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倦地追求

不倦地追求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益,当代著名出版家,1917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共党员。王益说过,他不是印刷专家,但他是推动印刷工业发展的热心人。此后,国家经委设立了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王益被任命为小组的副组长。王益还积极提倡印刷史的研究和学习,号召印刷界注意收集和积累印刷文物和史料。1978年以来,王益在印刷方面撰写的文章有40多篇,已经由印刷工业出版社收集出版《不倦地追求——王益印刷文集》。

不倦地追求——记著名出版家王益

王益,当代著名出版家,1917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共党员。1935年入上海生活书店,开始出版生涯,1995年9月离休。原国家出版局副局长、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第六、第七届委员,中国韬奋出版荣誉奖获得者。著作有《出版工作基本知识》《战争年代的山东新华书店》《不倦地追求——王益印刷文集》《王益出版发行文集》,主编《图书商品学》,翻译《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在我国出版界、印刷界、发行界广为人知。

img152

王 益(1917~2009)

王益早在1935年就供职于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1939年在上海由孙冶方介绍入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出版发行科副科长、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出版发行科科长、山东新华书店经理、华东新华书店经理等。建国后,历任华东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文化部出版局局长、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国家出版局副局长、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等职。1980年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1985年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成立,被选为该会副会长,1990年4月换届改任顾问。

王益说过,他不是印刷专家,但他是推动印刷工业发展的热心人。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出版革命生涯里,长期主管书刊印刷工作,关心和支持我国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印刷工业的发展。早在19岁,王益就曾为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印刷事业的开拓而奔波。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过后不久,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了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依托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工作,王益受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刘少奇的指派,负责筹建江淮出版社和扩大江淮印刷厂的工作。当时侵华日军正加紧对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封锁并准备“大扫荡”,购买机器和往根据地运送印刷器材异常困难,王益不顾个人安危,潜回上海采购印刷机材,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采购工作进行顺利。为了闯过运输的道道难关,王益冒险犯难,多次往返于上海和苏北之间,探路、找关系,奔波了近半年之久。在一个美国商人和船老大的帮助下,把一部分轻便的器材如铜模、油墨、油印机等运回了根据地,而大件的印刷机械则由于敌人“扫荡”,在不可能运到目的地的情况下,忍痛沉没在南通附近一个港口的江水里。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也是在战争条件下王益为开拓印刷事业,出生入死的一次记录。

1943年,王益回到根据地后,主管新四军政治部的书刊出版印刷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新四军转移山东,担任山东解放区书刊出版印刷的领导工作。

1964年,身任文化部出版局局长的王益,接受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廖承志的委托,率领了一个印刷代表团赴日本考察,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派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考察印刷技术的代表团。印刷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国际封锁,我国长期处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的状态,对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知之甚少。当时我国与日本国尚未恢复邦交,由于准备充分,得到了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的帮助,团员们求知心切,工作努力,访问时间长达一月有余,因而这次访问的收获非常丰富。回国后代表团除将考察所得印成小册子向印刷界广为发送外,还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展览,用实物和文字说明我国印刷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印刷界发愤图强急起直追的决心。电子分色机、四色胶印机、装订联动线等新设备,都是在这次出国考察后陆续引进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益回到出版行政领导岗位不久,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1978年他和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一道率领出版印刷考察组赴香港,了解了国际印刷技术的新发展,与香港印刷界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恢复了与世界各国印刷器材制造商中断的联系。

王益1982年8月7日在新华社《动态清样》上指出:“不尽快地用新式的机器和新的工艺来取代陈旧的老式设备和落后工艺,是很难改变书刊出版这种落后状况的。”“目前由使用单位进行研究的办法要改变。”他建议由国家经委牵头,“机械、轻工、化工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搞好印刷技术改造”。这项建议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的“完全赞成”,他在写给时任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并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信中指出:“为了解决我国出版事业的极端落后状况,非请机械、轻工、化工三部门大力协作攻关不可。此事希望中宣部和经委共同牵头来解决。”从中央采纳王益同志的建议起,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机,关注和解决出版印刷落后问题,不再局限于使用单位和宣传、文化部门,而是提到党和国家最高当局的层面,成为国务院领导下各有关部委共同谋划和实施的国家技术改造专项。此后,国家经委设立了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王益被任命为小组的副组长。协调小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编制出我国印刷技术装备“六五”后三年、“七五”、“八五”改造规划,经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批准后实施,对我国印刷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组织领导和推动的作用。经十余年的协作攻关,我国印刷业实现了由手工铅排到激光照排、由铅版印刷到胶印印刷、由照相制版到电子分色、由单机装订到联动装订的全面性历史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印刷技术严重落后的面貌,为我国出版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王益在主管书刊印刷的多年实践中,调查研究过许多问题,写过多次调查报告和文章,作过多次讲话。对改革印刷工业的管理体制,增强书刊印刷企业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印刷质量,发展照相排字,推广胶印印书,促进期刊准期出版,缩短图书印制周期,宣传专业分工,提高印刷投资效益,以及创写印刷新字体等,为印刷界、出版界乃至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他都有过论述。他还在印刷界号召密切关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开展印刷科技信息工作。

王益还积极提倡印刷史的研究和学习,号召印刷界注意收集和积累印刷文物和史料。1983年6月,王益和王仿子曾联合提出过“关于筹建印刷博物馆的建议”。 1978年以来,王益在印刷方面撰写的文章有40多篇,已经由印刷工业出版社收集出版《不倦地追求——王益印刷文集》。

此外,王益应邀多次出国访问,足迹遍布欧、亚、非、美四大洲,在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同时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为建立和发展与国际印刷界同仁的友谊,开展技术交流,寻找贸易合作,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85年6月,我国首次组团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印刷大会,王益任中国印刷代表团团长。会议期间,会见了五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印刷界人士,和中国台湾印刷界也开始建立起了联系。王益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印刷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演讲。1987年9月,王益受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的邀请,在印刷文化与国际讨论会上作了“中国印刷工业在振兴中”的演讲。这两次演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印刷界的情况,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受到各国印刷界人士的重视。由于王益热心祖国印刷工业和在国际交流方面的贡献,1987年2月日本印刷学会推举王益为该会名誉会员。

从1935年进入生活书店到因病重不能理事,王益同志为出版事业不曾间断地操劳了70多年。他一生只做了出版这一行,而出版的各个主要方面他都工作过。他长期从事图书发行工作,也做过编辑出版和书刊印刷工作。他主持过人民出版社和新华书店总店的工作,更长期在国家出版管理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像王益同志这样做出版工作时间之长、任职范围之广、积累经验之丰富,因而对出版事业贡献方面之多,在我国出版界是罕见的。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