要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必须做到:综合布线系统所用屏蔽层必须保持连续性,并保证线缆的相对位置不变,屏蔽层的配线设备端应接地。各层配线架应单独布线到接地体,信息插座的接地利用电缆屏蔽层与各楼层配线架相连接,工作站弱电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专用接地体单独连接。综合布线系统有关的有源设备的正极或金属外壳、干线电缆屏蔽层均应接地。若同层内有均压环时,应与之连接,使整个建筑物的接地系统组成一个笼式均压网。良好的接地可以防止突变的电压冲击对弱电设备的破坏,减少电磁干扰对通信传输速率的影响。

(3)水平布线子系统的长度限制。水平布线子系统要求在90m的长度范围内,这个长度范围是指从楼层接线间的配线架到工作区的信息点的实际长度,包括配线架上的跳线和工作区的连线总共不应超过90m。一般配线架上的跳线长度小于5m。

(4)双绞线缆的敷设。同一回路的所有双绞线缆可在同一线槽内敷设。强、弱电线缆应分槽敷设,两种线路交叉处应设置有屏蔽分线板的分线盒。线缆不得有接头,接头应在分线盒或线槽出线盒内处理。

综合布线系统所选用的线缆、信息插座、跳线、连接线等部件,必须保持其选择的类型一致,如选用5类(6类)标准,则线缆、信息插座、跳线、连接线等部件必须为5类(6类);否则不能保证5类(6类)标准的测试指标。

5)工作区器材的安装与连接

这部分包括信息插座、插座盒与插座面板、连接软线(跳线)、适配器等。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水平布线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应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

(1)信息插座的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螺钉须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2)对绞电缆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端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3类电缆不应大于75mm;对于5类电缆不应大于13mm;对于6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小扭绞松开长度。

②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2-16的规定。两种连接方式均可采用,但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图2-16 T568A与T568B模块式插座连接图

③7类布线系统采用非RJ45方式终接时,连接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④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器件屏蔽罩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屏蔽层不应用于受力的场合。

⑤对不同的屏蔽对绞线或屏蔽电缆,屏蔽层应采用不同的端接方法。应对编织层或金属箔与汇流导线进行有效的端接。

⑥每个2口86型面板底盒宜终接2条对绞电缆或1根2芯/4芯光缆,不宜兼作过路盒使用。

6)管理子系统的安装与端接

(1)采用光纤连接盘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盘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光纤连接盘面板应有标志。

(2)各类跳线缆线和连接器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的其他要求

(1)非屏蔽4对双绞电缆弯曲半径宜不小于电缆外径4倍;屏蔽4对双绞电缆弯曲半径宜不小于电缆外径8倍;主干对绞电缆弯曲半径宜不小于电缆外径10倍;光缆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光缆外径10倍。

(2)室内光缆在桥架敷设时宜在绑扎固定处加装垫套。

(3)线缆敷设施工时,现场应安装较稳固的临时线号标签,线缆上配线架、打模块前应安装永久线号标签。

(4)线缆经过桥架、管线拐弯处,应保证线缆紧贴底部,且不应悬空,不受牵引力。在桥架的拐弯处应采取绑扎或其他形式固定。

(5)距信息点最近的一个过线盒穿线时应宜留有不小于0.15m的余量。

(6)机柜不宜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宜接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高度应与活动地板高度相同,然后铺设活动地板。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预留800m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600mm,背板式配线架可直接由背板固定于墙面上。壁挂式机柜底距地面不小于300mm。

(7)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准位置正确、清晰。

(8)卡入配线架连接模块内的单根线缆色标应和线缆的色标相一致,大对数电缆按标准色谱的组合规定排序;端接于RJ45口的配线架的线序及排列方式按有关国际标准规定的两种端接标准之一(T568A或T568B)进行端接,但必须与信息插座模块的线序排列使用同一种标准;背架式跳线架应经配套的金属背板及线管理架安装在可靠的墙壁上,金属背板与墙壁应紧固。

(9)机柜内应设置专用的PDU电源插座,其插座板上的插座孔数应满足日后设备插座使用的需求,并应留有一定的余量。配线间内应设置局部等电位端子板,机柜应可靠接地。

(10)机柜内线缆应分别绑扎在机柜两侧理线架上,排列整齐、美观,捆扎合理,配线架应固定牢固,每个配线架应配置一个理线器,配线架上的每个信息点位的标识应准确。光纤配线架(盘)宜安装在机柜顶部,交换机宜安装在铜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盘)之间。在预计的电话数量和网络数量都很多时,预计的电话点和网络点宜分开机柜安装。要求布放光缆的牵引力应不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80%,一般为150~200kg,瞬时最大牵引力不得大于光缆允许张力,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均加强构件上,光纤不应直接承受拉力。

8.卫星电视系统安装的施工要求

(1)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卫星天线基座的安装应根据设计图纸的位置、尺寸,在土建浇筑混凝土层面的同时进行基座制作,基座中的地脚螺栓应与楼房顶面钢筋焊接连接,并与地网连接。

