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始终把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放到首位

始终把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放到首位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单位的建筑任务是由国家计划部门统一分配下达的,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只能由市政府的少量城市维护费解决,实践证明向国家申请专项基础设施投资费用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政府必须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近期重点发展地区,优先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开发商进入发展地区。对于近期非重点发展地区,可以先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令开发商知难而退,通过投资政策诱导避免分散建设。

9.3 始终把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放到首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单位的建筑任务是由国家计划部门统一分配下达的,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只能由市政府的少量城市维护费解决,实践证明向国家申请专项基础设施投资费用是比较困难的。且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地带有福利性质,收费低廉,有的甚至无偿使用,相当部分的亏损需要由市政府进行补贴,以维持运行。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基础设施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交通堵塞,水源、能源供应不足,污水乱流,垃圾遍地,绿地被大量挤占,环境质量急剧下降。“路上车挤车,车上人挤人”,“远水不解近渴”,“上气不接下气”成为困扰城市正常运行的难题,这样的状况又怎能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加速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呢?为此,市政府必须把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放到首位,抓好以下几件事。

(1)必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体制的缺陷带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过低,造成多年欠账。据统计,1953—1957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含住宅)仅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42%,1958—1978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下降到1.7%,多年来“骨头”与“肉”不配套,欠下了大量的账。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多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上升到5%以上,沿海开放城市比重增加更快。据北京、上海的统计,1978—1998年的20年内,大体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在15%~30%,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大城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均在20%以上,从每年几十亿元,上升到百亿元,“八五”、“九五”期间每年投资高达200亿~300亿元,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是,至今还不能说已经达到根本转变的程度,离城市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环境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根据我国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为了还清旧账,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投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保持较高的比重,其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大体上保持在15%~30%比较合适。

(2)必须“量”城市基础设施之“力”而行。每年建设规模必须与基础设施的能力相适应,不能再欠新账。

(3)必须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程序。对于新建地区和旧城成片改建地区,首先做到七通一平,即电力、电信、供热、供煤气、供水和排污水、排雨水管线全部沟通,土地平整,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房地产开发。

(4)必须明确城市近期发展的重点。在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滞后而投资又有限的状况下,城市建设必须相对集中,紧凑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只能首先解决重点建设地区的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好几个最迫切的问题。切忌分散投资,把有限的资金撒了“胡椒面”,结果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一方面政府必须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近期重点发展地区,优先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开发商进入发展地区。对于近期非重点发展地区,可以先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令开发商知难而退,通过投资政策诱导避免分散建设。另一方面近期重点发展地区的选择必须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现实条件,以避免基础设施投资量过大而增加规划实施的困难。

(5)必须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策略。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必须合理定价,有偿服务,减少亏损,增加活力。对于投入资金较多、回收资金时间较长的产业除了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外,企业本身可以实行多元化经营策略,除了本业以外,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办多种事业,通过盈利较多的企业来弥补本业的亏损,以丰补歉,努力实现企业自我生存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