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学视角的材料本性

人类学视角的材料本性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于森佩尔来说,脱离人来讨论材料的本性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同,反映的既是每个具体历史时期认识上的局限性,更是材料“本性”问题的内在复杂性,尤其是当它与人的感受和认识相交织时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当我们恢复了“本性”问题的多重面孔,恢复了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制作方式对于材料本性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材料并不是一些给定属性的组合,而是诸多有待于建筑师们去发掘的可能性,等待着建筑师们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

四、人类学视角的材料本性

在劳杜里的著述中,他同时也论述了基于人的直接感受而来的对材料的认识。从那时起直至现在,建筑师们对材料的认识便一直面临着一种选择——是依从经验性的身体感受还是依从由实验而来的一种抽象化了的认识。显然,这同时也是一种危机。

从经验(或说体验,此处同义)的角度来说,人是一切对于材料品质评判的基点。而在实验中,与其他要素一样,人只不过是所有众多因素中的一种,不具有任何特殊性。不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还是在非理论性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体验中,人的身体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了人的身体性,事物便无法被切实地经验,甚至它们的存在与否都无从知晓。从这一角度来看,关于材料的认识,那种所谓的“材料自身”(thing-in-itself)必须以“为了身体的材料自身”(thing-in-itself-for-the-body)来代替。也就是说,人应该居于认识的核心。19世纪深富影响的德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戈特弗里德·森佩尔持有的正是这么一种观点。

1.森佩尔的材料替换

于森佩尔来说,脱离人来讨论材料的本性是不可能的。由于建筑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造物,因此它缺乏一种真正的自然的原型,而成为一种独特的设计产物。他认为:“建筑……完全是人类的想象与经验,以及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13)如果说本性(nature)意为一物之所以成为它自己的特质,那么,它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人类的经验与想象相分离的。在这一点上,森佩尔与维特鲁威以及阿尔伯蒂更为接近。

在森佩尔看来,那种结构理性主义的观点过于受限于材料的静力学和力学原理(statical and mechanical principles)。建筑,就如其他的建构艺术一样,是对于自然的模仿,但是这种自然不是一种可以直接触及和经验到的自然,不是那种依靠身体的感官机能便可以把握的自然,而是一种统一的、有规律的,并且有着生成力的自然,准确地说,其实是一种自然法则。而建筑便是一种模仿自然界生成方式(becoming)的艺术,是模仿其创造事物的方式的一种艺术。森佩尔把建筑与人的身体相比较,从而提出建筑覆盖物的必要性:庇护(protection),适度(modesty),装饰(decoration)。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同时代理论家那样,在三者之间区分出重要程度的不同,事实上,他给予装饰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他两者。

森佩尔多次提到材料的替换(material substitution,stoffwechsel)(14),即以一种材料模仿另一种材料的做法,并且认为,经由这种做法,建造的本质内涵,它的精神,才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因此,他并不一味地反对所谓的模仿,而是认为在尊重材料的自身特性的同时,还须有更高的追求和更为广阔的思考。这种思考与追求不应局限在材料的物质属性,而应该深入到它的文化延承和作品的精神层面。

2.人的核心位置

在19世纪结构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森佩尔通过这种论述想要强调的其实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关注,而拒绝那种对材料的抽象化认识,甚至把它从人类(广义上的)住居活动中分离出来的做法。在他的《论建筑风格》一文中,紧接着对于不同材料特质对于建筑形式影响的强调,他论述了反对一种“材料决定论(materialist)”观点的缘由:“关于材料,我们知道尚还有更高一级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创造的‘任务’或者说‘主题’”。这里,他突出强调了人的因素,“最广义的说来,什么才是所有艺术创造的材料和主体?我坚信只能是人,处于和世界各种联系中的人”(15)

在森佩尔看来,一件工艺品的精神可以与制作材料的属性相一致,因为材料正是由那些“典型的”制作手段和使用方式来界定。而所谓典型,正是说这些制作和使用方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

总之,人,才是关于材料的思考的起点与终点,也是所有思考的中心。

在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建筑论述中,“本性”都被当作一种固定不变的性质,而且通常来说,本性恰恰需要是某种恒定的甚至是绝对的东西,是某种等同于自然规律(natural law)的东西。在启蒙运动以后,这种认识尤其普遍。然而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中浮现的却是这么一种景象: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对于材料的“本性”事实上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这种不同,反映的既是每个具体历史时期认识上的局限性,更是材料“本性”问题的内在复杂性,尤其是当它与人的感受和认识相交织时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当我们恢复了“本性”问题的多重面孔,恢复了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制作方式对于材料本性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材料并不是一些给定属性的组合,而是诸多有待于建筑师们去发掘的可能性,等待着建筑师们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更进一步来说,当恢复了建筑整个寿命中的时间因素——它通过自然气候的风化和人为使用来施加影响——和环境因素对于“本性”的影响,对于材料的认识和思考便加入了时间的向度,而不会仅仅着眼于建成的那一瞬间。建筑将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图像,而是动态的生命。所有这些,正在应和着一种建筑界中简化的现象学的影响和应用,成为当代建筑学的一个重要兴趣所在,也是在建筑言说中以Materiality来替代Material时的根本旨意。

事实上,所谓“本性”也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既为象征,它就需要被阐释,只有通过阐释,它才能够具体化,而这些阐释在不同的历史条件、认知能力和具体境遇下也是各各不同的(16)。它的根本意义恰恰是体现在阐释的多重性和丰富性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