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刷物资辉煌年

印刷物资辉煌年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刷物资匮乏,生产要素奇缺,印刷物资供应行业发展艰难。中国印刷(器材)物资公司成立后的二十多年,一直主导国内印刷物资业,为印刷物资流通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印刷物资供应行业以全新的形式出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我国印刷机械制造业最先从上海开始。同时由于国家计划缺口较大,各地印刷物资管理部门安排生产了近万台小型印刷机械,在地区间互相调剂,弥补不足。

印刷物资辉煌60年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 武文祥

印刷物资流通是出版、印刷产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特殊的流通渠道,它除了拥有商品属性之外,还有社会属性。它既为物质文明服务,又为精神文明服务,印刷物资是印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刷物资的不断更新换代,推动着印刷业的变革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刷物资匮乏,生产要素奇缺,印刷物资供应行业发展艰难。中国印刷(器材)物资公司成立后的二十多年,一直主导国内印刷物资业,为印刷物资流通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印刷物资供应被推向了市场,市场竞争的法则打破了印刷物资计划供应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小规模的企业蓬勃发展,再加上产业自销、经销与“代理配送”三种新模式的冲击,印刷物资公司遭遇到了历史性的大洗牌,只有成功转型,才能生存下来。随后,印刷物资供应行业以全新的形式出现。21世纪,印刷物资进入了多元化供应的时代,随着印刷物资的细分,品牌效应的加强,印刷物资统一供应的概念随之淡化,此时印刷物资真正融入到了印刷产业链之中,并在其中继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自力更生发展印刷物资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央人民政府设置了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国家出版总署。从此,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出版、印刷、发行工作走上了有领导、有计划发展的广阔道路。

从建国之日起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出版总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来建设新中国出版事业,这些决策有效地在全国建立起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出版印刷业,并同时着手推进对私营出版印刷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印刷物资工作也随之展开。

随着印刷工业的蓬勃发展,1958年全国报纸书刊印刷会议之后,经陈云同志建议,文化部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印刷器材公司(1973年改为中国印刷物资公司),以满足从中央到县的报纸书刊印刷网的需要。随后,为了促使印刷器材物资实现有计划生产和合理供应,从1959年起印刷机械列为国家部管产品,由一机部主管生产,文化部(后改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主管分配。由中国印刷器材公司具体负责印刷设备、器材的组织订货、分配供应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办理新产品的选型、定型,组织试制、鉴定和进出口业务。1965年文化部与一机部联合召开全国印刷机械生产规划会议,讨论印刷机械制造产品分工方案,发展印刷机械新产品五年规划,以及加强印刷机械科研工作等。这次会议使生产与使用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对有计划发展和加强印刷机械制造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当时做出这一决策是有针对性的,那时很多省份教科书是本省无法印制的,要从大城市印制好之后再发到各个省市自治区,这样在时间上没有保障,学生开学拿不到书。边远地区看到人民日报要七八天的时间,西藏等地更是要长达半个月之久,拿到手中的报纸已经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可言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可以说印刷物资公司的筹建已经势在必行。但当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唱戏找不到响锣用的铜,跳舞找不到芭蕾舞的袜子,印刷用的油墨也是因为没有高品质颜料、蓖麻油、松香等原材料,导致油墨质量不是很好。纸张问题也不少,大跃进的时候用黑纸印出来的书质量很差。这个时候,在文化部成立了文化物资生产供应管理局,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逐步在全国建立了印刷物资生产、供应体系。

1.印刷器材的发展

在文化部中国印刷器材公司的推动下,在相关工业部门的支持下,相关造纸、油墨、印刷材料加工等印刷机械、器材厂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研发、生产印刷器材,产品由中国印刷器材(物资)公司在文化部指导下,进行统一分配、供应,这一举措保障了印刷行业的协调发展。国内印刷器材生产、供应企业,在逐步解决技术落后与原料不足的过程中,渐渐发展起来。例如上海字模厂、北京新华字模厂供应字模、热熔胶;上海照相器材厂生产照相机、橡皮布;汕头公元厂生产胶片;河南第二(乐凯)胶片厂生产供应片基、制版胶片、分色片、PS版等产品;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甘谷、太原等油墨厂生产供应油墨。

