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构成要素与历史文脉的关系评价

城市构成要素与历史文脉的关系评价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脉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物质构成要素组成城市基本框架,非物质构成要素则是城市运行活力的来源。非物质构成要素中,经济活动影响城市的传统功能分区,人文思想对学校文化设施的布设有一定引导趋势,宗法礼教意识、民族意识对城市特有的宗庙存在、区域聚居现象影响颇深。城市是完整的生命体系,有历史文化内涵,有个性,有人情味。城市历史文脉在物质与非物质层面都有着不可隐去的痕迹。

城市构成要素与历史文脉的关系评价

杨秋生 潘胜军 孟庆嵘 (聊城市勘察规划设计院)

规划意义上的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宏观上有两大部分组成即物质构成要素与非物质构成要素。前者包括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及其空间内所属的各种实体存在,后者主要是指此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思想意识等。相对具体明确的物质构成要素,怎样把抽象而隐蓄的非物质构成要素凝聚着的历史文化讯息释放出来,系统解读城市的精神内涵,对城市文脉的恢复继承和延续有着重要意义。

一、城市的含义与构成诠释

(一)城市的原始本意

“城”的本意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如《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管子·度地》云:“地之守在城……”;《吴越春秋》亦指出:“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见“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与此对应的“市”,本意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如《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孟子·公孙丑》中说:“古之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周易·系辞下》所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商品生产日渐发达,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客观上要求为这种交换提供一个安全、通达、固定的环境。于是“城”与“市”相互结合,并最终走向统一。城市一经产生,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并且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规划意义上的城市的引申意义

规划意义上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名词。将字面含义引申开来,“城”就包括了可目睹触摸的所有物质构成要素,如街坊、道路、桥梁、树木、花草、色彩、高度、立面、体量等,“市”就包括了其内部居民之间发生的各种行为关系,如经济交易、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一切非物质构成要素。

城市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

二、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实现

(一)历史文脉的定义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文脉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有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不仅仅是若干片被保护的历史街区、文保单元等物质构成要素,还包括一切社会关系、交互互动等物质构成要素。只有被充分全面的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存在价值,发挥它的现实功用。

(二)历史文脉继承实现体现在在物质构成要素层面上的保护措施

第一,保持既有传统建筑、文保单位的现状风貌并积极维护修缮。各级文保单位和其他体现出历史价值的建筑是城市历史文脉最基本、最直接的物质载体。在城市更新叠替的内部需要与自然风雨的侵蚀下,建筑因地基跨陷、筑材损耗而逐渐消亡。所以,保留并尽量延长这些作为历史文脉探索、研究切入点的历史建筑的存世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所谓肌理,是一个城市在建筑(含道路、广场等所有实体构造物)色彩、体量、样式、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方面存在的历史习惯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平面布局和造型风格,其建筑装饰、建筑材料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发掘这些传统空间体系中宜人的尺度比例关系、色彩搭配原则,能够发现区域空间特有的生活氛围与气息,形成城市自有的多元化景观特色。

第三,维护特有城市小品的应用延续。这是一类容易被忽视的保护方向,因为其内容琐碎不易察觉,但依然属于城市组成的外围拓展。主要包括区域特有使用的交通工具、习惯种植的树木花卉等,这些也在侧面体现着城市特点与城邦文化,维护这种传统也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贡献。

(三)实论非物质构成要素在历史文脉继承实现上表征方式

物质构成要素组成城市基本框架,非物质构成要素则是城市运行活力的来源。相对于物质构成要素的具体,非物质构成要素较为抽象。这些复杂的交互行为、社会关系很难用直观的文字进行描述,只有通过发掘城市文化积淀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城市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用以维系城市文脉的厚重感和活力。如何把经济行为、社会活动的历史讯息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们感知、认同、接受并延续这些行为活动中的历史元素就成为非物质要素在历史文脉继承实现上落实的关键。下面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为例,实论落实的若干要点。

1.明确对城市文脉有主要影响的非物质构成要素的形成时期与阶段

每个城市的开埠历史都不相同,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相对辉煌的一个历史时期。一般来说,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于城市留下的印记也最为深刻,流传延续时间也最为持久,其现实价值也最为高远。以聊城为例,从夏商既有原始居住点的形成,历经秦汉、魏晋直到五代唐宋,留下诸多文明履痕。但聊城的辉煌得益于京杭运河的修建,作为明清主要的跨域交通方式,运河把聊城推向了一个全国性交通枢纽的地位。由此产生的漕运文化成为至今重要的历史文脉内容。

2.确定主流非物质构成要素对城市文脉的影响角度与内容

非物质构成要素中,经济活动影响城市的传统功能分区,人文思想对学校文化设施的布设有一定引导趋势,宗法礼教意识、民族意识对城市特有的宗庙存在、区域聚居现象影响颇深。

3.非物质构成要素对城市文脉恢复继承的贡献

城市是完整的生命体系,有历史文化内涵,有个性,有人情味。这是仅靠艰涩的建筑符号无法表达完整的。尊重城市特有的活动规律、交往方式,在历史既有的传统区域恢复这些功能行为,唤醒时间上的沉寂,避免把本来不属于物质构成要素承担的文脉责任强加在建筑之上。以塑造特定的环境氛围去实现城市历史的各种行为模式,以期提高居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进而产生自豪感、优越感,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结论

城市历史文脉在物质与非物质层面都有着不可隐去的痕迹。只是在前者的表达更直观、显性。在后者,表达方式则含蓄内敛。然而正是这种低调隐晦的表达成就了地域文化的宏观特征,也就接触了城市文化之本。只有理解了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萌发出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的“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德]鲁迪·舒尔曼等.城市文脉中的张拉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徐明前.城市的文脉:上海中心城旧住区发展方式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

[3]杨秋生等.唐宋元时期城市建设特点的文学体现.山西建筑,2009.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