②在天线收视的前方应无遮挡。所需收视频率应无微波干扰。

③接收天线确定好最优方位后,必须安装牢固。

④天线调节机构应灵活、连续,锁定装置应方便牢固,并有防锈蚀措施和防灰沙的护套。

⑤卫星接收天线应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避雷装置应有良好接地系统,天线底座接地电阻应小于4Ω。

⑥避雷装置的接地应独立走线,严禁将防雷接地与接收设备的室内接地线共用。

(2)接收机、工作站等前端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前端设备应牢固安装在机房或设备间内的专用设备箱体内。

②前端设备的供电装置应采用交流(220V)电源专线供电,供电装置应固定良好。

③前端设备、设备箱体和供电装置按设计要求应良好接地,箱内应设有接地端子。

(3)放大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放大器应固定在设置于设备间或竖井内的放大器箱内,放大器箱室内安装高度不宜小于1.2m,放大器箱应安装牢固。

②放大箱及放大器等有源设备应做良好接地,箱内应设有接地端子。

③干线放大器输入、输出的电缆,应留有不小于1m的余量。

④在放大器不用的端口处,应接入一个75Ω终端电阻,并可靠连接。

(4)分支器、分配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分支器、分配器的安装位置和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②分支器、分配器应固定在分支分配箱体底板上。

③电缆在分支器、分配器箱内应留有箱体半周长的余量。

④分支器、分配器与同轴电缆相连,其连接器应与电缆型号相匹配,并连接可靠,防止松动、防止信号泄漏。

⑤系统所有支路的末端及分配器、分支器的空置输出均应接75Ω终端电阻。

(5)安装在设备间、竖井以外的放大箱、分支分配箱、过路箱和终端盒应采用墙壁嵌入式安装方式。每条缆线应连接可靠,并做好标识。

(6)缆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不得与电力系统线缆共穿于同一暗管内,暗管内孔截面积的利用率应不大于40%。

②缆线弯曲度不应小于缆线规定的弯曲半径,在转弯处要留有余量。

③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和正确。

④在缆线整个铺设过程中,不应造成缆线挤压而引起变形、缆线撞击和猛拉、扭曲。

(7)用户室内终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用于暗装的终端盒必须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②暗装的终端盒面板应紧贴墙面,四周无缝隙,安装应端正、牢固。

③明装的终端盒和面板配件应齐全,与墙面的固定螺钉不得少于2个。

④终端盒安装高度不小于300mm。

9.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中央控制及网络通信设备柜的安装

(1)应垂直、平正、牢固。

(2)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5mm。

(3)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1mm。

(4)相邻设备顶部高度允许偏差为±2mm。

(5)相邻设备接缝处平面度允许偏差为±1mm。

(6)相邻设备接缝的间隙,不大于±2mm。

2)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1)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2)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1/2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的1/2时可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3)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4)水管型温度传感器探针须置于套管内,安装套管时可水平安装,亦可底部垂直向下安装,或可将套管斜对水流方向倾斜式安装,且避免套管接触管道内壁,为测量精确,套管内壁为热复合材质并带有弹簧接口以保证探针和套管紧密接触。

(5)水管型温度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下开孔焊接。

(6)水管型温度传感器安装应在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

3)风管型温度传感器安装

(1)风管型温度传感器安装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2)风管温度传感器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后进行。

(3)风管型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死角的位置安装。

(4)风管型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4)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安装

(1)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安装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2)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后进行。

(3)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死角的位置安装。

(4)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5)水管型压差开关的安装

(1)水管型压差开关的取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如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2/3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2)水管型压差开关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3)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及焊接处。

(4)水管型压差开关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6)风管型压差开关安装

(1)压差开关(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后进行。

(2)压差开关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放空口的位置。

(3)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和安装的同时进行,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4)压差开关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及焊接处。

(5)压差开关的直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管道口径2/3时可安装在侧面或底部和水流束稳定的位置,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束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6)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7)风管型压差开关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8)风管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

(9)风管型压差开关应避开蒸汽放空口。

(10)空气压差开关内的薄膜应处于垂直平面位置。

7)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安装

(1)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受其他辐射热影响的位置和远离有高振动或电磁场干扰的区域。

(2)应远离室内冷热源,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3)安装的位置不能破坏建筑物外观及室内装饰布局的完整性。

(4)风管压力传感器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后进行。

(5)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气流流束稳定和管道的上半部位置。

(6)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

(7)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8)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送风口。

8)水管型压力传感器安装

(1)水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2)水管型压力传感器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

(3)水管型压力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

(4)水管型压力传感器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5)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2/3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6)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7)墙面安装附近有其他开关传感器时,距地高度应与之一致,其高度允许偏差为±5mm,传感器外形尺寸与其他开关不一样时,以底边高度为准。

9)水流开关的安装

(1)水流开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2)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

(3)水流开关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

(4)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安装同时进行。

(5)水流开关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6)水流开关不应安装在垂直管上。

(7)水流开关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10)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安装

水管流量传感器分电磁流量传感器和涡轮式流量传感器。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取样段大于管道口径的1/2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样段小于管道口径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直管段,距弯头距离应不小于6倍的管道内径。信号的传输线宜采用有屏蔽和绝缘保护层的电缆,宜在DDC侧一点接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