2.印刷设备的发展

解放前,印刷机主要从英、美、日等国进口,在上海等少数沿海城市有几家印刷机械修配厂制造圆盘机和四开、对开铅印机、石印架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书刊印刷业的决议》,决议提出“即行筹划自制”各种印刷机械,逐步改变“过去我国印刷机器都由各国输入”的局面。并要求研究改进“其他印刷器材,如铜模、油墨、照相制版器材、薄型纸等”。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当时新建的印刷机械制造厂无法满足印刷业迅猛发展的急迫需求,因此,国家有计划、有控制地采取易货记账贸易方式,从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并通过中国香港代理商或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也从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进口一些急需的印刷机械,如二回转铅印机、平版纸轮转铅印机、卷筒纸书版轮转机、凹印机、胶印机、字模雕刻机、照相制版设备、折页、配页、锁线装订联动机等设备。在改革开放前的十年间进口各类印刷和装订机械约500台。

我国印刷机械制造业最先从上海开始。1949年建立了国营上海人民铁工厂(上海人民机器厂的前身),在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中并入30多家私营小厂,后调整为十几个专业印刷机械制造厂,成为我国最早制造印刷机械的一个基地。1956年,颇具规模的北京人民机器厂建立。到60年代,以上海、北京、长春等地十余家工厂组成的印刷机械制造行业,生产的印刷机械有:报版和书版轮转机,单张纸轮转铅印机,全张二回转铅印机,单色、双色胶印机,折、配、订、包、切等装订设备。在品种方面基本上可以适应我国印刷业的需要,制造技术、机械质量不断有所改进,并从1957年开始有少量出口。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印刷物资无论是从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印刷工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从1949年到1978年,全国印刷机械总产量为8.2万台,15.7万吨,总值8.19亿元,其中大型高速印报轮转机共205台,小高速印报轮转机318台,保证了中央和省报、省会市报社的需要,解放前的设备基本上得到了更新;全张铅印设备1571台; 对开以上胶印机1984台。同时由于国家计划缺口较大,各地印刷物资管理部门安排生产了近万台小型印刷机械,在地区间互相调剂,弥补不足。1978年出口印刷机械总金额为100多万美元。印刷器材从1959年的13种发展到1978年的37种,其中,国产制版胶片由1960年的8000平方米发展到1978年已能年供10万平方米以上;锌皮、锌版由1960年的245吨增加到1978年的1000吨;橡皮布、呢、垫从1960年供应1.2万平方米到1978年已达5万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印刷物资在变革中发展

1.第一个时期,印刷物资业整体快速发展

1979年,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经国家出版局批准,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印刷物资工作会议。“昆明会议”是改革开放的会议,也是印刷物资流通工作发展壮大的会议。此次会议建立、健全了全国印刷物资供应网络。明确了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和实施办法,推动了印刷物资供应业的快速发展。

“昆明会议”明确提出印刷物资流通企业要面向印刷全行业,物资工作要为生产服务等一系列原则,强化了国有印刷物资公司对行业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历史发展充分说明,1979年的“昆明会议”不但对我国印刷物资来说是个重要会议,而且对全国印刷行业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1979年“昆明会议”时,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成立印刷物资公司(站),少数省市由有关部门兼管。“昆明会议”后不到两年时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印刷物资公司。“昆明会议”明确了印刷机械、器材供应工作的方针任务是“促进生产、服务生产、统筹安排、保证重点、面向全行业、为尽快改变我国印刷技术落后状况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

中国印刷(器材)物资公司从筹建到成立25周年为止,印刷机械供应品种由当时的37种增加到260种,数量由1957年的1400台、2100多吨,到1982年增加到20400台、30600吨,增长了14倍。据粗略的统计,25年间,在生产部门的支持下,总共为全国印刷行业和其他行业提供了20万台、25万吨、总值12亿元的印刷设备。更新和增加书刊印刷能力2600万令(其中胶印印书能力290万令),彩色胶印印刷能力约5000万色令;更新和增加装订能力约2600万令;为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和地方级报社配备了大、小高速印报轮转机500多台。印刷器材的主要品种,如照相制版胶片、胶印橡皮布、锌皮、锌版、制版镜头、字型纸板等,过去主要依靠进口,后来一般国内都能自行生产,基本上满足了国内的需要。主要印刷器材的供应品种由1959年的8个品种,发展到71个品种,增长了近9倍。20多年来,各种印刷器材的供应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其中:制版胶片由2万平方米,增加到30万平方米,增长了14倍;锌皮、锌版由25吨,增加到2600吨,增长了104倍;橡皮布由7713平方米增加到50500平方米,增长了6倍。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国印刷物资公司自身也迅速发展壮大,有些在成立之初只靠几十万元贷款设立的公司已发展成资产愈亿的大公司。中国印刷物资公司,根据新闻出版事业和全国印刷工业发展的需要,会同有关生产、科研单位组织了印刷设备、器材的新产品试制;开展了印刷设备、器材的进口业务;举办了国内外印刷设备、器材的技术交流会议;开办了印刷物资服务部和装帧材料服务部;与外商宝隆洋行、海德堡、写研、大日本网屏等公司合作成立技术服务中心,代销进口印刷机零配件,建立保税仓库。曾经与国内200多个厂家和国外近百家印刷机械、器材厂商进行业务往来,为开创印刷物资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全国印刷物资供应企业,至1991年发展到29家,职工从1979年的1050人发展到1991年超过3200人,拥有固定、流动资金超过4.5亿元,流动资金借款3.9亿元;固定资产从1979年的1500万元发展到1991年达到1.5亿元。销售收入从1979年的3.9亿元发展到1991年达到近30亿元,利润达6600万元,缴纳税金2200万元。公司的发展规模与行业影响力与日俱增。

2.第二个时期,印刷物资规模性发展,传统印刷物资经营模式面临生存危机

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部门是管理者, 是物资的分配者, 其地位和作用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流通企业大相径庭。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 工商关系的调整是变革最为剧烈的环节之一。在计划体制下旧的工商关系逐步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以互相依存、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工商关系所取代,中国印刷物资公司等国有物资供应企业的作用逐渐弱化。

到1993年全国工业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态势发生根本性转编, 买方市场全面形成以后, 印刷工业对传统的印刷物资公司的依存度降低:除纸张等个别品种外,绝大部分物资已进入市场,市场的定价和资源配置成为市场的主导形式;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流通渠道并存;流通利润趋于平均化。日益活跃起来的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印刷物资流通企业也对国有印刷物资企业产生较大冲击。

由于观念陈旧,缺乏现代印刷物资流通企业理念,对现代印刷物资流通企业在提升服务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长期条块分割,出现印刷物资流通经营同质化,缺乏个性化,经营质量低等现实问题,传统的印刷物资流通行业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印刷物资流通行业整体信息化服务体系和网络化服务体系落后等因素也制约着传统的国有印刷物资流通行业向特色化、优质化、一体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印刷物资流通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经营能力不高,也制约着印刷物资流通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中国印刷物资总公司作为一家物资流通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由计划经济时的盈利大户,一度成为了亏损大户。实力最强的印刷物资公司如此,其余地方国有的印刷物资公司境况也堪忧。

3.第三个时期,印刷物资系统出现新的格局

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指出:要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根本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随着两个转变的提出,印刷业制定了“九五”发展目标,为印刷业的发展描绘出了宏伟的蓝图。同时国家出台了对印刷业的各种扶持政策,为印刷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良好机遇。有的省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精神,将书刊印刷企业列入宣传文化企业,返还了企业上缴的利税,支持印刷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使大、中型印刷厂逐步从昔日高投入、低效益,甚至大举借贷、负债累累搞技改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印刷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印刷行业的发展给印刷物资供应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不断的总结与磨合,几年来印刷物资系统在经营管理上也出现了变化和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1)工商联营发展较快。近几年,生产企业与物资流通企业一起建立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形成一股势头。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都在寻找有实力、信誉比较好的物资销售企业,联合建立流通实体,他们在形式上有的是工商双方投入资金,按资金投入比例分配利润;有的是生产企业拿出一定数量的产品作为投入,产品销售后,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把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与物资企业的销售优势,通过联营实体发挥出来,做好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

(2)印刷物资企业经营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取得积极成果。这几年,相当多的印刷物资公司坚持这个方针,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还涉足印刷物资以外的领域,因而业务有所发展。

(3)印刷物资企业之间的联合有新的发展。现在国有物资企业之间的联合、合作逐渐增多,从过去分散的、对立的逐步呈现既有竞争又有联合的局面。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局面。从发展市场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出发,不分国营、集体、个人企业性质,平等互利,联合起来批量进货,分散销售,实行联购联销、联购分销和连锁经营。

(4)印刷物资企业经营由过去注重抓资源转向购销并重,大力抓销售。过去在卖方市场情况下,只要有了资源,不愁没有用户,物资企业主要精力放在抓资源上。在市场经济大发展形势下,印刷物资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服务来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就成了新时期印刷物资供应工作的重要课题。

中国印刷物资供应工作经历了物资体系从无到有的艰难创立时期;规模、功能从小到大,服务、经营从局部到全面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政策指导和有关部门支持下,统筹全国印刷行业供需,印刷物资生产和供应企业共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形势下,又经历了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型时期。60年来,不管在哪个时期,印刷物资供应,作为生产、分配、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始终在不同形势下谋求发展,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丰硕成果。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让我们印刷物资供应战线上的同行们,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印刷从大国走向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